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遊西域漫記(二)北庭與安西都護府

2021-02-28 土人閱微

    話說玄奘師傅在哈密休整期間,被高昌國王鞠文泰聽到了,隨即派人過來請高僧去講經。西域各國環境嚴酷、朝不保夕,故大多信佛,不然沒法說服自己活下去。師傅於是只好趕去高昌,一路在鄯善都沒得停,連夜趕路。據說師傅可能真是細皮嫩肉的,鞠兄一見之下,兩眼放光,大有吃了肉可以長生不老之感。留下吧,當國師、當我弟弟,反正別走了。這不是搞基是什麼?

高昌故城

鞠文泰派人來接師傅前,師傅原計劃的路線是從哈密向北,走現在巴裡坤、吉木薩爾、烏魯木齊的絲路北線。這條線不如現代旅行者鬧哄哄的吐魯番、達板城的中線有名。趁師傅在高昌與鞠總糾纏不清這段時間,我們今天來聊聊唐朝時這北線的一番情形。

北線總圖

天山的這一段叫博格多山脈,沿山脈二側,唐朝自七世紀中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現交河故城)和北庭都護府(現奇臺),用以折衝北方突厥和穩定羈縻(讀作「雞迷」)西域邦國。局勢穩定後,前線繼續向前推,公元658年安西都護府推進到龜茲(讀作「秋瓷」,現庫車),公元670年又推進到碎葉城(現伏龍芝、託克馬克附近)。對,就是李白號稱出生的這座城。這時,博格多山脈二側已經是唐的國土,建立州郡了,分別是伊州、庭州、西州。

伊西庭三州地圖(譚其驤老師真是神一樣的存在!)

唐朝初期邊防軍制,按《新唐書·兵志》載:「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軍,相當於邊防野戰集團軍部隊駐地,萬人左右規模。守捉相當於邊防軍分區駐地,數百至數千人不等,城和鎮規模更小一些。而各地烽燧的駐守,通常每烽只有二三人,不列入正規軍管轄。順便提一句,當時很多邊防部隊是各民族混編的,看看這張敦煌出土的豆盧軍(駐沙州,即敦煌)的花名冊,好多姓名明顯是少數民族:

當時,整個西域都在隴右道轄下。伊、庭、西三州轄下分別有駐庭州的瀚海軍、駐西州的天山軍和駐伊州的伊吾軍,加起來大約四五萬人的規模。

各府下又各有守捉城若干,比如安西都護府下,有赤亭守捉、柳中城、龍泉館。北庭都護府下,為了守護絲路北線,從東向西每隔數十至百裡,分別為:羅護守捉、獨山守捉、沙缽城守捉、馮(憑)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城守捉、張堡城守捉、輪臺。(見上面總圖)

唐 輪臺

對,這個輪臺,就是唐詩中那幫騷客一天到晚吵吵著要去戍守的輪臺,主流意見在現在烏魯木齊市南面的烏拉泊遺址。說到騷客,得提一下邊塞大詩人岑參。岑參,天寶三年(744)年進士,初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寫了不少邊塞風光的雄渾詩句。

比如這首:

《火山雲歌送別》

唐岑參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徵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這裡提到的赤亭口,寫的就是赤亭守捉城。為什麼叫「赤」亭,為什麼叫「火山」「火雲」?因為赤亭守捉的特點是:火大。大家都知道赤亭向西百裡左右就是吐魯番火焰山,但唐代時,赤亭以東的沙爾湖北沿一帶,真的是有火焰的山。新疆地區很多地方由於地下煤層的裸露或溫度上升,經常發生煤層自燃,一燒就是幾百上千年。一些地方,至今仍在燃燒。至少奇臺縣有幾處是八十年代才撲滅的。

赤亭守捉城位置和遺址

岑參第一次經過火焰山的時候,曾作詩《經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蒲昌,即今鄯善,而吐魯番火焰山在其西,所以岑參歌頌的想來應是赤亭以東的煤層自燃了。

煤層自燃

 

羅護守捉,在今238省道七角井附近的衝積扇上。這裡的特點是:風大。現在這個地方向南叫百裡風區,一年有二百多天,每天刮十級八級的大風,有時十四五級,你怕不怕?

