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講|追求功名富貴,是永遠不能滿足的!

2021-01-08 當代修行圈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課

▲星雲大師手書《心經》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1講

21:26來自當代修行圈

按播放鍵收聽

無我的狀態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再從否定上來解釋空。經云:「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是空?「不」。什麼是空?「無」。

說到「是諸法空相」,「空相」這兩個字的解釋就是「空的樣子」,人相就是人的樣子,菩薩相就是菩薩的樣子。空的樣子是什麼呢?空相就是實相,相要空才是實相。我們人生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宇宙真實的樣子是什麼?是空相。空的樣子就是真實的樣子,我們不認識空的樣子,對宇宙人生真實的樣子就不能認識。

《金剛經》說:虛空四維上下可思量否?不可以思量,虛空無相。

虛空是什麼樣子?你說虛空是方的嗎?不是。是圓的嗎?是長的嗎?長方形、圓形、四方形都不是虛空的樣子。虛空是無相,無所不相。如果你建的是長方形的房子,虛空就是長方形的樣子;建的是圓形的房子,虛空就是圓形的樣子。因為虛空無相,就無所不相。

從否定上看空的樣子,可以舉一個禪宗故事來了解。

福建福州有一位古靈禪師,他在百丈禪師那裡開悟了。他開悟後心想:「我之所以能認識自己,認識我的空相、我的本來面目,是剃度師收我做徒弟,給我出家,我才能有今日。所以,現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回去報師父的恩惠。」於是他就從百丈禪師那裡回到福州。

師父一看到徒弟回來了,就問:「你在外面參學,有得到些什麼東西嗎?」答:「沒有得到什麼東西。」

「有做些什麼事業嗎?」答:「沒有做什麼事業。」

師父一聽,心想這個人也是沒有用:「好了,好了,在家幫幫忙,回來做做事。」於是古靈禪師就這樣天天掃地、種花、煮飯。

年老的師父有時候洗澡不便,就跟古靈禪師說:「幫我擦背。」於是古靈禪師就替師父擦背,擦啊擦的,碰到師父的背,就說:「好一所佛堂,可惜有佛不聖。」他把師父的身體喻為一座佛堂,並有感而發地說,這麼好的佛堂,裡面應該要有佛,很可惜裡面的佛沒有成佛。意思就是說師父沒有開悟。

這個師父想:徒弟替我擦背,竟然說「好一所佛堂,可惜有佛不聖」,這麼膽大妄言!於是他轉過頭來看一看徒弟,古靈禪師又說了:「佛雖然不聖,還會放光。」意思是說,雖然沒有成佛,但是還有作用,師父朝他一看,表示還會放光。

像這樣子的奇怪語言,他一再地說,師父開始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師父在窗下看經。古代的窗子都是棉紙糊的,不像現在是玻璃製成。師父看經的時候,有一隻蒼蠅老是想要朝窗子飛去,但是怎麼鑽就是鑽不出去,一碰到窗子就掉下來;停頓了一下之後,再飛起,還想要飛出去。

徒弟一看,說:「世間如許廣闊你不肯出,鑽它驢年故紙做什麼?」古靈禪師看起來是在罵蒼蠅,世間這麼廣闊你不去,你在紙上鑽什麼?實際上這句話是在諷刺師父:這個虛空之大,悟道的機會之多,你都不能走出去嗎?天天看經、看書,在知識上找,不在心地上找,世間如許廣闊你不去,你鑽驢年故紙,在紙上哪裡能找得到?

聽出他話裡有話,師父就說:「喂!你剛才講什麼?」他說:「我剛才講的是一首偈子,『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哪一天才能開悟呢?

