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能說清「不三不四」的真正含義?這些傳統文化丟了太可惜

2021-01-08 道訊

漢語成語中有些成語有很深厚的文化內涵,比如不三不四,我們經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個人的行為不正派、不正經,其實這個詞的來頭可不簡單,它出自於群經之首的《周易》,那麼究竟什麼是不三不四呢?這三和四到底指的是什麼?

一、「不三不四」的出處

「不三不四」這個成語,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都有出現,在施耐庵的《水滸全傳》第七回裡,「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洒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也出現過「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所以,不三不四這個成語在中國應該有很悠久的歷史,那個時候這不三不四就成為中國人的口語了,最起碼始於元末明初。

二、「不三不四」就是不仁不義

不三不四這個詞,它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其實,追根溯源,這個成語的根在《易經》,在周易64卦中,每個卦從下到上有一至六爻,第三爻和第四爻處於六爻的中間位置,易經中位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三四爻的位置象徵著仁義。

至於為何象徵仁義,這又得從《河圖》說起。河圖裡有一個口訣「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做友,五十居中」。這裡所說的三八為朋,三八的五行主木,木者為仁,四九五行主金,金為義,所以三四爻象徵著仁義。所以,說一個人不三不四,言外之意就不仁不義。

三、「不三不四」就是不走人道

在《易經》中,卦的六爻從下向上看,一、二兩爻象徵著地,三四兩爻象徵著人,五、六兩爻象徵著天,代表天、地、人,這就是所謂的三才。因為三四爻象徵三才的「人」,所以不三不四就是說你不是人,或者說你不走人的道。從這個角度看,不三不四真的有些嚴重,這個成語在今天有些被濫用了。

四、周易八卦六爻中爻的說法

另外,講到《易經》的爻,我們讀易經還需要了解一個入門常識,我們在說到第幾爻的時候,我們並不說一爻,六爻,而說初爻,上爻,但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我們就可以這麼說。而某爻為陰爻的時候呢,則要說某六或六幾,比如說第一爻為陰爻時,我們要說初六。再如,第三爻為陰爻時,要說六三。同樣,某爻為陽爻的時候,要說某九或上九,如第六爻為陽爻,則說上九,而不說六九或九六。

小結:

《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學的源頭,中國人用的很多語言,日常的很多思維方式都來自易經,正所謂日用而不知。遺憾的是,現在易經被當作了一門卜蓍的學問,而很少人懂,很少人願意去弄懂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相關焦點

