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一條黃河的貫穿,滋養出五千年禮儀之邦——華夏民族。炎黃子孫千年來,在這條河邊,演繹著民族的興衰,發展著獨特的文化禮制。
世世代代朝代的更替,文化也隨之增加特色。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藉助地理位置形成的朝代恐怕只有南北朝了。提起南北朝,想必多數人會想到一個字——亂。
政權的分裂,根據南北方位,9國出現對峙,敵對的局面。
其中的劉宋是南朝中存在時間最久的國家。開國皇帝出身武將,雖生前政風清廉開明,卻因他不重視後代教育,導致身後朝政巨變。
皇室宗親間,多次出現骨肉相殘的慘劇。宋文帝時期,政局穩定,吏治清明,開創新盛世。後期卻因文帝屢次北伐徵戰,導致國力銳減,劉宋至此再無平天下的能力。
宋文帝被太子所殺,三皇子劉駿藉機利用軍權和六叔劉義宣奪位成功,是為孝武帝,封六叔為南郡王。
劉義宣身居重鎮,手握重兵,因平亂奪嫡之功,漸生野心,終被部下鼓動,舉兵造反,失敗後被賜死。
也有史料記載,劉義宣起兵,是因劉駿霸佔了他的女兒殷淑儀。雖然這段史料有爭議,不過他的女兒確實在他死後,被劉駿改了姓,納入後宮封為妃子,寵冠後宮。
劉駿冒天下之大不韙娶同宗堂妹,卻對堂妹的感情全心全意。他一度想立殷淑儀的兒子劉子鸞為太子,卻無奈群臣壓力作罷。
在殷淑儀死後,更是一度萎靡不振,還單獨建造廟宇祭奠她的亡魂。甚至還把殷淑儀的棺材做成抽屜的形狀,可以隨意抽拉,以便隨時一睹遺體。
他的感情被世人批判過於荒唐,可誰又敢說,這不是太過於深情的表現呢?
史料記載,劉駿統治前期,息兵簡政。然其統治末年,一改前期的風格,開始居傲自滿,大興土木、恣意妄為地窮奢極欲,以致,以致民間苛稅重賦。
原本逐漸恢復國力的劉宋,在他統治末年走向衰敗。更有學者大膽猜測,這和殷淑儀有直接的關係。
殷淑儀留下的孩子劉子鸞,子憑母貴,5歲被封襄陽王,加封新安王,後又被追加多個官職。
或許是對殷淑儀的愛意無法傾訴,劉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劉子鸞,不止給他名銜,更是給他實權要職——在他8歲時,直接封他為中書令,也就是宰相一般的地位。
劉駿寵愛劉子鸞,卻對太子劉子業教育苛刻,或許是劉子業天生的性格暴戾乖張,也或許是對太子的嚴格要求,兄弟二人的待遇形成鮮明對比。
劉駿怎麼也想不到,因此害了劉子鸞。在他死後,太子劉子業繼位,第一件事就是賜死這位備受父皇寵愛的弟弟。
當時民間有歌謠流傳:「遙望建康城,小江逆流縈,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
劉子鸞被兄長賜死時只有9歲,他目睹了兄長賜死其他兄弟姐妹,不由得感慨:「願身不復生王家」。
這句話被流傳千古,道盡了封建王朝,人性的涼薄和親情的冷淡。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室家族,固然權力滔天,卻正因這樣的誘惑,讓親人間只顧爭權奪勢,淡泊感情。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