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中國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2021-02-13 天下文氏一家親

4月1日,日本確立了新的年號令和。因為年號為我國首創,大家不由地就會想到我們的第一個年號是什麼?有什麼含義。此題看似簡單,但因為年號起源以及設定的複雜性,導致第一個年號是個也存在著多種版本,福垊要給您理清理清,先回答題主描述的問題。

年號之前的紀元(紀年)及年號有後的非主流紀年。

福垊認為我們的紀元經歷了幹支紀年、星歲紀年、王號紀年、公號紀年、國號紀年、廟號(諡號)紀年、年號紀年、生肖紀年、黃帝紀年等。

【幹支紀年】就是我們傳說中的六十甲子,比如2019年的幹支紀年為己丑年。

【星歲紀年】分為兩種:一種是歲星紀年,一種是太歲紀年。

★歲星紀年:以木星繞太陽一周而分為12個等分星紀、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一年一個名號,不斷循環,其表現方式為如歲在星紀。2019年我們也可以說歲在大火,當然可以按照黃帝紀年或其他循環來表示。木星是真歲星,而太歲是假歲星。

★太歲紀年:木星運行軌道由西向東,不符合我們的習慣,古代方士造了一個山寨木星——太歲的星。太歲分為攝提格、單閼、執徐、大荒落、敦牂(zang)、協恰、涒攤(tun)、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太歲紀年跟歲星紀年相似,也是名號循環。這種紀年法在《呂氏春秋》、《楚辭》、《資治通鑑》裡表示,如:

【唐紀四十七】起閼逢困敦五月,盡旃蒙赤奮若七月,凡一年有奇。

這裡的「閼逢」、「旃(zhan)蒙」是西漢方士增加的十個名稱,用以修飾太歲,即歲陽。「閼逢」是甲的意思,「旃蒙」是乙的意思。2019年,就是屠維(己)赤奮若之年。

【王號紀年】:福垊認為分為兩種,在世王,去世王。舉例周武王活著的時候,紀年為周王三年;去世後,周武王(諡號)三年。

【公(君)號紀年】:這是福垊造的一個詞,即以諸侯的名號(公侯伯子男)紀年。其紀年方式與周王相似。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熟知的共和紀年,即前841年為共和元年,也是典型的伯號紀年——共伯和。

【國號紀年】:劉邦未稱帝前,歷史記載都漢某年某月幹支日。

【尊號、諡號、廟號紀年】:在沒有年號前的皇帝採用的這些紀年。秦始皇、秦二世是尊號紀年;諡號、廟號西漢初年都是採用這個方式。

【生肖紀年】:也是漢朝以後的事了。

【黃帝紀年】:清末劉師培針對孔子紀年而提出黃帝紀年。2019年為黃帝紀年4716年。

【孔子紀年】:康有為提成孔子紀年。2019年為孔子紀年2596年。

年號的起源

年號源自於王號(君號),如果說年號之父是漢武帝,那麼年號之祖就是秦惠文王,對,就是羋月的老公,車裂商鞅,大秦第一王秦惠文王。

前337年他即位為公,前325年他升級為王,清零並重新紀年。他活者時候,紀年分為秦公多少年,秦王多少年。福垊簡稱「公元」多少年,「王元」多少年。可他薨後,秦國臣民為了榮耀不會如實地稱秦惠文公多少年,再稱秦惠文王多少年。而是統一稱為秦惠王多少年,於是就出現這樣的問題了。我怎麼知道這秦惠王三年是「公元」還是「王元」?這事還不能問,於是聰明人就以前元、後元區分。後世帝、王改元都愛效仿,可如果碰上改元狂的帝王(武則天在位15年都有18個年號)怎麼辦?前元、中元、後元會很快用完的,不如給改元加個美稱便於區分,而這個美稱就是年號。

我們第一個年號,及含義。

漢世宗(漢武帝)就是改元帝,熱愛改元。清人趙翼認為:在漢武帝十九年,即公元前122年,首次設立年號,一下子設了四個,分別是:

【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也就是建立紀元之意,這年號雖然樸素,但比秦惠王以及漢文帝的前元、後元高大上多了。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在紀年也有進步,分為前元、中元、後元。

【元光】(前134年-前129年)

八月金秋的一天,朝野紛紛夜觀天象。此時天象是有顆大彗星從東方划過,形同白晝。漢武帝感覺太吉祥了。於是,改元為元光。福垊認為是元為大、強,就是皓星強光;或者是星之年。