2007年3月1日5087次列車在百裡風區被大風吹脫線11節車廂死亡3人。

海拔從一千多很快降到很低,到吐魯番甚至是負海拔,加上低處是沙漠熱氣上升,二邊氣壓差非常大。這就是標準的山谷下降風了,真是「大步」「躍進」啊。同樣原理,達坂城到託克遜的三十裡風區,比這更猛。

 

唐時,自羅護守捉上乏驢坡向北,有二條路可行,向東是伊州(甘露川)(今巴裡坤),向西是北庭都護府。

羅護守捉以北態勢圖

三岔路口東面的伊州開發較早,號稱塞上糧倉,現在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大河唐城,邊上有蒲類海(巴裡坤湖)。順便發個牢騷,谷歌上經常有人上傳一堆照片,卻全是不知所云的風景照。忍不住要說:港真,大部分人去西域還真一直停留在關注胡楊林,拍攝大漠風景,卻對幾千年的歷史滄桑視而不見。無語。

此地,也正是公元前71年,當時的漢長羅侯常惠說動烏孫王翁歸靡與漢軍合擊大敗匈奴之地,從此匈奴崩潰,西域歸心。話說常惠這老傢伙與漢朝派去烏孫和親的解憂公主年輕時在長安時就是好友閨蜜,蘇武去世後他又六赴西域,我總懷疑他倆瞞著烏孫王有一腿。

長羅侯常惠出使烏孫過懸泉置(招待所)時的籤單費用(冬梅啊冬梅)

三岔路口沿古道向西,經過一百多裡崎嶇路途後,抵達獨山守捉(今木壘縣)。有人問,為什麼要在這裡建個守捉城?所以這裡要別引一段:天山七古道。

七古道示意圖

天山的這一截叫博格達山脈(什麼?剛才說過了?),自古南北方向穿越山脈形成了七條古道:突波道、花谷道、移摩道、撒捍道、烏骨道、他地道、白水澗道。大多艱苦難行,要翻越高海拔的大坂,新疆的驢友經常在那邊玩穿越。有人馬上哇哇問:凌未風他們就是從這七條路分頭下山來的麼?嗯,我先去打個噴嚏。

對於軍情而言,這些穿越險路卻是省時的捷徑。因此,自漢至唐,古道二端險要處一直築有堡壘守衛以控制道路。此獨山守捉城,正位於移摩道和花谷道北出口的谷口。而移摩道南端,也有一個堡壘:柯克亞堡至今尤存,阿古柏還佔用過,姜文的《天地英雄》就那兒拍的。

柯克亞堡

這兒再囉嗦個烏骨道的北端堡壘:疏勒城需要膜拜一下(不是那個疏勒縣),大漢戊己校尉耿恭經年堅守的城堡,大小眼將軍「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的真實出處(餓了。弓弦皮甲都吃完了。真吃人肉。吃的的匈奴勸降使者,就這麼在城頭上搞人肉BBQ給下面攻城的人演禁片看)。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的故事倒真能拍一部英雄主義的史詩級大片,會比那種什麼《東歸英雄傳》那種機會主義的外族歷史傳記強多了。

十三壯士東歸

從獨山守捉向西,就到了武則天在公元702年設立的唐北庭都護府(天山另一側的安西都護府是公元640年侯君集滅高昌鞠家後設立的),吉爾薩木縣北十公裡,巨大的城址尚存。天山以北的領導機構,這一帶的軍、守捉、城、鎮、館、驛、燧,全歸它管。從711年首任北庭大都護阿史那獻,到最後一任,因當初主力回中原平安史之叛亂,而在787年與北庭軍全部在此戰死的大都護李元忠,大唐於斯的輝煌在歷史中一直迴響到了現在。

不行了,行文至此,我一定得去喝一杯。

 

下回預告,擬寫寫北庭以西的幾個守捉和安西大都護府的輝煌。師傅還在高昌糾纏不清,過些天才會出發繼續向西。

      附:乾貨

名稱別名坐標備註唐 納職縣拉甫喬克故城 42°56'14.85"北 92°54'28.63"東
羅護守捉
 43°29'39.79"北 91°37'13.56"東不確赤亭守捉
 42°59'10.50"北 90°39'31.95"東
伊吾軍大河唐城 43°35'45.79"北 93° 0'6.39"東
柳中城
 42°45'27.66"北 89°45'5.25"東
獨山守捉
 43°48'5.24"北 90°16'21.73"東不確漢 疏勒城
 43°36'54.98"北 89°45'48.99"東
柯克亞堡
 43° 6'36.58"北 90°10'1.97"東
高昌故城
 42°51'10.53"北 89°32'4.47"東
安西都護府交河故城 42°56'59.01"北 89° 3'58.83"東早期北庭都護府庭州 44° 5'53.64"北 89°12'32.25"東

