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地理】吉木薩爾:唐北庭都護府及其遺址

2021-02-23 西域周末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記述著中國的歷史。

公元1771年,被流放到新疆的大學士紀曉嵐接到一道聖旨,要求他在當地選擇一塊駐軍所在地。於是紀曉嵐對烏魯木齊周邊各縣進行了勘察,在吉木薩爾的城郊,他意外地發現了一座已經廢棄的古城,當地人稱之為「護堡子破城子」。

紀曉嵐根據遺址中發現的大量菸灰,推測這座古城可能毀於戰火。查遍史料及在古城中發現的遺蹟,紀曉嵐認為,這座古城就是史料記載中早已湮沒的北庭都護府。

在《 閱微草堂筆記》第十一、十二卷《槐西雜誌》中,紀曉嵐還記載:「城中皆黑煤,掘一二尺乃見。」他還細心測量了城牆磚的大小,留下了「厚一尺,闊一尺五六寸,長二尺七八寸」的原始記錄。

這是北庭都護府於明代廢棄後首次見於文字的記載,大學者紀曉嵐也就是發現北庭的第一人,看來歷史冥冥中自有安排。

北庭都護府的歷史地位,絕不亞於人盡皆知的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

自古以來就有「佔北庭要塞得北疆沃野」的說法,這也說明當時的北庭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難以想像,這就是當年「挾千裡以超裏海,築偉業而壯三軍」的西域重鎮。

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北庭先後為賽人、車師、粟特、柔然、突厥、回紇、蒙古等多個民族所據,從整個古城的建築規模中,我們依稀能看到它的磅礴氣勢和曾經的輝煌。

據記載,這塊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大大小小几百次戰爭,僅唐朝與突厥、吐蕃之間大規模的戰爭就打了30多年,突厥、吐藩等國始終把奪取北庭作為控制西域的重要標誌。

2006年8月4日,科考隊來到了距吉木薩爾縣城10多公裡的北庭都護府遺址。這座湮沒在莊稼地中的千年古城已荒蕪不堪,昔日的城牆、樓宇已化為大大小小的土丘,隱沒在雜草叢生的荒野中。

北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據有關的資料記載,由賽人組成的天山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定居這裡。

北庭古城最早出現於南北朝的西突厥時期,中亞歷史上著名的商業民族——粟特族,他們用駱駝橫跨了中原新疆和印歐地區,並在這裡建立了自己的商品集散中心,突厥人將其命名為「可汗浮圖城」,也就是北庭古城的雛形。

公元703年,武則天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在北庭設立北庭都護府,置翰海軍,管轄包括天山以北和巴爾咯什湖的廣大地區,最遠的管轄範圍竟到了裏海東部。可見當時唐王朝國力之強盛。當時的北庭古城人口稠密,經濟繁榮,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軍事要衝。

當時北庭都護府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烏魯木齊,首任大都護楊何的品級也達到了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一級,這是北庭最為輝煌的時期。

北庭的歷史從春秋,一直延續到明代,由於連年爭戰,整座城池被毀,從此顯赫一時的北庭便在中國歷史上銷聲匿跡。

北庭古城分內外兩重,外城周長約4600米,為不太規則的長方形;內城周長約3000米。

北庭內外二城均有護城河,河道歷歷在目,特別是東西兩側的古河道,想當年曾緊緊環抱著城池,形成一道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

古城中當年遺留下來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角樓、敵臺等遺蹟,有些地方的輪廓仍依稀可辨。隨處可見破碎的瓦礫、陶片。

在護城河邊還有一些紅色的方磚,磚長30釐米,是唐磚。唐磚一般在30.3釐米左右,當時幾乎所有的建築用磚都以此為標準。

北庭古城中出土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主要有唐代石獅、銅鏡、蓮花紋瓦當、方磚、開元通寶等。在昌吉州文物局,有一顆北庭發現的土爾扈特部落的銀印,這顆土爾扈特部落銀印重達5公斤,上面刻有「乾隆37年5月,禮部造」等字樣,另外還有一段蒙文,大意為「新土爾扈特蒙古青色啟勒圖盟長之印」。這是乾隆為慶祝土爾扈特部落回歸祖國有功而頒發給土爾扈特首領的,它是見證了歷史重大事件的珍貴文物。

