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四大禮制,分別是:冠禮、婚禮、喪禮和祭禮。
冠禮,位居其首,是華夏禮儀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因此,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禮記冠義》記載了冠禮的具體內容,在世界讀書日,又為迎接五四青年節,我們一起來閱讀這部國學經典。
《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
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孩子長大成人,由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首先,在行冠禮之前必須進行卜筮[shì]。
「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所卜內容有兩項,卜求行冠禮的吉利日期和為受冠者加冠的來賓,即通過求神問卦,確定日期和嘉賓,藉助神威使冠禮變得莊嚴肅穆。
所以禮教和神教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禮教之具有宗教性質,也就不足為奇。
「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可見不管是禮教還是神教,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政治——把冠禮當作立國安邦的標本。
其次,請卜筮選定的加冠來賓將受冠者的頭髮攏到頭頂,挽成髮髻,準備加冠。
加冠儀式開始時,受冠者由輔助加冠的來賓從東房請出,坐在受冠者席上。然後,輔助加冠的來賓就為受冠者梳頭,挽髻,加簪,著纚。
這樣,加冠的工作就完成了。
加冠共進行三次。第一次加的是緇(zī)布冠,第二次加的是皮弁(biàn),第三次加的是爵弁。
第一次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
第二次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
第三次祝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鹹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
這是一般士人的冠禮,如果是諸侯,還要加第四冠——玄冕;如果是天子還要加第五冠——袞冕,冠禮也是有等級之分的。
三加之後,所行使的權利:加緇布冠,意味著有治權;加皮牟,意味著有兵權;加爵弁,意味著有祭祀權。
加冠後須向嘉賓行禮。
行禮動作:兩手四指併攏,拇指自然向上,男子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女子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兩手相貼平疊,掌心朝內。雙臂自然抱圓於胸前,與地面平行。行禮時,雙手從胸前舉高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己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為禮也。」
冠禮完畢後,受冠者要去拜見母親,母親也要向他行禮;拜見兄弟,兄弟也要向他行禮,這代表受冠者已經成人而同他行成人禮。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韓國從高麗時代就有了分別為男女青年舉行「冠禮」和「笄禮」的風俗。
1985年,韓國政府將每年5月第3周的星期一定為「成年日」。為傳承傳統文化,1999年,韓國對成人禮進行了標準化規定,分為相見禮、三加禮、醮禮以及成年宣言等內容。
日本每年一月的第二個禮拜一是成人節,那天全國都會放假,是日本人人生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日本仿中國舊禮制,在天武天皇十一年(公元683年)開始實行加冠制度。凡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在成人節當天都要身穿傳統服裝參加官方或民間團體為他們舉辦的成人儀式,經歷了「成人式」表示他們從這天開始已經是成年人,違法則要負全責。
不得不說,韓國、日本在文化傳承方面,可圈可點,值得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