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二講|般若有何用?

2021-01-07 當代修行圈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一課

▲星雲大師手書《心經》

按播放鍵收聽

般若有幾種?我認為可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個方面認識。

1、文字般若

什麼叫作文字般若?譬如有人要找地方搭捷運(註:捷運即為地鐵),旁邊的人遠遠看到捷運的標誌,用手指一下,他就知道了,那麼這個符號就是般若,就是文字般若。凡是一個符號,無論它是文字、繪畫、雕刻……能給人認識某一件東西的,都屬於文字般若。

2、觀照般若

什麼叫作觀照般若?般若沒有觀照,就不能認識事物的內在。所以,東西不是光在相上認識,還要去觀照。

舉一個例子說,麻繩,麻它本來不是繩子,可是把麻捻成繩子,就可以用來打水,可以捆包袱,但你看到繩子就會想到這是麻。不過有的人他不會去觀察麻的功用,不知道它能做成繩子來捆包袱、吊桶子、綁東西,不認識這是麻,還把一條繩子當成了蛇。

把繩子看成是蛇的很多,把樹看成是鬼的人也多得很。「有一個鬼,我親眼看到的。」「在哪個裡面?」走近一看,不是,是棵樹。

像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杯弓蛇影」的故事。一個客人到朋友家吃酒,看到酒杯裡面有一個黑影,心裡就想:那個黑影是什麼?談話中,那個朋友拿起酒杯:「請!」這麼一吃,黑影沒有了,客人心裡害怕起來:「不得了,剛才這個酒杯裡好像有一條小蛇,我把它喝到肚子裡面了。」

當時他覺得要對朋友說出事實顯得沒有禮貌,也就沒有說。不過回家後,他卻一直不放心,老想著:「糟了!我今天吃了一條蛇。」由於他每天想著肚子裡有蛇,看什麼醫生也看不好,天天委靡不振,就真的生病了。

後來朋友知道了,覺得奇怪:「到我家來喝酒喝到蛇,我家怎麼有蛇呢?」有一天,他也同樣坐在那個位子上喝酒,看到酒杯裡的影子,他終於懂了,原來那是牆上一張弓映照下來的影子。於是他又再邀請那個客人來喝酒,這回客人不肯來,不過最後在他再三的邀請下,不得已還是來了。

這一次,他還是給客人坐在原位。因為他知道靠講沒有用,還是要讓他看到事實的真相。當客人坐在那兒吃酒時,又一次看到影子:「哎呀!不得了,這是一條蛇。」「哪裡?」「你看!你看!」「不是!」於是主人把牆上的弓拿下來,酒杯裡的影子也跟著消失了。這就說明,心雖然是虛妄的,而虛妄心卻也有很大的力量。

佛教講「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的力量是很大的。過去有人為了試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到牢獄裡面找了一個被判處死刑的囚犯,告訴他:「你要死了,要被砍頭了,砍頭好辛苦,好悽慘哦!我現在有一個好辦法幫助你。我是一個醫生,我只要用針筒慢慢把你的血液往外面抽,就能讓你一點都不痛苦地死去。你是願意被砍頭呢,還是願意不知不覺地死呢?」

「當然是願意不知不覺地死。」

「好。你躺在這裡不動,拿被單蓋起來。」於是他替囚犯打了一針,並且在床的旁邊弄了一個自來水管,讓它不斷地發出「滴、滴、滴」的聲音。他不時地在囚犯耳朵邊上講:「不得了,你的血流了好多,痛苦不痛苦?」「不痛苦。」「你聽到滴血的聲音嗎?你聽,一滴一滴,血都流走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囚犯真的死了,不過他身上的血一滴都沒有流出來。

這就是心的力量。這還只是虛妄心,不是般若心,般若心比虛妄心有更大的力量。虛妄心尚且能以假為真,假如換作是觀照般若,必定會對宇宙世間認識得更清楚。

3、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由文字而觀照,由觀照而實相,實相就是真實的樣子。我們不知道宇宙人生的樣子,就是不知道真實的樣子,也就是看不出實相是什麼。

