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2020-12-22 地緣谷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

NO.194

Humanitas/文

南北衛士

校/捕風者 畫/一條人文主義狗 圖/地緣谷

唐朝初期,武功強盛,不僅統治了新疆,其領土還一度擴張到中亞。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起點:圍繞可汗浮圖城的爭奪與庭州改建

庭州位於現在的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這裡曾是西漢烏孫國、東漢車師國後王的故土。庭州能夠成為北庭都護府的治所,和它交通咽喉的地位密不可分,《元和郡縣誌》記載其為「八到」之地:「東南至上都(長安)五千二百七十裡,東南至東都(洛陽)六千一百三十裡,東至西州五百裡,東南至伊州九百七十裡,東北至回鶻衙帳三千裡,西至碎葉二千二百二十裡,西南至焉耆鎮一千一百裡,北至堅昆衙帳約四千裡。」

唐朝看中這座城市之前,遊牧民族也盯上了這塊西域樞紐。幾經爭奪,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欲谷設控制了這裡,當時它的名字還叫可汗浮圖城。欲谷設派遣其葉護屯兵於此,與東面一個漢族割據政權高昌相聯合。

唐朝成功向西域經略的契機就是這個高昌國。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以國王麴文泰勾結西突厥阻斷絲綢之路為名,遣侯君集率軍進攻高昌國,麴文泰憂懼而死,其子麴智盛開城投降。高昌國滅後,唐朝便在故地先置西州(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並於同年創設安西都護府,而西突厥人出於畏懼,也不敢發兵。

與此同時,西突厥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化。貞觀二十二年四月(公元648年),唐朝向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所在的龜茲大舉進攻,其部將阿史那賀魯率眾投誠,充當唐軍的嚮導。

經過一年多的戰事,龜茲被攻佔,阿史那賀魯因戰功「擢累左驍衛將軍,瑤池都督,處其部落於庭州之莫賀城」,受封泥伏沙缽羅葉護。也正是在這一年,唐朝將可汗浮圖城改建為庭州,庭州作為中原王朝的建置表明已經有數量可觀的漢族移民與軍隊在此駐紮。

但唐朝並未站穩腳跟,庭州一帶仍然是唐朝與西突厥爭奪的戰場。唐太宗去世後,阿史那賀魯覺得大事可成,密謀奪取西、庭二州,庭州刺史駱弘義有所察覺並向朝廷密報了這個陰謀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史那賀魯糾集了處月、處蜜、姑蘇、葛邏祿、卑失五姓部落,自號沙缽羅可汗,侵犯庭州,攻陷金嶺城和蒲類縣。阿史那賀魯的反叛引發了唐朝對西域更大規模的徵服行動。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梁建方、契苾何力(鐵勒族)率軍討伐,大敗參與叛亂的處月部。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朝廷再派遣蘇定方、蕭嗣業統帥大軍會同投靠唐朝的阿史那步真與阿史那彌射兄弟鎮壓叛亂。一年後,蘇定方、蕭嗣業的大軍長驅直入攻取石國(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成功俘獲阿史那賀魯,唐朝的版圖也在高宗的統治下達到頂點

阿史那賀魯被俘獲

興盛:北庭都護府的建立與完善

為了更好地控制西突厥,武周長安二年十二月(公元703年),武則天在庭州設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北的西突厥十姓部落。它的設置表明了唐朝在此地統治的進一步強化,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軍事權利。與北庭都護府設置同年,唐朝進一步在當地實行移民戍邊政策,大批漢族移民進入北庭,在庭州西部又設置了輪臺縣。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也是當時岑參對邊疆戰事真實的寫照

北庭都護府還一度升級為北庭大都護府,關於何時升級,官修史書中卻缺乏明確記載,我們只能找到一條孤證:「景龍三年(唐中宗年號,公元709年),楊公何為北庭大都護,有德政,惠及後人。」這個細節為官修史書所略,與其極為短暫的歷史不無關係:玄宗開元三年始(公元715年),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其管轄範圍不再是全部天山北麓地區,而是以伊州、西州、庭州為核心的新疆東部。

曾經的北庭大都護府遺蹟

北庭都護府作為唐朝統治西域的重鎮,也有著完善的軍政體系。行政上,唐朝在漢族集中的地區實行同中原一樣的州、縣、鄉、裡制度,在少數民族地區則實行羈縻府制。

唐朝還在北庭四通八達的驛道上遍設驛站:凡在交通要道上,每三十裡設一個驛站;在一些偏僻的道路上,三十裡置一個驛館。星羅棋布的驛站驛館使朝廷的政令能及時傳達到西域,而西域的情況特別是緊急軍情也能迅速上報於朝廷。

