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2020-12-10 小紅帽的糖

本期主題: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李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何不高呢?李淵在位時間實際上只有九年,而在這其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平定國內的割據勢力,真正落實在國家治理中,其實時間很短。李淵的一些作為,直接推動了李世民貞觀之治的出現,但是在李淵在位時,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完全顯露出來。所以即便李淵治國水平很高,但很多都成為他兒子的功勞。

還有李世民有意無意抹殺其父的政績。這一點很好理解,李世民上位其實並不光彩,為了構建其執政的合法性,他必須對之前的一些事情進行一些修飾,其中包括增加其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的存在感,削弱李淵、李建成等人的作用。作為一種執政手段,這種操作其實很有必要。 再加上如其他人所說的內容,李淵缺少存在感,也即是一個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李世民是歷史上出了名的賢君之一,在對待臣子方面,開創了歷朝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魏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過論起功勞來,他的父親李淵一點也不比他差,只不過被史學家弱化了而已。李淵他最大的功績其實是在隋末群雄爭霸的過程中一系列的戰略戰術,細查歷史會發現李淵的確是一位極其出眾的開國皇帝。 至於建國以後由於玄武門之變他失去了對帝國的掌控,而李世民為了政治目的,大肆宣揚自己在爭霸戰爭中的作用,降低了李淵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一個皇帝被兒子爭權是很丟人的一件事,所以後世帝王都對這件事比較牴觸,自然也就削減了李淵的影響力。 而最重要的是普通人對於隋唐時期的人物評價大多來源於隋唐演義,會發現在演義中李淵的出場次數很少,而具體凸顯的是瓦崗群雄和李世民。李淵的歷史功績被兒子篡奪,後世帝王牴觸,演義當中削減,所以造成了存在感低的假象。

後世看歷史的人又看見的全是唐朝史學家們對李世民和李世民後人豐功偉績的記載,自然也就不怎麼關注李淵了。因為他的兒子比他更厲害。 根據歷史記載奪取隋朝天下的幕後推手,應該是李世民及其幕後班底。奪取天下李世民第一功,可謂功高蓋主。按理說應該封李世民為皇太子。但是封建社會因為有嫡長子制度,所以釀成了玄武門之禍。用我們今天的大白話來說,天下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淵借兒子的光,坐了天下,卻沒有分封打下天下的兒子為太子,李建成坐享其成,造成人心不服。

李淵沒能實現全國一統,這是他政績的一大缺失。並非一定一統天下,如魏太祖曹操、南朝宋太祖劉裕,雖未完成事實上的國家統一,但其確立的基業配得上他們的廟號。李淵執政沒有鮮明的個人特點,缺乏話題性。李淵也是一代名主,文治武功都有一定高度。只怪他那個兒子李世民太過耀眼。世民宣傳工作做得好,貞觀之治,虛心納諫等等故事和與論蓋過了其父,主要是自己的兒子太優秀了,光芒全被李世民遮掩了。

