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和李淵打響了反隋的第一槍,為何三分之二進不了凌煙閣?

2020-12-22 漢周讀書

文/龍魂槍

01

大唐武德二年(619年)秋日的一個夜晚,月明星稀。

毗鄰晉陽宮的一所宅院裡,有兄弟二人正在進行一次很私人的家庭聚會。

既然是聚會,就少不了酒。

酒這東西,心情好,三兩的量能喝八兩;心情不好,一斤的量半斤就倒。

這不,哥哥很快就顯露出醉態,說話調門越來越高:

「那誰!他是個什麼玩意兒!別人不知道他,我還不知道他!」

弟弟說:「兄長,怎麼老是要提他?你現在並不比他差呀。」

「我就是看不慣他那幅裝的樣兒!」

「唉,兄長看來今天又喝多了。」

「喝什麼多!早晚哥哥我要把那貨弄了!」

弟弟一看哥哥又開始胡說了,趕忙站起身來要告辭。

「你們是不是都怕他?我可不怕!」

「兄長,不要再說了,這話傳出去對您不好。」

哥哥一擺手:「怕啥!?這是在咱自己家。」

「一定要殺了裴寂!」

「兄長!不要胡說!」

「一定要殺了裴寂!」

他們沒發現,不遠的一處花草背後剛好蹲下一個窈窕的身影...

02

剛才喝酒的兄弟倆是什麼人?

裴寂又是誰?

為什麼要殺裴寂?

哥哥劉文靜,時任大唐魯國公、民部尚書(民政部長)。

弟弟劉文起,時任大唐散騎常侍(中央政研室副主任)。

裴寂,時任大唐魏國公、尚書右僕射(副宰相)。

如果僅從這些信息來看,裴寂應該是劉氏兄弟的上級領導。

為什麼要殺裴寂呢?

對上級領導有意見,自古以來就很多。

原因也不外乎兩點:

第一點,不服氣,總覺得自己的水平比上級領導高;

第二點,嫉妒,總感到自己憋屈。

特別是嫉妒,這東西一旦在人心裡滋生,就很難再擺脫。

劉文靜對上級領導裴寂不但不服氣,而且還嫉妒。

不服氣裴寂的官位,不服氣裴寂的政治舉措,不服氣裴寂這個人。

嫉妒裴寂的職位,嫉妒裴寂的得寵,嫉妒裴寂的一切。

其實,裴寂的官並不比劉文靜的官大多少(下面會講),只不過在李淵面前受寵愛的程度少了那麼一丟丟。

表現在哪兒呢?

《舊唐書·裴寂傳》記載:

拜(裴寂)尚書右僕射,賜以服玩不可勝紀,仍詔尚食奉御,每日賜寂御膳。高祖視朝,必引與同坐,入閣則延之臥內,言無不從,呼為裴監而不名。

說白了,就是李淵經常賞賜裴寂物品,還專門喊裴寂一起吃飯(有時還送個燒雞什麼的)。

讓裴寂坐下匯報工作;午休的時候,讓裴寂到床前說事。

還有就是,李淵總是親切的喊裴寂「裴監」而不是稱「裴尚書、裴相」或「裴寂」。

其實,這都不是什麼大問題。

可是,在劉文靜看來,就是不能接受。

你裴寂憑什麼呀!?

是呀,裴寂憑什麼呀?

李淵畫像

03

李淵建唐之後,為表彰當初那些提著腦袋跟著自己的人,就搞了個《太原元謀功臣榜》。

入榜之人共有17人,分為兩個等級。

第一等3人,分別是李世民、裴寂、劉文靜。

第二等中,知名度較高的有長孫順德、劉弘基、柴紹、殷開山、武士彠(武則天的爸爸)等14人。

李淵還發布了一道召命:第一等人,可以免2次死罪;第二等可以免1次死罪。

這是了不得的榮耀和恩賜啊,比起後來李世民搞的「臨淵閣24畫像」可實惠的多。

李世民是誰自然無需多說。

裴寂和劉文靜怎麼能和秦王一個等級呢?