師父這一聽,就說:「自從你回來,常常講這許多話,而且話中有話,你究竟跟哪一位老師得到了什麼,開悟了嗎?」

古靈禪師說:「實不相瞞,我在百丈先師那裡已得到身心安住的地方。」

「這樣啊,了不起!好,搭臺,準備寶座,請你升座說法。」

徒弟開悟,師父向他請法,這在佛教裡是很了不起的事。例如古代有名的譯經家鳩摩羅什,過去他的老師盤達多是小乘行者,在鳩摩羅什成為大乘佛法的高僧之後,盤達多回過頭來向鳩摩羅什學習大乘佛法,甘願做他的學生,自此「大乘小乘互為師」成為美談。

本來面目

「不生不滅」,我們追求功名富貴,是永遠不能滿足的;吃藥打針、運動健身,身體再怎麼好,也是靠不住的,總有一天會壞去。因此,《般若心經》告訴我們,在虛妄的相上增加、計較,是沒有結果的,要在實相上、空相上體會體悟,那裡面才有個不生不滅、永恆的生命。

「不垢不淨」,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什麼是空的真實樣子呢?

不垢不淨,空的性質不是用骯髒或用乾淨來說的,是超越垢淨的,因為塵垢也好,清淨也好,都是對待法。什麼叫作垢,什麼叫作淨,有沒有標準?骯髒和清淨是沒有標準的。

舉例說,喜歡吃小魚小蝦的人,把它們放在油裡炸一炸後,醬油一沾,吃到嘴裡,覺得很好吃、好鮮美。儘管小魚小蝦的大便、小便還在身體裡,也覺得好香、好鮮。不喜歡吃的人呢?儘管你弄個小魚小蝦來,還說:「這個很乾淨,我洗了又洗,沒有大便、小便、沒有腸胃,都是肉。」他也不吃。所以骯髒和乾淨的標準是很難說的。這就是虛妄的業識所招感的結果不一樣。

又例如,豬在豬圈裡生活,有的人覺得那裡既骯髒又臭,實在叫人看了不忍心,想要把它放出來,讓它到乾淨一點的地方生活。但是一旦換了地方,豬一定不安心,因為它喜歡住在骯髒臭穢的地方。

過去,幾個捕魚的人來到一個地方,天晚了,沒有地方住,剛好有一間花店在路旁,於是就向花店的主人借宿一晚。睡覺時間到了,捕魚賣魚的這一班人翻來覆去,怎麼樣都睡不著。為什麼睡不著?花太香了。怎麼辦呢?明天還要趕路。有一個人就說:「這樣好了,把我們的魚簍子搬進來,我們聞到魚簍子的腥味就睡得著覺了。」果真,大家聞到魚腥味之後,全都睡著了。所以,垢淨是沒有標準的。這也說明了這個世間的善惡沒有標準:善惡是法,法非善惡。

空就是實相。實相是什麼樣子?是這個樣子:拳頭張開,變成五根指頭;五根指頭合起來,又成了一個拳頭;拳頭張開,又再變成五根指頭。實相是本體,萬物依緣,依本體而起,也就是空相。

所以,我們如何認識自己的本來面貌?超越對待,超越善惡,超越有無,超越人我,就能找到本來面貌。

空相是「不增不減」。佛經有云:「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若有人說他修行成佛了,其實沒有佛可成的。在《金剛經》裡佛陀也說,我過去於燃燈佛所,無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如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有法可得就是無得,無法可得才是有得。

無得之法

那麼,我們得法要得什麼法?得無得的法!我們修行,要修無修的修!說話要說無說的說,得要得無得的得,證要證無證的證。我說我現在有好多的話要告訴你們,「多」是什麼?釋迦牟尼佛說:「我所說法如爪上泥。」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就只有指甲上的泥土這麼一點點;「我所未說的法如大地土」,佛陀沒有說的才多呢。所以,法,無限無量,怎麼說得了;有所說,即為非說。

我們讀到《維摩經》,多少菩薩在那裡討論不二法門,最後就請問文殊菩薩:「什麼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無言,無說。」沒有語言,沒有言說,沒有文字;「無思,無始。」沒有思想,沒有開始。所以,離開語言、文字、思想,開始以外的那個狀態,就叫「不二法門」。

