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的曹操,歷史功績比不上李淵,為何知名度比李淵高很多?

2020-12-10 騰訊網

李淵的存在感和曹操比起來,確實是差得有點遠了。當然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曹操肯定是眾人皆知的,但是,李淵大家未必知道。

我覺得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如下:

《三國演義》的影響。要知道,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這本小說很精彩,裡面描寫的人物都各有特色。其中,曹操就是這本書爭議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正是三國演義的宣傳,讓曹操的大名不脛而走。捧曹操的也有,恨曹操的也有。總之,大家都喜歡討論曹操。

李淵不如曹操有名,是因為他有一個更厲害的兒子,也就是李世民。說實話唐朝皇帝的熱點,都被李世民給霸佔了。相信讓李世民和曹操PK一下,還是有可能的。但是,讓李淵和曹操比,根本就是沒得比。

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流傳的十分的廣,正是這些正史了,還有野史的宣傳,讓曹操的名聲大振。

曹操還是一個文學家,提到古詩詞,曹操是有一定的地位的,這一點李淵是比不上的。

也許,正是以上的原因,造成了李淵和曹操之間的差距。人民對曹操了解的更多,所以,關於曹操的任何一個事件,都可以寫成一篇文章來發表。

這就造成了對曹操的捧殺,對李淵的冷若。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在他們完成的統一中國的霸業方面,曹操是比不上李淵的,畢竟李淵算是統一了當時的中國。

曹操僅僅是三分了天下,可是,這樣並不代表曹操的名氣會輸給李淵。也不代表曹操的能力比不上李淵。

要知道曹操當時面對的對手,一個比一個有特點,一個比一個有意思。三國時期又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

孫權、劉備、關羽、諸葛亮、張飛、荀彧、周瑜、陸遜、呂蒙、趙雲……,相信三國裡的很多名人,都是比李淵的知名度要高的。

說白了李淵和這些人比起來,實在是沒有什麼特點。所以,人們即使是想捧殺他,也沒有多少料可以爆。

曹操就不一樣了,畢竟三國的時候,發生了太多可樂的事情了。曹操時期的孔融,曹操時期的華佗……。

可以說說到三國時期的任何一個人,都繞不開曹操。

曹操曝光的機會比較多,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討論曹操的多,吹捧曹操的也多。李淵在曹操面前,大家也就很少提起了。