往昔寫作:

        神遊西域漫記(一)鎖陽城與五船道

        從北漂到女皇 (上)

        仰望星空(下)

        仰望星空(上)

        杭州,前世與今生的一些碎片

        關於唐朝、張炬和我的朋友老萬的一些回憶

        濟南的冬天

(原創)70後的流浪情結與音樂記憶

(原創)風狼居胥(三):

(原創)上帝之鞭生成記

  我愛喝大酒 

(原創)田川七左衛門

(原創)封狼居胥(二)

(原創)封狼居胥(一)

上馬擊狂胡 下馬草軍書

(原創)從沁園春到東宮之變

(原創)我愛大肥肉

(原創)樓蘭 樓蘭

(原創)梅澗的選擇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北庭都護府?
    「 可考的北庭都護官銜中不再有「大」字。但其作用是明顯的,北庭都護府在地位上實現了與安西都護府的平起平坐,整個西域由二府東西分疆而治。NO.為了統治廣袤的西域邊疆,有效管理眾多的少數民族,唐朝效法漢朝建制設置都護府,都護府負有「撫慰諸藩,輯寧外寇」之責,進而穩固唐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而北庭都護府便是武則天時期主管天山北麓軍政的機構。它興於一座城——庭州。
  •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
    從唐太宗至武則天時期,大唐一共設立了九個都護府:安西、安北、安東、安南、東夷、單于、北庭、昆陵、蒙池等九個都護府。到唐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西、北庭、安北、安東、安南、單于都護府,被稱為六大都護府。在這些都護府中,給大家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安西、北庭都護府莫屬。
  • 帝國之「殤」,被遺忘的「遠方」——「安西都護府」
    唐代宗大曆元年(公元766年)吐蕃軍趁機攻佔了河西涼、甘等州,切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的聯繫,從此「安西都護府」成了「孤懸海外」之地。當然了享有此種「待遇」的還有一個叫做「北庭都護府」的地方。「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兩個「難兄難弟」意識到這樣下去,終究不是「辦法」,周圍「強敵環伺」。如若不儘快與「內地」取得「聯繫」,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 安西都護府: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
  • 最後的安西軍團,孤守西域五十年!
    唐朝對西域的統治以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四座軍鎮為核心,安西都護府則位於龜茲鎮。後來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制,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增設北庭大都護府,統轄昆陵、蒙池兩個都護府,下轄十六個羈縻州。自此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以天山為界,以安西都護府為主,分治西域南北。
  • 玄奘流過淚,士兵灑過血,這就是《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安西都護府
    既然下了決心要保護好一方子民,必不可少的就是軍隊,所以都護府也是國家在邊地上設置的軍事機構,一能撫慰諸藩,二能輯寧外寇,相當於現在武警和解放軍的合體。大唐在鼎盛時期一共有六個都護府,分別是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和北庭,在不同方向各自將突厥、回紇、靺鞨(mò hé)、鐵勒、室韋、契丹等可能侵犯我們的遊牧民族給盯牢了。
  • 【北庭人物】安西都護郭虔瓘
    郭湛,字虔瓘,祖籍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到祖父一代,已遷到河南府,陽翟縣穎川鄉,麟德二年(665年)以將家子選為左親府,因護送唐高宗東巡泰山有功,自此從軍,到開元元年(713年),郭虔瓘因戰功多次升遷至右驍衛將軍,兼任北庭都護、金山道副大總管,當時他已經是近70歲的老將了。
  • 北庭大事記
    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降漢,僮僕都尉罷置,匈奴勢力退出西域。神爵三年(前59年)漢置西域都護府,鄭吉出任西域都護,西域歸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置戊己校尉,初屯田於車師前部交河城。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間戊己校尉又分化為戊、己兩校尉,已校尉屯田高昌、戊校尉屯田天山北麓。
  • 唐朝在邊疆設置的六大都護府
    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為三種類型:府、都督府、都護府。 唐朝周圍的異族很多,為了有效管理突厥、回紇、靺鞨、鐵勒、室韋、契丹等,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都護府是唐朝在邊疆民族地裡設置的特別行政機構。分為大都護府和上都護府。大都護從二品,上都護正三品。
  • 【西域∙地理】吉木薩爾:唐北庭都護府及其遺址
    這是北庭都護府於明代廢棄後首次見於文字的記載,大學者紀曉嵐也就是發現北庭的第一人,看來歷史冥冥中自有安排。當時北庭都護府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烏魯木齊,首任大都護楊何的品級也達到了從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副總理一級,這是北庭最為輝煌的時期。
