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延斌 王偉《光明日報》( 2020年09月05日 11版)
南宋佚名《家山圖書》所載《三加冠圖》 圖片由作者提供
冠禮是中華禮儀的濫觴。《禮記·冠義》:「冠者,禮之始也。」冠禮,是冠禮和笄禮的合稱,是我國古代的成年禮,標誌著男女由少年邁入成年。因而冠禮在古代社會家禮文化和人生成長諸階段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根據禮書記載,先秦冠禮在宗廟進行,主持者一般為受冠者的父親,即孟子說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親已經去世,則由兄長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過佔卜的方式確定冠日,隨後邀請參加冠禮的賓客,尤其是為子弟加冠的正賓。加冠當日,主人要準備好冠禮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贊冠者為其梳頭、挽髻、加笄,再把頭髮系好,以便加冠。冠禮的主體儀式為「三加」,即由正賓依次給受冠者加緇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應的服飾。加冠時,主賓要向受冠者宣讀祝辭,內容是勉勵其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和遠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後,正賓為冠者取字。同時,子弟加冠後要拜見母親和尊長,並接受他們的教誨。
至於女子笄禮,先秦禮書並無詳細記載。《儀禮·士昏禮》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曰:「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即笄禮是女子許嫁(訂婚)以後出嫁之前所行之禮,如果女子到二十歲仍未許嫁,也要行笄禮以示成年。
由以上記載不難發現,先秦冠禮儀式煩瑣複雜,施行起來有較大難度。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冠禮已經有所衰落。此後至隋唐時期,冠禮雖作為國家禮制五禮之嘉禮的重要內容存在,但受到冷落。柳宗元《答韋中立書》:「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聖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
冠禮日益衰微的背後,是傳統儒家冠服體系正遭受著嚴重的威脅。有鑑於此,兩宋時期廣大士庶學者不斷嘗試考訂、編撰冠禮儀文,試圖復興這一先秦古禮。司馬光依據《儀禮》中的冠笄之禮,結合世俗實際對先秦冠禮進行改良損益。朱熹在司馬光《書儀》基礎上,將深衣納入冠禮始加之服,且增加冠後入祠堂祭祖的環節。他所損益的冠禮既保留司馬光「用時之服」的意圖,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存古禮遺意,呈現出明顯的「折中古今」的特點,受到後人的廣泛讚譽。明清朱學盛行,士庶冠禮多依《家禮》,只在細節上因地區、習俗的不同而略有區別。隨著朱熹《家禮》持續不斷地翻刻印行,冠禮等中國傳統家禮還傳播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家和地區,深刻影響著東亞國家和社會的文化走向。
傳統冠禮飽含著深刻的倫理意蘊、道德追求與責任擔當。
首先,藉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確自身的權利和責任。「三加」儀式無疑是整個冠禮程序的中心環節。初加緇布冠,該冠為太古之制,蘊含尊古尚樸之意。再加皮弁,皮弁為臣子上朝時所戴之冠,意味著受冠者可以參與政治事務。三加爵弁,爵弁為先秦宗廟祭祀時所戴之冠,象徵著加冠者開始擁有祭祀權。加冠過程中,受冠者通過穿戴具有不同意義和功能的冠服,明確其作為成人開始享有治人、參政、祭祀等權利和義務,使其對自身社會角色獲得更為明晰的認知。
其次,藉助冠辭教導受冠者不斷砥礪自己。例如,初加時祝辭有「棄爾幼志,順爾成德」的內容,就是要求受冠者放棄幼年孩子氣的行為,以成年人的道德準則來砥礪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辭說:「敬爾威儀,淑慎爾德。」告誡其成年人的氣質是端莊威儀,內在善良溫和,凡事以禮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終以此為準繩來要求自己。三加的祝辭說:「以成厥德。」囑告受冠者已經成人,要以成人的禮儀標準來約束自己。
再次,古人對冠禮的重視不僅僅在於冠服本身,更在於他們希望藉助冠服儀式,構建一種儒家倡導的理想社會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來世風澆薄,民間胡服盛行,車服多僭越而禁之不絕,道學家們對此無不感到痛心疾首。譬如,司馬光認為不行冠禮,則不知「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四者之行,不知「成人之道」(《書儀》)。朱熹則批評「今衣服無章,上下混淆」(《家禮》),以致華夷不辨,尤需加以整頓。
冠禮是中華優秀傳統家禮文化的重要內容,是中華家文化與禮文化融合的結晶。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禮儀禮節是道德素養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雖然時代發生了變遷,但無論是冠禮的禮義內容還是其禮儀教化方式,都有諸多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吸納借鑑的地方。
一方面,借鑑傳統冠禮儀式和教化方式,為廣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認知,培育禮儀文明素養。《禮記·冠義》云:「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在儒家看來,人之所以為人,在於人有禮義。雖然傳統家禮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這種藉助極富象徵意義與教育性質的禮儀形式,為個體提供社會角色認知,並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素質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來仍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建議有關部門在吸納傳統冠禮儀節的基礎上,設計一套簡明易行的成人禮加以實驗推廣,助推億萬青少年通過儀式更好理解和踐行「成人之責」。
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傳統冠禮文化中的積極內容,使之成為涵養青少年道德人格的豐厚滋養。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冠禮禮義中浸潤和倡導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責、立世之道和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時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必備素質,對於促進家德家風建設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仍然大有裨益。
(本文系貴州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傳統家禮文獻整理與研究」〔16GZGH06〕成果。作者:陳延斌,系江蘇師大中華家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偉,系南京理工大學泰州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