相關焦點

  • 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本期主題: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李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何不高呢?李淵在位時間實際上只有九年,而在這其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平定國內的割據勢力,真正落實在國家治理中,其實時間很短。
  • 曹操為何耗費一生還是三分天下,劉邦、李淵不到七年就能統一天下
    公元前209年,劉邦於沛縣響應起義,最終於公元202年君臨天下,建立統一的大漢王朝,他從起義到建立王朝僅僅用了不到7年時間。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公元617年在太原起兵反隋,次年便消滅隋朝建立唐,隨後掃除群雄,一統天下,前後也花了不到5年時間。反觀曹操,耗費一生時間僅打下北方半壁江山,最終也只是三分天下,難道曹操不如劉邦、李淵?並不是這樣,這還需從他們身處的背景來看。
  • 劉邦、李淵不到七年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
    劉邦與李淵用不到七年的時間便統一全國, 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總起來一句話,他們所處得時代不同,所以就不能同日而語。 秦朝結束了戰國的紛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王朝——秦朝。
  • 劉邦與李淵不到七年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而後,在他的幾個能徵善戰的兒子的幫助下,諸如竇建德、劉黑闥之流被相繼掃滅,唐朝一統天下,而唐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王朝。 與以上二位相比,曹操就沒這麼好命了,儘管在他的經營之下,曹氏控制了漢室天下的半壁江山,曹操本來有機會完成天下一統,可惜兵敗赤壁,使得天下終成鼎足之勢。 而在此之後,他也沒有取代漢獻帝,自己登基稱帝,這個歷史重任被留給了他的兒子去完成。
  • 歷史故事——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
    大唐高祖皇帝李淵,是歷史上最被低估和忽視的帝王之一。
  • 李淵起兵只有3萬軍隊 為何能最終控制天下?
    說起唐朝的輝煌,很多人下意識的就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由於其在歷史記載中佔據了很大篇幅,非常容易將其他人物與因素都擠佔出本應有的位置。他的父親李淵,就是其中一位。但在艱難的創業初期,李淵的地盤並不算大,可以用於外戰的兵力也不過3萬人馬。可就是靠著這3萬人馬,李淵這批人打下了唐朝的堅實基業。儘管天下群雄有很多,兵多將廣的強藩也有好幾個,但他們最後都倒在了李淵建立的唐朝腳下。李淵到底是如何做到這些壯舉的呢?
  • 曹操雄才大略,為何只能割據一方,而劉邦和李淵卻能一統江山?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奇怪現象:那就是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比如秦末和隋末都爆發了大規模的戰亂。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劉邦和李淵花了不到七年的時間,就能建立統一政權,而曹操折騰了一輩子,卻只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
  • 同樣是亂世梟雄,李淵7年一統天下,為何曹操平定北方卻要22年?
    隋末天下大亂之時,李淵乘勢崛起,並逐漸消除各地的割據勢力,成為統一天下的帝王。仔細計算他從太原起兵,直到定都長安,全程只使用了七年的時間。那麼問題就來了,同樣身處亂世之中的曹操,謀略出眾,為何經過漫長的22年才統一北方?
  • 劉邦和李淵全都一統天下,建立新王朝!為什麼曹操卻做不到呢?
    比如說秦朝末年,劉邦建立漢朝,隋朝末年,李淵建立唐朝!不過有一個亂世比較特殊,那就是三國亂世,李夫子經常會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劉邦、李淵全都成功的創立新江山,而三國的曹操卻沒有完成一統呢?今天李夫子就來聊聊這個問題。縱觀一個新王朝的誕生,都要開始於一個舊王朝末期的亂世,而是否能夠繼續成就大一統,最為關鍵的一個要素,便取決於當時的政權格局及其發展趨勢。
  • 李淵篡位是必然的?將他四個兒子名字連起來,才知野心彰明昭著
    將他四個兒子名字連起來,才知野心彰明昭著引言: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大唐創業起居注》相信很多歷史迷們應該都知道,這句話所描述的便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不過,雖然建立唐朝,統一全國,但是在歷史上,對於李淵的存在感卻非常低
  • 從李淵的起事過程,論「掩耳盜鈴」的重要性
    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史人物卻活用了這一成語,使之成了名垂千古的高明之策! 李淵雄居太原,也動了奪取天下的心思。 這成了王、高勾結突厥的"證據",李淵就將他們殺掉了。 對於外憂,涉及兵強馬壯的突厥,李淵不敢大意,更不敢貿然行事。他與手下君臣反覆商量。由此產生了"掩耳盜鈴"之計策。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淵在造反的第二年,就登基稱帝。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卻只能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李淵造反第二年就稱了帝,而朱元璋卻要廣積糧,緩稱王呢? 一 首先,對於朱元璋來說,大約在公元1353年參加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從而反抗元朝。
  • 歷史揭秘:李淵為啥不立李世民做皇太子?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處有名的兄弟手足相殘的慘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當時李淵對唐王李世民的態度是怎樣的?他又為何沒選立李世民做太子呢?
  • 唐高祖李淵:我打天下全靠兒子李世民?笑話
    因此,李淵的篡位行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正面意義的。 當然,能夠成功逼宮,使得幼主讓位,也非易事。 《資治通鑑》中說:「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說的是李淵能夠取得天下,都是李世民的功勞。這種說法有待商榷。否則,隋恭帝就該禪位給李世民,而不是李淵了。
  • 李淵22個兒子,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3個兒子鬥得最兇?
    李淵那麼多兒子,為何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 李建成是太子,近水樓臺先得月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嫡長子李建成被立為太子。
  • 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其實,李建成對於唐王朝功績並不弱於李世民。自李淵617年起事開始,李建成一直在中央政權從事後勤與行政工作。李世民因長於軍事所以出徵在外。事實上,李建成擁有的力量並不遜色於李世民,否則,玄武門之變就不是李世民率先發動伏擊了。政變當日,李世民攜十多個精銳武士,比如尉遲恭等先進入玄武門,在收買的內應常何策應下布置埋伏。
  • 唐高祖李淵,雄才大略,還是平庸無能,玄武門之變他的責任有多大
    在618年時,推翻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為唐高祖,唐朝才真正出現在歷史屏幕上。照理來說,這樣的李淵是有謀略的,但是他自己孩子最後的結局讓人不得已懷疑他的能力。眾所周知,李淵的天下之所以能拿下,都是因為自己兒子李世民的輔佐。所以,李淵是不是「雄才大略」還有待商議,最後的結果,李淵又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
  • 李世民真的善待李淵嗎?9年太上皇生活,李淵為何能生下30個子女
    關於李世民的故事有很多,比如說:晉陽起義、玄武之變、貞觀之治等等。
  • 唐高祖—李淵
    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困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李淵、李世民父子對農民起義軍首領或割據勢力,用招降或武力消滅兩種方式同時進行。如河北起義軍之竇建德、劉黑闥,江淮起義軍的輔公祏相繼被殺,杜伏威、郭子和和瓦崗軍的徐世勣則投降。地方割據勢力如河南的李密、隴右的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西的李軌、巴陵的蕭銑、兗州的徐圓朗、滄州的高開道、幽州的羅藝等相繼敗死。
  •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作為開國皇帝李淵,並沒有如劉邦、朱元璋那樣生猛,反倒是佔了二兒子李世民的光。如同偉人所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世民以戰神般的表現,雙手送給了父親厚禮。然而,隨著唐朝的建立,地盤的擴大,李淵和李世民的關係卻變得微妙起來。李世民依舊銳不可當,但李淵卻生怕他立功太大,儘量雪藏,儘量讓長子李建成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