相關焦點

  • 三分天下的曹操,歷史功績比不上李淵,為何知名度比李淵高很多?
    李淵的存在感和曹操比起來,確實是差得有點遠了。當然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 對於中國人來說,曹操肯定是眾人皆知的,但是,李淵大家未必知道。 我覺得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原因如下:
  • 劉秀作為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為何存在感不高?原因主要就一點
    劉秀作為歷史上最完美的皇帝,為何存在感不高?但是嚴格來說,光武帝劉秀在歷史當中的存在好像真的不高,相比於前朝的漢高祖、漢武帝、以及後來的曹丕、劉備等人,名氣是真的比不過,當然這其實也是相對而言,我們都知道,劉秀原本是劉邦的後人,當然這個時間隔得還是有點久的,而且因為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緣故,到了劉秀這一輩,就只剩下個宗室的名聲了,其他都和一個普通的農民沒有什麼區別。
  • 西晉在歷史上為何沒有存在感呢?什麼原因導致的?
    西晉在歷史上之所以沒有存在感。主要是因為西晉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了,而且說起西晉王朝來也沒有什麼特別出名的領導人物,所以存在感很低。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朝代,而做到大統一的王朝寥寥無幾,西晉是一個大統一王朝,但是存在感卻很低,說起西晉來,人們都想不到西晉是什麼時候的事,西晉有什麼代表人物,那麼西晉為什麼會被人遺忘,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呢,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因為西晉王朝存在的時間太短了。
  • 光武帝劉秀形象近乎完美,為何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有三個原因!
    但是許多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比起兩漢三國時期的很多皇帝,劉秀為何總給人一種存在感不高的感覺?以史為鑑對此想說下面三點:一、朝堂評價光武帝劉秀的存在感其實很高,劉秀白手起家,硬生生在王莽之亂後再次一統天下,再造漢室。雖然史稱「光武中興」,但實際上劉秀跟歷史上其他開國皇帝都是一個地位。
  • 李淵22個兒子,為何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鬥得最兇呢?
    逼著李淵退了位,自己做了皇帝。 很多人以為李淵就這三個兒子,因為很多人認為李淵後來對生活徹底失去了信心,才退了位。理由是他只剩下李世民這個兒子,殺也不是,留也不是,只好眼不見為淨。
  • 歷史上真正的李淵,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建立唐朝只是因為兒子好?
    而李淵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很大一個原因,也是因為生了李世民這個好兒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李淵成了歷史上幾個大一統王朝當中,最沒存在感的一個開國皇帝。相比之前,其他朝代的開國君主,往往都極為有名。反倒是他們的兒子,名氣小了很多。 事實果真如此嗎?
  • 李淵起兵第二年就稱帝,為何朱元璋起兵後,卻要「緩稱王」呢?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李淵在造反的第二年,就登基稱帝。與此相對應的是,就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卻只能堅持「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李淵造反第二年就稱了帝,而朱元璋卻要廣積糧,緩稱王呢? 一 首先,對於朱元璋來說,大約在公元1353年參加郭子興率領的起義軍,從而反抗元朝。
  • 如懿傳中存在感不高的婉嬪,歷史上卻是乾隆後宮最後的贏家
    可是你是否還記得有這樣一個人物,她在後宮中不爭不搶,存在感很低,以至於很多觀眾看完都不記得還有這樣一個人物。她對皇帝一片真心,卻從不到皇帝面前獻媚爭寵,她喜歡靜靜地拿著畫筆,畫上一幅皇帝的畫像。看到這裡,你一定猜出她是誰了吧。沒錯,她就是婉嬪。如懿曾對她說過:「你是一個好人,這宮裡難得的好人」。
  • 歷史揭秘:李淵為啥不立李世民做皇太子?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處有名的兄弟手足相殘的慘劇,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當時李淵對唐王李世民的態度是怎樣的?他又為何沒選立李世民做太子呢?
  • 李世民任命的十位宰相,知名度極低,在歷史上幾乎沒有存在感