文殊菩薩說完再問維摩居士:「維摩居士,大家都在這裡討論不二法門,請你老維摩也告訴大家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眼睛一閉,文殊菩薩稱讚道:「好啊,好啊!妙啊,妙啊!」什麼妙啊?無言勝有言,無說勝有說。最好的辯論是不辯論,最好的語言是心裡的語言、心裡的溝通,是心心相印,不是從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

曾有一位很有名氣的藝術家,在佛光山叢林學院教授音樂,我請他為學生教授佛教梵唄、佛教歌曲。他在音樂方面的知識廣博,在課堂上總是用最好的設備播放世界各國的古典音樂、熱門音樂給大家聽,他自己也聽得陶醉。後來就問同學:「你們說,哪一節最美?哪一節最好聽?」有一位同學說:「停下來的時候最好聽。」

沒有聲音最好聽。人在無聲的世界裡,要去感受人們善良的言語,這種無言的開示才是真開示。所以,實相是不增不減的,增減太多就不是真理了。

《楞嚴經》裡記載,有一個年輕貌美的小姐,叫作演若達多,喜歡照鏡子,欣賞自己的美貌。有一天她拿鏡子出來照的時候,忽然產生一個錯覺,自己的頭不見了,一著急,四處叫喊著:「我的頭呢?」自此開始,她神經錯亂了,常常在街上到處跟人家說:「我的頭呢?我的頭呢?」人家都說:「頭不是在你的身上嗎?你怎麼還到處找頭呢?」「我沒有頭了,你們把頭給我,我沒有頭了!」就這樣,她到處流浪,到處跟人要頭。

有一天,一位佛教大德知道了她的情況,要度化她。她看到這位大比丘,一樣問他:「我的頭呢,我的頭呢?還我的頭,還我的頭來!」那位大德比丘上前就給了她一個耳光。「你怎麼打我?」「我什麼時候打你?」「你打我的頭。」「既然說我打你的頭,那你還跟我要頭做什麼?」「我有頭呀?我的頭在這裡嘛!」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頭就在自己身上!她向人要頭,也沒有失去頭;她知道有頭,也沒有增加頭。就好比我們的本性沒有增減。

所謂「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人的佛性在時間裡是「豎窮三際」,在空間裡是「橫遍十方」。由於我們不懂自己的本性如恆河沙般無量,不懂自己的本性頂天立地,具有普遍性,那麼活在虛妄的世界裡,也就患得患失了。

學了《般若心經》之後,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我們要知道空、真理之中,是無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

讀到了下卷後,越讀越堅強,越讀越渺小,越讀越覺得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力量。

其實,咱們人類每天都在上自己的當,自己編織出一個又一個的假象來欺哄自己,所以才有了情緒、感觸以及對幸福的感知力。一件事情就能讓自己開懷大笑,當別人開懷大笑的時候自己的小性子又使出來要麼就讓自己彆扭,要麼就讓別人彆扭,現在來看,這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聰明的本位主義唆使,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如夢幻泡影」般的人生而已。

現在在面對生活中的煩惱時,我一想這其實不過是所有的因緣和合而成,沒什麼大不了的,也就能夠自我調節了。我們不管怎樣修心,怎樣學佛其實都不是活在真空當中。都會有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在肩上,在心裡。學習佛法就是讓我們有力量去做一個好人。有人問我,做好人還需要力量嗎?是的,做好人是需要力量的,我們求菩薩,保佑我們的事業發達,保佑我們的兒女聰慧,保佑我們的老人身心健康,卻很少有人求菩薩保佑我們做個好人的,不管這一生是長是短,是福是禍,我都希望自己是個好人,是一個善事再小也不會辜負的人。

(註:《星雲大師講心經》作者為星雲大師,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音頻領讀者和讀後感作者為國信師兄。)

