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玄奘師傅在哈密休整期間,被高昌國王鞠文泰聽到了,隨即派人過來請高僧去講經。西域各國環境嚴酷、朝不保夕,故大多信佛,不然沒法說服自己活下去。師傅於是只好趕去高昌,一路在鄯善都沒得停,連夜趕路。據說師傅可能真是細皮嫩肉的,鞠兄一見之下,兩眼放光,大有吃了肉可以長生不老之感。留下吧,當國師、當我弟弟,反正別走了。這不是搞基是什麼?
高昌故城
鞠文泰派人來接師傅前,師傅原計劃的路線是從哈密向北,走現在巴裡坤、吉木薩爾、烏魯木齊的絲路北線。這條線不如現代旅行者鬧哄哄的吐魯番、達板城的中線有名。趁師傅在高昌與鞠總糾纏不清這段時間,我們今天來聊聊唐朝時這北線的一番情形。
北線總圖
天山的這一段叫博格多山脈,沿山脈二側,唐朝自七世紀中先後設置了安西都護府(現交河故城)和北庭都護府(現奇臺),用以折衝北方突厥和穩定羈縻(讀作「雞迷」)西域邦國。局勢穩定後,前線繼續向前推,公元658年安西都護府推進到龜茲(讀作「秋瓷」,現庫車),公元670年又推進到碎葉城(現伏龍芝、託克馬克附近)。對,就是李白號稱出生的這座城。這時,博格多山脈二側已經是唐的國土,建立州郡了,分別是伊州、庭州、西州。
伊西庭三州地圖(譚其驤老師真是神一樣的存在!)
唐朝初期邊防軍制,按《新唐書·兵志》載:「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軍,相當於邊防野戰集團軍部隊駐地,萬人左右規模。守捉相當於邊防軍分區駐地,數百至數千人不等,城和鎮規模更小一些。而各地烽燧的駐守,通常每烽只有二三人,不列入正規軍管轄。順便提一句,當時很多邊防部隊是各民族混編的,看看這張敦煌出土的豆盧軍(駐沙州,即敦煌)的花名冊,好多姓名明顯是少數民族:
當時,整個西域都在隴右道轄下。伊、庭、西三州轄下分別有駐庭州的瀚海軍、駐西州的天山軍和駐伊州的伊吾軍,加起來大約四五萬人的規模。
各府下又各有守捉城若干,比如安西都護府下,有赤亭守捉、柳中城、龍泉館。北庭都護府下,為了守護絲路北線,從東向西每隔數十至百裡,分別為:羅護守捉、獨山守捉、沙缽城守捉、馮(憑)洛守捉、耶勒守捉、俱六城守捉、張堡城守捉、輪臺。(見上面總圖)
唐 輪臺
對,這個輪臺,就是唐詩中那幫騷客一天到晚吵吵著要去戍守的輪臺,主流意見在現在烏魯木齊市南面的烏拉泊遺址。說到騷客,得提一下邊塞大詩人岑參。岑參,天寶三年(744)年進士,初為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寫了不少邊塞風光的雄渾詩句。
比如這首:
《火山雲歌送別》
唐岑參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徵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這裡提到的赤亭口,寫的就是赤亭守捉城。為什麼叫「赤」亭,為什麼叫「火山」「火雲」?因為赤亭守捉的特點是:火大。大家都知道赤亭向西百裡左右就是吐魯番火焰山,但唐代時,赤亭以東的沙爾湖北沿一帶,真的是有火焰的山。新疆地區很多地方由於地下煤層的裸露或溫度上升,經常發生煤層自燃,一燒就是幾百上千年。一些地方,至今仍在燃燒。至少奇臺縣有幾處是八十年代才撲滅的。
赤亭守捉城位置和遺址
岑參第一次經過火焰山的時候,曾作詩《經火山》如下:「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蒲昌,即今鄯善,而吐魯番火焰山在其西,所以岑參歌頌的想來應是赤亭以東的煤層自燃了。
煤層自燃
羅護守捉,在今238省道七角井附近的衝積扇上。這裡的特點是:風大。現在這個地方向南叫百裡風區,一年有二百多天,每天刮十級八級的大風,有時十四五級,你怕不怕?
