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淵的起事過程,論「掩耳盜鈴」的重要性

2021-01-09 騰訊網

導語:

成語"掩耳盜鈴"指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竊一碰就會發出聲響的鈴。盜賊自己聽不到聲響,便以為其他人也沒有聽見,這樣的盜竊手段無疑是愚蠢的。所以,人們將"掩耳盜鈴"視為自欺欺人的代名詞,是愚蠢與貪婪的最佳組合。

但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歷史人物卻活用了這一成語,使之成了名垂千古的高明之策!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隋煬帝卻躲避於江都行宮,繼續過著花天酒地、荒淫無度的生活。江山就要改換主人,這一點已成為天下英雄的共識,因此各地稱王稱霸的人蜂擁而起。李淵雄居太原,也動了奪取天下的心思。

一、李淵起事的背景

李淵要起事,就要儘快地佔領長安,有了長安及周邊的關中地區,那退可守,進可攻。在天下紛紛的局面下極為有利。但是他有一個近患,一個遠憂。近患是他的兩個副手,即王威與高君雅,他們跟李淵不是同一條心的。遠憂是北邊的突厥,突厥本已稱臣於大隋。但形勢變了,突厥強盛起來,對太原構成威脅。而且突厥還扶植了兩個內地割據勢力:佔領著馬邑的劉武周、佔領著朔方的梁師都,他們想擴大勢力,隨時會對太原發起進攻。

對於近患,李淵設了一道"鴻門宴",將王、高兩位副手請來喝酒,城外街道讓李世民派軍全部守住。酒過半酣,來了一個報信的,說是王、高二位勾結突厥,密謀佔領太原。王、高二位不及辯護,就被關了起來。過了兩天,有人發現突厥騎兵在城外出沒。這成了王、高勾結突厥的"證據",李淵就將他們殺掉了。

對於外憂,涉及兵強馬壯的突厥,李淵不敢大意,更不敢貿然行事。他與手下君臣反覆商量。由此產生了"掩耳盜鈴"之計策。

二、"勾結突厥"

太原城軍民最害怕突厥來犯,這是王威、高君雅迅速被處死的民情基礎。但是他們是頂著"冤枉"而死的,真正想要"勾結突厥"的不是他們,而是李淵自己。李淵要進兵長安,太原必然空虛,這樣的情況下,不僅突厥會南下劫掠,劉武周、梁師都等勢力也會趁機佔便宜。後方不穩,前方難以取勝;萬一前方失利,後路又斷,那真成了遊魂野鬼,遲早要覆滅。

此外,要南下長安,再進中原,得天下之地,沒有強大的兵力可不行。李淵自己統領的太原軍士,多數是步卒。步卒機動力差,衝擊力小,遇到騎兵,難以取勝。要有軍力強大,就要有龐大的騎兵。在當時,出產良馬的地區,一個在關中之西的隴右,一個在塞外之草原即突厥控制地區。李淵必須得到突厥騎兵的幫助,否則難以持久。

藉助突厥的力量,這體現了李淵高超的戰略觀。在當時,太原城居民屢受突厥荼毒,無不深惡痛絕,絕沒想到要與之聯合的。

三、向突厥"稱臣"

在斬除王威高君雅之後,偵察人員回報說突厥遊騎已退。太原城民非常高興,李淵手下的文武大臣也來道賀。李淵卻說:"不用道賀,看我把突厥人召來使用。"能打突厥打退已是十分難得,還能將突厥使而用之,這得多大的本事?群臣十分驚奇。

但李淵已有"良謀"在胸。這一"良謀"不能事先說出來,也不能大肆宣傳,因為它是向突厥"稱臣"。這一舉動完全違背人們的常識!當時突厥可汗是始畢可汗,他是啟民可汗的兒子,而啟民可汗完全是隋朝一手扶植起來的。隋朝利用反間計,袪強助弱,將勢力強大的突厥可汗一一擊敗,卻將勢力最小的啟民可汗扶上了大汗之位。當年隋煬帝西巡,啟民可汗率手下重臣袒背跪迎,恭敬之情無以言表。如今雖然天下大亂,但隋朝名義上還存在,隋煬帝還在江都活著,怎麼可以向昔日的"虜臣"稱臣呢?