補課:星雲大師講《心經》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六講|照見五蘊皆空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六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下卷】透過故事讀《心經》下卷將《般若心經》經文分段闡述。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五講|自由真的自在嗎?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四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下卷】透過故事讀《心經》下卷將《般若心經》經文分段闡述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二講|般若有何用?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一課▲星雲大師手書《心經》按播放鍵收聽般若有幾種?我認為可從「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個方面認識。1、文字般若什麼叫作文字般若?
  • 星雲大師講《心經》丨心的大自由
    我沒有福氣,一定有很多人要恥笑我,「你看星雲某人沒有福氣,好不容易有了一間房子,土塌下來,什麼都沒有了。」那可真是沒有面子了。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這個,這還是有「我」,不過心裡又再想,這怎麼修理?趕快叫人找工人來修。但是已經晚上十點了,有個工人來一看,說:「這沒有辦法修。」這麼遲了,要到哪裡找工人啊?沒辦法。更何況這修一下也不是幾天的事情,我一看事實如此,只好拜託人明天早一點找工人來修。
  • 星雲大師說:國人千百年追求,離不開這2字,寓意大吉大利
    古往今來,人們追求的東西,其實都離不開2個字,這2個字叫做「吉祥」,當人們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願望時,這吉祥二字就產生了。《說文解字》中提到:「吉,善也」;「祥,福也」。名滿天下的星雲大師就曾說過:「人總希望日子過得吉祥平安,所以就借用很多事物、語言,包括動物、植物、數字等,來美化世間。」星雲大師說的,其實就是人們普遍的一種心態,過春節為何貼春聯?元宵節為何送燈?中秋節為何吃月餅?人們為何總是去廟裡祈福?都是為了追求吉祥。
  • 星雲大師九秩嵩壽 《百年巨匠》攝製組敬賀
    釋星雲,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雲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12歲於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並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200餘所道場,並創辦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十所。
  • 功名與富貴——《儒林外史》導讀
    科舉總是和功名聯繫在一起,又有多少個中不了舉的範進一生困頓呢? 即使是偶然時來運轉,博取功名,這些中了毒的士子也不過是從一種困境跳入另一種困境。範進做了學道也還是不知道蘇軾,魯編修官至翰林,還是滿口肥差家務。他們的人生境界都被困在了功利庸俗的層次上,不能寸進。 做官意味著「貴」,但做官本也禍福難料。
  • 《心經》講智慧不講禪定,但卻可以指導禪定
    佛門參禪打坐時所講的淨身、淨口、淨意,也正相當於氣功界人士所共行的調身、調息、調心;而佛教徒的深入禪定,正恰似高級氣功中的高度入靜。既如此,就可以把佛教的禪定與氣功劃等號嗎?不能。這是因為,儘管佛門禪定中包含著氣功修持的成分,而另一方面,它還深含著自身獨有的宗教內容。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講的是哪三種般若
    通常般若講三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說一切萬法真空之體,從體性上說的。第二種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說的實相只用,從作用上說的。第三種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詮釋實相的這些言教。在佛門中蕅益大師解釋般若解釋的更加圓融,他講般若就是指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指的是非常微細的念頭,這一心當中就具足的三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一切有情的眾生可以分為覺悟的和沒覺悟的,覺悟的稱為佛,沒覺悟的稱為眾生,而佛與眾生都是這一心所現的,所以稱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星雲大師,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人?(全文)
    《環球人物》第193期與星雲大師相識,起於3年前北京的一次晚宴。席間,星雲大師給大家講了許多小故事,乍一聽有趣,細一想富含人生哲理,既給人笑聲又給人啟發。我們對這位佛學大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專訪他。
