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翔縣孕育出香飄三千年的鳳香酒,便是源自其被鳳凰護佑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曰山,二曰水,三曰器,四曰藝,五曰風。
魯旭
從秦酒到現在的西鳳酒,鳳香香飄三千年,其秘訣是什麼?要找尋答案,須得回到鳳香源頭——陝西省鳳翔縣柳林鎮,去一探究竟。
鳳翔地區古稱雍,夏時是九州之一的雍州,商時是周國的主要封地,西周時稱雍邑。古語有云,「鳳凰集於岐山,飛鳴過雍」,便是說鳳凰棲息於岐山、雍州地區,護佑此地興盛。相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善於吹笛,引來善於吹簫的華山隱士蕭史,知音相遇,終成眷屬,後二人乘鳳凰飛翔而去,故至唐時此地由雍更名為鳳翔。
鳳翔縣孕育出香飄三千年的鳳香酒,便是源自其被鳳凰護佑的天時地利人和,一曰山,二曰水,三曰器,四曰藝,五曰風。
山之靈
據史書記載,鳳翔縣境內的雍山,是神靈居住的地方,「雍州積高,神靈之奧」。
有神靈就有祭祀。位於鳳翔縣城西、距秦雍城遺址15公裡的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是首次在雍城郊外發現的時代最早、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秦漢「皇家祭天台」。
雍山血池祭祀遺址面積達470萬平方米,背靠青山,氣勢恢宏,有夯土臺、祭祀坑、建築基址等3200餘處遺存,出土玉器、青銅車馬器等2600餘件器物。考古學家對它的發掘可以讓人們清晰看到:這一「精神高地」相繼融合了西北遊牧文明的「田祭」和周代禮制文明的「郊祀」,以及秦始皇到漢武帝時期東方齊魯一帶中原禮制文明,其影響遠達後世。
祭祀活動離不開酒。古人認為,酒散發出來的香氣可以直達天庭,神仙可以通過香氣享用美酒。因而,古時的大型祭祀活動有一種儀式,叫「汙樽抔飲」,就是在祭壇前挖一個大坑,往坑裡倒滿好酒,民夫跳進坑,用手掬起酒向天空拋灑。酒經攪動,香味便愈加濃烈,一直可以到達天上,神仙們享用起來也愈加方便。
水之清
鳳翔自古流傳著「男飲鳳凰泉,騎馬走玉關;女飲鳳凰泉,模樣賽貂蟬」的俗語。在古人看來,雍山是神山,從雍山下流出的雍水便是神水。
取雍水河之水釀出來的酒,其美味經過了鳳翔人幾千年的驗證。從秦漢直到隋唐,鳳翔酒一直是朝廷貢品。古時鳳翔酒坊林立,基本上都是沿著雍水河兩岸分布。柳林鎮佔據雍水河上遊,甚至可以說佔據雍水河源頭,自然又比中下遊的水質更好。因而,鳳翔就有了「柳林酒好」的說法。
我們的先祖是最善於發現和總結的。雍山雍水不是大山大河,可為什麼它們能在史書中佔據一頁,甚至在天下分為九州的時候,還要用它們的名字「雍」來命名一個地域最大的州?這說明我們的祖先早就發現了雍山雍水的價值,而歷代釀酒技師更是用「趨利避害」的常識,證明了雍水的品質。
隨著氣候變化,雍水河也在大踏步地「縮水」,地面水大量減少。於是,鳳翔酒業普遍使用鳳翔地區的地下水釀酒。但是,這些年來,鳳翔地區降雨偏少,地下水的補充也在減少。好在鳳翔縣已經做好規劃,解決群眾吃水和企業用水的矛盾——從區域外引水解決飲用水水源問題。
器之巧
好酒的形成,單有好水是不行的。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鳳翔酒有了帝王在雍山祭祀的大氣候,算是佔了「天時」;有了臨近周秦漢唐都城的有利條件,又佔據著雍水這一高品質水源,算是佔住了「地利」;還得有「人和」才能興旺發達,鳳翔人的祖先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為好酒創造出了「人和」——器。
古人以盅飲酒。鳳翔人所說的酒盅很小,一盅只裝六七毫升酒,一斤酒可倒七八十盅。可鳳翔人有句俗語:「燒酒盅子雖小,通海子著哩。」這裡說的「海子」,便是燒鍋(釀酒作坊)裡存放成品酒的專用工具。