但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李淵考慮的是利害,不是膚淺的華夷感情。李淵派了劉文靜出使突厥,向始畢可汗稱臣,並帶了自己的親筆信。劉文靜足智多謀,是李淵的重要謀士。

四、"掩耳盜鈴"

在親筆信中,李淵主要寫了兩點:

(一)自己要舉兵從江都把煬帝接回來,希望突厥相助;(二)事成之後,獲得的寶物全部由可汗處置。

在這封信中,"接煬帝回來"是"掩耳"之舉,誰會把一個殺戮無常的人救回來?誰會去救一個快要倒塌的舊王朝?"處置寶物"是"盜鈴"之舉,這是李淵給突厥的一個實利。

始畢可汗看了李淵的信,回了一段話,大意有兩點:(一)根據隋煬帝的為人,會殘害李淵攻打突厥;(二)希望李淵做天子,那樣的話,一定派兵相助。這裡可以看出:突厥對於李淵提出的第二點沒有疑問,但是對於第一點卻存在差別。

在這回覆中,可汗把李淵的掩飾之舉給去掉了。突厥的個性就是明打明搶硬著來。你李淵想要自己做天子,那就去做好了,不要打著隋煬帝的旗號;我突厥要搶奪寶物,也直接去搶,更不用打著隋煬帝的招牌。

劉文靜把可汗的信帶回。李淵手下的大臣們認為突厥的幫助超過了期望值,都十分高興,紛紛"慫恿"李淵稱帝。但是李淵棋高一招,他看到了自己的要求與可汗的回覆之間的差別,自己設想的"掩耳"之舉,沒有得到接受,反而被魯莽地反駁了。所以他認為不能按可汗的話去做。

然而,突厥的兵非借不可,否則根本無法打下長安,再別說定鼎中原了。他再與劉文靜等人商議,想出了新的"掩耳"之法。

劉文靜再次出使突厥,告訴可汗李淵的意思:(一)立楊侑為帝,以保留隋室。(二)希望可汗借兵,入長安後,人口土地歸李淵,金銀財寶歸可汗。

這段話中,李淵將上一次雙方同意的條件進行了具體化,即長安城的財富全部歸突厥,以此利誘可汗;又將上一次雙方有歧意的條件進行了折衷,立了一個新帝,把雙方討厭的隋煬帝放棄。

這樣一來,李淵看重的"掩耳"之舉,依舊存在,而自己與突厥所追求的實利都得到了滿足。

始畢可汗聽罷,非常開心,派了兩千騎兵交給李淵,並贈送了良馬千匹。

五、李淵"掩耳"的原因

對於聯合突厥卻舉著大隋旗號的策略,李淵自己評價說:"此可謂掩耳盜鈴,但逼於時事,不得不爾。"李淵所說的時事,有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隋室尚有影響。百足之蟲,死而後僵。隋朝統一了中華,消除了南北朝以來二、三百年的分裂,這一功績可與秦皇漢武比肩。而且,隋朝基礎建設規模龐大,經濟社會發展極為迅速,國力之強,前所未有。雖然有隋煬帝橫徵暴斂,但很多人只是認為國君不行,而不是大隋不行,希望回到隋文帝時代。這是一種普遍的民情,李淵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其次,利用好自己的"資源"。李淵家族自北周以來,就世襲有"唐國公"的尊號,而且,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李淵既是大隋重臣,又是皇親國戚。他打起扶助隋朝的大旗,號召力很高,權威性很強,隋朝殘留"資源"就會由他掌握。

