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鎮小魏村公墓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徐付彪 通訊員 馬俊良 王凡存 德州報導
7月28日下午,德州市殯葬改革現場觀摩會在慶雲拉開帷幕。德州市副市長範宇新,德州市民政局局長李淑華,慶雲縣領導王曉東、孫洪昌、李洪偉及各縣(市、區)分管負責同志、民政局局長一行50餘人先後到渤海路街道、常家鎮、崔口鎮部分祠堂、公墓調研。行走在蒼松翠柏間,莊嚴肅穆之感油然而生,與會人員紛紛點讚。
殯葬改革推進難度大,是一項長期複雜的民生工程。近年來,慶雲縣搶抓機遇,把推進殯葬改革作為鄉村振興的破題之舉,按照「宜堂則堂、宜墓則墓」的原則,高標引領、立體推進,全力破解制約殯葬改革的傳統喪葬觀念制約、土地指標不足、資金來源匱乏「三大難題」,探索出一條獨具慶雲特色的綠色殯葬改革新路徑。
常家鎮李營村公墓
宣傳引領群眾從「要我遷」向「我要遷」轉變
今年4月2日,慶雲縣常家鎮李營村的大喇叭開啟了「循環模式」,動員群眾利用傳統節日,平整墳頭,讓逝去親人骨灰早一天進入生態公墓安放。「廣播當天就有30多戶報名,昨天遷墳近百座,預計再有兩天,全村220多座墳頭,全部平整。」村黨支部書記劉長升介紹說。李營村生態公墓建成於2019年,規劃有2500多個墓穴,輻射周邊8個行政村,屬於多村合建公墓。
群眾主動報名,從「要我遷」到「我要遷」,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慶雲縣堅持殯葬改革,思想先行,高度重視引導群眾觀念轉變,每年組織部分村兩委成員、鄉賢、家族長和紅白理事會成員外出學習,組織召開村民會議,讓群眾把所見所想講給群眾聽,讓先行者影響帶動身邊群眾。黨員幹部帶頭踐行厚養薄葬、喪事簡辦文明理念,率先實行樹葬、花葬等殯葬方式。同時,該縣381個行政村、276個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小區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推動綠色殯葬理念由城鎮向鄉村延伸。
不僅如此,該縣381個行政村全部制定了村規民約,將綠色殯葬作為約定俗成的新理念。為讓群眾接受祠堂公墓,該縣在祠堂公墓中大量融入文化元素,禮葬先人、頌揚烈士,倡導文明,把祠堂公墓建成「緬懷祭祀先輩,激勵教育後人」的精神文化家園。
渤海路街道北侯村祠堂
綜合利用廢棄地、鹽鹼地上建起新祠堂
來到崔口鎮福澤園生態公墓,在鮮花松柏環繞中,一塊塊臥碑整齊排列,墓碑上刻著逝者姓名和介紹,莊重肅穆。另一側,集中祭祀區,弔唁廳、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齊全,服務項目豐富。
據了解,該公墓建成於2019年,地塊原有楊程、前程和劉莊三個村多年的800多個墳頭。因故土難離,該縣結合實際,利用原有土地,建起覆蓋全鎮,集生態安葬和殯葬祭祀一體化服務的綜合性墓園,分服務區和安葬區,建有停車場、弔唁廳、接待廳、餐廳等配套設施。安葬區又分臥碑區、樹葬區、花葬區等,滿足群眾多種生態安葬需求。目前,該縣利用老墳塋地規劃建設祠堂公墓11處,覆蓋40個村莊。
廢棄坑塘和鹽鹼荒地,也是寶貴土地資源,綜合利用也能造福群眾。慶雲縣充分摸排調研,按照宜堂則堂、宜墓則墓的原則,利用廢舊坑塘和鹽鹼地,建立祠堂公墓。例如,慶雲縣東辛店鎮萬糧張村,填平了村北一處深1.5米的廢棄坑塘,造地4畝,建設了一處高標準祠堂,三天遷墳800餘座,騰退土地40餘畝。該縣常家鎮充分利用西柳村村西3畝鹽鹼荒灘地,建設起覆蓋東柳、西柳和前柳三村的合建祠堂,為有序開展遷墳、平墳工作奠定基礎。
全民參與社會各界踴躍捐資建公墓
「大家踴躍參與,僅3天時間就捐資75萬餘元,全村295戶一戶不落,就連貧困戶劉長徵家也捐了800元,為紀念堂建設出了一份力。」提起村民自籌資金建祠堂的事,渤海路街道北侯村黨支部書記侯光德很自豪。祠堂建成後,北侯村村幹部、黨員帶頭,利用清明節號召村民把三代以內去世親人的骨灰全部遷入祠堂。僅三天時間全村200多座墳墓實現清零,整合土地27畝。
在慶雲縣,像北侯村一樣,捐資建祠堂公墓的不止一個。每年春節,也是慶雲農村黨支部書記最忙的一段時間,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動員群眾捐資建設祠堂,自2018年活動啟動以來,截止2019年底,該縣群眾累計自願捐資868.34萬元,全部用於祠堂公墓建設。與此同時,該縣民政局還積極向省市相關部門對接,爭取上級資金支持,並聯繫愛心企業,捐資建設祠堂公墓,為殯葬改革解決資金難題。
「慶雲堅持把殯葬改革作為推進移風易俗的總抓手,針對性解決觀念、土地、資金三大難題,打造典型,總結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廣,力爭3年內,全縣祠堂公墓實現全覆蓋。」慶雲縣委書記王曉東說。通過化解三大難題,截止目前,慶雲縣已建成園林式祠堂66處、花園式公墓16處,覆蓋202個村,全縣消除墳頭3.2萬座,騰退土地960畝,增加耕地9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