因為裴寂、劉文靜和李世民一樣,都是促使李淵晉陽起兵的最先三隻火把。

劉文靜,男,陝西武功縣人,長相俊美多謀善斷,是前朝大隋的官二代兼「烈士之後」(其父是大隋一品大員且死於半島戰爭)。

按說,這樣的青年才俊「H二代」應該受到朝廷的特別培養。

可惜,在楊廣手下,只是做了個晉陽縣令的小官。

裴寂,男,山西臨猗人,姿容俊偉,是前前朝(北周)的官二代(其父是省部級),14歲參加工作,楊廣時期任晉陽官副監。

晉陽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場所。

晉陽官始建於東魏武定三年(545年),本是北魏權臣高歡(北齊國的奠基者)的避暑之所。

楊堅立隋後,晉王楊廣便開始整修晉陽官並把此作為父皇的一處行宮。

等到楊廣登基之後,晉陽官就成了他自己的行宮。

這一下,晉陽官更是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不僅大規模重建而且設立了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晉陽官監。

山西作為楊廣的「發跡之地」,很受楊廣重視。

隋大業13年(617年),楊廣提拔姨表兄弟李淵為太原留守兼晉陽官監,負責「龍興之地」的一切軍政大事。

所以,這時的李淵和裴寂、劉文靜之間,便產生了歷史的交集。

劉文靜劇照

如果按職務算,兼任宮監的李淵是正部級,任副宮兼的裴寂起碼也是個副部級待遇;而劉文靜呢,還是個縣處級(撐死了是副廳級)。

如果按關係算,李淵和裴寂算是一個鍋裡攪馬勺的領導班子成員(還是老相識)。劉文靜呢,只能算是李淵的下下級。

好在劉文靜是晉陽縣令,算是李淵、裴寂工作地的「父母官」,加上劉文靜刻意的去攀附討好李淵,所以也勉強算是成了李淵、裴寂個人小圈子外的一員。

不過要是沒有李世民的參與,估計李淵、裴寂不一定會把劉文靜納入私人「小圈子」。

但李世民一參與,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年青的李世民是最早有反隋的野心(李淵也有,但顧慮多一點)。

他看到裴寂和父親的關係好,就想託裴寂給父親「打打氣」。

可問題是自己與裴寂的關係一般,這樣膽大的話也不敢一下子就露呀。

於是,劉文靜(之前因為一些政見很受李世民認可)給李世民支了個招——曲徑通幽。

所謂曲徑通幽就是先搞定裴寂,然後再讓裴寂來影響和帶動李淵。

裴寂也不傻,在與李淵、李世民的交往過程中,對二人的心思也很洞悉。

後來,裴寂就借職權之便給李淵設局下套(給李淵找宮女陪吃陪玩陪睡,史學界對此事存疑),讓李淵堅定了信心也堵住了退路。

就這麼,李淵就起兵了。

04

李淵起兵了,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為此都作出了貢獻。

李世民的功勞就不說了,裴寂和劉文靜都作出了哪些突出貢獻呢?

《舊唐書·裴寂傳》記載:

及義兵起,(裴)寂進宮女五百人,並上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

《舊唐書·劉文靜傳》記載:

文靜詐為煬帝敕,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

比較說明一下。

李淵起兵,裴寂慨公家之慷,獻上美女、糧食、布匹、盔甲(其實李淵自己就能直接拿)。

李淵起兵,劉文靜偽造聖旨宣布「皇帝又要徵兵攻打遼東了」,直接激起了三晉之地軍民的憤怒,極好地營造出了「官逼民反」的輿論氛圍。

如此看來,似乎是劉文靜的作用更重要一些。

裴寂劇照

可大家可能忽略了裴寂獻上的500美女這一數字。

裴寂的500美女可不是當做「軍妓」使用的,而是用於「國際貿易」。

據說,這500美女全被李淵送到了異國他鄉的突厥,並以此換來了李淵集團的後方穩定以及突厥的軍事力量支持。

由此可見,裴寂獻500美女之舉,肯定是早有準備、早有計劃(只不過不知道是不是裴寂的首議)。

如此看來,裴寂的功勞似乎也不是上面說的那樣簡單。

然而,非常詭異的是《舊唐書》對這件事語焉不詳。

倒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上提到:

六一七年,劉文靜至突厥,見始畢可汗,請兵,且與之約曰:「若入長安,民眾土地入唐公,金玉繒帛歸突厥。」

若再如此看來,最終完成這筆「國際貿易」的人,是劉文靜,還是劉文靜功勞大呀。

不過,關於誰的功勞大這一點,我們說了都不算。

真正說了算的人是李淵。

617年11月,李淵成功佔領長安,也學著曹操弄個傀儡,自己則當個大丞相。

李大丞相封裴寂任丞相府長史(實職秘書長)、魏國公;

封劉文靜任丞相府司馬(虛職秘書長)、魯國公。

618年5月,李淵建唐,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兼尚書令(正宰相),李元吉為齊王。

同時,任裴寂為「實職副相」,劉文靜為「虛職副相」(訥言)。

看到這兒,其實我們都明白了,在李淵眼裡,裴寂和劉文靜的位置的確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裴寂的職務比劉文靜總是高一點?

兩人起點不一樣,與李淵的私人關係、個人感情更不一樣。

是的,你可以不服,但你卻無法改變。

劉文靜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滋生了嫉妒之心。

05

假如李世民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王,或是一個胸無大志的王,或是一個養尊處優的王,唐朝的歷史也許就沒有那麼多的精彩了。

在李氏集團的奮鬥史上,李世民是最強悍最優秀的一個人。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立國之後,專門為李世民設置了一個軍政機構——陝東道大行臺。

這是一個權力極大的機構。

總部設在蒲州(今山西永濟市),轄區包括今山陝冀豫四省,麾下集中了大唐幾乎所有的精銳兵馬。

其主要任務是負責經略洛陽(隋東都),伺機消滅河北的竇建德和河東的王世充。

陝東道大行臺很特殊:

首先是地位高——統領大唐其他各道府軍、民所有事務,一把手是秦王、尚書令李世民;

其次是權力大——李世民有權不經中央政府而直接任免轄區屬下軍政官員;

第三是地盤大——管轄範圍基本是唐中央政府能夠控制的主要區域。

說白了,這其實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超級軍事集團。

李淵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一是因為現實需要。

唐立國了,但還遠遠沒有完成統一大業,軍事打擊還是主要手段。

唐將中,最能打的、有血緣關係的,唯有李世民,平天下更需要李世民。

二是無奈之舉。

在爭奪大隋天下的戰鬥中,李世民居功至偉,無論是謀略還是威信,已無人可比。

而且李世民目前的自身實力不但已經遠超皇太子,甚至李淵都不太好駕馭。

這些年來,李淵不是沒有過擔心,也不是沒有採取過制約,但奈何李世民死死地攥住軍權不丟且又權謀高超。

一句話,陽謀陰謀都鬥不過這個「唯缺太子身份」的兒子。

劉文靜因為之前和李世民合作愉快,就被李世民招進了陝東道就任大行臺左僕射(二號首長)。

裡是一個牛哄哄的軍事集團,更是一個權力燻天的「國中之國」。

劉文靜來到這裡,也算是出了一口長期被裴寂壓一頭的惡氣。

與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親密,讓劉文靜自我感覺良好。

他心裡不止一次想:裴寂,你小子等著,落到我手裡一定讓你好看。

在具體行動上,劉文靜就開始時常與裴寂「唱反調」:

每廷議多相違戾,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由是與寂有隙。

——《舊唐書·劉文靜傳》

裴寂呢,對於屢次「挑釁」自己的劉文靜也很頭疼。

劉文靜這是要搞我啊!

06

619年3月,河東軍閥劉武周進犯唐境太原。

裴寂立即向李淵請命要掌軍權,並順利兼任晉州道行軍總管,負責指揮作戰。

不過,很遺憾,裴寂打仗不行,接連大敗。

半年後,李淵不得已只好召回了裴寂(下獄擬治罪),並把作戰任務交給了李世民。

李世民接手山西戰事之後,只用了2個多月,就全殲了劉武周集團。

這其中,劉文靜負責後勤保障,功不可沒。

劉文靜很高興,他認為兵敗的裴寂這一次恐怕要小命不保了。

但事實出乎意料。

劉文靜發現裴寂不但很快被釋放了,而且官職、待遇、恩寵的,啥都沒少。

劉文靜氣呀,一碗山西老陳醋下肚之後,渾身上下都透滿了酸。

劉文靜不理解:這裴寂,究竟是給皇上使了什麼魔法?