再次,有利於保持隱密。李淵的目標在於攻克關中。當時,中原地區實力最強者,先有楊玄感,再有李密,後有王世充,他們都瞄著關中,只是一時失誤,才沒有採取行動;而隴西地區也有薛舉父子盤踞,他們在窺視關中。李淵要在群雄中,快速搶到長安,必須保持行動的隱蔽性。如果大張旗鼓,先稱個天子,那天下英雄受到震動,會採取一切行動阻止李淵的擴張。

這三方面的考慮,說到本質上,是一種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即把自己的盟友擴大,潛在的敵人縮小。

六、"掩耳盜鈴"的效果

李淵打著隋朝的旗號,聯合"仇敵"突厥,得到了兩方面的好處。一是後方安全了,有了突厥的支持,劉武周等勢力不敢在侵擾太原;二是兵力增強了,有了突厥騎兵,關中地區很快被收入囊中。

在打下長安後,李淵繼續以隋室重臣自居,派人四處遊說,把很多州縣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川蜀地區的歸順,這成了李淵的糧倉兼進攻南方的基地。

在得知隋煬帝的死訊後,李淵馬上就把楊侑給廢黜了,自己登基做了天子。此時,"盜鈴"已然成功,完全不需要再掩飾什麼了。

七、"掩耳盜鈴"的普遍性

李淵如果沒有採取"掩耳盜鈴"的策略,會是什麼結果呢?歷史不能假設,但可以有相關史實作為參考。

在秦末時期,陳勝吳廣發動起義。陳勝的策略十分大膽,在打下幾個小縣城之後,就自立為"王",建立了一個規模較小的"朝廷"。朝廷雖小,五藏俱全——宮女太監都有一大堆,軍國大事交付給奸滑弄臣——所以很快敗亡了。

反之,借著舊朝的旗號,卻容易成事。比如劉邦在與項羽爭奪天下時,沒有急著稱帝,而是擺出一副為"義帝"——有名無實的楚懷王——打抱不平的姿態。而項羽早就把這個無用的"義帝"處死了。所以二人對抗時,劉邦就佔據了道德上的優勢,可以爭取更多的民心。

再如劉備,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到處打著"大漢皇叔"的旗號,得到了很多支持者。像徐州牧陶謙甚至願意把城池讓給他。劉備在打下西川後,也沒有立即稱帝。只是在聽得到漢獻帝遇害的"傳聞"後,"大哭數日",才"不得已"登基,但國號還是稱為"漢"。——劉備的"掩耳盜鈴"之術可謂十分高超。

結語:

"掩耳盜鈴"的普遍存在,體現了權力角逐者的虛偽與霸道。他們"掩"起自己的耳朵,是要求其他人也跟著"掩"起耳朵。誰要是指出他"盜鈴"的真相,那立即招來殺身之禍。

李淵在爭奪天下過程中,表現了不同一般的遠見。他的命運最初決定於突厥,卻能以"掩耳盜鈴"之計,將利益最大化,從而取得了攻佔長安的先機,奠定了唐朝的基業。

參考資料:《舊唐書》《三國志》《新唐書》

相關焦點

  • 歷史記載的草包李淵是如何建立起大唐王朝的?
    說起唐王朝的歷史,人們會想到貞觀之治,想到武則天時期,想到開元盛世,想到晚唐的衰落,卻很少有人會把注意力放在這一切的基礎上——李淵初建的唐朝。今日,我們就來說說在歷史史冊中一直被公認為「草包」「無能」的唐高祖李淵是如何在隋朝被滅後,在一片混亂的秩序中建立起唐王朝的。
  • 唐高祖李淵
    李淵(566-635)唐代開國皇帝。唐高祖。字叔德。先世本為趙郡(今河北趙縣)李氏。祖父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故特見親重。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
  • 李淵成功的三要素
    所以在後期的叛亂中,關隴集團選擇了另一個扶持對象,那就是李淵。關隴集團給李淵提供了財閥和優秀的文人士族,加一些善戰的將領。這也是李淵在逐鹿天下的時候一大助力。懂得順應時勢當楊玄感發動叛亂時,李淵同樣身為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他沒有跟隨楊玄感一起。
  • 原來李淵幹過這些事,看完後背發涼!
    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侵權必究上期我們講了李淵的出生背景、李淵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全方位培養及李淵的創業史
  • 從《隱秘的角落》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從《隱秘的角落》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時間:2020-06-30 10:3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從《隱秘的角落》 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近期,國產懸疑力作《隱秘的角落》引起了廣泛討論,無論是令人脊背發涼的劇情細節,還是爬山梗禿頭梗的流傳,該劇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
    本期主題:李淵也算是一代名主,為何在歷史上存在感不高呢?李淵在歷史上的存在感為何不高呢?李淵在位時間實際上只有九年,而在這其中,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平定國內的割據勢力,真正落實在國家治理中,其實時間很短。
  • 李淵有多信任裴寂?讓三位貴妃親臨其府第徹夜宴飲
    裴寂深受李淵信任,也因此在晉陽起兵的過程中,裴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實在是因為他的話在李淵那裡比較管用,根據兩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為了說服李淵起兵,李世民和劉文靜找到了裴寂,讓裴寂去說服李淵。而裴寂說服李淵的方法和特別,他和李淵通宵宴飲,在酒酣之際讓晉陽宮的兩位宮女去服侍李淵。
  • 讀史|閒話李淵
    一個51歲的父親事事糊塗,在事關身家性命的關鍵時刻優柔寡斷,而一個18歲的孩子卻英武果斷,處處起主導作用,不大合情理。51歲,剛過孔子所謂的「知命」之年,這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李淵其時是太原留守,唐國公。幾十年宦海沉浮,具有豐富的政治鬥爭經驗的李淵怎麼會如此糊塗?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年富力強、經驗豐富的領導幹部。太原起兵起主導作用的應該是李淵而不是李世民。
  • 唐高祖—李淵
    李淵是唐朝開國創業的軍事統帥,深謀多算、善於決斷、既富遠見、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縱觀李淵的一生,他有著因勢借力、先取關中、後圖天下的興兵起事思想;軍政兼施、各個殲滅群雄、統一全國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料敵、集智用長、先勝後戰的作戰指導思想;因勢定製、嚴明賞罰、用人所長的建軍思想。李淵於武德七年(624年)頒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
  • 太上皇李淵
    不論後人如何評說,在秦王和太子間,李淵的情感天平究竟是如何取捨的。但從最終展示出的結果來看,至少在李世民的視角下,李淵讓他的最後期待落空了。分隔兩大集團於洛陽、長安兩處看起來是李淵給勢成水火的兩個兒子定下的最終解決方案,但遠離中樞的後果無疑是李世民一方難以承受的。玄武之變因之而起,李世民對老爸壓制已久的憤懣甚至於不屑也在他掌權後明顯的流露出來,即使不是用毫無避諱的方式。
  • 玄武門政變之前,李建成幹了一件事,令李世民痛下殺手!李淵不知