舉個例子,桌子是什麼?在我們的常識裡面,怎麼會不認識?這是桌子。但是我說:「你說錯了,這個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一個假相,它的真實樣子是木材,木材做成窗子就是窗子,做成椅子就是椅子,做成梁柱就是梁柱,木材才是真實的樣子,你說的桌子是假相。」不過,你這麼一聽,我再問這是什麼,你會說這是木材。錯了,木材也是假相。那它是什麼?它是大樹,樹木是木材真實的樣子。那麼再問你:這個是什麼?大樹。錯了!這不是大樹。這是什麼?這是種子、土壤、肥料、水分、陽光、空氣,眾緣和合所成。所以,實相是什麼樣子?眾緣和合。你要認識「緣」,才能知道它的真實來源、真實的樣子,認識到它的根本、其本來面目。

人人都有一個本來面目,或說真心、佛心、實相、般若、法身,看起來名稱很多,實際上意義只是一個。例如,這是個房子,房子是假相,它真實的實相是由土、水泥、石子、沙、木材、人工等和合而成。

我們的內在都具備有一個真實的佛性,其中有很大的功德。只是這個真我,往往我們自己不知道、不認識。這是什麼?這是花,那是衣服、手巾、茶杯、書,這個人是張三,那個人是李四,我們認識了很多的假相,但是我們不能認識無相。無相才是實相,有相都是假相。《金剛經》裡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有一個故事,太太向丈夫說:「今天難得我們兩個都在家,就拿點酒來喝吧!我們缸裡釀製的酒大概快好了。」於是丈夫就到地窖裡拿酒。酒缸蓋子一打開,丈夫忍不住無明火起:「你這個不要臉的女人,原來你趁我不在家的時候,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男人!」

太太直喊:「冤枉,沒有男人啊!」丈夫不信,說:「有,我明明看到酒缸裡有個男人。」「好,我到酒缸裡去看。」太太一看,更是怒火中燒:「你這個沒有心肝的東西,你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女人,怎麼還說我藏了一個男人!」

兩個人就在那裡吵起架來。這時候,來了一個外道婆羅門,剛巧要來看這兩個徒弟,發現兩人在吵架。太太說:「師父,我先生在酒缸裡面藏了一個女人。」丈夫說:「師父呀,我太太在酒缸裡面藏了男人。」

這個婆羅門聽了,就往酒缸裡一看,這一看,不得了:「你們兩個真不是東西,已經拜我做師父了,怎麼另外又找一個師父回來呢?我不管你們的事情了!」他生氣地走了。外道同樣不能認識真相,而兩個夫妻還是繼續吵架。

後來一個出家比丘經過,正在吵架的夫妻倆於是請比丘來為他們評理。比丘一看酒缸:「原來是這樣!」於是他拿起一塊大石頭對準酒缸砸去,把缸打破了,酒便流了出來。這時候,男人也沒有了,女人也沒有了,兩人才知道原來這是假相,是不實在的,是錯誤的認識。

所以,佛法要從無相裡認識實相,因為有相都是假相。

什麼是無相?所謂「虛空無相」,虛空是什麼樣子呢?世間,任何東西都是虛空的樣子。譬如這個長方形的房子裡也有虛空,虛空因為房子是長方形的,所以它就是長方形的。茶杯裡面也有虛空,虛空因為茶杯是圓形的,所以它就是圓形的。因此,虛空是無所相、無所不相。

因為無相所以無所不相,無所不相就是實相。執著就是假相,無相就是不執著,也就是實相。

般若的體相用

1、般若的相

般若本來只有一個,何必把它分成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呢?這是為了分別般若的層次:「正見」是凡夫的般若,「緣起」是聲聞、緣覺二乘聖者的般若,「空」是菩薩的般若,「般若」是佛的般若。最高的般若要到佛的境界才有。

所以什麼是般若?正見是般若,緣起是般若,空是般若,般若當然是般若。

凡夫的般若是初級的般若,就是要具有正見。例如一般人為了買股票,會買一大堆禮品到寺廟裡去拜拜,祈求佛祖能讓他賺大錢。明天漲停板了,趕緊買水果來禮拜,感謝佛祖保佑;跌停板了,就不肯再買水果、鮮花來拜。往往只是憑自己一時之見,對很多事情沒有一個公平、平等的看法。其實,人人都要知道,經濟上有經濟上的因果,要正見因果的理則,不可以認知錯誤,錯亂因果。

