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新疆通古斯巴西古城神秘面紗,見證唐代安西都護府歷史變遷

2020-12-16 騰訊網

龜茲,西域一個古代輝煌王國的名字。充滿神秘,令人嚮往。這裡遍布古代遺址,流傳著一個有又一個傳奇故事。這是一座經歷戰爭烽火的城池,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見證著歷史變遷。

真沒想到,今年六七月份,新疆新和縣還原建設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即將竣工,耗資五億元的復古工程,這在新疆還是首次。儘管還沒有看到通古斯巴西古城國家古遺址文化公園正式落成,但還是目睹了唐安西都護府文旅產業園,在新和縣將要竣工的場面。

這座復原的唐代安西都護府——通古斯巴西古城,位於新和縣城新華南路,總共佔地600畝,總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為什麼要復原這樣一座歷史古城呢?到底又有什麼價值意義呢?這件新疆的大事,大家還是聽我慢慢敘述前因後果。

01、從一位北大教授考古說起

陳凌,北大文博學院教授、中國資深考古專家和學者。他參加過國內很多古遺址及2011年新疆吐魯番吐峪溝遺址考古發掘,2014年首次參與南疆龜茲地區的土古遺址考古發掘。

2016年8月4日至5日,我作為媒體記者在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現場,跟隨陳凌教授親身經歷了土遺址考古發掘過程,並針對這座軍事城池存在的年代等謎團進行全程的了解和揭秘。

今年4月2日,當我再次來到新和縣時,卻意外得知通古斯巴西古城復原建設工程即將完工的消息,說實話內心非常激動。當天吃完晚飯,我就孤身一人前往復原建設中的通古斯巴西古城,熱切地目睹這座唐代的重要軍事城池。

陳凌曾告訴我說,從2012年開始,因受國家文物局的委託,他就著手對新和縣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工作做準備。當時以他的看法,這是一條艱難的考古之旅,也是一條銘刻歷史的生命之旅。

關於恢復古城原貌,陳凌說,他在古城裡面做過一個科學勘探,發現地表下面有超過4.5至5米之間的文化堆積層,大體可以確定城內的道路走向(主幹道是南北大道),有哪幾個建築區域,從開挖的探溝可以看出古城建築奇特,城池的重要部分應該集中在北甕城門東部,那是整座城池的制高點。

漫步於古城內的紅柳叢之間,不難想像,這座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軍事城池,廝殺的將士、貿易的商旅、過往的僧侶、他們都曾在這裡留下了深深的歷史背影和足跡。

千年時光,曾經繁華似錦的通古斯巴西,它與周圍的漢唐古城,戍堡和烽燧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了龜茲地區自漢至唐的屯田、屯兵和護衛龜茲中心地域的軍事中心,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

隨著考古發掘不斷深入,陳凌對還原古城歷史原貌充滿信心,他認為打造國家級的古遺址文化公園,將成為自古以來中央統治西域的重要歷史見證,更是維護新疆和諧穩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穿越時光隧道,在狼煙四起的龜茲古國大地上,諸多的城池構築了唐代安西都護府軍事防禦體系。作為安西都護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古斯巴西古城,以其軍事地位的重要性,成為唐代中央軍事駐軍西域的主要城池之一。

靜靜地佇立於土築的城牆上,透過這座滄桑厚重的城池,仿佛聽到衝鋒的號角、戰馬的嘶鳴、將士們的廝殺聲,鋪天蓋地的刀光劍影讓生命顫抖和哭泣,也讓蒼天大地戰慄。唐代歷任安西都護為維護西域邊疆穩定,拋頭顱灑鮮血,用生命捍衛著中央集權制的統一。

如今,位於新和縣巴格託克拉克鄉境內的通古斯巴西古城遺址,坐落在渭幹河古河道,佔地近6萬平方米,周圍是荒灘和農田,城內紅柳、駱駝刺、鈴鐺刺、野生黑枸杞等植物雜亂叢生,四周的城牆嚴重坍塌,但這也是阿克蘇地區境內至今保留完整的古遺址之一。