    當無數豪傑為隋朝這塊「大蛋糕」爭得頭破血流的時候,李淵卻很沉的得住氣,按兵不動。俗話說,槍打出頭鳥,當這個「出頭鳥」楊玄感被打死後,李淵終於開始暴露他的野心。事實證明,李淵是對的,他不僅把握住了起義時機,還採用了正確的方法:直取長安,以及用了正確的人:李世民! 雖然史書大多誇大了對李世民的描寫,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的確在這場戰爭中起得了重大作用。
  • 歷史上真正的李淵,到底是什麼樣的?能建立唐朝只是因為兒子好?
    不管怎麼說,在大業十三年之前,李淵確實是做了很多準備。而當他擔任太原留守之後不久,又一件事情的發生,讓李淵不得不開始起事了。 如果李淵願意,就算是被兒子坑了,完全也可以輕鬆讓所有知道這件事的人消失,根本用不著起兵。 真正迫使李淵起兵的,除了當時的局勢已經壞到極點外,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李淵治下的鷹揚校尉劉武周,在駐守當地發動兵變,自己起事了!這件事發生之後,楊廣勃然大怒,要把李淵提到江都去問罪! 這個反應,是不是有點不太合理?
  • 明明制勝法寶在手,西取長安的王者徵程中,李淵為何處處示弱?
    明明底牌和戰略定位是如此的清晰,可為何會在西取長安的徵程中,手握制勝法寶的李淵,為何要處處示弱呢? 明明自己需要的,為何要讓與百姓 在平定西河後,李淵做了兩件關乎整個團隊未來的事情。 第一件是平定西河後,李淵隨即開倉賑糧。
  • 隋末臭名昭著的食人魔,本已投降李淵,卻一怒之下煮了李淵的使臣
    在隋末唐初這段歷史上,曾經一度出現過很多割據勢力,比如關中的 李淵 、洛陽的王世充、瓦崗軍的翟讓、李密等等。在經過長達十餘年(從 王薄 起義開始算)的亂戰之後,最終被李淵統一了天下。而這些割據勢力的領袖,在演義小說裡面,被稱為十八路反王。這些隋末反王,情況也是各有不同。
  • 山葉 R6追逐公升級摩託,論技術的重要性!
    山葉 R6追逐公升級摩託,論技術的重要性! 來源:巴西技術控 原標題:山葉 R6追逐公升級摩託,論技術的重要性
  • 成語故事品鑑《掩耳盜鈴》
    一個姓範的人家逃亡後,有一個人在範家弄到一口鐘,想背起鍾跑回家去。但是鐘太大、太重了!背不動,他就用鐵錘砸爛它。不料中發出「哐」的一聲,他害怕別人聽見鐘聲,跑來搶走了這口鐘,急忙用雙手捂住自己的耳朵。這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成語「掩耳盜鈴」就是這樣來的。故事說的是「偷鍾」。成語說的是「盜鈴」意思是一樣的。故事中偷鐘的人,怕人家聽到鐘聲來爭奪他的鐘,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真是愚蠢可笑。
  • 《黃帝內經·痿論第四十四》論吃飯的重要性
    《黃帝內經·痿論第四十四》【原文】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獨取陽明何也?【大意】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該獨取陽明,這是什麼道理呢?」【感悟】論能吃飯的重要性吃飯(進食)是一種本能,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能吃飯,會吃飯,逐漸演變成一種本事。今日主題和能不能吃飯有著很密切的關係。什麼是痿證?亦稱「痿躄」,是指肢體筋脈馳緩、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的病證,多見於下肢痿弱不用。
  • 開國功臣劉文靜,為什麼李淵稱帝不久就被處死?他到底因何而死?
    李世民輕敵打了敗仗,劉文靜主動擔起了責任。無疑增加了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份量。李淵稱帝時,元老重臣裴寂、劉文靜受到特別待遇。專門頒發詔書,賞秦王李世民、裴寂、劉文靜「特赦二死」,就是免兩次死罪,可見他們的功勞之大。
  • 掩耳盜鈴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掩耳盜鈴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掩耳盜鈴(yǎn ěr dào líng)成語釋義:掩:遮蓋;盜:偷。把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比喻自欺欺人。但掩耳盜鈴專指「自己欺騙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還有「欺騙別人」的意思。成語辨形:鈴,不能寫作「玲」。成語正音:耳,不能讀作「ér」。掩耳盜鈴的例句:1、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樣的話只會是掩耳盜鈴。
  • 大唐皇帝李淵,牢牢掌握政權,為何在玄武門之變中沒有人幫他?
    隋末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李淵家族也在這個過程中伺機而動,並最終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建立了大唐。李淵做了皇帝後,選擇了自己的老大李建成做了太子。但是秦王李世民能力也是非常突出的,就算是大唐建立後,李世民也曾帶隊大殺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