古城以西1公裡處還有唐貞觀十四年(640年)所建「應運大寧寺」:高昌回鶻西大寺。

古城遺址平面布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一公裡半,東西寬一公裡。城分為內外三重,牆殘高約二丈餘,寬約一丈,並築有馬面。內城兩重,為都護府衙署所在地,街坊通衢,四通八達,如今仍歷歷在目。

內城與外城均有護城河,特別是東西兩側的古河道,仿佛兩條雄健的鐵臂,緊緊擁抱著城池,形成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河水奔流,銀波蕩漾,河畔蘆葦叢生,水草豐茂,牛羊成群,是肥美的天然牧場,也是以驢、馬為主要交通工具的絲綢之路新北道的必經之地。

據《漢書》和《後漢書》記載,早在兩漢時期,漢王朝就在車師後王庭築有「金滿城」。當時的金滿城,與車師前王庭的「高昌壁」,一南一北,是雄踞天山南北麓的兩座重鎮,同為「西域之門戶」。

第一任北庭大都護突厥族人阿史那獻,出身將門,曾率兵平都擔叛亂,安撫各部,功勳卓著。任職北庭都護者先後有十六人次,其中包括郭虔瑾、湯嘉惠、封常清、楊預等著名將領和岑參等著名邊塞詩人。

北庭都護設立後,提攜萬裡,社會安定、農業、牧業、商業、手工業都得到空前發展,成為西北地區中心。開元元年(公元713年),第二任都護郭虔瑾進駐北庭後,將所率軍隊編為田卒、開荒種地、屯墾戌邊。唐玄宗為了確保這條中西大道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又在北庭設立節度使,統領瀚海、天山、伊吾三軍,有鎮兵萬餘人,其中瀚海軍一萬二幹人就屯成在北庭。

北庭附近的輪臺,亦為唐軍重點駐紮所在,城中設有輪臺都督府等重要軍事機構。唐朝先後把三個公主嫁給了回鶻可汗。國家空前統一,中西文化頻繁交流,以及社會長期安定,使北庭地區的農牧業生產迅速發展,絲織業繁榮興旺起來。北庭遂成為與西州、于闐齊名的西域大「絲都」之一。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無力西顧,將大批兵力調往內地,西域與內地聯繫遂被隔絕。北庭都護府孤懸塞外,堅持了三十五年之久。唐朝自公元702年設置都護府到公元791年都護府被吐蕃人攻陷,共89年。之後,北庭被回鶻人佔領,北庭地區在回鶻人經營不歷時三百餘年,宋代屬回鶻高昌。

元代、蒙古人把北庭古城叫做「別失八裡」,意為「五裡之地」,先後在此設置北庭都護府、北庭元帥府和北庭都元帥府,一直把它作為中西交通樞紐和絲織業的~大中心。在這裡設有「染織局」,專門織造御用的織金錦緞,視為「國寶」。別失八裡城於十四世紀中葉開始衰落,元末明初,古城因戰事毀於一炬。

清朝統一新疆後,又在毀棄的古城南面,重設縣治,構成新城,這就是現在的吉木薩爾縣城的前身。

這座歷時幹載的古城,依然嵯峨,土臺高築。一尊寫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的水泥碑樹立在古城南門口。走進城區,昔日的官署、街市、雖經幹年的風剝雨蝕和兵燹戰火,仍依稀可辨。殘磚碎瓦和各種各樣的陶片,幾乎遍地皆是。清代學者徐松曾在這裡看到一尊「唐金滿縣殘碑」,並對古城作了詳細考證,確認為北庭古城遺址。他在《西域水道記》中寫道:「莫賀城又東五十裡為濟木薩,西突厥之可汗浮圖城。唐為庭州金滿縣,又改為後庭縣,北庭都護府治也。元於別失八裡立北庭都元帥府,亦治於斯。故城在今保惠城北二十裡,地曰護堡子破城,有唐金縣殘碑。」

解放前,帝國主義者曾在此大肆盜竊文物,北庭遺址遭到嚴重的破壞,至今留下的一個個大坑便是明證。解放後,我國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當地群眾,又在這裡出土了唐代銅質印「蒲類州印」和工藝水平很高的銅獅,石刻獅,以及「開元通寶」、「乾元疆寶」,蓮斂方磚、荷紋方磚、瓦當、陶器禽獸、葡萄紋銅鏡、刻有花紋的石球,獸形銅鎮紙,還有小巧玲瓏、樣式別致的玉鎖、玉蝶、玉勺等大批文物,為研究「絲綢之路」和新疆歷史提供了極好的實物證據。古城中還發現過一件甕棺,內有人骨、棺頂部一帶有人頭形鈕的蓋子。這對研究這裡的民族和風俗習慣,都有參考價值。