所謂「正見」,就是不管如何,我向道的信心都不被破壞,信仰都不會動搖。

2、般若的體

能有正見,就是擁有凡夫的般若智慧;能認識緣起,就是擁有小乘聖者的般若;能認識空,更是不簡單了,要到大乘菩薩的階段才能認識;而真正的般若,則是佛才能懂得。

好比學生讀書,小學讀歷史,中學讀歷史,大學也讀歷史。般若的證悟也是一樣的,在佛教修行的層次裡,證悟是一步一步來的。文字般若就等於覺悟,觀照般若就等於實行,實相般若就等於性體,本性的自體。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文字般若就是駕駛的船,觀照般若就是駕駛的技術,實相般若就是目的地。以開車為比喻:車子是文字般若,駕駛技術是觀照般若,到達目的地就是實相般若。

3、般若的用

般若究竟有什麼作用?般若的用處很多。你賺錢做什麼?錢能解決生活問題。你讀書做什麼?讀書可以增加知識,將來可以成功立業。在世間做什麼事都要講求「用」,般若有什麼用?

般若的用處

1、可以正信真理

要正信真理很難。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仰就是力量。但是你信仰宗教,他也信仰宗教,有時候邪信卻不如不信好,不信不如迷信好,迷信不如正信好。

有人說自己對信仰很虔誠,但是信錯了,卻是無比危險。也有人說,我什麼都不信,不信沒有了不起,不信不如迷信好。你看許多老公公、老太太在神明面前拜拜,他們雖然迷信,但是他們的信心好純潔、好高尚!迷信只是因為一時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信仰宗教最終是以「正信」最好!正信不是憑嘴巴說的,正信有正信的條件。首先是信仰對象的條件:信實在的,信有能力的,信有道德的。我們現在信佛,佛是否合乎信仰的條件呢?

正信實在的。佛是實實在在的,他有生養他的父母,有生養他的國家,在歷史上也有他修行的經過,所以他確是實實在在的大覺佛陀。

正信有能力的。佛陀是有能力的,《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我雖是良醫,知病與藥,你若不吃我的藥,過失不在我醫生;我如善導,導人善路,你若不照我的路走,不能怪我,因為我確實是有這方面的能力,只是你不願奉行。

正信有道德的。合乎正信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有德,若我們所信仰的對象本身仍有貪嗔痴,煩惱尚未斷盡,生死尚未解脫,又如何能引渡眾生呢?所以,信德是正信與否的最重要考驗。

真理的條件是什麼?

①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本來性。真理是有條件的,並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真理的條件是什麼?要具備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不是你說你講的是真理,它就是真理,而要看你說的話是否合乎這三個條件。

比方佛教說「有生必有死」,這就合乎真理的條件。所謂「有生必有死」,古人生了要死,今人生了也要死,外國人老了要死,中國人老了也要死,這合乎普遍如此、必然如此、本來如此,所以這句話是真理。

②具有合乎三法印的條件。佛教裡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這三個是真理。三法印,就是印證佛法的三個條件。所謂「諸行無常」,世上無論什麼東西,在時間裡面沒有不變的;「諸法無我」,在空間裡面沒有獨自存在的;我們若能懂得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就能認識「涅槃寂靜」。

大海裡面的水波濤洶湧,一個浪起,一個浪滅,一波推著一波,不停地變化,就在說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道理。假如我們能從波濤洶湧裡進一步認識波,其實它就是水,水是寂靜的,水是不動的。所以,從動亂裡,也能認識一個靜的本性來,也能看見它的本來面貌;從千差萬別裡,也能認識一個平等的樣子來。因為無明的風起,所以水才會動,而其實它的本性是靜的,即使是在動蕩中,它的本性也還是靜的,那就叫涅槃寂靜。

人死的是軀殼,而人的本性不死。人人都有涅槃寂靜,只是因為涅槃寂靜裡面起了妄動,所以才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一解脫,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死,就是不生不滅,就是不動不靜,就還回我們本來的般若、本來的面目了。