在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帳裡面,可以看出當時唐朝驛道的最後一絲餘光

軍事上,唐玄宗全面推廣節度使制度,北庭最早的節度使稱為伊西節度使,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由北庭大都護阿史那獻兼任,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北庭節度使終成定製,節度使成為了都護府的最高軍政長官。北庭節度有防制突騎施、堅昆等遊牧民族的職責,統率瀚海、天山、伊吾三軍,主要駐紮於伊、西二州。

為了維持邊軍在北庭的駐紮,唐朝除了繼續「歲發山東丁壯為戍卒」外,還下令在當地大興屯田。據記載,北庭共有屯田二十,隨著駐軍增加,屯田規模也越來越大,唐玄宗時發展到高峰,出現了「輪臺、伊吾屯田,禾菽彌望」的豐收景象。

危機:突厥與吐蕃的夾攻

北庭都護府的設置、升級與後來軍事力量的強化,實際反映出唐高宗後唐朝對西域擴張的基本結束,邊疆形勢由攻轉守,並且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威脅。第一個便是突厥人的反叛尾大不掉。

長安二年(公元702年),西突厥中的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攻陷碎葉城,安西道絕,而朝廷冊封的繼往絕可汗阿史那斛瑟羅出於懼怕不敢回到西域,其領地盡被烏質勒吞併。武周的邊防千瘡百孔、亟需整頓。

如今的碎葉城

到了唐玄宗時期,北庭與突厥仍然是戰事不斷,其中一次眾多史書記載的交戰發生在開元二年二月(公元714年),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圍攻北庭都護府,右驍衛將軍郭虔瓘率兵伏擊,於北庭城下斬殺同俄特勒。此時的唐朝正是極盛,它有著充足的力量去支撐都護府,突厥人在唐朝的打擊下逐漸式微

唐玄宗全面推廣節度使制度的做法很快招致了禍端。當地方武將擁兵自重,手握大權時,就很容易滋生謀逆之心。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安祿山於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起兵造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影視劇中的安史之亂

為了鎮壓聲勢浩大的叛軍,唐朝大規模徵調安西、北庭的精銳回援,還向盟友回紇借了救兵。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不僅使得唐朝由盛轉衰,還由於都護府軍隊的大量抽調,使得邊防空虛,吐蕃人趁火打劫。

吐蕃國一直是唐朝的心腹大患。藏族各部在吐蕃國的凝聚下成為了強大的力量,走出青藏高原對外擴張。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使得吐蕃難以向南、向西發展,只能向北、向東去和唐朝爭奪領土。歷史上唐朝與吐蕃主要交鋒的戰場一是河西、隴右,另一就是安西四鎮,兩者關係唇亡齒寒

吐蕃與唐朝的大規模戰爭始於唐高宗鹹亨元年(公元670年)的大非川之役,唐將薛仁貴戰敗,吐蕃吞併吐谷渾。自此吐蕃連年犯邊,先後攻陷安西四鎮,直到長壽元年(公元692年),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重建安西都護府,才暫時遏制住了吐蕃對西域的染指。

王孝傑大破吐蕃

終末:北庭的陷落與晚唐的無能為力

但隨著唐朝的衰落,北庭都護府最終難逃陷落的結局。自肅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始,吐蕃人趁著安史之亂仍在肆虐攻佔了河西走廊一帶的軍鎮,在代宗朝時甚至發生過長安城的淪陷。

同時,吐蕃也向安西、北庭兩都護府發起了進攻,北庭守將李元忠、安西守將郭昕依靠回鶻、沙陀人的援助頑強抵抗,吐蕃人才未能得手。但安西、北庭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二府與朝廷的直接交通被迫中斷,都護府的守軍成為了孤軍,李元忠派遣出的使者必須轉道回鶻向朝廷奏事,處境日益艱難無法自保,只能依靠與回鶻的盟友關係苦苦支撐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突厥人中崛起的葛邏祿部落因吐蕃的厚賂與謗言背叛唐朝。德宗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吐蕃與葛邏祿聯軍攻陷北庭都護府,節度使楊襲古逃往西州,回鶻大相頡幹迦斯與楊襲古合兵企圖收復北庭失敗,屢次戰敗的頡幹迦斯竟然誘殺了楊襲古,整個北庭只剩下「西州猶為唐固守」。回鶻人也為吐蕃所逼迫,遷徙到牙帳之南以避鋒芒。