海子的發明,一是解決了燒鍋裡大量儲酒的需要,二是解決了運輸的困難。鳳翔雖然臨近都城,但是先秦遷都鹹陽之後,相距也有200多裡;漢唐時期,都城到了長安,相距達300餘裡。而鳳翔酒進貢到京城,總不能用那些只能裝十斤八斤的罈罈罐罐運送。當時最先進的運輸工具是木輪馬車,一輛車裝上二三十個酒罐子,咣咣噹噹地走上五六天,才能拉兩三百斤酒。於是,鳳翔人便想出了辦法解決運輸問題:用北山裡的荊條編成一個大容器,再用黃泥、石灰、豬血、雞蛋、麻紙等一層一層把縫隙糊住,就成了大小隨心、顛簸不破的裝酒「神器」。
這個「神器」能裝多少酒?很多,用鳳翔話說叫「海著哩」。於是,這個容器就被叫做「海子」。燒鍋裡存放酒的海子,可以裝四五千斤。放在馬車上運輸的海子,可以裝兩千斤。匠人們還把海子的下半部分按照車廂形式編成了長方形,放在車廂裡大小合適、容易固定。
有了海子,燒鍋裡便可大量產酒,不再愁存放酒的家具和庫房。向外銷售和進貢,一車可以裝原來十車的酒,還安全方便。這也是鳳翔酒遠銷西北各省,成為幾朝貢品的原因之一。
酒海發明之後,人們發現它不光裝得多,且存放和運輸方便,還有個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促使燒酒後熟。也就是燒出來的新酒存放在海子裡,隨著時間增加,品質可以不斷提高。
藝之精
有了好的水源,有了存放和運輸的特殊工具,要保證生產出好酒,還需要一個重要方面,那就是釀酒的技藝。
好酒的關鍵在於酒麴,而鳳翔酒坊歷來重視酒麴。蘇東坡曾在鳳翔做官,其功績之一就是「官榷與民」,主要說的就是酒麴。此前朝廷為了制止偷稅漏稅,下令酒麴由官府專門經營,私人制曲是犯法的。這種酒麴專賣,就是「官榷」。而所謂「官榷與民」,就是把酒麴由官賣改為了燒鍋自己釀製。這樣一來,各家燒鍋發揮自己的特長、運用自己的秘方,提高了酒的品質和產量,也貢獻了更多的稅收。
這種燒鍋自行制曲的形式一直傳承了下來,雖然大家都知道制曲的主要原料和方法,但其配方卻是各個商家的機密。正是由於酒麴不同,生產出來的酒也就存在著差異,就有好酒和次酒之分,也有了不同的味道;但由於所用原料和大體工藝相同,又保證了鳳翔酒大體統一的風味。
風之美
鳳翔酒業歷史悠久,使酒與民俗密不可分。製酒有製酒的習俗,飲酒有飲酒的習俗。其實,這些民俗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並不是誰提出來的要求。例如三伏踩曲,就是利用了三伏天氣溫高,酵母菌比較活躍,容易晾乾保存的特點。
古人雖說不出科學道理,但善於總結,把制曲叫做踩曲,而不叫做壓曲,就是強調了曲塊必須弄瓷實,不能疏鬆。用手去壓,使的力再大,也沒有人站上去踩效果好。人站上去踩,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做出了好的曲塊,事半功倍。
勞動的時候,人們身疲而神馳,即興唱幾句曲子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鳳翔有的是秦腔、眉戶、西府曲子、碗碗腔等戲劇和曲藝品種,而流傳下來的曲目唱詞,有粗有精,有俚俗有高雅,酸鹹不一,勞動者盡可以按自己的情緒和興趣選擇。
對於鳳翔來說,一部酒史,可以稱得上是半部縣誌,酒牽扯到鳳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西鳳酒之美,與鳳翔人的民風淳厚息息相關。西鳳酒這些年在外影響還不夠大,比較低調,也與鳳翔人的不事張揚有關。商品社會,一些行業好誇大其辭,無限拔高,而鳳翔人則堅持實話實說。如今,人們的消費漸漸回歸理性,紅西鳳驚豔上市,西鳳酒再攀新高,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新的徵程開啟,鳳翔的酒業人兢兢業業,不忘祖先遺訓,嚴把鳳香酒品質,牢牢守住雍山雍水美名,等待著鳳凰展開翅膀,衝向九天。
(作者系陝西省民俗學會理事、陝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鳳翔縣作家協會主席)
來源:2020年12月23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6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本期更多文章敬請關注《環球》雜誌微博、微信客戶端:「環球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