  • 安西都護府駐軍鑄幣:大曆、建中元寶圖賞
    現在大家比較認可的觀點是,唐朝大曆、建中年間(公元766年--783年)西北地區(安西都護府)地方鑄幣。中原比較少見,面文旋讀,製作粗獷,隸書「大曆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有力。    很長一段時間,大曆元寶、建中通寶都是古泉珍品,近幾年在新疆等地陸續有出土,價格有所回落。一般普品價格在數百元,價格根據品相上下有浮動。
  • 穿越到大唐「北庭都護府」一探究竟 新疆天山北麓的世界文化遺產
    二零二零年十月記唐朝的「北庭都護府」具體位於新疆哪裡?它和「安西都護府」有什麼區別?新疆作為古往今來「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自漢朝時張騫「鑿空」西域後,這塊位於祖國西部邊陲的風水寶地,就開始了和內地之間的廣泛交流。而在唐朝的唐高宗李治「永徽之治」和武則天「貞觀遺風」的盛唐時期,西域又再次被完全納入了統轄版圖。
  • 山河悲壯:從唐朝痛失西域,看國家安定的重要
    導語:內亂,一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遭受外來侵略的重要誘發因素,強大如唐王朝,在安史之亂發生後,內政凋敝,外侮頻仍,守護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遭受外敵入侵而失去的,至到千年以後的清王朝,才又重回中國懷抱。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外侮,無一例外都是發生在國政混亂時期,可見,擁有一個穩定而團結的國家是多麼的重要。
  • 大唐六大都護府
    (ps:宋代西南土司,明代奴兒幹都司,都屬於羈縻制度,有點類似一國兩制。它跟宗主制度和殖民不一樣。)那這次咱們就說下唐朝六大都護:(大唐!大唐!!大唐!!!)都護這個稱謂起於漢代,最有名的就是西域都護府,不過到了唐代它又有另外個名字——安西都護府。
  • 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使古代東西方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相當於「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太守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
  • 榮新江 |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顯慶三年(658),唐朝滅西突厥汗國,將安西都護府從西州交河城遷至龜茲王城,下轄安西(龜茲)、于闐、疏勒、焉耆四鎮,龜茲成為唐朝統治西域地區的軍政中心。此後一段時間裡,唐朝與吐蕃及西突厥餘部曾在西域地區展開拉鋸戰,安西都護府曾撤回西州。但是到了長壽二年(692),唐將王孝傑率軍從吐蕃手中收復安西四鎮,唐廷徵發漢兵三萬人鎮守西域。
  • 文化傳承 四十年考古還原千年北庭都護府故城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高昌回鶻佛寺東部被當地人稱為「破城子」的故城竟然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北庭大都護府所在地,是中原王朝有效管控西域的見證。北庭故城,就這樣在40年的時間裡,一點點被我們認識,許多歷史謎團被一點點破解。高昌回鶻佛寺的發現當年發現高昌回鶻佛寺的地方,現在被稱為西大寺。
  • 被斷後路,獨自保衛西域近半個世紀,唐朝的這支守軍不應被遺忘
    唐朝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來管理西域,在巔峰時期:唐朝在安西駐紮了2萬唐軍便直接威懾西域三十六國,控制著西域三百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長安洛陽被攻破,安史之亂邊疆調兵唐玄宗逃出長安後,在馬嵬坡(今陝西興平西)因隨行士兵譁變,奸相楊國忠被殺,又迫使唐玄宗縊死楊貴妃,為了剿滅安祿山叛軍,唐王朝開始從邊疆各地調兵,遠在千裡之外的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 大唐安西軍團:白髮龜茲英雄血,長槍獨守大唐魂
    自古以來,河西走廊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自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始,河西走廊便是連通中原和西域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及其重要。為了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唐朝在太宗時期便設立了安西和北庭兩個都護府,兩萬多名大唐精銳在這裡戍邊,維繫著西域的安穩,震懾著西域的幾百個小國。
  • 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
    回顧大唐帝國的歷史,從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到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徵服東突厥,648年徵服西突厥,大唐帝國的聲威遠播西域、盛及中亞;到709年,大唐帝國在天山以北,設立北庭大都護府管轄西域北境;又在天山以南設立安西大都護府,管轄西域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