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遇到競爭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降價,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直接的。
可是降價並不能解決所有事情,反而有可能會讓別人覺得廉價。比如說,在國內的一些高端飯局上,如果你喝的是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酒,那這真的不能稱之為高端飯局。貴州茅臺是最低標準,高的甚至可能拿出一支82年拉菲喝一下。
咦?很奇怪,為什麼82年的拉菲成為了某種身份的象徵了呢?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當低端葡萄酒公司都在拼低價的時候,高端葡萄酒卻是越賣越貴,甚至有錢都買不到,至少是買不到真品。
這背後到底有什麼邏輯呢?
第一,拉菲是世界十大酒莊之一。拉菲酒莊是由法國當時一名叫做拉菲的貴族在1354年創園,距今已有將近700年的歷史。由於拉菲本身的地位關係,酒莊生產的葡萄酒很快就在法國貴族圈獲得名氣。
本身拉菲就已經很有名氣,法國酒業巨頭希剛公爵在1675年買下了拉菲酒莊。為什麼說希剛公爵是酒業巨頭,因為他同時擁有拉圖、武當王和凱龍世家等歷史名莊,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認為這位希剛公爵是法國最有錢的一個人。
又過了將近200年,拉菲酒莊轉到了詹姆士·羅斯柴爾德爵士手中,售價高達440萬法郎。
至於羅斯柴爾德家族,那就更不必多說,因為他可能是全球最有錢的一個家族,就連福布斯都搞不清楚他們家到底有多少錢。
第二,1982年是一個具有爭議的年份。拉菲酒莊的葡萄酒口感最主要因為就取決於當年的天氣怎樣,如果天氣較好,那麼葡萄酒品質就會相對較好;如果天氣不好,常年陰雨,那麼當年的葡萄酒不但產量低,口感也會相對一般。
1982年,法國波爾多地區光照非常充足,甚至有點過多,導致葡萄早熟。如果釀酒師將這種葡萄用來釀造可能會導致葡萄酒品質一般,而且儲存年限很短。
換句話說,在絕大多數品酒師的眼中,1982年是拉菲史上很一般的一年。
就在此時,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獨立品酒師羅伯特·帕克在自己創辦的The Wine Advocate上表示,1982年將是波爾多紅酒的「世紀之年」,而且拉菲葡萄酒的口感打分為滿分,建議大家手上有多少錢就買多少錢的拉菲期貨。
由於羅伯特·帕克與大多數品酒師唱反調,他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更為重要的是很多投資葡萄酒的人也挺從了他的建議,以至於拉菲期貨暴漲。
那些賺到錢的投資商自然一個比一個開心,也就助推了羅伯特·帕克知名度的提高。隨後越來越多的品酒師也就認同了他的觀點。
第三,羅伯特·帕克成功出圈。如果說羅伯特·帕克一戰成名並不為過,不過他還是極有實力的。曾有有一家電視臺邀請他進行了一起盲測,盲測對象都是羅伯特·帕克打過分的酒。
在不知道紅酒品牌和年份的情況下,羅伯特·帕克再一次打出的分上下不差2分(百分制),其中就有一款82年的拉菲。
神奇的是,羅伯特·帕克盲測階段依然給這款酒打出了滿分的評分。
就這樣,憑藉著這款絕技,羅伯特·帕克成為了葡萄酒領域的權威。《紐約時報》曾經這樣評價羅伯特·帕克「帕克一品酒,酒莊就發抖」。
只要是羅伯特·帕克評分在90分以上的葡萄酒,這就是頂級葡萄酒。而他給出的評分也直接決定了葡萄酒的銷量和價格。
截止目前,82年拉菲是他唯一評價為100分的葡萄酒。
第四,國內影視烘託。80年代後期,港商葉福章在香港成立了貿易公司,有幸買到了幾百箱低價甩賣的82年拉菲。這也是82年拉菲開始大批量流向香港市場的開始。
90年代也恰恰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它們對大陸的影響很深。此時,大量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中開始出現82年拉菲的「安利」片段。
其中,周潤發在《賭神》中的臺詞就是「來一瓶82年的拉菲」;《古惑仔》中秦沛扮演的馬來西亞總督更是囂張,直接讓服務員拿幾隻82年拉菲;不過以上這還不算囂張,最牛的要數《放逐》中的林家棟,他直接表示82年拉菲只是給他漱口用的。
我們真的無法忽略電影對於普通大眾對於82年拉菲的認知,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第五,產量有限,越喝越少。拉菲酒莊每年的產量大約是20萬瓶左右,82年也同樣如此。由於產量固定,而且82年拉菲的數量越來越少,物以稀為貴的道理誰都懂,最終也就造就了82年拉菲的價格越來越貴。
由於拉菲每年的產量相對固定,國內市場上大多數流行的拉菲都是假貨,有的是用的拉菲的空瓶子,有的直接是高仿。
綜上所述,82年拉菲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出身名門、貴族圈層、年份爭議、權威背書、故事傳播、越來越少。
在此我並不是只是想告訴大家,82年拉菲為什麼這麼貴,而是希望它能給我們的產品帶來一定的啟發,做出真正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