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雲霧茶——禪意、茶香、詩情

2021-02-17 白鹿學社

丨 景玉川

 編輯 | 白鹿學社  經授權發布

【景玉川】江西省廬山市人,一級文學創作員。中學畢業下放農村,後上礦山挖礦,三年後進九江柴油機廠當工人,1978年考入大學,畢業後當過中學教師、黨校教員,後調市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出版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傳記文學等。著有《饒漱石》、《青史覓山河》、《溪水啊溪水》、《秋色入湖山》等著作,曾主編《萬杉寺志》、《東林寺志》、《星子歷史文化叢書》,在《百年潮》、《炎黃春秋》、《人物》、《縱橫》等刊物也發表史學文章。

詩裡芬芳

廬山雲霧茶馳名天下,詩詞中也飄逸著它的清香。

南唐詩僧齊已在其《匡山寓居棲公》中云:

樹影殘陽寺,茶香古石樓。

何時定休講,歸漱虎溪流。

與齊已同時代的九江詩人李中在《寄廬山白大師》裡,也回憶昔日飲茶東林:

泉美茶香異,堂深磬韻遲。

經歷宋、元、明三代後,制茶與品茶更趨講究,甚至「精緻」。吳宗慈在《廬山志》中說:「欲識別雲霧茶,須取清泉,用竹火煮沸、泡以濃液,於酒後煙餘徐飲徐咽,則覺喉間格外甘冽,而芳芬之氣復由咳唾發出,能保二三小時……」

康熙末,翰林院編修查慎行(1650-1727年)遊廬山,山南星子知縣毛德琦虔誠邀這位中央大員飲雲霧茶。查慎行不僅是清初大詩人,也是香港武俠大家金庸的先祖。這次品茶,查特作《星子毛明府餉廬山新茶》以贈:

山中摘得火前春,箬籠分嘗取味新。

我苦校書君作吏,暫時相對作閒人。

清中期詩人胡承珙(1776—1832年)則這樣描述他飲雲霧茶的感受:

摘石和清露,燒鐺煮冷雲。

枯腸澆七碗,咳唾亦氤氳。

清末的易順鼎(1858-1920年)更是被雲霧茶所傾倒,他的長詩《廬山雲霧茶歌》道:

匡山雲霧窟沉沉,

聞有六朝僧未死。

窟中產作雲霧茶,

……

幽香似酒忘年歲,

仙蝶飛來心已醉。

……

螺春龍井徒勞腴,

尚書道此清涼殊。

中泠精鑑贊皇李,

雙井佳題玉局蘇。

袖裡攜將雲霧去,

欲傾江漢試跳珠。

在易順鼎眼裡,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修水雙井這些天下名茶,都遠遠比不上廬山雲霧茶。

1959年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朱德元帥來廬山,也寫詩讚嘆:

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

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僧與茶

自古以來,茶與寺院相伴,在寺僧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僧人們自種、自製、自飲。「有時來興尋師去,煮茗同吟到日西」。寺中人誦經、坐禪、吟詩、納涼、下棋……都離不開茶。

廬山雲霧茶與山中寺院更有著不解之緣。寺院長大的茶聖陸羽烹茶品水,遊遍名山大川,他一錘定音,評定廬山圓通寺附近谷簾泉水為「天下第一泉」。用谷簾泉水泡廬山雲霧茶,是人間最愜意的享用。

據傳,此茶原為飛鳥銜子,生於絕壁石隙之間,前人稱其為「𨉖(zuan)林茶」。「𨉖」音鑽,為隱入的意思。最早為僧人、道士發現,然後入林採摘,回來將其「焙而烹之,其色如月下白,其味如荳花香」,飲之難忘。只是此茶產量極少,採摘更為艱難,晨出晚歸,一日所獲不過數兩,僧人於是起了種茶之心。他們從崖谷石隙間覓得茶種,再從各方一撮撮收聚沃土,將茶籽種在較平緩去處……「𨉖林茶」就這樣完成了由野生到人工移植的過程。由於廬山終年雲繚霧繞,人們遂將此茶稱之為「雲霧茶」。