02、唐安西大都護府考古意義

2014年初夏,陳凌教授帶領北大文博學院學生開始對新和縣通古斯巴西古城進行考古試掘。他說,唐安西大都護府考古項目是國家文物局制定的近期計劃,主要對唐代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範圍內的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也是在新疆考古歷史上具有新的裡程碑。

說起考古發掘的意義,陳凌說國家通過考古發掘能更有力地來證明,新疆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旨在研究唐朝中央政府設立的安西大都護府及其整套管理和防禦體系究竟如何構成等一系列問題,理清安西大都護府相關軍政建置體系。

相對而言,陳凌認為這次土遺址的考古發掘比起古墓考古發掘更困難更複雜更系統。因為新疆的古城遺址絕大部分都是土遺址,如果不經過系統的考古發掘來論證,單從表層上是很難看出遺址的年代和歷史變遷,只有通過系統的考古發掘,才能從實物上的設施來證明中央在西域建立的有效管理,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體系和功能。

陳凌從考古意義上解釋,發掘就是要從考古的角度,進一步考證中央對新疆的管理,古代時期的西域在中央統治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發揮的重要作用;如今保留下來的文獻提供的是文字資料,而考古提供的是實物證據,應該說是超越文獻之上的佐證,考古的意義更重要更重大。

作為國家級文保單位,通古斯巴西古城考古發掘項目計劃五年,從2014年開始至2018年結束。談到考古項目的艱難,陳凌曾感觸地說:「第一年試掘前期,我們做了近兩年的準備工作,每年要進行考察和測量,然後確定下來每一步的考古發掘工作,畢竟土遺址的發掘比較複雜,從方式、技術、工具及材料上的要求也不同;五年時間的發掘,不僅會給我們積累一些寶貴的經驗,更會推動新疆考古歷史的進程。」

目睹著眼前這座西域曾經叱吒風雲的軍事城池,依然遮掩不住當年戰爭時期力挽狂瀾的地理優勢。站在殘垣斷壁的土城牆上,陳凌由衷地發出感慨:「儘管此次考古發掘很艱難,但通過五年的努力,或者更長一點時間,我們會一點一點將通古斯巴西古城恢復原來的建築模式,逐步揭開這座古代軍事城池的神秘面紗,向世人宣告中國自古以來統治新疆及發展的重要歷史意義。」

如今,距陳凌完成考古發掘任務已有一年多了,新和縣復原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建築圖紙和設計,必定傾注了他的心血和付出。也許通過這次考古發掘,讓他在中國考古界不僅有了對新疆考古的權威著作,重要的是揭開了這座古城遺址的神秘面紗,佐證了唐代統一西域的歷史。

03、通古斯巴西古城早於唐代

2016年8月4日,我正跟著陳凌在通古斯巴西古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突然他感到刮土的手鏟觸摸到堅硬的東西,心裡頓時驚喜萬分。當輕輕刮去覆蓋的土層,幾塊黃色的地板磚印入眼瞼,經過仔細的辨認和研究,陳凌確定這是魏晉時期的地板磚。

為什麼會在唐代古城出現魏晉時期的遺物?難道唐代古城與魏晉時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據史料記載,高宗顯慶三年五月,在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叛亂、西域形勢有所穩定之後,唐安西都護府從高昌(今吐魯番)交河故城遷至龜茲。其後,由於吐蕃對西域地區的侵擾,唐曾一度拔棄四鎮(碎葉、龜茲、于闐、疏勒)。武則天長壽元年,王孝傑率唐軍收復四鎮,以漢兵3萬駐守,此後,安西都護府才在龜茲得以穩固。