反叛的葛邏祿部落

而德宗飽受削藩的挫折,安祿山史思明殘黨的叛亂讓他最終向藩鎮割據妥協,加上宮府之中閹宦欺君弄權、朝廷之上官僚結黨營私,內外交困的唐朝根本無力收復北庭。

終末,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唐使劉元鼎與赤祖德贊在邏些(今拉薩)立碑會盟,雙方約定:「蕃漢兩邦,各守見管本界;彼此不得徵討,不得相為寇讎,不得侵謀境土。」長慶會盟標誌著唐朝正式承認了西域領土的全部喪失

長慶會盟碑

雙方終於實現和平也反映出吐蕃正在衰落,常年的戰爭讓他們筋疲力盡,難以在西域長期佔領。經過吐蕃、葛邏祿、回鶻的三方爭奪,北庭最終為回鶻所有,庭州被改名為別失八裡,回鶻人先後向遼國、元朝臣服。元朝時,北庭都護府經歷了迴光返照,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置鎮北庭都護府於畏吾境,以脫脫木兒等領其事,但這也只隨著元朝的短命而曇花一現了。

庭州、北庭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北庭節度府的設置即是一條唐朝在天山北麓地區邊防體制逐步完善的歷史過程。從公元703年設置至790年陷落,北庭都護府共存續87年。它證明了唐朝是繼漢朝後又一個統一王朝對新疆治理的典範,北庭都護府憑藉其完善的軍政系統給當地帶來了中原先進的制度與文化,對於促進中原和西域乃至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都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

