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閒話李淵

2021-02-13 領導文萃

無論是《舊唐書》還是《新唐書》,第一個講到的就是李淵,因為他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沒有他,便沒有大唐近三百年的江山。

但史家們對他有些非議,最大的非議就是在太原起兵時畏縮不前,是讓他的兒子李世民硬逼上去的,也就是說,太原起兵全是李世民的功勞……

我粗粗算一下,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太原起兵時,李世民18歲,李淵51歲,而起義的準備要更早一些。一個51歲的父親事事糊塗,在事關身家性命的關鍵時刻優柔寡斷,而一個18歲的孩子卻英武果斷,處處起主導作用,不大合情理。51歲,剛過孔子所謂的「知命」之年,這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李淵其時是太原留守,唐國公。幾十年宦海沉浮,具有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的李淵怎麼會如此糊塗?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太原起兵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

後來我才悟到,李淵的毛病出在不被理解。他的不被理解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在太原起兵之前運用韜晦之計用得太成功了,他把自己裝扮成一個胸無大志、沉湎酒色、膽小怕事之徒,不但矇騙了他的對手、他的表弟隋煬帝楊廣,矇騙了天下人,也矇騙了他的部下和兒子;二是他的兒子李世民後來太成功了,歷史總是為成功者歌功頌德。史家們有意無意地把所有的功勞都記在李世民的身上。 

李淵一生的最大特色是,老謀深算,大智若愚。這種人不容易被理解。不被理解的人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的孤獨不但在生前,而且在死後,《資治通鑑》對他的記載顯然就有些不公道。《資治通鑑》的影響使他在歷史上黯然無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為他說過話,他在《讀通鑑論》中說:「高祖猶慎之又慎,遲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  

這話說得很透徹,可惜看到這話的人不多。

好在李淵想得開。

李淵想得開表現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的玄武門之變以後,他讓出皇位,當上了太上皇。

李淵當了九年皇帝,不能說他沒有政績,他進行了成功的統一戰爭,致力於國家制度的重建,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是,精明強幹、老謀深算的李淵卻碰到了一個大難題:兒子們明爭暗鬥,你死我活。他犯了一個錯誤,用一首當今流行歌曲的歌詞,叫「心太軟」。也難怪,都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護了誰,壓了誰都不合適。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

這個時候,做父親的李淵真正顯得優柔寡斷了。可悲的是,他不僅僅是父親,他更重要的是皇帝。悲劇終於在他的眼皮底下發生了。李建成、李元吉死了,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和李元吉的五個兒子也死了。一天之內李淵失去了十二個子孫!透過史家那冷冰冰的筆,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為父親,作為祖父的李淵的痛苦。他不能再讓李世民為難了,最好的辦法是把皇帝的位子讓出來。

很難說如果李淵不及早讓出帝位會發生什麼事情,但他一定不會忘記隋文帝的結局。他比楊堅高明的地方就是想得開。當皇帝並不輕鬆,他用了7年的時間翦滅群雄,還要對付來自北方突厥的威脅。如今又加上子孫們的悲劇。他太累了。   

歷史證明,他的讓位是一個明智之舉。李世民比他幹得更好。

他親眼看到貞觀之治的輝煌,這對於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自然是一個莫大的安慰。這或許會多少抹去一點玄武門之變在他心中留下來的悽涼。有兩件事使他特別高興。

第一件是貞觀四年唐將李靖在東突厥的勝利,生擒突厥可汗頡利。當初,他為了取得突厥的支持,曾對突厥稱臣。這是他的一塊心病。第二件是貞觀八年,這時,天下大治,四方臣服,在一次宴會上,「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不管李世民的話是不是真誠,他在公開場合下把功勞歸到父親的名下,這不能不使年近古稀的李淵感到極大的滿足。  