廬山是名山,慕名而來的高官顯宦代不乏人,南宋參知政事(副宰相)周必大就曾兩次遊廬山。1175年他第二次遊山,寫下了長編遊記《廬山後錄》。文中有一首概括他此行的五言律詩《遊廬山舟中賦四韻》,其第三聯云:「淡薄村村酒,甘香院院茶」。

周必大所到之處,村村獻酒,寺寺供茶。這說明宋代廬山雲霧茶已經在山中普遍種植,僧人均以之待客。

「廬山到處是浮圖,若問凡家半個無」。

元末明初詩人張率的這兩句詩告訴我們,廬山是僧人的世界。明末王思任(1575 -1646年)說得更乾脆:「予山遊不見發人」。五百裡廬山,大大小小的寺院、道觀數不勝數,在其間參禪修道者,都是廬山雲霧茶的種植人。

所以明代桑喬(1532年進士)在其《廬山記事》中說:

「茶,諸庵、寺皆藝之,不減他名產」。

因為廬山雲霧茶 「鍾泉石之靈,凜清幽之氣,味涼而色秀,液清而氣香」,所以在宋代就被列為貢茶。

田琯(1533-1606年)《南康志》稱:「星子縣例貢茶,然山寒,茶恆遲,頻市之他邑以充貢。太平興國中,邑人吳昶走闕下言之,有詔免貢……」

這則記載說:由於山高氣溫低,廬山雲霧茶生長緩慢,產量少,寺院只好到其他地方購買以充當貢茶。當地學士吳昶有感於茶僧之難,仗義赴京訴說,皇帝才下詔免貢。

這則記載有兩處似誤:「太平興國」系北宋初年年號,吳昶(?-1219年)則為南宋朱熹的門生;吳昶也非星子人,而是安徽歙縣人。

同治《星子縣誌》說:廬山「雲霧茶最好,但不易得」。不易得緣於此茶的種植、採摘都較為艱難,明方拱乾(1596-1667年)《東古山摘茶》詩云:

摘不敢盈甲,

啜不敢盈唇。

烹則瀑下泉,

焙則花下薪

……

山僧相視笑,

山庵今日春。

易順鼎的《廬山雲霧茶歌》也極言僧人採摘之苦:

「辛苦山僧摘盈甕,手皸足繭人間送」。

雲霧茶在南宋免於進貢,後來元、明、清三朝可能依然將它列為貢品,明末廖雨寫有一首《採茶謠》述說其情:

常年採茶早,今年採茶遲。

四月寒風吹石圃,雲根凍護香一絲。

卜日提新筐,晴好求少許。

金芽碧玉可憐生,半付野豕牙涎煮。

不堪嘆息提筐回,寺中有客城中來。

自稱公府門下役,朱票買茶一百六。

票書專得雨前茶,色香幽細比蘭花。

刻限三日交如數,官價一斤一錢足。

老僧聞言面如土,顧謂徒屬收拾走。

石圃青叢可數處,請君傭工自摘去,誅鋤灌溉不敢計。

這首類似白居易《賣炭翁》的《採茶謠》,寫得明白暢曉,道盡了種茶之難,衙役之兇,詩裡植茶「老僧」很像是白司馬詩中的「賣炭翁」。

廬山僧人道士皆種茶,山中隱居的文人雅士自然也種茶,江州司馬白居易描繪他「廬山草堂」的生活時,吟詩道:

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

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鸛是交遊。

白氏與東、西二林寺僧侶交宜深厚,他的「廬山草堂」,就在東林寺附近,白司馬所種之茶,也應是「色翠湯清」,「香幽如蘭」的廬山雲霧茶吧。

圓通茶徑

廬山寺院眾多,知名者北有東林、西林、大林「三大名寺」;南有圓通、歸宗、秀峰、萬杉、棲賢(也有加海會寺的)「五大叢林」。這些寺院都種茶,但茶的產量和質地也許有所差別,因為它取決於土壤、海拔、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