舊唐書 · 地理志 . 劉昫

新唐書 · 吐蕃傳 . 歐陽修 宋祁等

元和郡縣誌 · 卷四十 . 李吉甫

文獻通考 · 四裔考 . 馬端臨

讀史方輿紀要· 卷六十五 . 顧祖禹

庭州 北庭建置新考 . 薛宗正

伊西與北庭——唐先天 開元年間西域邊防體制考論 . 劉安志

安史之亂後西域形勢及唐軍的堅守 . 王小甫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相關焦點

  • 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高昌回鶻佛寺的發現當年發現高昌回鶻佛寺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西大寺。
  • 神遊西域漫記(二)北庭與安西都護府
    北線總圖天山的這一段叫博格多山脈,沿山脈二側,唐朝自七世紀中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現交河故城)和北庭都護府(現奇臺),用以折衝北方突厥和穩定羈縻(讀作「雞迷」)西域邦國。 唐時,自羅護守捉上乏驢坡向北,有二條路可行,向東是伊州(甘露川)(今巴裡坤),向西是北庭都護府。
  •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強大國力的產物,漢朝打敗西域的匈奴勢力後,任命鄭吉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監護西域諸多小邦國的安全,因此稱為「都護」,其機構為西域都護府。到了盛唐時期,隨著國力強盛,為了更好地管理越來越大的疆域,不但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而且在東、南、北各個方向邊疆地區都設立了相應的都護府。都護府有大、上、中之分,職能為:「掌統諸蕃,撫慰徵討,敘功罰過」。
  • 唐朝在邊疆設置的六大都護府
    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 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裡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
  • 北庭大事記
    武則天垂拱元年(685年)罷廢金山都護府,再置昆陵都護府,冊拜阿史那元慶承襲父爵為興昔亡可汗(二世),兼第二任昆陵都護,領金山道行軍總管,出徵他匐,兵敗,召返長安,昆陵都護府再廢。武周長安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戊申(703年1月7日)創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並置燭龍軍,以解琬為首任北庭都護兼庭州刺史。初隸涼州大都督府。同年,置輪臺縣。
  • 帝國之「殤」,被遺忘的「遠方」——「安西都護府」
    據《唐會要》記載,「安西都護府」的駐軍盛時也不過24000餘人,經此一「調」,只剩下了「萬餘」老弱病殘之軍。以「萬餘」老弱病殘之軍「守護」近300萬平方千米的「疆土」。30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什麼「概念」,相當於今天20個左右的「山東省」的面積,但當時的唐王朝已經顧不得那麼多了!幸而「安西都護府」的駐軍並沒有因此而「喪失」領土,奈何他們不會總那麼幸運。
  • 大唐六大都護府
    (ps:宋代西南土司,明代奴兒幹都司,都屬於羈縻制度,有點類似一國兩制。它跟宗主制度和殖民不一樣。)那這次咱們就說下唐朝六大都護:(大唐!大唐!!大唐!!!)都護這個稱謂起於漢代,最有名的就是西域都護府,不過到了唐代它又有另外個名字——安西都護府。
  • 【西域∙地理】吉木薩爾:唐北庭都護府及其遺址
    這是北庭都護府於明代廢棄後首次見於文字的記載,大學者紀曉嵐也就是發現北庭的第一人,看來歷史冥冥中自有安排。北庭都護府的歷史地位,絕不亞於人盡皆知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當時北庭都護府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烏魯木齊,首任大都護楊何的品級也達到了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一級,這是北庭最為輝煌的時期。
  • 穿越到大唐「北庭都護府」一探究竟 新疆天山北麓的世界文化遺產
    二零二零年十月記唐朝的「北庭都護府」具體位於新疆哪裡?它和「安西都護府」有什麼區別?新疆作為古往今來「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自漢朝時張騫「鑿空」西域後,這塊位於祖國西部邊陲的風水寶地,就開始了和內地之間的廣泛交流。而在唐朝的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和武則天「貞觀遺風」的盛唐時期,西域又再次被完全納入了統轄版圖。
  • 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從歷史的碎片重讀「北庭與絲綢之路」
    北庭故城北庭是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曾是天山以北軍政、經濟、交通、宗教與文化的中心,處於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久負盛名。北庭故城先後為宋遼(西遼)時期的高昌回鶻王國、蒙元所沿用。中華書局研究員柴劍虹以《四十年前北庭訪古的感悟》為題,回顧1979年8月、1980年9月間,為了更好地閱讀、理解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描寫唐北庭都護府的詩作,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隊在北庭故城遺址附近發掘回鶻佛寺(西大寺)之便,兩次赴吉木薩爾考察的情形,並對北庭學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見解,認為北庭學的研究視野還應該進一步拓展,研究方法還應該予以更新,例如對回鶻佛寺壁畫圖像資料與柏孜克裡克
  • 安西都護府: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
  • 新疆北庭考古最新進展:故城遺址為兩套四重八塊格局
    主題為「北庭故城與絲綢之路」的第五屆新疆北庭學術研討會暨北庭故城考古四十周年紀念活動10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舉行,郭物做《北庭故城考古新進展及展望》主題發言和接受採訪時表示,北庭故城格局的兩套指內外兩城;四重分別是核心的子城、內城內部包裹子城的一圈方形牆垣、內城和外城;故城有一些相對獨立的分塊,有的是用凹溝分割的地塊,比如內城北門外的長方形地塊
  • 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古代東西方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相當於「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太守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
  • 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安西都護府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
  • 北庭故城 古韻悠悠——記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北庭鎮美麗鄉村建設紀實
    北庭,這個走過千年風雨的古鎮,有著悠久的歷史。斑駁的北庭故城、西大寺等多處遺蹟,文明的積澱、厚重的文化盡收其中。北庭故城是唐朝北庭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北庭道的治所,規模之宏大,居天山北麓第一、全疆第二,歷經歲月滄桑,雖已化作遺世獨立的龐大廢墟,猶可依稀窺見當年重城繁堞、深塹高垣的雄偉氣象,似乎還在向人們講述著當年的卓越和輝煌。
  • 古代都護府|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從詩中可知,王維是去見都護的,都護是都護府最高官職,那麼都護和都護府是什麼時候開始設置的呢?在政治軍事上有什麼意義呢?歷代沿襲又如何?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都護最早設置在漢代,這和匈奴有關。《漢書》評價:「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若追本溯源,李廣利和趙充國對都護府的設立都有著極大功勞。
  • 【北庭人物】安西都護郭虔瓘
    郭湛,字虔瓘,祖籍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到祖父一代,已遷到河南府,陽翟縣穎川鄉,麟德二年(665年)以將家子選為左親府,因護送唐高宗東巡泰山有功,自此從軍,到開元元年(713年),郭虔瓘因戰功多次升遷至右驍衛將軍,兼任北庭都護、金山道副大總管,當時他已經是近70歲的老將了。
  • 唐朝統治下的都護府.
    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 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裡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都護的職責是「撫慰諸藩,輯寧外寇」,凡對周邊民族之「撫慰、徵討、敘功、罰過事宜,皆其所統。
  • 大名鼎鼎的西域都護府,「都護」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西域都護府,由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病已於公元前60年所立。漢宣帝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得西漢的政令第一次貫徹到了西域諸國;其意義非同小可。西域都護府的確立,跟一個人的關係非常重大,那麼這個人就是鄭吉。 鄭吉,西漢會稽郡人,今江蘇蘇州吳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