2007年3月1日5087次列車在百裡風區被大風吹脫線11節車廂死亡3人。
海拔從一千多很快降到很低,到吐魯番甚至是負海拔,加上低處是沙漠熱氣上升,二邊氣壓差非常大。這就是標準的山谷下降風了,真是「大步」「躍進」啊。同樣原理,達坂城到託克遜的三十裡風區,比這更猛。
唐時,自羅護守捉上乏驢坡向北,有二條路可行,向東是伊州(甘露川)(今巴裡坤),向西是北庭都護府。
羅護守捉以北態勢圖
三岔路口東面的伊州開發較早,號稱塞上糧倉,現在還有保存較為完好的大河唐城,邊上有蒲類海(巴裡坤湖)。順便發個牢騷,谷歌上經常有人上傳一堆照片,卻全是不知所云的風景照。忍不住要說:港真,大部分人去西域還真一直停留在關注胡楊林,拍攝大漠風景,卻對幾千年的歷史滄桑視而不見。無語。
此地,也正是公元前71年,當時的漢長羅侯常惠說動烏孫王翁歸靡與漢軍合擊大敗匈奴之地,從此匈奴崩潰,西域歸心。話說常惠這老傢伙與漢朝派去烏孫和親的解憂公主年輕時在長安時就是好友閨蜜,蘇武去世後他又六赴西域,我總懷疑他倆瞞著烏孫王有一腿。
長羅侯常惠出使烏孫過懸泉置(招待所)時的籤單費用(冬梅啊冬梅)
三岔路口沿古道向西,經過一百多裡崎嶇路途後,抵達獨山守捉(今木壘縣)。有人問,為什麼要在這裡建個守捉城?所以這裡要別引一段:天山七古道。
七古道示意圖
天山的這一截叫博格達山脈(什麼?剛才說過了?),自古南北方向穿越山脈形成了七條古道:突波道、花谷道、移摩道、撒捍道、烏骨道、他地道、白水澗道。大多艱苦難行,要翻越高海拔的大坂,新疆的驢友經常在那邊玩穿越。有人馬上哇哇問:凌未風他們就是從這七條路分頭下山來的麼?嗯,我先去打個噴嚏。
對於軍情而言,這些穿越險路卻是省時的捷徑。因此,自漢至唐,古道二端險要處一直築有堡壘守衛以控制道路。此獨山守捉城,正位於移摩道和花谷道北出口的谷口。而移摩道南端,也有一個堡壘:柯克亞堡至今尤存,阿古柏還佔用過,姜文的《天地英雄》就那兒拍的。
柯克亞堡
這兒再囉嗦個烏骨道的北端堡壘:疏勒城需要膜拜一下(不是那個疏勒縣),大漢戊己校尉耿恭經年堅守的城堡,大小眼將軍「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飢餐胡虜肉」的真實出處(餓了。弓弦皮甲都吃完了。真吃人肉。吃的的匈奴勸降使者,就這麼在城頭上搞人肉BBQ給下面攻城的人演禁片看)。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的故事倒真能拍一部英雄主義的史詩級大片,會比那種什麼《東歸英雄傳》那種機會主義的外族歷史傳記強多了。
十三壯士東歸
從獨山守捉向西,就到了武則天在公元702年設立的唐北庭都護府(天山另一側的安西都護府是公元640年侯君集滅高昌鞠家後設立的),吉爾薩木縣北十公裡,巨大的城址尚存。天山以北的領導機構,這一帶的軍、守捉、城、鎮、館、驛、燧,全歸它管。從711年首任北庭大都護阿史那獻,到最後一任,因當初主力回中原平安史之叛亂,而在787年與北庭軍全部在此戰死的大都護李元忠,大唐於斯的輝煌在歷史中一直迴響到了現在。
不行了,行文至此,我一定得去喝一杯。
下回預告,擬寫寫北庭以西的幾個守捉和安西大都護府的輝煌。師傅還在高昌糾纏不清,過些天才會出發繼續向西。
附:乾貨
名稱別名坐標備註唐 納職縣拉甫喬克故城 42°56'14.85"北 92°54'28.63"東往昔寫作:
神遊西域漫記(一)鎖陽城與五船道
從北漂到女皇 (上)
仰望星空(下)
仰望星空(上)
杭州,前世與今生的一些碎片
關於唐朝、張炬和我的朋友老萬的一些回憶
濟南的冬天
(原創)70後的流浪情結與音樂記憶
(原創)風狼居胥(三):
(原創)上帝之鞭生成記
我愛喝大酒
(原創)田川七左衛門
(原創)封狼居胥(二)
(原創)封狼居胥(一)
上馬擊狂胡 下馬草軍書
(原創)從沁園春到東宮之變
(原創)我愛大肥肉
(原創)樓蘭 樓蘭
(原創)梅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