於是,嫉妒之心、不滿之心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在絞割。

事也巧了。

就在這時,劉文靜家中突然出現「鬧鬼」事件(原因不明但很詭異),弟弟劉文起就請來巫師在哥哥家裡「披髮銜刀」(很恐怖)的做法。

結果,一個不受劉文靜寵愛的小妾就把之前聽到、看到的和現在的詭異情況都告訴了娘家哥。娘家哥很快就以「劉文靜謀反」的罪名告知了皇上(難道這個娘家哥是大內密探007?)

李淵二話不說,直接下令把劉氏兄弟抓了起來,然後交給裴寂(應該迴避的)和蕭瑀(戶部尚、國舅爺)審理。

裴寂、蕭瑀二人是怎麼審理的,史書沒有記錄。

但《舊唐書·劉文靜傳》中有這麼一段:

文靜(辯白)曰:起義(反隋)之初,忝為司馬,計與長史位望略同;今寂為僕射,據甲第,臣官賞不異眾人,東西徵討,家口無託,實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謂群臣曰:文靜此言,反明白矣。李綱(禮部尚、太子老師)、蕭瑀皆明其非反。

啥意思呢?

劉文靜辯解說:我與裴寂資歷、功勞差不多,但他的官比我大,受賞比我多,我為大唐我東徵西討的,感到不公平,確實在酒後發過一些牢騷。

皇上就以此定案說:好啦,犯人已經招供了。

李綱(禮部尚、太子老師)、蕭瑀都知道劉文靜並非謀反,但不敢言。

但有敢於發聲的,比如秦王李世民。

07

李世民說:劉文靜是有功之臣,不過就是有些不滿,不應該定謀反罪。

李淵聽了,心裡有些不舒服。

有些不滿?對誰不滿?是對朕不滿。對朕不滿還不是謀反嗎?

但李世民的意見(權勢)是有分量的,李淵需認真對待。

得知有秦王為自己講情,劉文靜覺得能渡過危險了。

何況自己和裴寂、李世民都是「元謀功臣榜」的一等人物,有兩次免死的特權。

可劉文靜忽略了一個情況:免死兩次也好一百次也罷,那可是有前提條件的。

什麼條件?——謀反罪除外。

不過劉文靜這時比較樂觀,他認為自己無非就是酒後失態加上搞了些封建迷信,扣個謀反罪有點勉強吧?

關鍵時候,裴寂站了出來。

「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

接著又說:「陛下,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

裴寂這幾句話,即符合李淵的心思又狠狠的踏了一腳劉文靜。

同時也讓李淵進入了深度思考:劉文靜該殺不該殺呢?

不殺?意味著自己向兒子妥協了。

殺?兒子會不會因此和自己公開決裂。

不殺?這樣是不是向臣子傳遞或透露出一種皇上已經無法掌控局勢的意思?

殺?

還是不殺?

...

殺!

以李淵的智慧,心裡門清劉文靜不是真要謀反。

可李淵為什麼還是要殺劉文靜?

這就是帝王和普通人的不同之處。

李淵這時已經意識到秦王李世民權力太大、實力太強。

這種強勢不但嚴重威脅著太子李建成,還威脅著自己。

可唐帝國又很需要很需要秦王李世民這樣的軍事大才。

是時候該敲打敲打這個特別能幹的兒子了。

李淵下令以謀反罪誅殺劉文靜、劉文起並抄家。

對於誅殺劉文靜的最總裁決,李世民最終也選擇了沉默。

因為李世民知道父皇的心思。

他也在思考:

免死?金牌?聖旨?

寫的再好說得再多,都是權力的遊戲!

這個權力只屬於一個字——朕!

所以文靜兄,你先安息吧...

08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了震鑠古今的兵變。

三日後(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為劉文靜平反昭雪。

同年,裴寂因牽涉「僧人法雅妖言妖言惑亂案」,遭罷官削職並被驅逐出長安。

據說裴寂曾找李世民求情,李世民訓斥道:

不是太上皇的恩寵,你能做到位居人臣嗎?朕,沒殺你,已是施恩了。

望著驚惶不安的裴寂,李世民默默的說:朕是唐之皇帝!

