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大環境下,發端於「草根」的電動自行車行業已然進入行業洗牌的深水期。
在愛瑪科技過會後,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頭部企業終於將齊聚資本市場。與新能源汽車行業類似,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新舊勢力」同樣迎來了難得一遇的發展機遇。
新國標下的「換機潮」,為電動自行車行業帶來千億藍海;受到疫情的影響,國內電動自行車行業迎來出海新契機;而共享浪潮蔓延到電動自行車領域,也為行業醞釀更大的變局。
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型的大環境下,發端於「草根」的電動自行車行業已然進入行業洗牌的深水期。
國內鋰電化開啟新藍海
電動自行車在我國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主要分為三大階段。一是2000-2013年,全國電動自行車產量從29萬輛增長到3695萬輛,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4.21%,在這一時期,行業參與者眾多,技術水平大幅提高。但在隨後的三年,行業由高速發展進入整合階段,產量也略有下降。
2018年開始,隨著新國標的落地,國內電動自行車行業迎來規範化的時代,電動自行車產量開始恢復增長,2019年全國電動自行車產量達到3609.3萬輛,保有量超過3億輛。今年上半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實現1170萬輛,較2019年同期增長10.3%。
新國標對車速、車重、電壓、功率都有新的要求,電動自行車最高車速不超過25km/h,整車質量不超過55kg,而傳統的鉛酸電池的重量在16-30kg,體積較大,鋰電池重量僅為2-6kg。
由於鋰電池在能量密度、循環次數、便攜性、工作環境等參數優勢明顯,自推出以來,其滲透率持續提升。根據《2019年中國電動車產業發展白皮書》,2010年鋰電池進入電動自行車市場,2019年滲透率超過13%。
作為新國標的起草單位,新日股份早在2018年便開始為鋰電化做準備。其新聞發言人、董事會辦公室主任陳開亞在接受時代財經採訪時表示,新國標的出臺是國家對電動自行車出行的安全和規範性要求,是利民的一項政策,消費者和電動車廠商都應該且必須去遵守和執行。
根據人民網報導,目前我國90%的存量電動自行車不符合新國標要求;由此可得,目前我國的超標電動自行車接近2.7億輛。華泰證券表示,假設用5年時間全部替換為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自行車,2020-2024年平均每年新國標電動自行車需求量為5400萬輛。
在新國標「換機潮」下,電動自行車企業紛紛擴大生產。新日股份此前披露定增方案,擬募資10億元擴產,產能有望從200萬輛增加至接近500萬輛。
對此,陳開亞表示,除了新國標帶來的換機潮,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電動自行車銷量的增長。除此之外,外賣、物流、共享等B端需求快速增長,疊加頭部企業集中度提升,也是新日股份擴大產能的原因。
「電動自行車行業品牌將形成『戰國時代』,玩家將快速減少。未來將有巨大的需求來消化這些產能,我們並不擔心會產能過剩。」陳開亞表示。對此,天風證券也認為,在存量替換、共享電單車、快遞和外賣需求驅動下,我國電動自行車市場銷量有望迎來高增。
海外疫情催生出口熱
我國電動車市場規模在全球範圍內位居首位,產銷量佔全球的90%左右,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國內電動自行車的海外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我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及零部件出口額達到50.93億美元,同比增長6.8%。其中,電動自行車出口119.7萬輛,增長5.2%;出口額4.7億美元,增長2.7%。
不過,陳開亞告訴時代財經,目前自行車行業出口仍以傳統自行車為主,電動自行車在報關等流程較為複雜,增速與傳統自行車行業相比不算高。的確,據興業證券統計顯示,過去10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的出口基本保持了年均雙位數的增長,但相比於過去幾年每年3000多萬輛的國內銷量來說,整體規模仍然較小。
目前新日股份的電動自行車通過海外代理商出口到近100個國家和地區,陳開亞認為,「疫情加快了產品出口的步伐,隨著單一市場份額的提升和海外消費者習慣的養成,我們預計疫情後國際市場將進一步放大。」
興業證券表示,過去幾年,美國、荷蘭、越南、德國、比利時是我國電動自行車的主要出口國家。其中歐美發達國家更多接受電踏車或高端的電動自行車,尤其在今年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其出口得到較快增長。
而另一方面,消費習慣和中國類似的東南亞市場的電動自行車仍在起步階段。隨著國內廠商在東南亞市場的逐步布局,中國廠商有望將中國發展20多年的成熟經驗帶到東南亞市場,電動自行車在海外市場仍有較為廣闊的需求。
頭部企業齊聚資本市場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9年電動自行車品牌關注度排名前五位為雅迪、小牛、愛瑪、新日、綠源,關注度分別為17.39%、13.5%、12.5%、9.34%和9.04%。
但2019年全年電動自行車銷量在500萬臺以上的企業僅有兩家,分別為愛瑪科技和雅迪控股,而新日股份緊隨其後,成立於2014年行業「新勢力」小牛則在2019年實現了盈利。
11月26日,愛瑪科技通過證監會審核,即將登陸A股,預計將發行6500股,募集資金16.8億元。電動自行車行業的頭部企業終於齊聚資本市場,「新舊勢力」大戰一觸即發。
陳開亞表示,電動自行車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有利於公司規範化管理和接受監管,提升其品牌知名度,而上市的電動自行車企業也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共同競爭。「我們非常歡迎電動自行車企業上市。」
在已經上市的電動自行車企業中,2016年登陸港股的雅迪控股年內漲幅超過570%,上市四年股價暴漲接近10倍,市值超過400億港元;2017年登陸A股的新日股份今年也上漲超過160%,市值超710億元;2018年赴美IPO的小牛電動則在今年上漲超過220%,市值21億美元。由此計算,已上市的三家電動自行車企業合計市值近560億元。
電動自行車發端於「草根」,其以裝配為主,技術含量低,抄襲嚴重,不少企業因看重營銷、在創新及研發方面缺乏動力而被詬病。
對此,陳開亞認為,電動自行車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核心技術,電池的使用壽命、動力系統等是電動車自行車的核心部分,有滿足市場需要的核心技術,才是贏得消費者的關鍵。
天風證券認為,電動自行車同質化嚴重,以往普遍是價格戰逼退中小企業,導致行業內淨利率不足5%,但隨著新國標落地,大量中小企業被清退,行業集中度將加速提升,龍頭企業盈利能力有望大幅改善。
文章來源:時代財經 編輯:張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