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展暉,《掌控:開啟不焦慮不疲憊的人生》的作者、得到App的課程老師,同時也是一些企業家,比如樊登老師、脫不花老師、徐小平老師的健康顧問。
因為喜歡研究運動領域的知識,正好這次有機會能和大家分享我研究的內容,很開心。
接下來就直接進入我今天的分享《心肺能力是我們的命》。
因為精力水平、健康都與心肺能力相關。如果心肺能力好,就能提高我們的精力值,身體也會更健康。
什麼是精力值?簡單點來說就是能量。
「能量不足」是什麼樣子的?
1. 專注力時間不長,身體疲勞感很重。
2. 早上總感覺睡不醒,下午還是困得厲害。
3. 下班回家只想葛優躺,沒有心思去做其他的,如果想起還有事兒沒完成會覺得心煩。
「能量充足」是什麼樣子的?
1. 專注力變得長了,不容易疲憊和犯困。
2. 工作結束回到家,還能再做點事兒。還想再挑戰一下、嘗試一下怎麼樣讓生活變得更精彩。
3. 狀態好,覺得有能力享受生活,對生活增加了掌控感,而不是只能癱在沙發上被生活蹂躪。
那你需要先知道其實能量管理分為兩種類型。
1.直線型管理
「至死方休」毫無節奏可言
很多人對於自己的精力管理方式都是「直線型管理」,即「至死方休」。
把工作按照線形排列,然後一件件做,直到筋疲力竭。
這時,休息變成了「沒法工作」的信號,或者是為了能夠繼續工作而不得不做的事。
很明顯,這是一種很糟糕的精力管理方式。
人的精力好比手機電池,直線型的管理是一直用到關機,然後趕緊充到20%的電量又繼續使用,常年保持在低電量的恐慌狀態。
你可能會通過不斷地喝咖啡、抽菸來緩解低電量的困局,就像給快沒電的手機加一個充電寶。
但如果你不改變這個習慣,你會發現電量從來沒有充滿過,人也永遠緩不過來。
2. 鐘擺型管理
有節奏地休息
精力其實是一種節律性的東西,像鐘擺一樣,有自己的節奏和高低谷。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和配合這些節律,主動進行休息。
運動也是同樣的道理,靠的是周期和節律。
很多人認為運動的越多身體越好,這個就是錯誤的認知。應該是運動+休息=更好的身體。
沒有休息身體只會越來越差。同樣,如果沒睡好長期加班的情況下依然堅持運動,對身體也不是幫助,而是傷害。
當我們知道了要用鐘擺的方法來管理精力值,那我們來看看到底要怎樣做。
靠感覺來衡量並不準確
第一步是要了解你現在的精力狀態。
那問題來了,我怎麼知道自己現在的精力狀態呢?是不是我感覺我精力狀態好就可以呢?
還真不是這樣。
尤其是那些忍耐力特別強的人,他們可能身體都累垮了,還覺得沒什麼事,而這種情況下很可能一有事,就是大事。
舉個例子:
一個業餘的鐵人三項愛好者,我們在給他做測試,通過測心率、採血等指標來觀察他的狀態。通過算法的數據上顯示,他現在身體狀態非常差,已經非常疲勞了。
然後問他自身感受時,他說:「我沒事呀,你們的數據算法有問題,根本就不準。」
結果第二天他打電話告訴我們:「你們數據真挺準的,我今天尿血了。」
尿血是血紅細胞從尿液排出,一般運動強度非常大的情況下才會出現,是身體嚴重疲勞的表現。
這件事情發生後,這個鐵人三項的運動員就很認可數據指標,會通過數據來調整,會科學休息,而不再根據自身感覺來判斷了。
普通人也是這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連續加班十幾天不休息的情況。那時就會覺得天天頭髮蒙,說不清楚什麼是累和不累了。
這個時候還靠意志力支撐,一般項目完事就會大病一場。
所以,靠自己的感受來衡量精力的狀態是不準確的。
心率最能體現身體狀態
實際上一個很簡單的數值就能評估身體狀態,那就是心率。
心率就是心跳一分鐘有多少次。
現在的智能手環,手錶上都有這個數值。只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數值怎麼看才有價值。
有一個很簡單的辦法,就是對照早起剛睡醒時的心率,和最近的一周平均心率。
心率偏高:
假設:你過去一周的平均心率是65。
但今天早起睡醒後的心率是70,多了5個點,那就可能是有點疲勞了。
如果早起睡醒後是75,那身體狀態應該很差了,甚至不建議再做其他運動。
如果,早起睡醒後心率數字長期在75左右,不僅沒有精力去享受生活,免疫力也會下降,就很容易生病。
當我們看見這樣的數據時,就會建議用戶主動調整休息,不然過一段時間之後若是生病了,就得被迫休息了。
普通人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態是靠心臟每分鐘多跳10次來支撐的。
覺得累但不去休息,還要拿高濃度的咖啡和紅牛再來刺激疲勞的心臟,讓心臟再跳快點。
一分鐘多跳10次,一小時就多跳600次,1天就是多跳1萬4千多次!