【元朔】(前128年-前123年)

元朔有兩個含義:一、紀念國舅衛青攻伐朔方;二、正月初一的意思,朔,初一也。

【元狩】(前122年-前117年)

紀念漢武帝郊外打獵,獵獲祥獸——獨角獸。漢武帝感覺這場狩獵很有紀念意義,於是改元。

【元鼎】(前116年-前111年)

有種說法是,漢武帝在元鼎四年發現了寶鼎。鼎在古代意義巨大,不知道獲得是不是夏禹的九鼎,當時下令改元元鼎。並改為元鼎四年,而且還一連追元了五個年號。

那麼這五個年號,那個是第一個呢?福垊認為建元是第一個,因為《筠清館金石記》上還記載有銘刻建元年號的漢朝文物。文物不可能在之後刻年號,都是當時刻的。

來源:北京九親文化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實際上就是國家的紀年,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起始於漢武帝。終結於滿清溥儀,漢武帝的年號為建元。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第一個年號,此後形成制度。新君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改元。溥儀登基後,年號是宣統,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年號。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清朝共有十二位君主,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那麼,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呢?
  • 日本改年號了,為啥說日本年號離不開中國,中國年號你又了解多少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許多文化傳統都和中國唐朝時的相似,例如現在日本人穿的和服和劍道使用的武士刀都是在中國唐代的唐裝和唐刀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雖然我們都說日本的文化是學習中國來的,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能將中國的文化一直傳承下來,即使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日本為了發展下去,不得不被迫開放國門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這種紀年方式一直延續到漢武帝登基,可能覺得這樣計算時間不太炫酷,於是在繼位當年武帝定年號為「建元」(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從此後世以年號紀年,而改換年號則稱之為「改元」。與乾巴巴用君主在位時間來紀年相比,年號紀年有著更為豐富的政治含義,所以自漢武帝以後,年號便被歷代帝王所採納,除了作為記錄時間的符號,年號承載著統治者們美好的政治願望,封建君主們命名年號或宣誓正統,或昭顯德行,或慶祝祥瑞,或懇求上天消弭兵禍,毫不誇張的說,年號算得上是封建政權施政的宣言書和綱領性文件,經過數千年的發展,中國也形成了獨特的年號文化。
  • 清代皇帝年號,都有哪些含義
    漢武帝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軍元,而後形成制度。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雍正皇帝等。清朝共有12位皇帝,一個皇帝一個年號,那麼,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呢?
  • 「令和」有什麼含義嗎?
    來看看最近的幾個年號和對應的天皇:1989年 -- 2019年 ( 年號:平成 ; 天皇:明仁 )1926年 -- 1989年 (年號:昭和 ;天皇: 裕仁)1912年 -- 1926年 (年號: 大正; 天皇: 嘉仁)1868年 -- 1912年 (年號:明治; 天皇:睦仁)日本的天皇沒有姓,而且都叫什麼什麼仁,一般年號也都是從中國的古代經書裡取詞的
  • 他們的年號有什麼含義?
    2019年4月1日,在平成時代的尾聲,日本公布了新的年號「令和」,假面騎士時王成了最後一位「平成騎士」,柯南也從平成的福爾摩斯化身為令和的福爾摩斯。各種影視作品中的變革紛湧而來,平成動漫也暫告一段落,不過,新年號的發表,也被各種動漫拿來玩梗。
  • 什麼是廟號、諡號、尊號、年號
    中國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還有廟號、諡號、尊號和年號。這些稱號在史書中經常使用。
  • 「令和」年號中的漢文化底色
    該年號公布後在日本學術界引起一股爭議,焦點在於出處是日本的《萬葉集》還是中國的《歸田賦》。年號是用來記錄年份的一種特有方式,是起源於中國政治文化的一脈。歷史上中國經濟文化強盛時期,年號文化傳播到日本、朝鮮和越南,這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使用過年號紀年的四個國家。至今只有日本仍使用年號這種紀年方式。
  • 中國古代年號命名有什麼規則?為何有的皇帝統治時期不只用一個年號?
    ——明明白白是在罵趙普這傢伙沒文化了。乾德元寶正反面。乾德元寶為五代前蜀後主王衍於乾德元年(919)所鑄,背有月紋,有隸、真兩種書體。宋太祖於963年改元乾德。乾德三年冬北宋滅後蜀,他查看蜀地收繳的戰利品時才發現乾德年號已被人用過,為此感嘆:「作宰相須是讀書人」其實這也怨不得趙普。
  • 清朝12位皇帝的年號各有什麼含義?
    皇太極認識到後金政權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要實現長治久安,並進一步開疆擴土,必須吸收漢民族的優秀文化。「崇德」即「崇尚德化」,反映了皇太極當時的政治理念。順治皇帝是皇太極的第九子,在位期間,清人實現了入主中原的願望,「順治」是其年號。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即位,明年改元順治。年號「順治」反映了清人的這一理想。順,順利;治,治理。順治,即「治國順利,實現華夏一統」。
