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跟一起遛娃的寶媽們一起聊天,每當讓小寶貝們自己獨立去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總是會脫口而出「媽媽 我害怕」,這也是我們家yoyo的日常,走在路上看見小動物會怕、晚上睡覺時候看見黑影也會害怕、獨自一個人外出也會害怕、面對孩子這種怕陌生人、不敢獨自外出、不敢獨自睡覺等行為,很多家長只知道批評和訓斥孩子,這樣孩子不僅沒改變反而更膽小了。那麼,我們家長該到底該怎麼做呢?相信看完下面的辦法,很多寶媽的疑團便能解開:
1.承認孩子的恐懼
在我們家長看來,孩子們的恐懼可能是太過小題大做了,但對他們而言卻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當孩子想檢查床底下的怪物或者害怕鄰居家的狗而不出門時,不要嘲笑他。通過安撫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明害怕是沒問題的,而且有一些方法可以應對這些恐懼。如果你試圖說服孩子不要害怕,並告訴他這沒什麼可怕的,比如你說:「沒關係,那隻狗不會傷害你,沒什麼可擔心的」,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你可以嘗試說:「我知道那隻狗嚇到你了,我陪著你一起走過去好嗎?
如果你認為孩子的恐懼是因為面對未知情形的焦慮而引起的(比如不認識的弟弟妹妹的到來或者是第一天去幼兒園),可以讓孩子在過家家遊戲中表達他的感受,或者是理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說:「我知道你可能現在希望弟弟妹妹們離開,但是很快你們就會成為好朋友的。」
2.使用有安全感的物品
4歲之前的幼兒通過抓著以前用過的嬰兒毯或者是玩過的玩具熊都能獲得很大的安全感。這些物品還可以使寶寶在結識新朋友、參加小組遊戲或去看醫生時避免過度害怕。因此,請讓孩子抓住那個即使在你看來已經舊了的玩具或毯子,不要讓孩子覺得把它們帶在身上很幼稚。我們家yoyo初入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每天都抱著喜歡的米奇睡覺,慢慢習慣後,在校也能正常自主入睡,所以讓寶貝們攜帶自己熟悉的物品,能大大緩解恐懼感。
孩子感到害怕是很正常的。畢竟,焦慮是一種自然的心理反應,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未知的情境以及保護我們免於危險之中。孩子會對非常特殊的事物感到恐懼:蟲子、小狗、黑暗、小丑,甚至是吸塵器。有時候,很多孩子還會害怕面對新的情形或者是接觸陌生人。此外,孩子非常具有想像力,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可能會對虛構的生物或是災難產生恐懼。
那麼該怎麼緩解呢?隨著孩子越來越能感受到安全感,並且能更好地區分現實與幻想,他們的大部分恐懼都會逐漸消失。同時,你可以嘗試以下的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恐懼,但是不要急於求成,這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
3.和孩子一起探索
可以提供一個簡單且客觀的解釋來讓孩子克服內心的恐懼。例如,在孩子擔心自己會和浴缸裡的水一起被下水管道吸進去的時候,可以說:「水可以從下水道上流下去,但是橡膠鴨子和小孩子就不會哦。」
我們家的實例,小區裡的流浪狗,曾經是yoyo最害怕的,每次路過都要抱抱,直至我們帶著她給流浪狗投食,麵包、骨頭、火腿腸等小食物,讓yoyo自己丟到離流浪狗較近的位置,然後遠遠的看著它吃完,最後離開的時候跟它拜拜,有了第一次經歷後,現在每次見到流浪狗,不僅不害怕,還會問媽媽有食物嗎?我想喂喂流浪狗,它好可憐,我們是朋友,我怕它挨餓。從遠遠害怕到怕它挨餓,只需要我們家長帶著一起探索、一起接觸,久而久之就能消除恐懼感。
4.一起解決問題
你可以尋求一些方法來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有控制可怕事物的力量。比如要想讓孩子消除對獨自睡覺的恐懼,可以在他房間裡放置夜燈,任命一個護衛員(孩子心愛的毛絨玩具,我們家放的yoyo喜歡的鴨妹妹),使用「秘密噴霧」(噴霧瓶中的水),或者布置了小女生喜歡的公主床單、公主圍欄、公主紗幔等,讓她沉浸在自己的公主世界,極大的消除一個人睡覺的恐懼;但是,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家長需要慢慢引導,慢慢脫離,切不可期望一天就完成。
5. 通過過家家進行演習
如果孩子對醫生感到害怕,可以嘗試扮演醫生辦公室裡發生的事情。讓他扮演醫生的角色可以幫助他獲得安全感;在家可以使用醫生的道具,對孩子進行各項檢查,互換角色等方式讓孩子樂在其中,我們家yoyo從來不恐懼去醫院,因為家中過家家經常扮演,甚至到了醫院還會興奮,嘗試著學習醫生的模樣,回家後繼續做遊戲。如果他在陌生人眼前不知所措,也可以可以用娃娃或毛絨玩具來排練這樣的情形。
6.不要分享恐懼
如果你因為恐高而冒冷汗,或者在走進牙醫診所時畏畏縮縮,那麼孩子也很可能更會對這些事情感到害怕。所以請嘗試在孩子面前克服自己的焦慮,表現得輕描淡寫一些,可用側面引導寶寶,媽媽旅遊的時候還去過最高的山峰旁拍照,往下看看風景無限好,媽媽小時候也去醫院拔過牙,如果你覺得疼的時候,就緊緊抓住媽媽的手,5秒鐘後就結束了,之後長出來的牙齒又白又堅固,假設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緩解恐懼,如果寶寶當下的反應很強烈,切勿強行要求,待寶寶情緒緩解後再開導。
能否解決寶寶膽小的問題關鍵在於父母,想要克服寶寶膽小,首先自己要大膽,嘗試,再參照以上六點,做好表率及引導工作,久而久之,寶寶就會變成「無所恐懼」的小超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