今天,我們從史料中難以查閱到安西都護府在龜茲地區設置的駐守府衙,有的專家認為通古斯巴西古城是安西都護府衙,還有的專家認為新和縣和沙雅縣的玉奇喀特古城是安西都護府衙,這些爭議暫且不提,畢竟都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

陳凌說,究竟唐安西都護府衙設在哪座城池,我們目前都不敢妄下結論,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龜茲地區遍布眾多的城址都屬於唐安西大都護府的組成部分,根據地理位置構築成唐安西大都護府的軍事防禦體系。就像古城的建築年代也有不同的看法,大都認為是唐代,但不能這麼簡單的認為,我們就要從考古的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

在2014年和2015年考古中,陳凌就發掘出很多陶片,還有銅飾品、玻璃器皿、漢代的五銖錢、唐代的錢幣等。因此,他初步推測通古斯巴西古城的建造要比唐代更早,大概在魏晉時期。因為從發掘的實際情況來看,各土層的顏色不同,還有土層中的包含物年代也不同,可以看出這座古城是經過多次改造重複利用,就是再改造再利用,由此說明,通古斯巴西古城的歷史比唐代更久遠。

如果從出土的文物來判斷,似乎說服力比較單薄,結合近兩年多的考古發掘結果,陳凌分析,從北甕城東部來看,緊靠城牆北部都是建造的房屋,由於不同層次的積累,古城多次的使用,發掘到第二層大概已是魏晉時期的房屋;其次發掘的這段城牆,屬多次改造現象,正印證了「時代長、多次維修」。

這種現象,經過發掘驗證後,陳凌心裡比較清楚。再者就是出土的地磚,長寬33釐米,厚度6釐米,顏色屬於黃色,這是魏晉時期多用於建築方面的地磚,唐代的地磚顏色、大小等就不相同於魏晉時期。

另外,整個通古斯巴西古城是建築在渭幹河古河道之上,土層下面發掘有大量的河沙堆積,所以積累這幾個方面的經驗,陳凌斷定古城的年代比唐代要早。

04、文物佐證東西文化的融合

當時,我在考古發掘現場看到,陳凌教授帶領學生們頂著炎日和高溫,有的拿著手鏟小心翼翼地刮去一層又一層的覆蓋的沙土,有的拿著儀器在精確地測量坐標和方位。他們每刮去一層土層,都會發現陶片或獸骨,還有不同色彩的玻璃碎片,每發現一件文物,考古人員的臉上都會閃現驚喜的表情。

陳凌曾指著剛剛發掘出的兩塊玻璃碎片告訴我:「這兩片玻璃差不多和地磚在同一個紅燒土層,理應屬於魏晉時期的遺物,顏色、質地等都有著明顯的東西文化結合特徵,至於陶片及修復的陶器,也有漢唐時期的風格,不過還是要通過測試才能推斷出具體的年代。」

在考古發掘的5年時間裡,陳凌帶領考古隊伍只是在古城發掘出一些陶片、銅器飾件、玻璃、炭精碎片、獸骨、錢幣等文物,這些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價值。文物檢測是一個很關鍵的環節,每一件文物,或者每個時代的文物,它們的配比成分不一樣,所以要經過產地分析、產品分析等不同的檢測,才會得出最終的結論。

後來,這些文物經過檢測之後,古城的年代要早於現在的說法。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說明中原文化一直都在影響著西域文化,出土的各類文物就是東西文化融合的見證,古絲綢之路就印證了這一切,所以西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時至今天,新和縣復原的通古斯巴西古城,再現了新疆歷史的輝煌時期。真正向世人再一次證明:新疆的歷史不但是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文化不但是中國的,也是屬於世界的。

