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開篇絕句:贊張擇端之《清明上河圖》
天朝偉卷錄春秋,盛世繁華匿隱憂。
赤膽豪情揮妙筆,忠貞睿智匹夫愁。
一幅宏偉的盛世長卷《清明上河圖》,重量級的國寶,有人折服於精湛的繪畫技藝,有人醉心於研究歷史長河,有人感嘆於世界第一大都市的繁華……應有盡有,各取所需。而畫家這份深厚的愛國情懷,不知有多少人體會。
我們都十分崇敬寇準、範仲淹、蘇軾等死諫、苦諫等仁人志士,他們的忠貞愛國的故事廣為流傳。而畫家張擇端,他用那睿智的思考與觀察、精美絕倫的繪畫向當局者苦諫,他也是一位值得稱頌的愛國志士。
畫名為什麼取《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作為宋徽宗的宮廷畫師,本應迎合皇帝,畫畫宮廷花鳥,練練「瘦金體」。可他偏偏關心世間百態、民間疾苦,憂國憂民,敬獻了一幅大宋看似繁榮但是病入膏肓的宏偉畫卷。
宋徽宗本就在藝術上造詣頗深,特別又精於工筆花鳥畫。他應當看得出,河邊的種種紀實手法,繁榮背後的隱憂。這畫借清明時節本應蕭瑟悲傷,卻喧鬧繁華,如此反差提醒他,政治上已經不清明了。
可是宋徽宗崇尚道教,醉心於道士們給他精繪的祥瑞和吉兆。自己又沉迷於書法繪畫,如何了解體會國家之命運,民間的疾苦,如何能從畫中各種細節,感受得到國家治理的弊端。因此他初看《清明上河圖》時,過多地欣賞了此畫的藝術價值,不關心畫中用真意。詢問此畫何名呀?得其名後,在卷首欣然用他那流芳百世的「瘦金體」題上《清明上河圖》五籤,加蓋了自己雙龍收藏小印,收入御府完事。
為什麼沒有張擇端的詳細記載?
汴京的繁榮,城市的龐大,商賈雲集,經濟昌盛,文化璀璨,已經讓宋徽宗沉醉於道士們為他描繪的瓊樓玉宇,摘星攬月。但是睿智清醒的大畫家張擇端,卻能準確地關注到亡國的種種跡象,可他為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呈上這「盛世危圖」呢?「翰林張擇端,字正道」這就是一位畫者的擔當,恪守正道。
能畫出如此畫作的大畫家,北宋也屈指可數,可是怎麼唯獨沒有張擇端的相關記載呢。按道理皇帝都御題了字,加蓋了印,御府內就應該有詳細的記錄和記載。極可能是因為這幅圖太精美了,讓宋徽宗經常拿出來細細觀賞。越細看發現越不對,這不是危言聳聽嗎,這不是在譏諷朕嗎,越想越不悅。因此在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裡,沒有張擇端的記載與畫作,張擇端被人為的、刻意的刪除了。
畫中有哪些令畫家心悸的膏肓之患
一、軍隊渙散、軍人經商
北宋時期,周邊的勢力越來越強大,沒有強大的軍隊根本無法保障國家的安全。北邊的大遼已經呈泰山壓頂之勢,西北的西夏也虎視眈眈,西邊的吐蕃、西南的大理、看似臣服的高麗都不安分。
反觀此時的大宋軍隊,在這商品經濟的洪流中,哪有心思保家衛國,他們也開始經商。還是合法的,因為宋朝為了彌補軍費的不足,還推行鼓勵軍隊去經商。
大街上繁華似錦,商鋪侵道,文武官員為爭道互不相讓,馬車牛車橫衝直撞,可沒見一個兵出來管理。軍官、士兵們都去哪呢?
