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美術館裡的「公·園」,攝影師眼裡的公園

2020-12-22 澎湃新聞

作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公園」從一個特別的視角折射著時代、生活和心態的變化。

公園中有哪些故事正在發生?故事中的人又各自有著這樣的故事?9月底的上海,空氣中瀰漫著桂花的香味,一個以公園為主題的攝影師聯展——「公·園」前天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對外展出,展覽特邀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傑、許海峰、薛寶其等參與。意在呈現藝術家所看到和講述的關於「園」的故事,進而延伸至「園」及其背後的城市的「公」的話題。

展覽現場相比倫敦海德公園、紐約中央公園等聚集融合多重意義的綜合性公園,此次展覽中所涉及的公園多位於上海,屬於嵌入城市內部的、內化在市民生命經歷中的一個公共空間,而此次參展藝術家的作品也多源自生活周遭的城市公園(urban parks),他們有的把公園作為工作之於放鬆心情之地,只是相比普通人多帶一臺相機;有的把公園作為自己和家人成長的記錄;有的則是以觀察者的視角,忠實呈現公園百態……公園中的人、公園中的動物、乃至公園中的靜物,它們不僅呈現出上海公園的一些特有的功用和氣質,也將觸發更多關於這座城市的社會和歷史話題的思考和討論。

展覽現場此次展覽的學術主持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攝影史論與評論家顧錚認為,公園有陰陽兩面,展覽名「公·園」之間輔以一點,為「公園」賦予更多的含義——既強調了公共性,也是現代性和城市自然生長形成的必然需求。城市中既要有帶有精英意味的、咖啡館式的思想交流空間,也要有公園式的公眾無需消費、可以自由出入的、更開闊的場域。

顧錚,《上海變奏》,攝影,尺寸可變,1988,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公園形態之——時代的痕跡1933年出生的薛寶其是此次參展的15位攝影師中,年紀最大的一位。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掛著相機在家附近的復興公園拍攝多年,完成了「讀書熱」「夕陽贊」「獨生子女」三個系列。近40年後回望這些作品,雖然已經很難知曉他按下快門前與照片中的人有怎樣的交流,以及具體的拍攝過程,但他留下的是集體主義時代的一瞬。

薛寶其《讀書大熱潮之復興公園》,攝影,1985夏,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藏,圖片由中華藝術宮提供「讀書熱」源於高考恢復後,從文化壓制中解脫出來的人,進入一種饑渴閱讀狀態之中。文學熱 、哲學熱,把人們推進全民閱讀的時代,據說當時搞對象,都要談小說。在薛寶其的「讀書熱」中,公園中也隨處可見捧著書本的人,他們中有的獨自閱讀、有的湊在一起讀書,但更多的是抱著嬰兒讀書……這些都是照片中可閱讀的,但照片之外,也隱約透露出,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住房面積的緊張,在公園這樣的公共空間尋到一處隱私和安靜之所,也讓人想到同一時代外灘的「情人牆」的形成,也是源於生存空間狹小之下,以心靈搭建的隱蔽之所。

薛寶其 「夕陽贊」 系列而在「獨生子女」系列中,這看到了剛剛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時代,被譽為「小皇帝」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如何在父母、祖父母輩的呵護下成長。而其中有一張照片記錄了三個家庭結伴遊公園,三個家庭三臺相機一起對準了三個孩子,照片中年輕的父母,發自內心的喜悅和對未來生活的希望也感染到當下看照片的人,但據策展人施瀚濤介紹,薛寶其在閔行電視臺工作的侄子,近些年也對當時照片中的人進行了回訪,照片中有的人已經離去、有的人在國外生活,而攝影或記錄下曾經的生活與夢想。

薛寶其,《明珠薈萃》,1984年秋相比,薛寶其在改革開放初期的照片,藝術家組合「鳥頭」此次的參展作品拍攝於10年前的中山公園,作品名「中山公園,7.13下午15:31」如同手機裡自動生成的文件名,也生成了生命中一個瞬間,在這個看似平淡的照片敘事中包含著草坪、樹木、風箏、天空,青春、歲月等多重與愜意和美好相關的元素,也正是這些元素構成了生命中不起眼卻又難忘的瞬間。看似處於日常戲謔狀態下的鳥頭,在一次採訪中說到,他們對藝術的理解是「愛恨情仇、生老病死……是人類基本情緒的宣洩和認識生命這件事情。」在多倫現代美術館中,與鳥頭的作品對視,忽然感到所謂「青春」,或者是她陪伴你的時候,你並未感到她美好,而當她離開了你才意識到、才開始追憶。這也如同對生命的認識。