走下城頭,進入這個故都,讓我們細細回味這歷史的演義吧。

相關焦點

  • 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它是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控的有力證明!
    時光倏忽已過千年,岑參的兩度出塞,久佐戎幕,漢代將領的金柝鐵衣、寶劍寒光,都已隨曾經的「西域都護府」湮沒於歷史深處,只留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的千古絕句。▲考古現場,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引起熱烈關注的兩千年前漢代西域都護府地理位置確認工作,12月10日有了新進展。
  • 重要資料:吉木薩爾密碼(記戰國時期小西溝古代遺址)
    始置西域都護、戊己校尉,乃以恭為戊己校尉,屯後部金蒲城,謁者管寵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數百人。」       但《後漢書·西域傳》卻又記載為金滿城:「自敦煌西出玉門關、陽關,涉鄯善,北通伊吾千餘裡,自伊吾北通車師前部高昌壁千二百裡,自高昌壁北通後部金滿城五百裡。」       同一部書,一處記為金蒲城,一處記為金滿城,孰是孰非?
  • 九十年探尋,勾勒西域都護府兩千年真貌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時期,張騫通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完成了「鑿空」拓荒西域的壯舉。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府,任命騎都尉鄭吉為西域都護,統轄西域三十六國,成為西漢中央政府任命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設置在烏壘城的西域都護府相應成為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第一個最高軍政中心。此後,西域都護府相繼歷任18位都護。
  • 《大寫西域》 烏壘,西域都護府駐地
    站在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輪臺文物管理所所長張華瑞介紹說:這個遺址,我們這邊考古大約推斷是在漢代,年限應該在兩千年左右,根據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推斷,它應該是西域都護府府邸烏壘城周邊的一個衛星城,也就是我們說的屯田校尉城。它的主要作用是閒的時候屯田、開荒,補充部隊供給;等到戰時,隨時響應西域都護府的調遣,作為戰時的機動部隊。
  • 西域都護府在輪臺 兩千年前長這樣
    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近百年來,學術界一直在探尋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然而,由於自然壞境變遷、缺乏充足史料記載,西域都護府究竟在哪裡,一直是學術界的不解之謎。聶躍平分析說,再者,它的建築形制、年代測定、火燒遺蹟等特點,也和歷史文獻記錄的西域都護府情況基本吻合。
  • 史書中傳說的西域都護府原來在這裡
    西域都護府還原示意圖日前,有一群科學家在荒漠中確定了一座古城,它的名字叫做西域都護府。這座古城的來頭非常之大,我且先來說說。漢武帝時期,張騫通使西域,正式開闢了絲綢之路,打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任命騎都尉鄭吉為西域都護,統轄西域三十六國。西域都護府也成為了西漢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第一個最高軍事政治中心。西域都護府相繼歷任10餘位都護,代表中央政權對西域實施了有效管轄和社會治理。
  •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強大國力的產物,漢朝打敗西域的匈奴勢力後,任命鄭吉為西域最高軍政長官,監護西域諸多小邦國的安全,因此稱為「都護」,其機構為西域都護府。到了盛唐時期,隨著國力強盛,為了更好地管理越來越大的疆域,不但在西域設立了都護府,而且在東、南、北各個方向邊疆地區都設立了相應的都護府。都護府有大、上、中之分,職能為:「掌統諸蕃,撫慰徵討,敘功罰過」。
  • 尋找西域都護府 遺址就在輪臺縣十餘處古城中
    絲路樓蘭網全媒體訊   12月10日閉幕的「漢唐絲綢之路的開拓——西域都護府研討會」傳出喜訊,經過我國幾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西域都護府遺址確定就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十餘處古城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在研討會主旨發言中說,從唐代文獻開始,歷代都有關於西域都護府位置的一些討論。二十世紀西方探險家進入中國西部地區,也在關注西域都護府的遺址問題。1928年,北京大學黃文弼先生在輪臺一帶調查勘測古代遺址,揭開考古探尋西域都護府遺址的大幕。21世紀初,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接過接力棒,承擔西域都護府考古的研究課題。
  • 阿克蘇新和縣打造漢西域都護府、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
    漢西域都護府、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的建設以歷史為依據,採用厚重的漢唐建築風格,重現漢唐時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新疆的歷史,展示中華統一多民族的形成過程,展示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新疆的歷程
  • 新疆新和縣漢西域都護府美食文化節開幕
