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為何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

2021-02-13 說三國

微信ID:shuosanguo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將軍向寵,為何在歷史上沒有存在感?

向寵並非沒有存在感,能夠被諸葛亮寫進《出師表》並推薦給皇帝劉禪的人,並不是一個沒有存在感的人,只是他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跡太少了。

向寵是諸葛亮《出師表》唯一提到的武將,除了向寵之外,《出師表》上還提到三個人,分別是郭攸之、費禕、董允,三個的官職是侍中和侍郎,屬於文官。

如果比較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提到四個人,就會他們四人都有幾個共同點:

1、都是荊州籍貫人士。

向寵是襄陽郡人,郭攸之是南陽郡人,費禕是江夏郡人,董允是南郡人,四人無一例外的都是原來的荊州人,有沒有覺得奇怪?其實並不奇怪,這就是蜀漢政權的本質,荊州人管理益州人,因為蜀漢政權就是外來政權,外來政權想要保持政權穩定,必須重用外地人管理本地人,如果重用本地人,用不了多久,就會被本地人控制政權。

諸葛亮重用荊州人並不止在《出師表》中提到的這四個人,還有很多荊州人也得到重用,比如蔣琬、楊儀、廖化、魏延、向朗、馬謖、馬良等人。

2、都是有才能且為人正派的人。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大肆重用荊州人,重用的條件只有三個:一是荊州人,二是有才能,三是為人正派。郭攸之、費禕、董允、向寵就是荊州人中有才能且為人正派的人,向寵作為其中唯一的武將,肯定是有才能的,否則諸葛亮也不會用。

比如楊儀,雖然是荊州人,但為人過於斤斤計較,心胸狹隘,諸葛亮在世時,提拔楊儀為丞相府長史,相當於丞相府的秘書長,但諸葛亮在去世後雖然讓楊儀率領軍隊回師成都,但向劉禪推薦的接班人卻沒有楊儀,而是費禕和蔣琬,原因就是楊儀為人不正派。

3、都是諸葛亮的親信。

諸葛亮早年生活在襄陽,並且在荊州襄陽有一張龐大的關係,諸葛亮甚至和荊州牧劉表、襄陽豪族蔡瑁和蒯褀是親戚,除此之外,諸葛亮也認識了一大批荊州人或者客居荊州的名士,比馬良和馬謖兄弟,一直是諸葛亮的好友,馬良在夷陵之戰戰死後,諸葛亮還把馬謖當成自己的接班人培養,原因就是馬氏兄弟是諸葛亮的親信。

同樣的道理,向寵也是。向寵有一個伯父叫向朗,向郎是司馬徽的徒弟,認識徐庶、龐統等人,同時向朗與馬謖關係非常好,馬謖在失街亭逃走後,向朗知情不報,還被諸葛亮免了官。而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龐統的堂兄是諸葛亮的姐夫,諸葛亮與龐統有親戚關係,馬謖更是諸葛亮培養的對象和親信,所以大家都是一個圈子的人,諸葛亮成為丞相之後,向朗也好,向寵也罷,都成為諸葛亮的親信。

既然是親信,當然要重用了,再加上向寵的身份是荊州人,為人正直,頗有才能,所以被諸葛亮放在劉禪身邊擔任宮廷護衛官,這個位置非常重要,忠誠是第一位的。

諸葛亮之所以在《出師表》提到向寵、郭攸之、費禕、董允四人而不是其他人,根本原本就是因為他們四人都是是劉禪身邊的工作人員,郭攸之、費禕、董允先後擔任侍中和侍郎,是皇帝劉禪的近臣,負責處理皇帝的雜物,同時還在尚書臺處理政務,這些都是直接與皇帝打交道的,所以諸葛亮才會向劉禪推薦這四人,總不能推薦在前線打仗的魏延和吳懿吧,那太遠了,推薦也沒用。

當時的向寵的官職是中領軍,負責管理宮廷的禁衛軍,是保護皇宮安全的禁衛軍首領,這是相當重要的官職,直接負責皇帝的個人安全,要不是信得過的人,誰會放心,所以向寵肯定是諸葛亮信過得的人,諸葛亮因為要北伐而遠離成都,朝廷中的事文武各項政事主要是交給了向寵、郭攸之、費禕、董允四人。