李淵是在貞觀九年(635年)去世的,他死的時候正屆古稀之年。他是在他所開創的大唐帝國走進輝煌時閉上眼睛的。不管史書怎麼說他,作為人,他比誰都值。

摘自 | 《領導文萃》2020年12月上

稿件來源 |《史趣:書裡書外的歷史》

責任編輯 | 蕭源

微信編輯 | 少時

相關焦點

  • 李淵起兵反隋 為什麼要與突厥合作
    文/老張讀史 隋朝末年,朝政荒廢,徭役繁重,導致「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紛紛舉義旗、起兵反隋,天下變得四分五裂,老楊家的基業朝不保夕。 當時,李淵官拜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知道隋朝必將滅亡,於是私下結交結豪傑,招納亡命之徒,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
  • 李淵與李世民——被政治扼殺的親情!
    而更讓李淵始料未及的是,到了貞觀三年春天,李世民的「掌摑行動」就突然升級——將裴寂放逐,給劉文靜平反,並且毫不留情地公開抨擊武德舊政。這一切已經不止是在抽耳光了,它們更像是一記記重拳狠狠地砸在李淵的心上。
  • 李神通敗了,李玄通死了,劉黑闥來勢洶洶,李淵無奈使出殺手鐧
    竇建德舊部死灰復燃,李淵開始部署圍剿叛軍消息傳到長安,李淵大為震驚,於是在洺州設立了山東道行臺,任命淮安王李神通為行臺右僕射。李淵雖然對劉黑闥的重新起義感到震驚,但是他覺得這是一幫殘兵敗將,翻不起什麼大的波浪。
  • 同樣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乾隆和李淵三位君王的結局迥然不同?
    與趙武靈王和乾隆皇帝的主動禪讓不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是被迫禪讓,他恐怕是三位君王中最無奈的吧!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估計是不會禪讓的。封建王朝2000多年,最強盛的王朝恐怕非唐朝莫屬,但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名氣卻被兒子李世民碾壓。
  • 唐高祖—李淵
    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兵,向突厥炫耀武力,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攻擊,結果打敗突厥,從此之後,突厥不敢再輕易南下了。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成為一地最高長官。這裡糧草充足,兵員廣闊,李淵在此紮下根來,開始積蓄力量。
  • 裴寂設美人計的回報:官居宰相,允自行鑄錢,李淵和貴妃留宿府邸
    唐高祖李淵頒布的太原元謀功臣名單中,裴寂居第二位,僅次於秦王李世民。裴寂出身河東裴氏。他的家族是盛名久著的望世家族。裴寂十四歲即任蒲州主簿。隋朝建立後,裴寂多方任職,隋煬帝時,出任晉陽宮副監。大業十二年(616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
  • 我們為什麼要讀史,讀史能帶給我們什麼?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讀史呢?讀史又能帶給我們什麼呢?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第一條可以說出的原因便是:獲得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但實際上,這樣的愛好者從比例上來說,並不多。從讀史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這算是歷史的功用之一,但從來都不是唯一的功用,甚至也不是最主要的功用。
  • 太上皇李淵
    這是在隱隱的批評他對待父親李淵的薄情。獻陵是李淵的陰安所在,此時距離他的亡故不過一年有餘。 從武德九年八月被迫讓位,到貞觀九年五月去世,李淵度過了九年的太上皇生涯。毫無疑問,玄武門之變後的這九年對於曾經笙歌錦繡,卻在沒有精神準備的情況下意外陷入囚鑾的唐高祖來說是艱難而苦澀的。這種折磨不僅來自於乾綱倒懸後的落寞,更來自於兒子李世民那若隱若暗的挖苦和貶損。
  • 李淵——破落戶的後代
    李淵(566—635),男,胡漢混血兒,關隴軍事貴族出身,自稱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hào]的後代,但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認為,李淵有往祖先臉上貼金的嫌疑,因為據其考證,李淵祖上應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漢族的破落戶。後來,高僧法琳還曾為這事與李世民有過激烈辯論,搞得後者挺沒有面子的。
