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算厲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
《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周嶺在36歲時,還如同我們普通人一樣,之所以有所成就,我在其編寫的《認知覺醒》裡找到答案:覺知,自古以來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煉方式。
換言之,如果一個人要是具有了這種自我覺察的認知能力,並且能用正確的方法來修正自己,那麼他一定是個厲害的人,或者正走向厲害的路上。
01人最看不清的就是自己
不知道生活中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現象,兩人起爭執,通常一方都會講的話就是指責對方,烏鴉站在豬身上,看見別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為什麼人類在遇到事情時,總是想在外界找原因。心理學家認為人類不外乎是下面兩種特徵。
一類人是,意識處於混沌之中,被自己的潛意識支配,就好比一個提線木偶。他們循規蹈矩,他們隨遇而安,一切活動跟隨大眾主流。
遇到麻煩,卻又像在沙漠裡的鴕鳥,只知道把頭埋起來,自以為看不到就不存在。
德國心理諮詢師伯特·海靈格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由於他們不會自尋煩惱,看似這些人是大愚若智。然而毫無波瀾的日子,也註定他們會平庸地接近生命盡頭。
另一類人相對來說,對自己的缺點是有所察覺,但是卻不願承認事實。即使錯了也不悔改,還可能會宣稱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個性。
其實這種人的表現,用《終身成長》來解釋他們為固定型思維模式。
他們固守自己的心房,拒絕改變自己。是人們經常被提到的裝睡的人。但是他們焦慮和困惑會與日俱增。
由此可見,如果一個人想要得到成長,或者獲得成功,都需要先從自己入手,先了解自己是誰,再來想成為誰。
02通過反思從模糊走向清晰
兵家作戰講究知己知彼。同理,我們也只有認清自己的優點和劣勢,才能給自己定下可行性的目標。
周嶺在書中提到,做到反思,就能提高感知力。他每天通過日誌對當天最為觸動自己的事情或感悟進行復盤,進而不斷優化和改進自己。
這種讓自己從小事做起,促使內心變得穩定,其實是加強對於生活的一種控制感。其實人類之所以會產生恐懼和焦慮的原因,就是感到自己未來渺茫。
回想我們的過去,累積下來的好像只有年齡,還有那些讓我們難忘的經歷。
所以說,我們要深挖最能打動自己的觸點,才會對我們有實質性的幫助。
也只有這樣,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我們也能學到有用的東西。
由此我們的感知也會越細微,自我完善才能做到越精細。
這也遵循了刻意練習的原則,帶著清晰地目標去學習,才能看到真實的進步。
可不能小覷這種進步,《掌握習慣》裡說過,如果每天都能進步1%,一年將進步37倍。
當把反思養成一種習慣,我們終將享受到它的複利。
所以,用日誌來看到時間的流逝,讓我們對生活更珍視;用反思來幫助我們成長,使得完成生命更厚重。
03三個步驟來實施
既然日誌對我們能形成這麼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具體該怎樣操作,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1、描述經過。回憶細節,儘可能全地還原事實。這時候不帶情緒的記錄,也能把自己列入旁觀者,更有利於接近真相。有位智者說過,有時候你看到的事實,不一定是事實。
2、分析原因。深挖事情源頭,多角度思考,不僅能理解別人的立場,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3、改進措施。這是最關鍵的部分,也是我們記日誌的目的。結合自己實際情況找到適合的方案並去調整自己。
04結語
古人有每日三省吾身來提高自己的修行,周嶺利用這種自我剖析的辦法,遇到了那個優秀的自己。
面對痛苦最好的辦法就是直視它,這也許就是那些能被稱為精英的人的最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