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冠禮及其時代價值

2021-03-01 大豫坊

作者:陳延斌 王偉《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5日 11版)

    南宋佚名《家山圖書》所載《三加冠圖》 圖片由作者提供

  冠禮是中華禮儀的濫觴。《禮記·冠義》:「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是冠禮和笄禮的合稱,是我國古代的成年禮,標誌著男女由少年邁入成年。因而冠禮在古代社會家禮文化和人生成長諸階段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根據禮書記載,先秦冠禮在宗廟進行,主持者一般為受冠者的父親,即孟子說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親已經去世,則由兄長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過佔卜的方式確定冠日,隨後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客,尤其是為子弟加冠的正賓。加冠當日,主人要準備好冠禮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贊冠者為其梳頭、挽髻、加笄,再把頭髮系好,以便加冠。冠禮的主體儀式為「三加」,即由正賓依次給受冠者加緇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應的服飾。加冠時,主賓要向受冠者宣讀祝辭,內容是勉勵其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遠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後,正賓為冠者取字。同時,子弟加冠後要拜見母親和尊長,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至於女子笄禮,先秦禮書並無詳細記載。《儀禮·士昏禮》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曰:「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即笄禮是女子許嫁(訂婚)以後出嫁之前所行之禮,如果女子到二十歲仍未許嫁,也要行笄禮以示成年。

  由以上記載不難發現,先秦冠禮儀式煩瑣複雜,施行起來有較大難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冠禮已經有所衰落。此後至隋唐時期,冠禮雖作為國家禮制五禮之嘉禮的重要內容存在,但受到冷落。柳宗元《答韋中立書》:「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

  冠禮日益衰微的背後,是傳統儒家冠服體系正遭受著嚴重的威脅。有鑑於此,兩宋時期廣大士庶學者不斷嘗試考訂、編撰冠禮儀文,試圖復興這一先秦古禮。司馬光依據《儀禮》中的冠笄之禮,結合世俗實際對先秦冠禮進行改良損益。朱熹在司馬光《書儀》基礎上,將深衣納入冠禮始加之服,且增加冠後入祠堂祭祖的環節。他所損益的冠禮既保留司馬光「用時之服」的意圖,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存古禮遺意,呈現出明顯的「折中古今」的特點,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明清朱學盛行,士庶冠禮多依《家禮》,只在細節上因地區、習俗的不同而略有區別。隨著朱熹《家禮》持續不斷地翻刻印行,冠禮等中國傳統家禮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深刻影響著東亞國家和社會的文化走向。

  傳統冠禮飽含著深刻的倫理意蘊、道德追求與責任擔當。

  首先,藉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確自身的權利和責任。「三加」儀式無疑是整個冠禮程序的中心環節。初加緇布冠,該冠為太古之制,蘊含尊古尚樸之意。再加皮弁,皮弁為臣子上朝時所戴之冠,意味著受冠者可以參與政治事務。三加爵弁,爵弁為先秦宗廟祭祀時所戴之冠,象徵著加冠者開始擁有祭祀權。加冠過程中,受冠者通過穿戴具有不同意義和功能的冠服,明確其作為成人開始享有治人、參政、祭祀等權利和義務,使其對自身社會角色獲得更為明晰的認知。

  其次,藉助冠辭教導受冠者不斷砥礪自己。例如,初加時祝辭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的內容,就是要求受冠者放棄幼年孩子氣的行為,以成年人的道德準則來砥礪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辭說:「敬爾威儀,淑慎爾德。」告誡其成年人的氣質是端莊威儀,內在善良溫和,凡事以禮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終以此為準繩來要求自己。三加的祝辭說:「以成厥德。」囑告受冠者已經成人,要以成人的禮儀標準來約束自己。

  再次,古人對冠禮的重視不僅僅在於冠服本身,更在於他們希望藉助冠服儀式,構建一種儒家倡導的理想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來世風澆薄,民間胡服盛行,車服多僭越而禁之不絕,道學家們對此無不感到痛心疾首。譬如,司馬光認為不行冠禮,則不知「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四者之行,不知「成人之道」(《書儀》)。朱熹則批評「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家禮》),以致華夷不辨,尤需加以整頓。

  冠禮是中華優秀傳統家禮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家文化與禮文化融合的結晶。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禮儀禮節是道德素養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雖然時代發生了變遷,但無論是冠禮的禮義內容還是其禮儀教化方式,都有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吸納借鑑的地方。

  一方面,借鑑傳統冠禮儀式和教化方式,為廣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認知,培育禮儀文明素養。《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在儒家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禮義。雖然傳統家禮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這種藉助極富象徵意義與教育性質的禮儀形式,為個體提供社會角色認知,並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素質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建議有關部門在吸納傳統冠禮儀節的基礎上,設計一套簡明易行的成人禮加以實驗推廣,助推億萬青少年通過儀式更好理解和踐行「成人之責」。

  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傳統冠禮文化中的積極內容,使之成為涵養青少年道德人格的豐厚滋養。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冠禮禮義中浸潤和倡導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責、立世之道和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時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必備素質,對於促進家德家風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大有裨益。