向寵給人的感覺是存在感不強,第一個原因就是:與向寵擔任的官職有關。向寵負責守衛宮廷,當時的宮廷在成都,成都是蜀漢的首都,首都當然是蜀漢最安全的地方,能有什麼事發生呢?敵軍又不可能打到成都來,所以向寵守衛宮廷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會記在史書中了。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向寵的壽命太短了。向寵的伯父向朗是公元247年去世的,而向寵是公元240年去世,向朗怎麼也比向寵大20多歲吧,但去世時間只相差七年,說明向寵活的歲數還是短了。向寵是平定漢嘉地區蠻夷叛亂而被殺的,漢嘉地區就是今天四川省雅安市名山縣,這個地方離成都只有120公裡,非常近,蜀漢其他地區的軍隊都離得遠,只有成都離得近,而成都的軍事長官主要就是向寵,所以是向寵平叛。

雖然一次蠻夷叛亂就讓向寵送了命,並不說明向寵的存在感不強,向寵被殺的原因也已經無從知曉,別的不說,就以向寵的官職來說,蜀漢政權首都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就足以說明向寵的存在感了。

目前1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ID:shuosanguo

合作聯繫QQ:122414540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為何會強力推薦費禕,向寵等四人?他們又都是何方神聖?
    ID:shuosanguo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為何會強力推薦費禕,向寵等四人?他們又都是何方神聖?在整篇表文之中,諸葛亮提到了四個人,分別為郭攸之,費禕,董允以及向寵。有人會問,當時駐留蜀中的還有日後諸葛亮指名的繼承人蔣琬等人,為何他在《出師表》中獨獨提到了這四人呢?
  •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
    《出師表》是諸葛亮北伐前向後主劉禪上表的一道表文。其內容,除了說明北伐的重要性和相關細節以外。最重要的是針對當下局勢對劉禪的一些勸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希望劉禪能夠繼承先帝劉備的意志。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 細讀《出師表》:諸葛亮忠臣的外衣裡,原來藏著一顆私心
    諸葛亮向劉禪上書的這篇表文,就是千古名篇《出師表》。然而,就在這篇表文中,有意無意間,恐怕也透露出諸葛亮的些許私心,請看: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如何處理和領導的關係,是職場中很重要的學問,尤其是高管與老闆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可以從古人的文獻中受益頗多。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 課本中諸葛亮《出師表》能否刪除?教授:應該刪除,宣傳愚忠思想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出師表》是中學語文經典文章,也是必須背誦的一篇文言文。關於《出師表》這篇文章有多經典,早已被歷史所證明,比如宋朝詩人陸遊就高度評價,「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白居易在讀了《出師表》後也頗為感慨,「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 諸葛亮北伐前,為何不肯向劉禪提及趙雲?只因趙雲這一仗太要命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歷代都不斷湧現英雄豪傑,去引領一個時代的發展。這些英雄豪傑是歷史的書寫者,同時也是中國不可磨滅的重要印記。在中國這麼多英雄年代當中,除了戰國之外,就數三國時期最為耀眼了。
  • 諸葛亮真的寫了《後出師表》嗎?
    據史料記載在建安六年(228年)諸葛亮又寫了一篇《出師表》,即建興五年的《前出師表》與建興六年的《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亮親筆所寫,從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至今仍然陪著祖國的花朵們。但是對於《後出師表》學界大多數人都認為不是諸葛亮所著而是後人偽作,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出身世家,為何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
    從歷史沿線看起,在群雄爭霸的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的三位君主之外,最知名的便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的聰明才智與發明創造足以讓後人仰望,他雖然是文官,但卻可以以一人之勢抵擋城外的萬千敵軍。對學子們而言,出師表是必備的精品,對軍事家而言,諸葛亮的計劃謀略有取之不盡的妙處。
  • 《出師表》是給劉禪套的緊箍咒?真相太出乎意料!
    文/武品文史在正式出兵之前,諸葛亮在軍營之中、積案之上,回想起在隆中的躬耕生涯,回想起白帝城的臨終託孤,又想到在前不久曾經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心中之情胸中之氣,沛然莫之能御,提起筆來,飽蘸濃墨,奮筆疾書,等到寫完之時早已是淚如雨下,泣不成聲。諸葛亮筆下這篇文章,就是名垂千古的《出師表》。那麼這一篇出師表為什麼會被中國人傳頌千年之久?
  • 諸葛亮為何執著於北伐?《出師表》中有答案
    相信不少人在了解三國這段歷史後,都會有這樣的疑問:諸葛亮不惜勞民傷財,屢敗屢戰,頻頻北伐,究竟是為什麼?諸葛亮已經作古一千多年,我們無法聽他親口說出原因,但卻能夠在他留下的《出師表》中尋找到答案。諸葛亮上《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既然爭議很大,為什麼還有人認為《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