    本報訊 1月8日,為期3天的「冬遊新和·悅享漢唐」文化旅遊節系列活動之漢西域都護府美食文化節正式開幕。雖是三九寒天,但文化園內遊客熙熙攘攘,接踵擦肩,商販叫賣聲此起彼伏。據了解,此次活動設在位於新和縣尤魯都斯巴格鎮漢西域都護府文化園中,該文化園的建設以該縣烏什喀特古城(漢西域都護府遺址)為原型,分東西兩區,其中西側區域主要建設西域都護府文化展廳、城牆、商鋪;東側區域主要建設兵營、演武場、射箭場、蹴鞠場看臺、瞭望塔等,突出展現了「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展示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美麗新疆的歷史進程,兼具未來「
  • 漢代絲綢之路的保護者,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代在西域地區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西域地區在漢代初期泛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區。在漢宣帝年間,朝廷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西域地區逐漸變成了特指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包括大宛、烏孫……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交往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崑崙山的美玉就已經是戰國王侯喜歡的珍寶了。秦末漢初之際,中原地區大亂,匈奴的勢力逐漸崛起,阻斷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流。
  • 神遊西域漫記(二)北庭與安西都護府
    西域各國環境嚴酷、朝不保夕,故大多信佛,不然沒法說服自己活下去。師傅於是只好趕去高昌,一路在鄯善都沒得停,連夜趕路。據說師傅可能真是細皮嫩肉的,鞠兄一見之下,兩眼放光,大有吃了肉可以長生不老之感。留下吧,當國師、當我弟弟,反正別走了。這不是搞基是什麼?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NO.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 關山迢迢,黃沙漫漫,兩千多年前,漢朝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機構?
    影片主角是成龍飾演的「霍安」,霍安的身份是西域都護府都護,在電影中,他為了團結西域各族民眾,化解矛盾,對抗外敵,維護和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差點丟掉性命。電影展現的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電影中的西域都護府確實存在過,而且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輝煌的一筆。我們一起來看看,在已然消逝的兩千多年前,西域都護府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 大名鼎鼎的西域都護府,「都護」到底是個什麼意思?
    西域都護府,由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病已於公元前60年所立。漢宣帝劉病已是漢武帝的曾孫。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得西漢的政令第一次貫徹到了西域諸國;其意義非同小可。西域都護府的確立,跟一個人的關係非常重大,那麼這個人就是鄭吉。 鄭吉,西漢會稽郡人,今江蘇蘇州吳中區。
  • 白楊沙沙聽故事:兵團的前身--西域都護府
    各位同學你們好,這一期我們來聊一聊兵團的前身——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是在漢朝的時候逐漸形成的一個權力機構,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管理和保護西域地區而設置的,在當時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漢從張騫通西域開始,到鄭吉出任西域都護,終於完成了統一西域的大業。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
  • 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古代東西方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相當於「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太守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
  • 揭開新疆通古斯巴西古城神秘面紗,見證唐代安西都護府歷史變遷
    隨著考古發掘不斷深入,陳凌對還原古城歷史原貌充滿信心,他認為打造國家級的古遺址文化公園,將成為自古以來中央統治西域的重要歷史見證,更是維護新疆和諧穩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穿越時光隧道,在狼煙四起的龜茲古國大地上,諸多的城池構築了唐代安西都護府軍事防禦體系。作為安西都護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古斯巴西古城,以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成為唐代中央軍事駐軍西域的主要城池之一。
  • 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高昌回鶻佛寺的發現當年發現高昌回鶻佛寺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西大寺。
  • 西域都護府,到底有多重要?
    可以說西域都護正是西域地區的命脈,它為中原地區與西域的聯繫建立了一個溝通橋梁。後世學者在研究西域都護的時候,也認為其對西漢有著非凡的意義,而西漢統治者也為西域都護不遠萬裡地增派了許多駐守官兵。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西域都護的設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