2、可以證悟般若

般若有什麼用處?沒有般若,就不能證悟般若;沒有本來面貌,就不能認識本來面貌。好在我們有般若,可以認識我們自己。

3、可以明白實相

般若可以明白真實的樣子。般若是正見緣起,了悟諸法空性的智慧,有了般若就能認識「緣起性空」,進而能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佛道,所以般若是菩提之「因」。能夠認識「緣起性空」、「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就是般若。因此,般若是一種能透徹宇宙實相的智慧。

4、可以斷盡煩惱

了解不生不滅,涅槃寂靜,回到本來面目,何懼之有?何煩惱之有?般若有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易為外境煩惱所轉,而在起惑、造業、受苦中輪迴不已。有了般若,便可開發自性之光,證悟自己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脫的彼岸,此即「波羅蜜多」。

在這個世界上中有這樣一種人,不論他在哪裡,哪裡的磁場就會充滿了正能量。在他身邊,仿佛一切迷茫與欲望都能如夢初醒般得到解脫,一看到他就似看到了人生的真理,他本是人身的樣子,但似乎就是在人間的佛。我想,這類人大概就能稱為「觀照般若」,他可以像我們平常人一樣做著平常事,只是在因緣的指引下來到了這裡而已。

記得年前,我的一位佛友在與我交流時對我說:「其實每個人的靈魂裡都有一個沉睡的自我,等著我們去喚醒他。而自我睡著了,欲望和情緒當家做了主人。」我問:「那怎麼辦?」他答:「認識佛法就是在喚自我醒來,只不過有人早醒、有人晚醒,有人卻一輩子都沒有醒來。」

星雲大師講說:不知真實的樣子,就是看不出實相是何。

實相就是本來的樣子。《金剛經》也曾說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謂,無相才是實相,有相都是假相,眾緣和合皆為實相。

(註:《星雲大師講<心經>》作者為星雲大師,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音頻領讀者及序言讀後感作者為國信師兄。)