    本鬼在前文《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中提到:很多學者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而是他人冒名的。該觀點在如今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雖然在學術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支持,但「《後出師表》不是武侯諸葛亮所寫」的觀點卻一直沒有成為定論。至今仍有學者認為《後出師表》確實是諸葛武侯親自寫的而非他人冒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諸葛亮出師表,是做人做事的指明燈.
    著有《草廬對》、《出師表》、《誡子書》、《誡外甥書》、《將苑》等書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對》是此後數十年劉備和蜀漢的基本國策。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操軍遭受了非常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爆發瘟疫,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 為報明主情,丹心照汗青,由《前出師表》看諸葛亮的忠心和憂思
    三國蜀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計劃率兵北伐曹魏。深夜,圓月高懸,相府人聲漸隱,室內一片安靜,燭火搖曳,隱約能聽到遠處校場的人喧馬鳴。出發前夕,諸葛亮沉思良久,最後拿起毛筆給後主劉禪上奏了一封表文,即《出師表》。此表文為區別於後來的《出師表》,後人將這兩道奏表,依寫作的先後稱為《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以示區別。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這些說法都出自《三國演義》。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正史上的諸葛亮其實只北伐了五次,姜維北伐則是有十一次。
  • 《出師表》背後隱藏著蜀漢內部怎麼的權力鬥爭?
    古往今來,提到《出師表》,許多人都會被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所感動。可是,任何一部著作的產生都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理解,才能體會到著作的原汁原味。《出師表》是在什麼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呢?劉備去世之後,年幼的劉禪繼位。根據劉備對兩位託孤大臣的分工,諸葛亮繼續擔任丞相,側重治國;李嚴擔任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揭秘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否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一樣神乎其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著名的歷史人物,明初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神乎其神,不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且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說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最出色的一個角色了。
  • 一篇《出師表》,觀點提出的是分漢庭,還是統一國家?
    《出師表》分為前後,一共兩篇,上表的目的不是說分漢庭還是統一國家,如果說是分漢庭,未出師之前,魏蜀吳天下已經三分,根本不需要出師。如果說統一國家,那你讀讀後出師表「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做待亡,孰與伐之?」
  • 學界大多數人為什麼都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
    《出師表》是武侯諸葛亮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地位。根據史料,諸葛武侯分別在建興五年(227年)和建興六年(228年)寫了《出師表》,即《前出師表》與《後出師表》。《前出師表(出師表)》被公認是諸葛武侯親筆所作,至今仍入選了中學語文課本。然而《後出師表》的作者卻存在巨大的爭議,很多學者認為《後出師表》不是諸葛武侯寫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首先,《後出師表》最早見於東吳學者張儼的《默記》,後被裴松之放進了《三國志》的注。
  • 《後出師表》是諸葛亮所寫還是後人模仿?所有史實都更偏向於後者
    《後出師表》中有一句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許多文臣武將常常用它來向君王宣誓:表示自己會像此文作者效忠漢室一樣效忠君王,這句話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口中的作者則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老版《三國演義》劇照但是《後出師表》真是諸葛亮所寫嗎?
  • 諸葛亮三氣周瑜是哪三氣?諸葛亮哭周瑜又是為何?
    周瑜和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和諸葛亮的關係也許從一開始便存在對比,但是這是影視劇《三國演義》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對於真實的對比,我們可以從更加專業的書籍中得到。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以及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