作為2/3的《太原元謀功臣榜》一等開國功臣,裴寂李文靜卻都未能進凌煙閣。

裴寂呢,和高祖關係太好,李二不能讓。

而劉文靜是被老爹處死的,畫凌煙閣時距老爹去世也就七八年,老爹的面子得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太原元謀功臣榜」一等功臣,三分之二進不了凌煙閣?
    第一等3人,分別是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第二等中,知名度較高的有長孫順德、劉弘基、柴紹、殷開山、武士彠(武則天的爸爸)等14人。李淵還發布了一道召命:第一等人,可以免2次死罪;第二等可以免1次死罪。這是了不得的榮耀和恩賜啊,比起後來李世民搞的「臨淵閣24畫像」可實惠的多。李世民是誰自然無需多說。
  • 李淵起兵反隋 為什麼要與突厥合作
    文/老張讀史 隋朝末年,朝政荒廢,徭役繁重,導致「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紛紛舉義旗、起兵反隋,天下變得四分五裂,老楊家的基業朝不保夕。 當時,李淵官拜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知道隋朝必將滅亡,於是私下結交結豪傑,招納亡命之徒,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
  • 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長孫無忌排名第一,秦瓊排在倒數第一
    這是古代帝王打江山和守江山的一條規律,尤其對於開國帝王來說,功臣們自然也就成為了所謂的「他人」。 江山穩定之後,這群人也是帝王最先想要解決掉的人物。 劉邦建立了西漢,之後卻把刀子對準了異姓王;趙匡胤建立了北宋,之後上演了杯酒釋兵權;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後更是把開國功臣收拾了一遍。
  • 他曾是隋朝太子的護衛,後來娶了李淵的女兒,成為唐朝的開國功臣
    貞觀十七年(643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命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能夠位列凌煙閣的,莫不是有開國定土之功,而位列這凌煙閣功臣第十四名的,正是柴紹。除了凌煙閣功臣以外,柴紹還有一個顯赫的身份,他是李淵的駙馬,平陽昭公主的丈夫。
  • 屈突通: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個歷經北周、隋、唐的八朝元老
    但這畢竟是演義,然而有一個人卻是真實的經歷了三個朝代八代君王,這還不算那些傀儡皇帝。大業十三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後,一路勢如破竹並進屯龍門,與此同時李淵軍司馬劉文靜率領突厥大將康鞘利與其合併一處。這時,屈突通打算投奔越王楊侗,但此時李淵已經佔領長安,屈突通手下開始四處逃散。
  • 李淵反隋的代價:兒子被殺、祖墳被挖,但他卻沒有誅對方九族
    公元581年,隋朝滅陳,中原再次一統,隋朝也成為繼秦朝和西晉之後第三個結束長期亂世的大一統王朝,順便也繼承了這兩個王朝的共同屬性——短命。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四)
    到隋末大業年間,一貧如洗的劉弘基為躲避兵役,也為了有口飯吃,故意去犯罪讓官府抓進牢去。後來趁亂時,就盜了馬群跑了出來,一路上邊賣邊吃,來到了太原,碰巧和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淵父子相識了。他和李世民相見恨晚,有段時間出則同行、臥著同眠,幾乎形影不離。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長孫順德
    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為了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圖畫功臣於凌煙閣並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國柱大將軍紇幹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麼幹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延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而唐朝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
  • 隋末戰事:十八路反王都未成功,為何李淵晉陽起兵成大事
    當歷史的天平在僅有38年的隋朝搖擺不定時,就已經註定了這個王朝的命運。關於隋朝覆亡的原因可謂眾說紛紜,但後朝史官描寫前朝的語言,總會有那麼一丁點主觀色彩。所以今天的側重點並非隋亡的原因,而是隋朝末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正所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建議收藏)
    趙公長孫無忌第一。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貞觀十七年病故,諡曰文貞。梁公房玄齡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於謀略。李淵起兵後派李世民進攻渭北,受溫彥博推薦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參與李世民歷次戰役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被比為漢之蕭何。貞觀年間負責行政,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
  • 歷史故事——唐國公李淵起兵造反