    還有一些貞觀宰相,名氣實在是太低,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比如高季輔、張行成、楊宏禮、崔仁師、杜淹、戴冑、楊師道、陳叔達、溫彥博、宇文士及等人,就沒有知名度。裴寂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李世民手下沒有存在感的宰相,可以分為四大類型。
  • 歷史上真實的羅藝:因投降李淵而位極人臣,卻又因李建成而喪命
    正史上真正的羅藝,和演義小說裡面的羅藝,那可是天差地別的。在真正的歷史上,甚至連羅成這個人,都是不存在的。而且,羅藝也不是秦瓊的姑父,兩人壓根就沒半點關係。而且,在正史上,玄武門事變爆發後,羅藝甚至還為了李建成起兵反唐!最後兵敗身死。
  • 同樣是禪讓,為何趙武靈王、乾隆和李淵三位君王的結局迥然不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禪讓被認為是一種美德,但古代君王的地位至高無上,沒有多少人願意禪讓。而在歷史上,除了王朝末年他姓篡權的被迫禪讓外,還有三位著名的君王,是禪讓給自己的兒子,他們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唐朝開國之君李淵和清朝的乾隆皇帝。
  • 《舊唐書》與《大唐創業起居注》中關於李淵的記載為何存在差異?
    《舊唐書·高祖本紀》與《大唐創業起居注》是記載李淵生平事跡的兩部重要史料,然而這兩部史書所載的出入甚大。在對兩書的具體內容與成書背景進行考察比較之後,《大唐創業起居注》顯然更為可信。《舊唐書》是後晉劉昫等人編撰的一部系統記錄唐代歷史的史籍,但此書是在短期內倉促修成的,因而對唐代史官的著述因襲多而加工少。
  • 「玄武門之變」,李淵只能無奈妥協,禁軍與其餘兵馬為何不阻止
    一代天驕「戰爭狂人」成吉思汗,都對唐代宗李世民之軍事能力十推崇,若是二人能夠面談,恐怕成吉思汗還會對李世民,恭恭敬敬地叫上一聲「大哥」。古往今來對唐太宗的歌頌史料不勝枚舉,但世人對於李世民的印象,似乎都繞不開「玄武門之變」,誠然這是李世民一生中抹不去的「汙點」。而在此宮廷變亂事件中,有許多史料未記錄,使得後人難以理解的謎團。
  • 李世民為唐朝打下天下,為何李淵卻不喜歡他,非得偏袒李建成呢
    後來,乾脆立李建成為太子,除非發生擺平不了的戰事,一般情況下都對李世民壓制打擊。在後人看來,這就是李淵老眼昏發,有眼無珠,硬是看不到一代明君。李淵不把一碗水端平,怪不得李世民後來發狠。所幸,李世民來了個玄武門之變,奪得了天下。而且,他以一個盛世還給了大唐子民,讓後世佩服得五體投地,選擇性忘記了他的殺兄殺弟的行為。
  • 這群人和李淵打響了反隋的第一槍,為何三分之二進不了凌煙閣?
    既然是聚會,就少不了酒。酒這東西,心情好,三兩的量能喝八兩;心情不好,一斤的量半斤就倒。這不,哥哥很快就顯露出醉態,說話調門越來越高:「那誰!他是個什麼玩意兒!別人不知道他,我還不知道他!」為什麼要殺裴寂呢?對上級領導有意見,自古以來就很多。原因也不外乎兩點:第一點,不服氣,總覺得自己的水平比上級領導高;第二點,嫉妒,總感到自己憋屈。
  • 這位近乎完美的大人物,在歷史中存在感被淡化
    漢朝是歷史上延續時間最久的王朝,諸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文帝劉恆等皆廣為人知,然而延續漢代國祚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歷史中存在感不高,甚至沒有三國劉備的知名度高,其中原因莽莽作如下分析:第一,劉秀得到江山的過程太順遂。
  • 李世民真的善待李淵嗎?9年太上皇生活,李淵為何能生下30個子女
    在玄武事變中,太子黨成為政治爭鬥中的炮灰,讓秦王李世民不僅從此手握重權,而且將自己的親哥哥趕下了太子之位,隨後在玄武政變之後,兩個月的時間內,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被迫禪位,由此李世民開啟了包攬江山之旅。                                        那麼李淵在成為太上皇之後的退休生涯當中又是如何度日的呢?並非父慈子孝
  •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為何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
    微信ID:shuosanguo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為何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向寵並非沒有存在感,能夠被諸葛亮寫進《出師表》並推薦給皇帝劉禪的人,並不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只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跡太少了。
  • 劉邦與李淵不到七年便統一全國,為何曹操窮盡一生僅三分天下呢?
    與之相比,同樣是身處亂世的劉邦和李淵卻都建立起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同樣是雄傑,為什麼曹操就沒能開闢一個新時代呢? 而他所開創的王朝,前後存在了四百餘年時間,成為了對中國歷史影響最大的王朝之一,可不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