這些寺院中,座座寺院種茶,但或受制於高寒土瘠,或限於地窄,茶產量比起圓通寺來似乎均稍遜一籌。

圓通寺坐落於廬山西南石耳峰下,在今天高速公路通遠站和廬山南山公路起點交匯處附近。宋乾德二年(964年),南唐後主李煜下詔於黃石崖闢地建崇勝寺。相傳動工之日,在地下掘得一尊金質觀音像。因觀音菩薩別號圓通,李煜視為吉祥之兆,遂賜寺名「圓通寺」,移建石耳峰下。圓通寺面對石耳峰,背靠五老峰,南鄰陶淵明故居慄裡。寺前臨清溪,後依青山,風景優美,又地處江州至洪州(南昌)官道通遠驛站附近,交通便捷。

陳舜俞(?-1076年)的《廬山記》被學界稱為「山志奠基之作」,陳在此書中這樣描述圓通:「圓通寺之壯觀,甲於山北,不減山南之歸宗。而土田上腴,歲入倍之,石渠流水二百五十餘丈……」

「上腴」是指最肥沃的土地,圓通寺地肥水美,無論種糧植茶,優勢不讓山南歸宗寺,且圓通寺擁有的田地更多。

明代桑喬《廬山紀事》云:(元)道旻圓機禪師任住持時,寺院有「田數萬畝,瓦子渡一處為糧三百八十擔有奇。」

《廬山志》載:圓通寺1834年曾毀於火,但很快修復,到1842年,「寺之西廂,積穀八百餘擔以備荒歉」。

農耕時代,良田沃土是糧食與經濟作物生產的重要保證,圓通寺一帶的土地自然也適應茶葉種植。

生於「康乾盛世」的李紱(fú)(1675-1750年)在他的《六過廬山記》中提到圓通寺和寺茶。這位鄉試第一,34歲中進士的臨川才子,是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詩文家,曾任廣西巡撫、直隸總督。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農曆二月,李紱奉旨祭告南海,三月初九返京途中,投宿九江,第二天遊廬山,他寫道:

「……亭午,至通遠驛,聞圓通寺甚近,騎馬往遊,林壑幽深,軒窗爽豁……紅杜鵑花照耀山谷,又有黃藍二色,它境所無。山中皆種茶,循茶徑而下,至清溪,溪傍小庵,門額為明弋陽王題,書法秀健。庵僧前導,遊清溪,泉石鏗訇作響。溪上大石長徑數丈,為天然石橋。僧以所攜瓶盎就橋下汲泉,置石隙間,拾枯枝煎泉,採林間新茶烹之。泉冽茶香,風味佳絕。布氈橋面,羅列山果,桃幹杏脯,梨慄瓜姜,並取諸山中,無一物自塵市至者。僧侈言山中所需鹹具,無求於人,意頗羨之……日暮歸驛館,嗒然若喪。」

正當盛年的朝庭大員,一踏進匡廬山中,即被圓通寺的景色和僧人悠然的生存形狀態所傾倒,竟然羨慕起匡廬寺僧的生活來,還為自己的官員身份感到尷尬而神情懊喪。

圓通寺環境之美與沁人茶香,魅力非同一般。

圓通茶園延續千年,即使朝代更替與戰火硝煙令寺觀毀損,佛道式微,但茶園在山中依然蔥鬱翠綠,清香飄逸。到了1957年,在當地政府規劃下,通遠與東林、雲中、海會四處成為廬山國營墾殖場所屬的分場,均闢有茶園。雲霧茶的種植開始進入一個新時期,茶也由山中寺僧道友種植轉為林、茶業工人管理。

圓通這方水土或許更適宜云霧茶的生長,1971年,有關部門在通遠茶場成立了廬山農業科學研究所。不久又更名為九江市茶葉科學研究所,致力於雲霧茶的有關研究。1949年匡廬全山茶園不足百畝,至此已拓展千畝,雲霧茶產量與質量也不斷提升。

禪與茶

禪是人類生發智慧的生存方式,是基於「靜」的行為。「禪茶」指寺院僧人將自己種植、採制、飲用之茶,用於供佛、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行為。茶與禪淵源深厚:「禪」是心悟,為一種境界;茶是物質,是一種飲料。古你叢林對掛單的雲遊僧人,都有先吃茶的慣例,以至「吃茶去」成為禪林法語。禪之精神在於「悟」,茶之意境在於「雅」,茶助禪思,禪存茶中,茶人中的禪者,禪者中的茶人,相互激蕩。當禪茶旨趣籍「雅」體悟佛法之空性時,人們就從「吃茶去」進入了"禪茶一味"的了悟之境。這就是禪茶文化,被概括為「正、清、和、雅」。