  • 不三不四的由來,三和四這兩個數字有何特別的含義?
    不三不四,是一個成語,是指不正派、不倫不類、不像樣子、不嚴肅或不實事求是。還有很多我們所熟知的成語裡也包含有三和四這兩個數字,比如朝三暮四、說三道四、顛三倒四、丟三落四、推三阻四等,為什麼不是其他的數字呢?三和四這兩個數字有何特別的含義呢?
  • 詞語「不三不四」的歷史由來,原來有這樣的故事,你知道嗎?
    而三爻和四爻處是6爻的中心點,而它們在易經中代表的是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形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既不在大道之上,又不在正道之中,所以不三不四所指的是,脫離了正常的軌道,也指不顧正業。史書上記載「不三不四」這個詞出現最早的時期是明代的《水滸全傳》,在《水滸全傳》第七回中:「這夥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洒家。」後期在清代的《儒林外史》第三回也見過:「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
  • 【傳統文化】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有什麼含義。此題看似簡單,但因為年號起源以及設定的複雜性,導致第一個年號是個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福垊要給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題主描述的問題。年號之前的紀元(紀年)及年號有後的非主流紀年。福垊認為我們的紀元經歷了幹支紀年、星歲紀年、王號紀年、公號紀年、國號紀年、廟號(諡號)紀年、年號紀年、生肖紀年、黃帝紀年等。
  • 與成語「不三不四」有關聯嗎?
    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積澱豐厚,各地極具特色的生產生活習俗塑造了多姿多彩的村落,特別是歷史變遷的疊加效應,形成了不可複製的村落文化。「男不三,女不四」這句俗語咋聽起來與成語「不三不四」相近,那「男不三,女不四」到底是什麼意思?與成語「不三不四」的意思一樣嗎?前幾天,隔壁鄰居奶奶一直在嘮叨著「男不三,女不四」這句話,臉色十分不好看。小編覺得很奇怪,這位鄰居奶奶一向和藹,對誰都是笑眯眯的,很少會看到她生氣發火,到對是誰惹她了,讓老奶奶這樣生氣呢?
  • 「不三不四」竟然是這意思,它的出處更是讓人意外,還有這些成語
    成語是中華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以四字的詞組居多,它用固定的結構和形式表示一定的意思,但是,在歷史長河源遠流長的傳承中,有些成語,我們漸漸的忘記了它的出處,甚至模糊了它的意思,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成語。
  • 遠離我們身邊的「不三不四」之人
    文‖【原創】怎樣遠離我們身邊的「不三不四」之人?中華民族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的發展有著雙重的趨向發展分類,發展的終點有貴賤之分,也有卑劣之別。自幼接受正能量的引導教育的,到終會發展成為社會有用的人,發展趨向於進步,也就是現在說的正能量,還有一些人自幼在家庭不良環境的影響下以及後來接觸不當之人的薰陶之下,追求於邪惡,發展趨向於卑劣,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進步之人是社會價值的創造者,邪惡之人是社會進步的破壞者,最後不倫不類,行為不端的人。那麼究盡什麼人是「不三不四」之人呢?「不三不四」,謂不倫不類,不像樣子的人,也指行為不端,不正派之人。
  • 女人說「你是個好人」,這些才是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當女人跟某個男人說「你是個好人」的時候,其實言下之意,這些才是要表達的真正含義。某一天,作為一個追求者,向某個女人發出追求愛的信號,如果女人對這個男人沒有感覺,那麼多是會找個理由回絕對方,「你是個好人」就是一個最為常見的合理說辭。
  • 女友說「沒事」的真正含義……
    女友說「沒事」的真正含義…… 2021-01-15 11: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有多少人真正能做到寵辱不驚?
    ——陳繼儒《幽窗小記》·洪應明《菜根譚》這副對聯源於中國的傳統道家思想,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心境平和;視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淡泊自然。在前清的科考時代,民間相傳一則笑話,便是很好的說明:有一個老童生,每次考試都不中,但人卻已經步入中年了,這一年正好與兒子同科應考。到了放榜的那天兒子看榜回來,知道已經錄取,趕快回家報喜。他的父親正好關在房裡洗澡,兒子敲門大叫說:父親,我考取了!老子在房裡一聽,便大聲呵斥說:考取一個秀才算得了什麼,這樣沉不住氣,大呼小叫!
  • 雲南深度遊:讓人驚詫大戶人家,貼金防盜與書畫,就怕人說沒文化
    1、百年前挖礦暴富,蓋豪宅貼了3.6斤黃金 在雲南省石屏縣壩心鎮蘆子溝村有個蘇家寨,坐落在非常偏僻的大山中。 但在這裡卻有五棟百年前建的漂亮豪宅,都是清中期到民國時所建設的。這些民宅雕梁畫柱、細膩生動,把中國傳統的木雕、石雕、磚雕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 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居然都是日本的國粹
    相撲尊為日本的國技,是日本人非常喜歡的一項傳統運動,每年都有多次相撲大賽,吸引大量觀眾觀看。這項在日本流行在中國鮮有人為的運動,實則起源中國。目前中國家庭裝修也會有榻榻米,更多的是追求現代化和多功能性。而日本的榻榻米則十分傳統,在日本甚至形成榻榻米文化,與茶道、宗教儀式緊密相連。3、木屐
  • 越南名模秀「中式奧黛」被批「丟傳統」
    (圖為服裝設計師水阮(中)和垂容(左)等在時裝展示活動現場。)   越南服裝設計師越雄認為,在時裝設計中借鑑外國的傳統服飾圖案應該非常謹慎,這款奧黛的圖案明顯借鑑了中國傳統服飾的圖案樣式,「在主題為彰顯越南傳統的服裝展示中使用外國服飾圖案顯然是不恰當的,而且這款奧黛還作為主打展示服裝亮相,這會使外國觀眾對越南的服飾文化傳統產生誤解。」
  • 越南名模穿「中式奧黛」走秀 被批太中國化丟傳統
    越南名模穿「中式奧黛」走秀 被批太中國化丟傳統 2015-07-20 10:37:53來源:新華國際客戶端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葛雨帆
  • 不三不四與人五人六
    說一個人「不三不四」,那麼這個人大概就是不著調、不靠譜、不務正業、不正經了。說一個人「人五人六」,那麼這個人大概就是有地位、有金錢、有朋友圈、有實力的。關於「不三不四」和「人五人六」的出處可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最正宗的應該還是從《易經》中演變來的,這點可能出乎意料,《易經》比較高冷,如此俗語好像不搭啊。其實,《易經》的「八卦」也是很正經的,但在現代社會卻變成了無釐頭的小道消息、說三道四的閒言碎語什麼的,也是始料未及。可見,《易經》混搭俗語、順應俗世的能力還是很強的。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定居在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我認為「中華」一詞在古代主要用來指文化和民族,有時也作為地理名稱出現。《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載:「國家本戎狄,正朔會不與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呢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家,家是每個人最熟悉的地方。經常聽人們說,家和萬事興,心靜人安寧。這句話正是道出了「家和福順」即可「萬事興旺」所給以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終極指向和美好願望。我們說,一家人在一起,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 自媒體文化領域包括哪些?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
    在自媒體所有領域中,有兩個領域人們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其中一個就是文化。作為自媒體創作者,就更應該理解好文化的含義。文化領域,屬於偏精神的範疇,具有社會性或歷史性。文化本身,是個太廣泛的概念。這來自於我國傳統文化中對文化的理解,也是國內目前比較認可的說法。「文化」的本義是「以文教化」。它表示的是對人的性情陶冶、品德教養,屬於精神領域的範疇。「文」之本義,指的是各色交錯的紋理。
  • 說一個人有文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說一個人有文化,其實是對一個人涵養、學識、行動等綜合能力的一種判定和認可。文化是個較寬泛的概念,有社會哲學、人類歷史、自然科學、傳統民俗、美學文藝等等。別自詡有文化,那隨時會被打臉,哪怕是個農婦,都能分分鐘給你出難題。當然,人們口頭上說的「有文化」,總不能不識字。古人把讀書人指為文化人,我們就不能錯開這個定義。還好,我們今天有了基本的九年義務教育,只要捨得學習鑽研,任何人在有生之年,都有可能成為「有文化」的人。
  • 易經300問:5、做人絕不要「不三不四」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人說「這個人不三不四」,「最好不要和不三不四的人來往」等日常習慣用語,「不三不四」好像也成了那些不幹正事,遊手好閒社會人的代名詞。其實「不三不四」來自於對易經中爻的解讀,實際的意義更加圓融。
  • 如何理解傳統文化!
    文化的原始含義最早出現在《周易・賁卦》的《彖傳》中,其中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句話。一個是天文,一個是人文。因為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要搞好農業生產,就要了解天文曆法,了解時間和季節的變化,所以,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和天文相對的,是人文。有人說人文這個詞是從西方翻譯過來的,這就錯了,這是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