那你的小心臟真的會支撐不住。
心率偏低:
剛才我們講完了心率變高的原因,那如果心率數值變低又是怎麼回事呢?
那可能是你心臟的肌肉更有力量了、每次能輸出更多的血液,心臟不用跳那麼多次了。
原來心臟可能是啪啪啪,急促地跳,現在是咚咚咚,有力量的跳。
隨著心臟每次跳動,更充足的血液攜帶著更多的氧氣來滋養各個細胞。
結果就是,我們的專注力會變強、精力更旺盛,手腳也從原來的冰涼變成自帶暖寶寶的狀態。
我做健身、跑步的相關內容,常有人會問我:「張老師,你覺得身上哪塊肌肉最重要?是讓臀部變翹變漂亮的臀大肌?能給人有安全感的胸大肌?還是特別性感的腹肌呢?」
我覺得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肌肉,而是看不見的心肌。
只有你心肌有力量,心血管系統功能強大,才能獲得擁有這些漂亮肌群的可能性,才會有能力去享受生活。
呼氣要比吸氣長
日常生活裡,最簡單的降低心率的方法,就是呼吸。
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要常做深呼吸?沒錯,但只對了一半。
我們神經系統中有一類叫交感神經,負責判斷「迎戰」還是「逃跑」。
交感神經興奮,會促進分泌腎上腺素等激素,使人保持興奮狀態。
像特別生氣或是想打人的時候,會感覺手都在抖,全身汗毛都立了起來。這些就是交感神經興奮、激素分泌的結果。
在吸氣的時候,負責「迎戰」或「逃跑」的交感神經就能興奮。
請你試試快速的吸氣。是不是很快就能提起精神?和喝了咖啡差不多。
另外還有一種副交感神經,負責身體恢復和消化。
副交感神經興奮時,我們進入恢復和消化的狀態。
在呼氣時,就能激活負責消化和恢復的副交感神經。
比如,念咒語會讓人覺得安靜和放鬆,就是長時間呼氣的結果。
讓心率降低的呼吸關鍵點就在於:呼氣要比吸氣更悠長。
此刻,請你試著從呼吸節奏的角度考慮一下,將呼吸分為吸氣、屏氣、呼氣三個步驟。
可以試試6-4-10的節奏,也就是6秒鐘的吸氣、4秒鐘的屏氣、10秒鐘的呼氣,這要花點時間練習才行。
當然你也可以採用4-2-6的節奏,略快一些,但效果大抵相同。
目標就是呼氣的時長長於吸氣,大家可以試一下。
神經系統受心理狀態影響
神經系統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受到心理狀態的影響。
比如,同樣是工作,有些人全情投入到喜愛的工作中,可以很自然地進入心流狀態,專注而放鬆,工作結束之後,有滿滿的成就感,根本不覺得疲勞。
而有些人做工作就得強迫自己,感到巨大的焦慮和壓力,這時疲憊就會指數級增長。
所以調整自己的心態非常重要。
如何調整?借用李笑來老師講過的一個方法:
當你做事時,先要想盡一切辦法給這件事賦予重大意義,這樣做起來就會更有動力。
從強迫自己做一件事,變成主動想去做一件事。
就像跑步和健身。
當我們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可以想一下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做這項運動?
為了提升精力、為了更好的身材、為了健康等等,這些目標都有重大意義。
如果把這些目標量化:做一次心臟搭橋手術可能要花費十幾萬元,我們通過一次次運動增強心臟能力時,其實是在幫自己省錢。
你還可以繼續細化,每運動一次,就相當於為健康又買了100塊的保險。
這種反饋即時有效,可以增強動力。
爬山、遊泳、跑步
如果想長時間讓心率變低,讓心臟肌肉更有力量,那麼一定要開始運動。
但不是所有運動都能有效的讓心臟持續性的變得更強。
力量訓練
雖然力量訓練剛開始時,會讓心率變低一點。
但,實際在身體裡的變化是心肌開始變厚、變得更有力量,而心腔並沒有變大。
我們常開玩笑說,這是心眼兒更小了。
像力量訓練、瑜伽、普拉提等運動,對這種能力提高效果並不明顯。
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不光能讓心肌變厚,同時心腔中的通道也會變大,血流量同步增加,身體對於氧氣的使用效率會明顯提高。
什麼是有氧運動?就是持續20分鐘以上,全身大肌肉群參與的運動。
我們說說最常見的幾種有氧運動,以及它們的優劣所在:
1. 爬山
爬山真的很好,還能接觸大自然讓身體放鬆。
不過,下山時會對膝蓋造成傷害。
如果你喜歡爬山,建議買一個登山杖,手腳並用,這樣不僅能減輕對膝蓋造成的壓力,對手臂力量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另外,爬山還有一些局限性:
1. 對時間的要求比較高,往往只能趁周末進行。
2. 對山的陡峭程度,無法進行靈活的挑選,如果山太陡,活動強度就太大了。
2. 遊泳
遊泳是一種強度比較低的,也是非常好的有氧運動。各種泳姿下,全身肌肉都能練習到。
但,很多遊泳館的水質並不好,或者說很差。
往往會使用最低級的氯片來殺菌,氯的殺菌效果很好,但對皮膚和發質的傷害很大。
依然想要遊泳,如何減少氯對身體的影響?