「僧屋五百住廬峰」。廬山眾多的寺院中,也許在圓通寺飲茶更能讓人進入「禪茶一味」的境界。

作為禪宗寺院的圓通寺,建於南唐末期,比之東林、歸宗、秀峰諸名寺,其建寺雖較晚,但香火鼎盛,高僧大德輩出。據康熙《廬山志》記載,主持寺院的著名禪師有:道濟、止御、居衲、可遷、約之、懷賢、印通、白雲端、真慈、通慧、道旻、覺浪、簡堂機……其中不乏禪宗史上的大家,讓人敬慕、讚嘆不已。

道濟緣德是圓通寺第一任住持,寺成時正值北宋與南唐交兵之際。緣德聞都城金陵(南京)被困,為「感國主之恩」,他親帶數百僧人,組成「南禪軍」,千裡馳援金陵。可惜等他們趕到時,京城城池已破,後主李煜出降。後來北宋大軍南下,圍攻江州,宋軍統帥為悍將曹翰。據傳曹翰率軍闖進圓通寺,寺中僧人紛紛躲避,唯有緣德不為所動,趺(fū)坐依然。曹翰厲聲問:「你知道有殺人不眨眼的將軍嗎」?緣德反問:「你也知道有不怕死的和尚嗎」?態度平靜,不卑不亢。緣德的凜然大氣感動了曹翰,竟然一改兇悍,變得平和,禮敬這位不怕死的和尚。後來江州雖遭屠城之災,但圓通寺與寺中僧人卻得以免禍。

北宋滅南唐,宋太祖改寺名為「圓通崇勝禪寺」,圓通寺成為十方叢林(「叢林」為禪宗寺院,十方叢林多邀名宿住持,且由官方選定)。宋仁宗時(1023—1063年),居訥任住持。居訥善詩能文,與名流廣有交往,歐陽修來寺,很快與居訥相互投契,二人品茗談禪,不覺夜深。歐陽修後來寫詩記述他與居訥的這次相遇:「方瞳如水衲披肩,邂逅相逢為洒然。五百僧中得一士,始知天下有遺賢」。倆人相交成為天下美談,為了紀念這次夜話,人們在寺中先後建立了「夜話亭」、「歐亭」。

蘇洵與其子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與圓通寺也交誼不淺。史載:「嘉佑(1056-1063年)中,蘇老泉常與東坡、穎濱(蘇轍)往來寺中。所謂一翁二季也」。

為紀念與「三蘇」的交往,圓通寺曾建有「一翁二季亭」、「蘇亭」。(「一翁二季」即一父二子)。

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四家,中國文學史上的頂級人物「唐宋八大家」中,竟有一半與圓通寺寺僧有緣。他們與寺僧參禪論道,互贈詩文,給後世留下了千古佳話和綿延不絕的談資。這座禪宗寺院的魅力與佛家智慧,如何了得!

白鹿茗源雅集 宋躍林作畫,崔廷瑤題字

圓通寺緊鄰九江至南昌古驛道通遠驛站,為南來北往客人必遊之處。這裡曲徑通幽,泉聲梵語,禪意茶香,環境之美,讓過往的詩人詞客禁不住吟詩弄文,稱讚不已。千百年來,詩題《圓通寺阻雨》、《過圓通》的詩難以計數。

朱熹稱圓通寺:「門徑竹木深邃」。

歐陽修族裔、元代書法家歐陽玄在《夜話亭序》中如此描述圓通寺:

「……窗牖玲瓏,日靄紫煙之瑞;欄杆屈曲,多留明月之情。寶綱雲臺簇簇,摩尼幢蓋重重。色相同天上樓臺,鐘磬接雲間管龠(yue,古樂器)。迥絕纖瑕,日少白丁之往;光含萬舄,時多朱履之遊」。

明代皇甫汸(1497-1582年)《圓通寺》云:

「花雨尋春徑,秋風掃夜階」。

明「十才子」之一的朱應登(1477年-1526年)《圓通寺》道:

「細泉通石髓,殘巖亂苔衣」

區大相(1549-1616年)《圓通寺》云:

入寺一鐘鳴,悠然幽思生。

泉聲和梵語,林影共僧行。

藤葉溪煙積,松花石路平。

禪房暫棲息,已覺旅魂清。

曾入山為僧的黃端伯(1585-1645年)《賀通禮祖塔》稱:

「古路沿溪曲,喬林繞塔新」。

……

南宋以後,由於地處交通要道,圓通寺疊遭兵燹,甚至常「焚蕩無餘」,但不久即又被修復,佛殿重又香燭繚繞。明、清兩代圓通寺也屢興屢毀,道光十四年(1834年),長江以北南下逃荒的災民寄寓圓通寺,不慎失火將寺院前後佛殿燒毀。後雖一度修復,但很快太平天國起義爆發,1854年四月太平天國起義軍進攻江州,將九江與廬山的寺院全部燒毀,圓通寺也難逃厄運,農曆四月初十,圓通寺徹底被焚毀。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五大叢林」之一的圓通寺已遍地瓦櫟,荊棘叢生,僧房佛殿無從覓蹤。

上世紀下半葉,這裡又建工廠,修公路,萬千民工在此鑿巖炸石,劈山築路,一度人聲鼎沸,熱鬧喧嚷……幾十年過去,公路已成,工廠不存,圓通又恢復了曾有的幽靜。

名剎圓通寺已毀,沒有了殿閣重樓,不聞暮鼓晨鐘,但遺址尚存。經歷了百餘年的折騰,這裡依舊山水明媚,綠樹成蔭,茶香飄逸,禪意幽深。廬山南山登山公路從茶園間穿過,當年理學家李紱走過的茶徑也許還在。漫步林中,想起歐陽修、「三蘇」當年也曾徜徉林間,其時圓通一定書香茶香縷縷,禪意詩意襲人。

圓通已無寺無僧,清冷百年,但歷代文學巨匠和高僧大德留下的意韻與睿智猶在。叢林中花草蔥鬱,竹樹青翠,爬滿藤蘿。石耳峰下茶園如畫。倘有識之士能恢復當年一、二,重建「歐亭」、「蘇亭」,遊人來此,訪故跡,憶先賢,品茗賞景,吟詩舒懷。圓通將再度遊人如織,車馬填咽,禪意茶香濃烈,瀰漫著文化的芬芳。

