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沿線看起,在群雄爭霸的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的三位君主之外,最知名的便是蜀國丞相諸葛亮,他的聰明才智與發明創造足以讓後人仰望,他雖然是文官,但卻可以以一人之勢抵擋城外的萬千敵軍。
對學子們而言,出師表是必備的精品,對軍事家而言,諸葛亮的計劃謀略有取之不盡的妙處。這樣一位聰明絕頂的亂世能人,到底是怎麼培養和成長,是家世背景的薰陶還是個人極致的能力發揮?作為世家弟子的他又是為何自稱為布衣?在諸葛丞相傳奇的一生裡,又是什麼經歷讓他將自己稱做布衣?
諸葛世家的發展時間線
1、諸葛的由來
在琅琊諸縣,有一戶姓葛的人家生活在此地,那是他們原本只是家族聚集在一起生活,並算不上世家;不久之後,葛氏又舉家遷居到琅琊的另一個縣城——陽都,在那是,人們多以姓氏互相稱呼,而陽城又早已有了一戶姓葛的人家。
為了和原來的葛姓區分開來,後來搬入的諸縣葛姓家族,就又被叫做諸葛,而諸葛這個詞語,也逐漸成為了諸縣那戶人家的姓氏,漢朝的諸葛姓氏就此由來。
2.父輩的榮光
漢元帝時期,諸葛家有一位名叫諸葛豐的學子,才華橫溢通曉古今,得到了當朝御史大夫的欣賞,便任命他做自己的屬官;幹了一兩年之後,諸葛豐被自己的上司舉薦給了皇帝,於是一路從侍御史升到了光祿大夫,諸葛氏也在琅琊當地逐漸興起。
然而好景不長,諸葛豐過於嚴謹和正直的信念感讓他開始頻頻觸及皇帝的黴頭,在一兩次被皇帝貶謫之後,諸葛豐再也沒有得到官復原職的機會,一直到他在家中去世,他的後代才重新出現在了朝廷之上,而這時的諸葛世家,已經初現雛形。
當諸葛家族的後輩們逐漸走上官場之路,想像中的官場高光時刻並沒有出現,一直到諸葛亮父親那一帶為止,父輩們也最高做到郡丞和太守而已。但在琅琊陽城,多任官員家族的頭銜已經足夠諸葛氏稱上世家二字。
諸葛亮當丞相前的職業生涯
1、諸葛亮的「世家生活」
等到了諸葛亮祖父那一輩,家中只有諸葛玄和諸葛亮父親兩位子輩,諸葛家的擔子便抗在他們二位的肩上,不幸的是,諸葛亮的父親去世較早,弟弟妹妹的只能交予自己的叔父來照顧,而叔父諸葛玄後來投靠劉表為官,也為後來劉表引薦劉備三顧茅廬埋下了伏筆。
諸葛玄在世時,經常帶著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一起上班,而後也一直教導他們學識與生活之道,諸葛亮身高八次,博學多識,很得諸葛玄的喜愛,因此和小弟諸葛均一起被諸葛玄帶入官場;而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卻因為要留在家中照顧繼母,而遠離了當時荊州劉表的勢力範圍。
當諸葛玄去世後,諸葛亮和自己的哥哥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種道路;才華橫溢的諸葛亮挽起袖子開始下地種田,還寫了一篇《梁父吟》,後來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遷都隆中,在那裡遇到了他的妻子,也和妻子隱居山林,成為悠然自得的種田人。
而一直待在家中遠離政事的諸葛瑾,卻在遷往東吳時遇到了賞識他的貴人,此後一路浴血奮戰積攢功績,終於當上了東吳朝廷的大將軍。
2.「臣本布衣,鞠躬於南山。」
當諸葛亮遷到隆中之後,田園隱居生活並不意味著蝸居在深山老林之中避世不出,諸葛亮在那是雖然不再擁有官位,也不再生活在自己世家地盤之上,但他的才華依舊顯露著鋒芒。
在隆中時,諸葛亮和許多能人才子往來,又因為聰穎的頭腦被劉表所看重,這十年間,諸葛亮不僅在隆中才子之間傳出了淵博之名,又結交的些許後輩能人,等到劉備前來投靠劉表時,諸葛亮早已「不出茅廬但知天下事。」
而這當然不是在隆中文人的圈子之中混跡,便能做到的知識收集;作為一個沒有功名的布衣百姓,脫離了世家的諸葛亮靠著自己知天下三分的學識和預見能力,早已開始規劃往後的生涯抱負。
為了看清天下勢力中誰才是他最中意的君主,諸葛亮經常離開隆中遠行,前往西川這些靠近戰線的地區,從當地百姓的口中了解到了諸侯的故事與聲望,還順便畫下了各地的路線圖,而這份路線圖,成為了劉備後來初期戰備的重要地圖。
可以說,諸葛亮在種田的空暇,不但遊遍了川西各地,還廣交文人學士,這其中的龐統和徐庶還是日後著名的大謀士,而他相伴數十載的妻子,也是予他木牛流馬靈感的黃月英也正是在隆中時期經人介紹求娶為妻。
在隆中這十年間,諸葛亮沒有功名在身卻與高官做友,種田為樂卻走遍川西大江南北,熟知天下事宜,「臣本布衣,鞠躬於南山。」對諸葛亮而言只是一種謙遜,卻也算得上實話。
布衣含義為何?