  • 一千三百多年來 日本年號首次成功「脫中」
    從公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以來,1374年時間,247個年號,出處全部來自於中國典籍。到首相這個級別,可想而知個人因素有多大。正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年號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天子執政的時間單位,也是天子權威的標誌。每一次更換年號都是國家大事。年號的取捨、含義,毫無疑問包含著複雜的政治寓意和政治考量。
  • 中國古代年號與道教文化
    年號作為古代君主時代帝王紀元所立的名號,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在漢武帝時期,《漢書·卷六·武帝紀》「建元元年」句,顏師古注「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歷朝歷代的年號都有著特殊的意義,每個皇帝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年號,這些年號中有的與道教文化淵源甚深,因而也預示著非常的含義。
  • 在傳統文化中,蓮花含有什麼文化意境?有什麼現實意義
    在傳統文化中,蓮花含有什麼文化意境?有什麼現實意義?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前言蓮花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習俗中,所具有的作用無可替代。在歐美對荷花有一些貶損之意。送人荷花,代表愛情結束。02蓮花在中國寓意廣泛1.在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荷花有吉祥如意之寓意。蓮花代表了一種人格。「出汙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寓意潔淨、聖潔、美麗、重生。
  • 2018什麼時候打春幾點 打春有什麼含義打春傳統習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打春的習俗。那麼2018年什麼時候打春啊?2018年打春時間是幾點?接下來和小編一起看看打春要注意些什麼?2018具體立春時間 2018年2月4日立春後天氣還會冷嗎  2018年什麼時候打春啊  公曆(陽曆):2018年2月4日05時28分25秒  農曆(陰曆):2017年十二月十九,星期日  幹支:戊戍年甲寅月丁卯日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
  • 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看法
    你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什麼看法 那你要看是傳統文化中的哪部分。儒佛道的部分是一定要堅持的,法家可以去掉。 中國古代良善文化就是儒佛道文化,但是古代規定太子太傅以上可以看商君書,所以實際上中國古代是半儒半法。儒盛則國興,法盛則國衰。
  • 漫談日本年號
    年號,究其實質,是帝制的產物,其鼻祖是中國。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年號叫「建元」(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創始的。日本歷史早期,天皇一直沒有年號,直到公元645年,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而進行改革,才有了第一個年號「大化」。
  • 中國古籍對日本年號的影響
    從遙遠的秦代開始,中日進行文化交流。其實中日文化交流的實質就是日本不斷吸收中國先進文化,不斷地改進,利用中國文化促進自身的發展的過程。日本大規模學習中華文化是在隋唐時期,強盛繁華的中國以其開放包容的胸襟接納四方來客,同時把大量的先進文化向四周擴散,影響了東亞的朝鮮 日本及東南亞、西亞遠至歐洲和北非的一些國家。同一時期,日本在中華文化的巨大影響下開始發生歷史進程的質變,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
  • 日本新年號「令和」是什麼意思 令和出處和含義介紹
    「令和」是「大化」(645年)以來的第248個年號。  日本新年號「令和」出處  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1日在記者會上透露,新年號的出處是《萬葉集》。目前可確認這是年號首次出自日本的古籍,而非中國古籍。  日本新年號「令和」意思含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1日在記者會上表示,新年號「令和」蘊含了在人們的美麗心靈相互靠近之中,文化誕生並成長的意思。他還表示,《萬葉集》「是象徵日本豐富的國民文化和悠長傳統的日本古籍」。  日本改元「令和」創下3個首次:  第一,日本憲政史上首次因天皇「生前退位」而進行的改元。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年號,一般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最初由漢武帝所創,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為「建元」。皇帝不一定只使用一個年號,遇到特殊情況時,可能會更換,甚至隨著皇帝心情好壞,都可能會換年號。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就是女皇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