相關焦點

  • 廬山旅遊:廬山的特色美食
    所以到廬山旅遊能品嘗到正宗的廬山石雞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件事,豈是一般的餐館、酒家能拿得出手。廬山雲霧茶這裡所說的「一茶」自然指的就是:中國十大名茶——廬山雲霧茶。廬山雲霧茶歷史悠久始於東漢,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栽種歷史,宋代起被列為「貢茶」,最早種植於佛教寺院,故有中國佛茶第一家之說。
  • 這裡是廬山第一勝景,雲霧下的景色恍如仙境
    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廬山,位於江西九江,是江西省最著名的山嶽景點,以秀麗的自然風景和眾多的人文歷史吸引廣大遊客。對於廬山,很多人都知道那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名句,那是對廬山常年雲霧縈繞的描繪,而另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則讚頌的是廬山瀑布,不過廬山最有名的瀑布,不是秀峰瀑布,而是三疊泉。三疊泉瀑布下的景色,一塊巨石橫臥,水流清澈,碧綠見底。這個被譽為「廬山第一奇觀」的景點確實名不虛傳。
  • 龔氏家族的明珠——南昌《信茂龔記茶號》側記
    其特點是:香、綿、潤、軟、久,品茶時,香氣高揚,聞茶香而不見花,只有《花魂》與茶久久相伴,令人神怡舒懷。 1970年,中共中央在江西廬山召開會議,其間,南昌《老字號》「廬山雲霧」茉莉花茶,被大會指定為特貢用茶。 80年代中期,南昌《老字號》(珠蘭精)花茶,榮獲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 湖北英山縣長拼多多直播帶貨英山雲霧茶,半小時成交約31萬元
    這次直播間設在英山縣茶園內,層層疊疊,茶香撲鼻。直播活動中,縣長田洪光親自泡茶、炒茶、摘茶,與網友熱情互動,從茶葉的採摘、炒制加工、茶史茶文化等多個方面,向網友們全方位宣傳了英山雲霧茶。英山雲霧茶,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湖北十大名茶。
  • 《望廬山瀑布》古詩朗讀
    望廬山瀑布根據咱們的時間線,盛唐的第三首古詩《望廬山瀑布》是李白髮生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的事情呢,今天我們來解讀一下。一、初讀知詩意這首《望廬山瀑布》,作者李白在出遊金陵途中,初遊廬山時所作。二、細讀解詩句香爐: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雲霧,遠望如紫色的煙雲。遙看:從遠處看。
  • 南嶽區:雲霧深處採茶忙 十方遊客線上線下遊「十裡茶鄉」
    這場別開生面、極具特色的茶事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聽茶歌、採茶葉、賞茶藝、品茶茗。四月的南嶽,鳥語花香。海拔800米處的「十裡茶鄉」,空氣中瀰漫著茶香、花香,放眼望去,一壟壟茶園清翠欲滴,讓人心曠神怡。一首悠揚柔情的《八百裡南嶽茶飄香》拉開了活動的序幕。
  • 【行者】 宗教文化,是廬山一片燦霞
    廬山自唐宋以來,以禪宗稱盛,名震江南。延至明代,由於朱元璋曾受益於廬山佛教僧人,廬山宗教又盛極一時。自此,廬山留下著名的「三大名寺」與「五大叢林」。推出五大宗教信眾在廬山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活動場所誦讀「廬山五教祈福詞」的活動。記得在廬山採寫,巧遇文保部門牽頭相關單位,在花徑公園重建廬山大林寺,據聞,建成後,從尼泊爾迎請釋迦摩尼佛的舍利子將供奉在那裡。
  • 杏花微雨,雲霧繚繞,白馬山麓出好茶~
    在那海拔900米的白馬山,有座美麗的茶園~一抹抹碧綠鑲嵌在連綿的山丘上,走在其中,茶香沁人心扉
  • 歲月清淺,尋找一杯茶裡的清歡
    一卷書,微微散著墨香,淺淺的文字,滋潤著心田,一杯茶,靜靜地散著香氣,孕育著禪意。生活,就是在時光流轉中,靜享內心的安然。總是在一個人或者好友聚會時,來一壺清茶,在茶香裡感受生活的美好。世界是清晰的,思緒是朦朧的,有這份茶香,內心就如在雲霧繚繞中,身心飄逸。回眸曾經的歲月,往事如流水一般,舊時光的悲喜與苦澀,在茶葉的沉浮中越發有了禪意。茶,本來只是大自然的賜予,卻因為生長於天地之間,有了山水的魂,便增添了無限妙處。
  • 因茶相聚,繼續傳習
