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疆域,無限風光,新疆是個好地方
近日,經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等單位專家初步確認,位於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境內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就是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
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近百年來,學術界一直在探尋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然而,由於自然壞境變遷、缺乏充足史料記載,西域都護府究竟在哪裡,一直是學術界的不解之謎。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國家博物館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將遙感、物探技術與文獻考證、實地考察等手段相結合,進一步推進西域都護府治所所在地的研究。
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研究員聶躍平介紹,研究人員通過查閱相關歷史資料和相關研究,最終將研究範圍鎖定在輪臺縣境內的奎玉克協海爾、闊納協海爾及卓爾庫特3處古城遺址。
研究人員應用多源遙感數據對遺址進行大範圍探測,發現異常後,採用多種地球物理手段對遙感異常區進一步定位和探測,最後由傳統考古鑽探進行驗證。
聶躍平解釋,這裡的異常是指考古異常,當地下存在有考古遺蹟的時候,這些遺蹟與周圍環境之間會發生物理和化學作用,導致植被、水分含量和微地貌的變化,從而產生與周圍環境不同的特殊標誌。通過對遙感影像的觀察和處理的色調、陰影、形狀、紋理和圖案可以探測到這些異常信息。
通過探測,他們發現,3座古城中的奎玉克協海爾古城最符合西域都護府治所遺蹟的特點,「我們初步確認,這座古城就是西域都護府的所在地。」
為什麼能做這樣的初步確認?
首先,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的規制很符合漢代規制。「漢代西域三十六國流行圓城,而中原多為方城。研究人員通過探測發現,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內圓外方,是西域與中原兩種建築形式的綜合體。它的城牆邊長約230米,也符合當時漢代規制。」聶躍平分析說,再者,它的建築形制、年代測定、火燒遺蹟等特點,也和歷史文獻記錄的西域都護府情況基本吻合。
研究人員在遙感探測時發現,古城屬於居住區的高臺周邊有一圈環形異常,經採用物探探測確定,這一區域為壕溝,水分含量比周圍要高出很多。對壕溝內填土物質分析,結合多條物探、鑽探剖面,確認壕溝繞土臺一周,是古城的第二道防禦。
根據現場勘察和三維數據分析,研究人員進一步確認古城的建築形制,古城高臺最高處距離地面有6米左右。
「兩千多年前應該更高一些。」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副研究員於麗君分析說,高臺由夯土建成,夯土高臺平面上有4至5米堆積,堆積土中含有倒塌夯土(夯土較亂)、灰褐渣土(含燒土、灰燼、白灰點、淤土等)。夯土臺局部圍牆有破壞,或為臺體結構形式所致,「我們推斷該夯土臺遺址可能為『多級高臺建築』,曾遭受火燒破壞」。
他們在這座古城取了5份樣品進行碳十四鑑定,Beta實驗室的測年結果顯示,古城距今2200年
左右,「和歷史文獻中記錄的西域都護府年代也基本吻合,所以,初步確認,這座古城就是當時西域都護府所在地烏壘城。」於麗君說。
據聶躍平介紹,西域都護府遺址位置的確定,可以證明漢朝中央政權對西域各地的有效管控,同時也表明了一個清晰的史實: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聯合月氏、烏孫等共同對付匈奴。公元前101年,在輪臺等地進行屯田,並設置地方官吏管理。公元前60年,控制東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漢,西漢統一西域,同年,設西域都護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
此後,西域都護府共有18位都護相繼統轄西域。西域都護府也從最初西漢時期的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搬入西漢後期到東漢時期的它乾城(今新和縣境內)。公元123年,東漢改西域都護府為西域長史府,繼續行使管理西域的職權。其間,班超、班勇都曾擔任過西域都護,並在它乾城居住過。
據了解,早在1907和1913年,英國的斯坦因先後到庫爾勒和輪臺進行考察,尋找《漢書·西域傳》中的烏壘和渠犁。
1928年,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開啟西域都護府遺址的考古探索之後,大批中外學者對其具體位置展開調查。
1998至2010年,於志勇(現新疆博物館館長)對輪臺縣附近的14座古城進行了調查。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的自然環境破壞、史料記載不足,西域都護府治所具體位置始終沒有得到確切的結論。
2017年12月中旬,北京大學陳凌教授曾對外公布,他根據5年的現場勘查,結合著名學者黃文弼等前輩的調查資料,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初步確認,新和縣境內的玉奇喀特古城可能就是東漢時期西域都護府它乾城的所在地。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旅遊
因為你連「晨報旅遊」都沒有關注...
文/趙梅
圖/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提供
編輯/張星宇
旅遊界大事
找攻略、搶優惠
一更多精彩一
一請長按二維碼關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