在下遊泳池之前一定要花5到10分鐘把身體完全衝溼,皮膚水飽和了,能減少80%對氯的吸收。
從泳池出來後,也要認真洗澡。
3. 跑步
我們之前說的這兩項有氧運動實際對場地和時間要求都比較高,路上也花時間。
那有沒有不用這麼麻煩的方式呢?當然有,跑步就是一種。
但是,唯一要求就是:體重別太重。
男生體脂26%以下,女生體脂32%以下,不然體重太大,膝蓋受到的壓力確實更大,這點非常重要。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跑步就是氣喘籲籲、咬牙切齒、汗流浹背的自虐行為。
而我作為一位有著十年經驗的資深跑步教練,想要告訴你,跑步完全可以是一種輕鬆到讓人「上癮」、能幫你恢復精力、戰勝負面情緒的治癒運動。
只要運用科學化的訓練方法,就能幫助你輕輕鬆鬆成為跑步的高手,而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
如何做到?很簡單,它分為兩步:
第一步:設置合理強度
想鍛鍊心肺功能,只要讓心率持續處於一個略高於日常的區間就行,是跑是走都可以,強度不用太大。
記錄心率變化,讓強度在此基礎上緩慢增加就可以。
要從比較低的強度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驚訝,但這樣才真正有效。
舉一個樊登老師的例子:
我在為樊登老師定訓練計劃時,完全依照他當時的狀態,從走跑開始,慢跑4分鐘,然後走1分鐘。
這麼低強度練完一次,樊登老師發現確實很輕鬆,身體也出汗了,心率表顯示心率一直處於合理的區間,感覺非常舒服,這是他之前運動時從未有過的體驗。
樊登老師就只用了不到5個月的時間,就從一開始500米都跑不下來,變成能夠輕鬆跑完7千米的狀態。而且速度比原來提升了幾乎一倍。
最重要的是,每次訓練完他還能保持微笑。
第二步:學會查看心率
我們知道要設置合理的強度,那什麼樣才算合適呢?這個就得看心率了。
初學者跑步的心率區間:(220-年齡-早起心率)×(59%~74%)+早起心率
查看運動手錶的數據,在這個心率區間裡跑步,不會累,很輕鬆,大概也就是能邊跑邊說話的強度。
用數據說話,比自己的感受靠譜。
如果跑步是按照時間跑,比如我今天跑半小時,這個情況自己就會越跑越慢,因為半小時嘛,快也半小時,慢也半小時。
如果按照距離跑,今天3km。那結果可能越跑越快,因為想著越早結束越好,很容易就強度高了,跑出黑屏,眼冒金星的感覺。
很多人覺得自己跑不遠,實際就是強度設置錯了,你讓跑百米的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馬拉松,那是不可能的。
當你用我建議的這個強度去跑步,你會發現自己也能跑很遠,這就有了正反饋,會讓你上癮,會讓你越跑越好。
沒有你堅持不了的運動習慣,只有你承受不住的運動強度。
科學的跑步,不會傷膝蓋,久坐才會,不僅傷膝蓋,也傷腰。
1. 久坐使得身體、膝蓋周圍的血液流通更差,肌肉也會逐漸萎縮,非常不利於健康。
2. 假設站立時腰椎承受的壓力值是100,而久坐時腰椎承受的壓力達到140,如果還要向前探頭看電腦,壓力值要達到210。
科學的跑步,也是一種長期主義的投資,每次跑步都是在為你未來的健康和美麗做儲蓄。這和我們投資理財完全一樣,每次的金額並沒有那麼重要,關鍵是別放棄。
時間上的固定投入,將會為你的身體帶來無限的回報。
知名經濟學家何帆老師早早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有一個30年項目「用30本書記錄未來30年的發展」。
開啟這個項目後他想:這要幹30年,沒有好身體怎麼吃得消?於是找到我幫他制定計劃、開始跑步,短短幾個月時間,他從幾乎不運動、跑3分鐘就氣喘籲籲,到一次輕鬆跑下5公裡、10公裡,再到完成半馬,身體狀態獲得了極大改善。
現在是何帆老師30年計劃的第二年,也是他開始跑步的第二年。除了身體狀態的改變之外,他還有一個很厲害的洞察:
運動起來,就能帶動你把所有要做的事情的效率都提高了。
運動,其實就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