  (本文系貴州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傳統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16GZGH06〕成果。作者:陳延斌,系江蘇師大中華家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偉,系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小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冠禮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 新青年|賀少雅 畢嘯南:中國古代冠禮的文化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文章從身體民俗視角出發,通過對古今成人儀式的對比,認為注重身體實踐性和身心體驗是古代冠禮的突出特徵。中國古代冠禮的文化內涵及其當代意義賀少雅  畢嘯南文章從身體民俗視角出發,通過對古今成人儀式的對比,認為注重身體實踐性和身心體驗是古代冠禮的突出特徵。
  • 古代男女成人禮——冠禮/笄禮
    自然,古人追求的「禮義」我們並不需要完全照搬,而且,按照「禮」的內涵,講的是「恰如其分」,而不是一味恭敬。作為文明的傳承者,我們需要在尊重文明傳統、汲取既有文明合理內核的基礎上,為傳統冠禮注入新的時代精神。我們現在學習、創新和實踐新的冠禮,就是為了繼承這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為了讓民族傳統禮儀對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明、激勵青年人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
  • 熊澗: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原標題:人倫日用化的傳統文化及其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不斷演化而匯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色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質形態和思想觀念的總和,也是歷史的本質反映。認識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及其功用,有利於我們今天探討和借鑑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 明朝成人禮:皇家從出生就「彩排」的冠禮,為何在民間卻可有可無?
    作為一個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成為了古老文明的一大體現。可是隨著社會發展及進步,也有不少禮儀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其中有好的禮儀,也有不好的禮儀。從社會生活史的發展中,就可以略知一二。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孝經》上寫道「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 世界讀書日|華夏冠禮:邁向成人第一步
    冠禮,位居其首,是華夏禮儀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因此,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禮記冠義》記載了冠禮的具體內容,在世界讀書日,又為迎接五四青年節,我們一起來閱讀這部國學經典。《禮記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 文化 中國的冠禮
    男孩子的成年儀式稱為「冠禮」。冠禮的意義男子行冠禮的年齡是20歲。為什麼?因為古代孩子滿了6歲就要接受教育,學習認數識字、辨認東南西北的方向等最粗淺的知識。到了8歲,要學習禮讓,懂得廉恥。到了9歲,要學習曆法,什麼叫朔、什麼叫望,以及怎樣運用六十甲子記日子。
  • 冠禮:告訴世界,我長大了!
    無冠禮,不掌權「冠禮」是古代貴族男子的成人禮,在十九周歲後一個月舉行,即所謂「二十曰弱,冠。」
  • 公共基礎知識:事業單位常識之冠禮和笄禮
    此篇文章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年齡稱謂中的冠禮和笄禮,以便於我們在考試中能更好地去應對文化常識。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
  • 古代的「冠禮」是如何舉行的?
    冠禮,俗稱成人禮、成丁禮,是古代男人成人的標誌。那麼,古代的「冠禮」是如何舉行的呢?
  • 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原標題:在創造創新中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通過自身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適應並體現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訴求,從而顯示出它的當代價值。毛澤東同志當年為我們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確立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的恰當態度。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弘揚和保護各民族傳統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努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歷史悠久的古代男子冠禮,代表身份的男子冠帽
    成年,束髮加冠周朝的宗法制對後世各個朝代乃至今時今日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用,現在的宗法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而周朝的禮制正是基於宗法制度而產生的,冠禮制度又產生於禮制。所以要想了解冠禮就不能和宗法制度割裂開來。
  • 中國科學傳統及其世界意義
    東漢張衡著《靈憲》並制渾天儀,闡述宇宙如何從混沌的元氣演化出渾天結構的物理過程,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結構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質及其運動等諸多問題。它把中國古代天文學水平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並且作為主導範式一直指引著中國傳統天文學的發展。
  • 「中國樂派」的構成及其傳統與方向
    從文化的本質屬性上認識中國樂派形成的實踐基礎,不難看到在新時代中國音樂文化主體性發生質變或轉型時,它是建立起的一個統領中國音樂文化與生活的範疇,既能肩負起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任,又能實現中國表達與世界發生價值交換的對話。
  • 傳統古今觀的思想內涵及其揚棄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鑑今,絕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
  • 為何秦王在雍城行冠禮,嫪毐卻在鹹陽叛亂?嬴政下了好大一盤棋
    談秦說漢(338)為何秦王在雍城行冠禮,嫪毐卻在鹹陽叛亂?嬴政下了好大一盤棋按照電視劇《大秦賦》的劇情安排,嬴政前往祖地雍城行冠禮時,嫪毐能調動的兵力都在鹹陽;佔領了鹹陽城,就可以清洗嬴姓宗親與楚系羋氏外戚,為立自己與太后的私生子為王掃清障礙;接著出兵雍城,廢嬴政而以太后之詔冊立新的秦王。
  • 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原標題: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德育價值   傳統
  • 恩格斯的法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如果立法者和法官輕視人類關於正義與非正義、真偽、善惡的基本價值準則,那麼,法律調整的目的就不可能實現。但是,作為一種基本的社會價值範疇,公平正義是一定社會經濟關係的法權觀念。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那個階級的社會正義感,在一切時代都是佔統治地位的正義感,是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得到確認的正義感。
  • 禮與中國人的傳統習俗
    在遠古時代,社會地各個階層就有了自己地風俗,這些民間地風俗,有些上升為民間地禮節,若能在相當範圍內受到大眾讚許並得以普遍遵循,具備了禮地要素,就成為民間地禮制。反之,某些禮儀隨著社會地發展,由於朝代地更替以及統治者地取捨不同,已經不為官方所推行,只在民間世代相傳,形成相對穩定地風俗習慣而保存下來,雖幾經改易面目有所不同,但仍依稀可見遠古時代相關禮儀地影子。
  • 《天道》簡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批判性繼承
    為什麼新時代的窮人變多了,人變窮了,是遊戲生態的底層邏輯變了,以前的那個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下的時代是一個突變的時代,是一個追求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時代。創造價值的方式變了,變現能力和渠道變了,以前農產品和副業收入可以養家餬口,現在卻不行了,我們能否跑贏通脹,讓自己資產不縮水成為新的戰略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