畫中的望火樓,空空如也,消防兵們都把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變成了林立的商鋪。城門外的御署倒是有幾個兵,慵懶地散坐著,有一個兵居然還趴在公文箱上睡著了。連院中的白馬,都等不起,吃飽喝足臥在地上。三個士兵正忙於押運軍酒,估計也沒少偷喝,借著酒勁,光著膀子試弓箭呢。城外一匹驚馬,後面一隊打獵歸來的官兵,雖然北宋明令禁止二至九月狩獵。
二、城防體系形同虛設
在經濟繁榮的大背景下,都不再研究軍事了,甚至連城門都不守了。張擇端有意畫出宏偉壯觀的城牆和城樓,可城牆和城樓上一個兵都沒有,只有一個打更的,無聊地看著城下的爭吵。城牆上也沒見任何防禦設施,看起來就如裝飾一般。
城門的兩側,駱駝商隊正好悠然地通過,第一匹駱駝剛剛走出城門洞,城門另一側還有兩匹駱駝悠閒的跟著,駱駝上馱滿了貨物。想來這胡人的商隊可以暢通無阻,無人盤查。在商隊最後,持仗負責押運護送商隊的胡人,不好好盯緊貨物,反而東張西望,想必是儘可能多的記錄下宋都的點點滴滴。
宋人已毫無危機意識、安全意識,胡人已經輕而易舉地把大宋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清晰可見無人防守、無人盤查的宏偉的城門,張擇端卻偏偏畫上一支畫中最豪華、最悠閒的胡人商隊,難道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嗎。
按道理,進城門第一家就應該是守城部隊機關,可現在變成了稅務機關,正忙著過秤和收高額的稅賦呢。難道北宋軍事實力很強嗎,早已能禦敵於國門之外嗎。都城尚且如此,各地山高皇帝遠,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軍事戰備物資匱乏
糧食作為立國之基,官府一定要時刻關注,糧食儲備一定要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可是私家的船,運來大批的糧食,正準備囤積居奇。而當時的官船呢,花石綱的活還幹不完啊,哪有功夫運糧。這些聰明的商人要不了多久,就能控制都城的糧價。國家糧食儲備一空虛,糧價飛漲,帶動物價飛漲,國庫有再多的錢都沒用,勢必國庫被掏空,全國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重文輕武,只有趕考的文人,不見習武的百姓。眾多商鋪林立,不見鐵匠鋪、兵器坊。再看達官貴人駕的高頭大馬,而士兵駕馭的都是矮挫瘦小的劣馬,市面上老百姓用的基本上是牛、騾子和驢。馬作為古代最重要的戰備物資,官府都毫不重視,可想而知更何況其他的戰備物資了。
四、看似和諧繁榮,充斥著矛盾衝突
河道發生大船因為沒有提前放下桅杆,即將與橋相撞的險情。兩岸的人都為之驚呼。如此重要的、溝通兩岸的交通樞紐,竟然無人管理和防範。
橋上隨意佔道的生意人,讓本來就不寬敞的橋面,變得非常雜亂擁堵。橋中央騎著高頭大馬、氣宇軒揚的武官,與穩座橋中的文官,看來旗鼓相當,互不相讓。但當周邊的人都在為撞橋險情驚呼大喊,聲音都傳出畫外時,他們還充耳不聞,目不斜視。反映官員都在爭權奪利,根本不關心國家危亡、民間疾苦。
河道上也沒有任何官方負責管控的船隻,不見任何水兵營寨,甚至連負責消防的兵船也沒有。汴京自古水系發達,倘若敵軍延河而至,將入無人之境,輕鬆直取都城。城中之物,包括皇帝老兒,已呈插翅難逃之勢。
還有許多危機不一一累述,張擇端敬獻《清明上河圖》之時,國外強敵獠牙盡露,國內宋江、方臘接連造反,內憂外困,北宋已到了崩塌的邊緣。圖中眾多人物,畫家必定深入觀察,認真研究,如果光表清明之雨,單述春意綿綿,無法讓這長卷有血有肉,有靈有性,無法壓抑自己的愛國之情,無法掩蓋憂國之心。每一個人物,每一處場景,都是在畫國家命運,都是在苦諫繁榮下危機四伏。畫師的內心何其強大,畫師的用意無比良苦。
您記住北宋苦諫志士、鬥士張擇端了嗎?
圖片由免費正版圖片提供,非常感謝!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
本文由超強海屹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