相關焦點

  • 新疆新和縣復原和打造唐古城,將再現安西都護府輝煌景象
    事實果真如此,剛到新和縣,我就聽聞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漢唐時期的兩座古城,復原和打造工程將會在今年結束;一座唐代的古城在縣城新華南路,另外一座漢代古城在尤魯都斯巴格鎮,這標誌著漢唐時期的文化歷史,將在龜茲故地重現昔日容顏,重要的是能更好的見證新疆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 安西都護府駐軍鑄幣:大曆、建中元寶圖賞
    現在大家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唐朝大曆、建中年間(公元766年--783年)西北地區(安西都護府)地方鑄幣。中原比較少見,面文旋讀,製作粗獷,隸書「大曆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有力。    很長一段時間,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都是古泉珍品,近幾年在新疆等地陸續有出土,價格有所回落。一般普品價格在數百元,價格根據品相上下有浮動。
  • 唐代安西都護府守軍將士的一天
    安西都護府地圖鎮天色漸亮,不僅是安西都護府所在的龜茲,整個塔裡木盆地裡的守捉、驛站、烽燧、堡壘紛紛開始了新一天的運作。而且各國君主都有大都督或者將軍的頭銜,維持著從數千到數萬人規模不等的土著武裝力量,這些軍隊也是安西駐軍在關鍵時刻能徵調的輔助軍隊,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他們還曾遠赴中原,參與平叛戰爭。
  • 重現千年古城——訪新和縣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
    中外記者在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參觀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張雲帆):12月5日下午,參加「外籍記者看新疆」活動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外記者來到新疆阿克蘇地區新和縣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參觀採訪。新和縣唐安西都護府文化園依託通古斯巴西古城(唐安西都護府下屬軍事重鎮)遺址建設,於2018年9月開工,2019年8月底落成開放。文化園建築面積9.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通古斯巴西古城體驗區、山體、水系、鐘鼓樓、觀光塔、仿古街區等。
  • 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它是中央政權對西域有效管控的有力證明!
    時光倏忽已過千年,岑參的兩度出塞,久佐戎幕,漢代將領的金柝鐵衣、寶劍寒光,都已隨曾經的「西域都護府」湮沒於歷史深處,只留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的千古絕句。▲考古現場,漢代西域都護府城址遺蹟確認在新疆輪臺引起熱烈關注的兩千年前漢代西域都護府地理位置確認工作,12月10日有了新進展。
  • 學術論文丨劉安志、陳國燦:唐代安西都護府對龜茲的治理
    唐代安西都護府對龜茲的治理劉安志 陳國燦原刊《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後修改收入
  • 大唐安西軍團:白髮龜茲英雄血,長槍獨守大唐魂
    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唐朝在太宗時期便設立了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兩萬多名大唐精銳在這裡戍邊,維繫著西域的安穩,震懾著西域的幾百個小國。然而,歷史上卻鮮有人知道關於安西守軍,還有一段悲壯的故事,本文我們便來講述這一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 揭開西域三十六國神秘面紗
    唐代,「西域」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與董琬的理解一致,範圍很大,敦煌以西、天山南北、中亞、西亞地區均為「西域」;「狹義」並非指漢代西域都護所管轄的現新疆南疆地區,而是指蔥嶺以西到波斯(今阿拉伯半島)的這部分中亞地區,「狹義」的「西域」,主要是與唐代的疆域變化分不開的,漢代行政管轄最遠到巴爾喀什湖及蔥嶺一帶,而唐代設置的都督府州縣最遠達波斯。
  • 榮新江 |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安西地區的唐代古城龜茲是漢唐時期西域的大國,北據天山,南臨大漠,是沿塔裡木盆地北緣東西往來的交通必經之地。
  • 帝國之「殤」,被遺忘的「遠方」——「安西都護府」