  • 唐高祖李淵
    李淵(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 問曰:讀史何以明鑑
    古來君子讀史,為知天下興替,為識國之政要,為謀官場要職。而我讀史,獨少了功利,只為讀而讀,反而有所收穫。我想這是讀史教會我的第一個道理:讀書求知,當少一些對功利主義的追求,多一些不為什麼的堅持。書中多有典故,有很多時興的話,千百年前就已流傳。
  • 原來李淵幹過這些事,看完後背發涼!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侵權必究上期我們講了李淵的出生背景、李淵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全方位培養及李淵的創業史
  • 三分天下的曹操,歷史功績比不上李淵,為何知名度比李淵高很多?
    李淵的存在感和曹操比起來,確實是差得有點遠了。當然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曹操肯定是眾人皆知的,但是,李淵大家未必知道。 我覺得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如下:
  • 李淵成功的三要素
    所以在後期的叛亂中,關隴集團選擇了另一個扶持對象,那就是李淵。關隴集團給李淵提供了財閥和優秀的文人士族,加一些善戰的將領。這也是李淵在逐鹿天下的時候一大助力。懂得順應時勢當楊玄感發動叛亂時,李淵同樣身為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他沒有跟隨楊玄感一起。
  • 玄武門之變不久,李淵退位,李世民開創盛世,李淵是明智還是無奈
    還是臣子時期的李世民,便頭銜和封號眾多,才能出眾,頗受當時皇帝李淵的信任和重用。地位一直處於諸侯之上,甚至能和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平起平坐。更加有趣的是,李淵也給予李世民招募官員的權力,要知道,這可是當時太子才有的權力啊!
  • 李淵的妃子都是什麼樣的下場?
    這跟李淵有著很大的關係。李淵的一生嬪妃眾多,而最得他寵愛的幾個人分別是髮妻竇氏、張婕妤、尹德妃、萬貴妃、薛婕妤以及宇文昭儀。這些嬪妃最後都怎麼樣了?我們接下來一一看看。首先說一下竇氏。竇氏是北周神武公竇毅和襄陽長公主的女兒,從小生得花容月貌,風姿綽約。李淵當時一眼就相中了她,娶她為妻。兩人婚後生活如膠似漆,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和平陽公主。
  • 歷史故事——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李淵的曾祖李虎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官至太尉,封爵隴西郡公、北周時期代西魏追封唐國公。
  • 隋末臭名昭著的食人魔,本已投降李淵,卻一怒之下煮了李淵的使臣
    在隋末唐初這段歷史上,曾經一度出現過很多割據勢力,比如關中的 李淵 、洛陽的王世充、瓦崗軍的翟讓、李密等等。在經過長達十餘年(從 王薄 起義開始算)的亂戰之後,最終被李淵統一了天下。而這些割據勢力的領袖,在演義小說裡面,被稱為十八路反王。這些隋末反王,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 孤獨的父親:玄武門血案後的李淵
    這一切,都要回溯到李淵去世前的九年,公元626年的那個玄武門之變的上午。  在此前的一個晚上,李淵心裡震撼。 但李淵心裡是清楚的,作為一位被逼退位的老爸,他心裡知道該怎麼做。一直到貞觀八年,李世民在當上皇帝八年後,或許心裡也釋懷了一些,於是史無前例的,第一次邀請老爸李淵在夏天去九成宮避暑,但李淵的回話是,隋文帝楊堅就是在那裡死的,而坊間紛紛傳言當時是隋煬帝楊廣殺了他,李淵「惡之」,最終推辭說,我就不去了吧。
  • 唐高祖李淵髮妻是什麼樣女人
    唐高祖李淵出生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七歲就襲封唐國公。他為人倜儻豁達、任性直率、寬仁而容眾。隋文帝獨孤皇后是他的叔母,因此在隋朝一直做高官。當時隋煬帝荒淫無道,李淵暗中結納了許多豪傑。李淵雖不是很好聲色,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決定起兵反隋卻是中了美人計。當初隋煬帝在江都沉湎於聲色,天下風煙四起,隋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