  • 韓國瑜:令人景仰的星雲大師
    我所知道的佛光山,弘法遍及全世界,對於社會有著廣大的關懷心與化導力,是由大家所尊敬的星雲大師所開創領導。今年的二月十四日,因「七彩雲南」在佛光山舉辦第二屆的交流活動,我代表高雄市政府,到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致詞。
  • 星雲大師:如何修持正法
    圖/取自網路 文/星雲大師 什麼是正法所以許多人在聽聞正法,追求正當的宗教信仰時,會感到正法之味,如飲甘露,會勤求正法而不覺得疲厭,因為在正法裡,會獲得更多的法喜。
  • 揚州人民的驕傲--星雲大師
    1997年,在義大利梵蒂岡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世紀宗教對話。1997年,主持佛光山第六任住持升座暨封山大典。1997年,榮獲「中華民國」[2]內政及外交雙料一等獎章。評委會的獲獎評語稱「他致力於讓佛教走向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社會化、大眾化、藝文化、事業化、制度化,乃至國際化,使佛教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窗口。並為促進兩岸交流方面所作的巨大貢獻」。與星雲大師同獲「中華文化人物」,有「北季南饒」之稱的香港大學教授、漢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因身體原因未能出席當晚的頒獎禮。當
  • 《星雲大師全集》入藏故宮圖書館
    【資料來源: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讀特】匯集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精髓,紀錄其九十餘年人生之旅的《星雲大師全集》簡體中文版入藏故宮圖書館。12月21日贈書儀式在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花園敬勝齋舉行。此舉將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更好地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故宮博物院王旭東院長出席贈書儀式,代表故宮博物院接受贈書。
  • 星雲大師的英文快譯通
    克服緊張突破自我 融會貫通法語擔任星雲大師的英文口譯人員,經常要在眾人面前快速翻譯,要克服緊張並突破自我是一門很大的功課,關於這方面您是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心法?從此他對於大師簡單卻意義深遠的話語,心領神會。原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法」和答案,近在眼前。同時,法師也分享他在翻譯時遇過的窘境。他指出,因為中文跟英文可說是「兩個世界」,並表示「有人曾說過,當你像要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你面對的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文化。」句型、文法以及翻譯後的內容都會有所不同,也因此並並不一定能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相應的詞彙。
  • 心經:聽心經都有哪些好處
    聽心經,對人們也有很多的好處。如果你是沒有時間自己讀誦心經的話,經常聽一聽心經,也能有很好的作用。那聽心經的好處有哪些呢?接下來我們可以一起看看。第三、聽心經的人可以身心清淨、業障消除。第四、聽心經可以轉生帝王、現世富貴。第五、聽心經能相貌莊嚴,常生佛前。
  • 星雲大師:一代宗師的輝煌人生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接受鳳凰佛教專訪(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星雲大師,中國江蘇江都人,生於1927年;幼年家貧,輟學,父母因忙於家務,隨外祖母長居多時,後蘆溝橋中日戰起,父應於1938年間因戰火罹難,與母尋父
  • 雅霖美術館講解如何鑑別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的真假
    這種現象預示著星雲大師的書法作品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一大熱點,吸引了無數人的關注。但一筆字的造假也給想收藏大師墨寶的人帶來了困擾,很多人花了真金白銀卻買到了一張贗品。今天雅霖美術館就給大家系統講解一下,如何鑑別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的真假。首先我們需要先了解星雲大師書法的特點,才能夠透過這些特點總結出規律。書法有其特定的審美標準,需要多維度去分析。
  • 《心經》的六大好處
    一、悟「空」性學習《心經》的第一大好處,是悟空性。《心經》的最關鍵的地方就是講「五蘊皆空」的道理,五蘊皆空拆分解開來,就是十二處皆空、十八界皆空。二、開智慧《心經》的第二大好處,是可以讓人開智慧。《心經》所講乃是般若智慧,是空性的智慧。
  • 星雲大師:福報少的人,往往是因為「放不下」這些
    一生致力於佛學傳播的星雲大師對於佛門的「放下」曾有過深刻的解讀,星雲大師點撥說:煩惱萬千,一個一個的放下,那一輩子也放不完,一輩子都要痛苦煩惱。其實諸多煩惱苦厄在佛門看來本是同源,只要找到源頭並且放下,那麼萬千煩惱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