    如果說「安史之亂」的「爆發」還不足以使你清楚地認識到唐王朝的「盛極而衰」的話,那麼這個叫做「安西都護府」的地方將是一個最為「強有力的補充」或者說「側寫」。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聞名於世的「安史之亂」爆發了。惶惶不可終日的「上位者」為了撲滅這場「烈火」四處「抽調」軍隊,以應付各路「叛軍」。其中就包括了駐紮在「安西都護府」的數萬「安西軍」。
  • 新疆尉犁考古大發現,出土七百多件唐代木牘,填補了歷史記載空白
    西域被認為是狹義上的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的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包括亞洲中西地區等。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當時有30多個國家分布於西域,故有「西域三十六國」之說,即漢武帝時期的西域由漢朝管轄,並設立西域都護府,掌管西域三十六國的事務,直到西漢王莽篡位,匈奴乘機統治西域。至唐末,唐軍消滅回紇、突厥勢力時,除高昌不受統治外,西域各國均臣服於唐政權。
  • 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安西都護府
    作者:一片兒孤城最深情的等待交河古城,唐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就設在這裡。公元629年秋天,玄奘開始西行,大概三四個月的時間,他越過邊境走到了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滅國以後,唐太宗先是在此設下了西洲都護府,不久又在不遠處的交河設置安西都護府。
  • 安西十二時辰:大唐安西都護府守軍將士的一天
    本文作者根據各種材料,復原公元8世紀上半葉,生活在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地區)的唐軍戰士和他們家屬的生活場景,文中提到的各種細節,均有文獻和文物依據。安西都護府地圖鎮天色漸亮,不僅是安西都護府所在的龜茲,整個塔裡木盆地裡的守捉、驛站、烽燧、堡壘紛紛開始了新一天的運作。南疆盆地的各級防禦機構以西州為總指揮,盆地北部以龜茲為中心,南部以于闐為重鎮,兩條防線在盆地最西端的疏勒交匯,防禦來自北西南三面之敵,將各種級別的防禦機構連成一體,是唐朝北御草原、南阻吐蕃北上的重要防線。
  •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
    從唐太宗至武則天時期,大唐一共設立了九個都護府:安西、安北、安東、安南、東夷、單于、北庭、昆陵、蒙池等九個都護府。到唐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西、北庭、安北、安東、安南、單于都護府,被稱為六大都護府。在這些都護府中,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安西、北庭都護府莫屬。
  • 被唐詩捧紅的千年古城:陽關
    但從歷史文獻來看,陽關的廢棄可能發生得更早。盛唐詩人王維寫《送元二使安西》說「西出陽關」,但他的朋友元二不可能走陽關赴安西都護府。第二年,擊敗車師,恢復設置西域都護府。這時,嘉峪山玉門關已變成帝國腹地,無需設防,於是西遷到了敦煌西北90公裡小方盤城(即現在的玉門關遺址),作為通西域道路的共同起點。不論是東漢,還是後來的曹魏,從敦煌入西域,南、中、北三道都是從玉門關出發。陽關消失了。西晉有陽關縣的建制,轄區大致是西漢的龍勒縣,涵蓋原來的陽關關隘。唐代改設壽昌縣。這應該就是陽關古城的所在。
  • 大唐六大都護府
    那這次咱們就說下唐朝六大都護:(大唐!大唐!!大唐!!!)都護這個稱謂起於漢代,最有名的就是西域都護府,不過到了唐代它又有另外個名字——安西都護府。安西都護府設置於貞觀年間,侯君集平定高昌,在其地設西州都護府,之後在今吐魯番設立安西都護府,主要遏制住西突厥勢力,第一代都護為喬師望。
  • 安西都護府: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NO.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 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這是新疆首次由國家主管部門正式批准的大規模、規範化的科學考古發掘,也是新疆首次將回鶻佛寺考古作為唯一對象的重大考古發掘,正式拉開了新疆回鶻佛教考古和回鶻考古學發掘研究的大幕。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
  • 跟我走進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 探索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前世今生
    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西域古城,在唐朝時期是西域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最早的駐紮地。西域在中華歷史上也有兩次輝煌的時期:漢朝(西)以及唐朝(包含武周),而漢朝的張騫和唐朝的玄奘都是來自中原卻目睹了西域時代變遷的親眼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