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李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何不高呢?李淵在位時間實際上只有九年,而在這其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平定國內的割據勢力,真正落實在國家治理中,其實時間很短。李淵的一些作為,直接推動了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出現,但是在李淵在位時,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所以即便李淵治國水平很高,但很多都成為他兒子的功勞。
還有李世民有意無意抹殺其父的政績。這一點很好理解,李世民上位其實並不光彩,為了構建其執政的合法性,他必須對之前的一些事情進行一些修飾,其中包括增加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存在感,削弱李淵、李建成等人的作用。作為一種執政手段,這種操作其實很有必要。 再加上如其他人所說的內容,李淵缺少存在感,也即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世民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賢君之一,在對待臣子方面,開創了歷朝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魏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論起功勞來,他的父親李淵一點也不比他差,只不過被史學家弱化了而已。李淵他最大的功績其實是在隋末群雄爭霸的過程中一系列的戰略戰術,細查歷史會發現李淵的確是一位極其出眾的開國皇帝。 至於建國以後由於玄武門之變他失去了對帝國的掌控,而李世民為了政治目的,大肆宣揚自己在爭霸戰爭中的作用,降低了李淵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一個皇帝被兒子爭權是很丟人的一件事,所以後世帝王都對這件事比較牴觸,自然也就削減了李淵的影響力。 而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對於隋唐時期的人物評價大多來源於隋唐演義,會發現在演義中李淵的出場次數很少,而具體凸顯的是瓦崗群雄和李世民。李淵的歷史功績被兒子篡奪,後世帝王牴觸,演義當中削減,所以造成了存在感低的假象。
後世看歷史的人又看見的全是唐朝史學家們對李世民和李世民後人豐功偉績的記載,自然也就不怎麼關注李淵了。因為他的兒子比他更厲害。 根據歷史記載奪取隋朝天下的幕後推手,應該是李世民及其幕後班底。奪取天下李世民第一功,可謂功高蓋主。按理說應該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但是封建社會因為有嫡長子制度,所以釀成了玄武門之禍。用我們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借兒子的光,坐了天下,卻沒有分封打下天下的兒子為太子,李建成坐享其成,造成人心不服。
李淵沒能實現全國一統,這是他政績的一大缺失。並非一定一統天下,如魏太祖曹操、南朝宋太祖劉裕,雖未完成事實上的國家統一,但其確立的基業配得上他們的廟號。李淵執政沒有鮮明的個人特點,缺乏話題性。李淵也是一代名主,文治武功都有一定高度。只怪他那個兒子李世民太過耀眼。世民宣傳工作做得好,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等等故事和與論蓋過了其父,主要是自己的兒子太優秀了,光芒全被李世民遮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