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日本確立了新的年號令和。因為年號為我國首創,大家不由地就會想到我們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此題看似簡單,但因為年號起源以及設定的複雜性,導致第一個年號是個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福垊要給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題主描述的問題。
年號之前的紀元(紀年)及年號有後的非主流紀年。福垊認為我們的紀元經歷了幹支紀年、星歲紀年、王號紀年、公號紀年、國號紀年、廟號(諡號)紀年、年號紀年、生肖紀年、黃帝紀年等。
【幹支紀年】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幹支紀年為己丑年。
【星歲紀年】分為兩種:一種是歲星紀年,一種是太歲紀年。
★歲星紀年:以木星繞太陽一周而分為12個等分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一年一個名號,不斷循環,其表現方式為如歲在星紀。2019年我們也可以說歲在大火,當然可以按照黃帝紀年或其他循環來表示。木星是真歲星,而太歲是假歲星。
★太歲紀年: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不符合我們的習慣,古代方士造了一個山寨木星——太歲的星。太歲分為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zang)、協恰、涒攤(tun)、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太歲紀年跟歲星紀年相似,也是名號循環。這種紀年法在《呂氏春秋》、《楚辭》、《資治通鑑》裡表示,如:
【唐紀四十七】起閼逢困敦五月,盡旃蒙赤奮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這裡的「閼逢」、「旃(zhan)蒙」是西漢方士增加的十個名稱,用以修飾太歲,即歲陽。「閼逢」是甲的意思,「旃蒙」是乙的意思。2019年,就是屠維(己)赤奮若之年。
【王號紀年】:福垊認為分為兩種,在世王,去世王。舉例周武王活著的時候,紀年為周王三年;去世後,周武王(諡號)三年。
【公(君)號紀年】:這是福垊造的一個詞,即以諸侯的名號(公侯伯子男)紀年。其紀年方式與周王相似。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共和紀年,即前841年為共和元年,也是典型的伯號紀年——共伯和。
【國號紀年】:劉邦未稱帝前,歷史記載都漢某年某月幹支日。
【尊號、諡號、廟號紀年】:在沒有年號前的皇帝採用的這些紀年。秦始皇、秦二世是尊號紀年;諡號、廟號西漢初年都是採用這個方式。
【生肖紀年】:也是漢朝以後的事了。
【黃帝紀年】:清末劉師培針對孔子紀年而提出黃帝紀年。2019年為黃帝紀年4716年。
【孔子紀年】:康有為提成孔子紀年。2019年為孔子紀年2596年。
年號的起源年號源自於王號(君號),如果說年號之父是漢武帝,那麼年號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對,就是羋月的老公,車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為公,前325年他升級為王,清零並重新紀年。他活者時候,紀年分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簡稱「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後,秦國臣民為了榮耀不會如實地稱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稱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統一稱為秦惠王多少年,於是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我怎麼知道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還是「王元」?這事還不能問,於是聰明人就以前元、後元區分。後世帝、王改元都愛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則天在位15年都有18個年號)怎麼辦?前元、中元、後元會很快用完的,不如給改元加個美稱便於區分,而這個美稱就是年號。
我們第一個年號,及含義。漢世宗(漢武帝)就是改元帝,熱愛改元。清人趙翼認為:在漢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首次設立年號,一下子設了四個,分別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紀元之意,這年號雖然樸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漢文帝的前元、後元高大上多了。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紀年也有進步,分為前元、中元、後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紛紛夜觀天象。此時天象是有顆大彗星從東方划過,形同白晝。漢武帝感覺太吉祥了。於是,改元為元光。福垊認為是元為大、強,就是皓星強光;或者是星之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朔有兩個含義:一、紀念國舅衛青攻伐朔方;二、正月初一的意思,朔,初一也。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紀念漢武帝郊外打獵,獵獲祥獸——獨角獸。漢武帝感覺這場狩獵很有紀念意義,於是改元。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有種說法是,漢武帝在元鼎四年發現了寶鼎。鼎在古代意義巨大,不知道獲得是不是夏禹的九鼎,當時下令改元元鼎。並改為元鼎四年,而且還一連追元了五個年號。
那麼這五個年號,那個是第一個呢?福垊認為建元是第一個,因為《筠清館金石記》上還記載有銘刻建元年號的漢朝文物。文物不可能在之後刻年號,都是當時刻的。
來源:北京九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