1、布衣的由來
說了這麼多,那麼布衣到底是什麼?在古代,階級規則不但體現在權力的形式上,衣食住行更是規矩甚多,而布衣就是裡面的「衣」。
當時,不同身份的人需穿著匹配的服飾,而普通老百姓穿不了也穿不起昂貴的材質做成的衣服,只有布衣是最便宜也最常見的布料,所以百姓們多將布衣當作日常的服裝材料,久而久之,布衣也就成為了普通百姓的代稱。
而蜀都歷來盛產蜀錦,但時代工業的局限性讓蜀錦的產出不但花費時間還耗費原料,因此在蜀漢,蜀錦這類材質便是達官貴人們身份的象徵,而普通老百姓便也和全國各地一樣,身穿布衣來代表地位。
2、布衣階級的知識限制與信息流通
在諸葛亮作為「布衣」的這十年間,他積蓄著自己的力量,就像他的字臥龍一樣盤踞在深山之中,只等一日便自山中騰空飛起,展露自己的才華與報復。
每當有戰事和重大的事件出現,市井百姓之間的流通速度最為迅速,但這些信息又多又雜,諸葛亮走遍川西的數年間,也是依靠著市井的信息流傳快速的掌握了各地的地勢險要與圖貌變化,有些不引人注目的信息,也可能是扭轉戰局的關鍵。
但僅僅依靠這些繁雜的地貌與流傳故事並不能讓諸葛亮掌握天下的關鍵局勢,而這是廣交好友的趣味便體現了出來,在觥籌交錯間,學者文人們的學識辯論往往夾雜著對當朝當代形勢的看法,這其中蘊藏的關鍵信息便是諸葛亮所需要的。
這個以布衣身份和遊龍之姿暢遊在市井信息和學者辯論的才子,將自己所獲得的所有信息整合挑選,就此做到了廣知天下事的能力;而有了滿腹的學識和飽腹,只等一個機會的臥龍先生也充分表明了事在人為這一詞語。
世家弟子和布衣階級的身份轉換,先抑後揚的驚世之才,這些信息標籤在諸葛亮「一介布衣」身上就像是小說男主角的標準模板,如此高瞻遠矚的臥龍先生,卻稱自己為愛好種田的「布衣」。
結語:
那麼諸葛亮口中的布衣是否和蜀都的布衣是一個性質呢?我們先來看看諸葛亮在遷至隆中後的生活日常:種田,這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備技能;結交好友,這也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交往;遊歷川西,這可能是一個家庭經濟不錯的普通家庭能具備的條件。
但這些的前提是,諸葛亮種田,種出了《梁父吟》;交友,結交了蜀漢君王的親戚劉表;遊歷川西,畫出了整個川西的地勢圖表;
且不說他搬離世家地址之前的生活,單說在隆中種田的日子,諸葛亮確確實實帶著平民百姓的身份,過著不負臥龍之名的生活,諸葛亮口中的臣本布衣,是他個體獨立的表象身份,而伴他成長的世家弟子這一身份,早已隨著諸葛玄的去世而化作虛浮。
參考資料:
《出師表》
《梁父吟》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