    歷經三個月的學習,我們在茶香氤氳花香鳥語的茶席間迎來了我們的初級畢業典禮。籤到、淨手、焚香、禮敬,我們從一絲絲莊嚴的儀式中帶著平靜而歡愉的心情步入到茶席間。    在這快節奏的時代,我們常常步履匆匆、身心疲憊,若偶能摒棄聲色物慾,著茶服素衣入一茶席,在禪舞、茶道、香道、花道和古樂中,重遇古典與傳統,讓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禪意生活靠近我們,讓日子變得簡單、純粹、有詩意……一盞清茶,閒煮了時光,一壺溫涼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除了關注茶的特性和飲茶的感受外,茶詩中也常常蘊含著詩人們對充滿禪意的隱居生活的嚮往。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從《茶在中國》一書中選取相關內容,以饗讀者。在另一首詩《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中,王維描畫了「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叢」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推斷詩人家中同時用浸泡過花朵的酒和茶待客。從這三個對茶順便一提的詩句顯然可見在王維所處的時期,茶已因為能解渴、御暑和提神而為人喜愛,被廣泛用作普通的飲品。王維的詩歌也表明一般人們並不覺得茶應該承載深刻的宗教或美學意義,這樣做是詩人們自己的選擇。
  • 「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 | 一詩一會
    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除了關注茶的特性和飲茶的感受外,茶詩中也常常蘊含著詩人們對充滿禪意的隱居生活的嚮往。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從《茶在中國》一書中選取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 湘潭韻味【法華山】 | 丘田桑舍蒼雪峰 茶香四溢十裡衝
    每座山都美得那麼秀麗、真實,有些山因美好的傳說而為人熟知,有些山因走出名人而揚名天下,有些山則因文化傳承而聞名遐邇.雲松茶香、雲霧暮日、丘田雙舍等,正成就著法華山嵐氣金光。當茶香順著齒舌流淌入五臟六腑,靜其心志,潤其身乏,內心中那「貪嗔痴」之噩妄,便統統煙消雲散,眼眉輕輕一閉一睜,仿佛換了世界禪跟茶是如此的相似,難怪古人總說「禪茶一味」。
  • 為了喝茶,他買下278㎡的別墅,以「茶」為裝修主題,把生活過成詩
    有些人鍾情山川湖海,追求山林之間的雲霧飄渺;有些人憧憬幽幽庭院,嚮往小園香徑裡的曲徑通幽;也有些人嗜好品茶,醉心一茶一桌上的茶香氤氳。本案設計坐落在武夷山,戶主王先生鍾愛品茶,為了喝茶,他甚至買了一套278㎡的別墅,裝修成了禪茶之風,真正將生活過成了詩。▼設計思路本案設計,坐標武夷山。素有「丹山碧水」之稱的武夷山,更是茶的故鄉。
  • 貴州有什麼茶?(系列七)貴定雲霧(一)
    其中一支苗族歷經戰亂從海邊遷徙到雲霧山,在此立足之後,一隻金鳳凰從遙遠的地方捎來茶種,從此雲霧山成了茶山。為了紀念金鳳凰,苗胞特將茶命名為「鳥王茶」。在清朝,貴定雲霧茶就是全國八大名茶之一。乾隆皇帝為了能喝到貴定的茶,下旨劃定了雲霧茶產區,並要求減輕相應的稅賦。現雲霧山上仍立有兩塊貢茶碑。
  • 據說茶葉如果沒有香味,就不是好茶!那茶葉的香味是怎麼來的呢?
    茶人品茶,重在茶香。茶香是由茶的本身或茶在衝泡時散發出來的芬芳;一個茶如果沒有香味,肯定不是什麼好茶!那麼茶葉香味怎麼來的?茶葉都有哪些香型?
  • 雲普發下午茶,國盛茶香滿春城
    在這茶香浪漫的季節,雲南普洱茶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雲普發公司)於5月22日在主場昆明舉辦了一場高端雅致的"雲普發下午茶"活動,以茗香約,共冀美好生活。佳朋滿座,慕茶而來茶會現場普洱茶人、企業家、行業人士、藝術家及文化行者等濟濟一堂,出席的嘉賓有世界茶文化協會名譽會長、著名普洱茶收藏家何作如先生;雲南何榮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榮強先生;雲南臨滄佳勢堂商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仟鈺女士;中普茶行業協會副會長、西雙版納浮生若茶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洪武先生;雲南省茶葉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雲南茶葉評價檢測溯源中心主任楊海惠女士
  • 清晨,來杯茶
    廬山雲霧 廬山雲霧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宋代開始被列為「貢茶」。 雲霧茶風味獨特,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 通常用「六絕」來形容廬山雲霧茶,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
  • 閱茶丨絲綢之路的茶香
    汽笛悠悠取代駝鈴叮咚金花且如繁星閃爍滿天燦亮喚醒絲綢之路六百年的茶香
  • 【攝行日記】尋訪鍋叾茶香
    在鍋叾,一個海拔近千米的專業茶村,我竟幸運碰到當年「制茶大王」。鍋叾村位於海拔1164米的鐵山嶂南麓,因三個自然村均成「鐵鍋」的底部,故當地方言稱之為「鍋叾」。鍋叾村民自古墾荒種茶,鍋叾為古嘉應名茶,享譽嶺南。當地人對鍋叾並不一概而論,各自然村產的茶風味不同,有「上鍋叾香甘、中鍋叾滑甘、下鍋叾苦甘」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