補課:星雲大師講《心經》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五講|自由真的自在嗎?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四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下卷】透過故事讀《心經》下卷將《般若心經》經文分段闡述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六講|照見五蘊皆空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六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下卷】透過故事讀《心經》下卷將《般若心經》經文分段闡述。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講|追求功名富貴,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講21:26來自當代修行圈按播放鍵收聽無我的狀態「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講的是哪三種般若
    在佛門中有一部膾炙人口的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其中「般若」所代表的內涵非常豐富,為了尊重般若原文的意思就沒有把般若翻譯成中文,只是同音。如果翻譯可以翻譯成智慧,但是翻譯成智慧的味道和般若的味道就不太一樣了,所以為了尊重原文意思翻譯經文時候就不翻譯,用這個音做詳細的解釋。
  • 星雲大師講《心經》丨心的大自由
    有一天,他們用繩子把我綁起來,拖著就要走了,一路上,五步一崗,十步一哨。我心想:「這不是拖了去槍斃嗎?」面臨死亡是什麼感覺,我有了這一點經驗。之後雖然也有多次面臨死亡的經驗,但是我對於這次的印象特別深。記得當時天上雖有太陽,卻覺得昏暗無光;地本來是平的,卻感到崎嶇不平。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實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心想生老師:我們這兩天跟大家分享,主要以《心經》為主,包括會講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然後呢,這些內容何老師在日常的教導當中都已經跟大家講了,等於呢,今天何老師是借我的嘴,再跟大家講一遍。所以我們,今天明天,我想中間如果有時間,我們可以現場有一些互動。
  • 佛教:《心經》裡的「般若」究竟是什麼意思?看完你就明白了!
    以敬信心哪怕念誦一遍,也會帶來安樂,更是會在相續中種下證悟空性的種子,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和《心經》有關的那些事。《心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典呢?此經文字簡短,義理完備深刻,將《大般若經》的要義盡攝無遺。目前留存的《般若經》包括廣中略三種。廣般若,有十萬頌;中般若,有二萬五千頌;略般若,有八千頌。所有《般若經》的精華,都包含在《般若攝頌》中。
  • 星雲大師九秩嵩壽 《百年巨匠》攝製組敬賀
    星雲大師勉勵眾人「用愛贏得愛」,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麗雲、榮譽總會長吳伯雄分別分享「放空」和「裝聾作啞」的夫妻相處哲學。2015年11月2日下午,《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書法篇總導演孫鐵健,《百年巨匠》製片主任李萍萍等一行來到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的滴水坊,就《百年巨匠》書法篇採訪了星雲大師。
  • 《心經》講智慧不講禪定,但卻可以指導禪定
    但在客觀上看,佛教內部所講究的禪定,無疑與氣功有相當大的共同點。佛門參禪打坐時所講的淨身、淨口、淨意,也正相當於氣功界人士所共行的調身、調息、調心;而佛教徒的深入禪定,正恰似高級氣功中的高度入靜。既如此,就可以把佛教的禪定與氣功劃等號嗎?不能。
  • 心經:佛陀講了八萬四千法門,核心只有一個字,卻用了49年
    佛陀開悟之後感嘆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內心不明無法或者清淨心,從而產生無盡的煩惱。在諸天神的請求之下,佛陀將自己所悟傳出來普度眾生。釋迦牟尼佛不斷地在世間講法,針對不同的時期和人講了不一樣的佛法,按照佛教的講述這一講就講了足足49年,講了八萬四千法門。在佛陀涅槃之後,在大迦葉尊者的帶領下匯集成經,同樣度化了很多人。
  • 般若法門的核心、精髓——心經
    在這些經、律、論三藏典籍中,《心經》屬於二時教法,是佛陀在靈鷲山教授「般若」法門的核心經典。也是譯數最多、譯文最弘,傳誦最廣的佛家典籍,只有260個字.卻基本涵蓋了「般若」法門的核心教義,深受大家的喜愛。▲書法家趙孟的心經歷史上,《心經》有很多譯本,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其中有9個譯本留存了下來。
  • 《般若心經》系列:「波羅蜜多義」與「 心義」
    續上篇)撰文:普寂第二節 講波羅蜜多義梵語波羅,譯雲彼岸。梵語蜜多,譯雲到。合雲彼岸到。天竺人作事完成,達到目的,亦云彼岸到。此方文法,稱為到彼岸。佛教以彼岸喻出世間涅槃,此岸喻世間生死,中流喻憂悲苦惱。佛以三乘法教化眾生,依般若為舟楫,離此岸之生死,度煩惱之中流,到涅槃之彼岸。三乘人修行般若淺深不同,而所得涅槃各異。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講(共15講)
    所以說實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無相無不相,這就是《心經》中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實相般若。好,我們再來看第二種觀照般若,就是依實相理體所起的一種智用。就是說修行人在修觀時,觀照一切法都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從而能照空一切的妄相,知道一切法因緣和合而生,沒有一個本體,要照空它的妄相而見實相,這就是觀照般若。
  • 認識《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單看現行流傳最廣,大家也最熟悉的唐玄奘大師所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它的結構卻迥異於其他經典。依據梵文原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正確念法為Praj ā -p ā ramit ā -h daya-s ūtr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叫做心經,它是佛門中的經典之一。這部經文是每個修行之人都會誦的一部經,它的每句經文都有很深的意思。為此,在修這部經時,師兄可以看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翻譯,這樣能讓自己對這部經有一定的認識。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法和喻來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
  • 全球民眾誦持2500萬部《般若心經》為疫情祈福 臺灣佛光山隆重舉行...
    佛光山和國際佛光會發起誦持《般若心經》與星雲大師祈願文總回向,2月1日發起後,全球各地民眾誦持逾2500萬部響應,2月23日於佛光山大雄寶殿舉辦,為受疫情影響的生者祝禱、往生者祈願。考量防疫期間,法會由佛光山本山僧信二眾總回向,現場直播,讓廣大民眾得以同步線上修持。
  • 【慧燈之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詳解(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罽賓國三藏般若共利言等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及菩薩眾俱。時佛世尊即入三昧。名廣大甚深。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離諸苦厄。實時舍利弗承佛威力。合掌恭敬白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行者。云何修行。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即便能精通三家文化一家,用其一生,也難以「精通」二字來闡釋。其中,釋家文化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也受到人們的追捧。特別是傳統中國佛家思想以大乘佛教發展為核心,就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耗盡一生來研究。作為中國的大乘思想,基本核心以般若為主,它的代表作有玄奘大師的「般若經。」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