    年少時風流倜儻,志向遠大,喜愛讀書卻不善於死背章句,更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由於家境還不錯,對於錢財這身外之物看的也很輕,樂善好施,擁有這種品質即是可造之才,後來在同鄉兼前輩賀拔嶽手下做事時深受重用。大統三年(537年),李虎受封隴西郡公,與安定公宇文泰、廣陵王元欣、趙郡公李弼、河內公獨孤信、南陽公趙貴、常山公于謹、彭城公侯莫陳崇因有輔佐之功,故都成為加「柱國」銜的最高武官,號稱「八柱國」。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結局(下):大多病逝,兩人被殺,長孫無忌最慘
    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郯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位。程咬金,又叫程知節,民間盛傳的混世魔王、福將。年少武力過人,驍勇善戰,善使馬槊。先投瓦崗,後降王世充,最後降唐。此後追隨李世民,先後殺敗宋金剛、竇建德、王世充,戰功赫赫,被封為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後升任太子右衛率、右武衛大將軍,此後一路升遷,貞觀十一年,改封盧國公,後列凌煙閣第十九位。顯慶元年,大敗西突厥。
  • 在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中,為何秦瓊排在最後,第一又是誰?
    秦瓊先在瓦崗內部比一下,魏徵,大唐第一諫臣,大唐貞觀之治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李世民說魏徵就是他的鏡子,魏徵死後他悲痛欲絕罷朝五天,在太宗皇帝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秦瓊沒法比。
  • 唐高祖李淵,晉陽起兵滅隋建唐,子掌軍權被逼退位
    李淵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他沿襲唐國公的封號。到隋朝時,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不僅任命他為皇帝的禁衛武官,還讓他當三州的刺史。隋煬帝即位之初先後任命他為兩個郡的太守等職,照樣是無比信任。這為他後來建立唐朝打下了良好的人脈基礎。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程咬金比秦瓊高五位
    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人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尉遲恭排第七,程咬金排第十九,秦瓊排第二十四。 614年,隋將張須陀平叛盧明月,秦瓊和羅士信為先鋒,勇猛過人。619年,秦瓊跟隨李淵,得李世民重用。後來,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翟長孫為先鋒。此前,秦瓊曾擊破尉遲恭。626年,秦瓊擔任左武衛大將軍,食邑七百戶,參與徵戰二百多次,堪稱第一猛將。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第一,秦瓊最末,唐太宗到底怎麼想的
    唐太宗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類似由國家授予的榮譽稱號。能夠進入這個名單,把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不僅僅是莫大的榮耀,更是一種「保證」。只要不謀反、不犯十惡不赦的大罪,這個家族的數十代富貴是完全有保證的。秦瓊在二十四功臣裡排到最後,許多人為他鳴不平。那麼,唐太宗在確定名單時,到底考慮了哪些因素呢?
  • 瑕不掩瑜:「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一,大唐開國猛將劉弘基!
    唐朝名臣將相的數量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中那都是排在前面的,僅僅在開唐初湧現出來的名將良臣數量就大得驚人,最著名的有我們熟知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唐朝開國猛將就是這"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其一,乃是首先攻入長安的劉弘基。
  • 秦叔寶為什麼在凌煙閣排最後?專家:能進就不錯了
    秦叔寶被封為了護國公,可是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出現了更厲害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的排名,在這份排名中,秦叔寶排在了最後。凌煙閣功臣中,根據三個原則進行排名。第一是文官排名優於武官;第二玄武門之變功臣優於開國功臣;第三各個勢力適當有所照顧。在這三個原則中,秦叔寶能夠進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已經是萬幸了。
  • 2號大國打響「反美」第一槍,終於輪到美國「大出血」
    除此,美國還在世界上不斷挑起爭端,影響世界和平,尤其是其退群行為,引起了很多國家的不滿,比如,美國退出《開放天空條約》,還聲稱自己「退群」是因為俄羅斯違反了該條約,美國這種行為讓自己在國際上面臨著不少危機。
  • 唐朝「八大開國功臣」:李淵殺三個,李世民殺四個,李治殺一個
    我們知道,在唐朝時期,可謂是名將如雲,他們都為大唐的江山立下赫赫戰功,李淵、李世民都是重情重義之人,很少殺死這些為大唐出生入死的戰將,可以說,這些功勳赫赫的開國功臣極大部分都能善始善終,不像歷代統治者,功成名就後就開始大肆屠殺功臣,儘管這樣,大唐的開國功臣中仍有八位大將被李氏父子殺死,也是情非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