鳥頭《中山公園,7.13下午15:31》,攝影,尺寸可變,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公園形態之——結伴歌舞的人此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雖然所逛的公園不同,但不少藝術家不約而同地關注到公園中結伴歌舞的人,其中就包括顧錚、殷漪、btr、弗搭界小組等。

弗搭界《星期六上午在魯迅公園(2009-2011)》,影像,2020,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展覽展出了顧錚兩個系列的作品,一部分創作於1980年代後期,當時他在襄陽公園拍攝了一些穿著睡衣的上海男人,以及在人群中顯得有些詭異姿態的眾生。

顧錚(左一)在展覽現場講述自己的拍攝另一部分則是於展覽開始的三周前,為此次展覽特別拍攝的公園,這一次他將鏡頭對準中山公園中跳交誼舞的群體。在顧錚看來,交誼舞以跳舞的方式尋找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其「個體對個體」的形式,極其符合公園場景的設定。在拍攝中,他並不以傳統攝影的完美構圖、敘事章法為目標,而是以「反報導攝影」的方式,「捲入性拍攝」公園中的跳舞的人,並進入跳舞者的場域之中,用連拍捕捉舞蹈者與圍觀者真實的狀態。「在公園交誼舞的場景中,可以看到有默契的組合、有新加入的,也有獨自跳的。在照片中有一位老爺子一邊與一位老太太共舞、一邊用手擋住鏡頭,我以一個個片段拍攝下一個個過程,並刻意迴避傳統意義上的完美照片,而是注重自己身處其中感受到的場域,並以與照片中的人『共舞』的步態拍攝下他們,所以照片呈現也根據步態有場景、有細節。在忠實於照相機所拍攝到的物像後再做一定的選擇。」顧錚說。

顧錚作品殷漪的作品「為了告別的聚會」位於美術館的1樓,是被「圓臺面」賦予更多衍生情感意義的聲音裝置作品,作品以15個放在聚餐式「圓臺面」玻璃罩中、收錄虹口公園(魯迅公園)中歌唱聲音的揚聲器,配合每半小時發生的小號演奏。

展覽現場,殷漪作品「為了告別的聚會」這件作品源自殷漪對於魯迅公園每周末自發形成的百餘人的合唱團的疑問,這麼多退休老人何以會在每個周末聚集在公園集體唱屬於他們時代的歌?為什麼他們會選擇使用這種方式發生?又是為什麼他們會選擇在公園?在與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殷漪發現,他們大多是50年前響應毛主席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退休後再次回到自己出生的城市,並在作為社會公共空間的公園發聲,而他們之所以來到公園,又與他們的居住狀況、人際交往和社會關係相關。在展覽現場「圓臺面」上,放著50年前火車站送知青的歷史照片,照片是沉默的、或只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記憶中,還存有當時的聲音。而在公共空間中,他們聲音的力量也成為一種召喚。作品名「為了告別的聚會」源自米蘭·昆德拉的小說,而「圓臺面」的形式也讓這場「聚會」帶著一些悲涼的氣氛。殷漪還為這場聚會創作了譜了一段小號音樂,並通過招募的形式徵集演奏者逢節假日定時演奏,作為作品行為的一部分。據殷漪介紹,至今為止招募到的小號樂手的年齡分布很特別,要不60歲以上,要不30歲以下,這似乎也是如今中國社會的生存狀態和結構造成的。在展覽開幕現場演奏的小號樂手是一名初二的女生,她的祖父母就是「知青」,看似一個過去時代的記憶,依舊在如今的生活中生長和延續著。

殷漪 《為了告別的聚會》裝置作品。「圓臺面」上,放著50年前火車站送知青的歷史照片。在多倫現代美術館的建築結構中,這件作品也貫通了3層展覽的空間。被隔離在玻璃罩中的聲音,與3樓弗搭界小組的影像作品的喧囂之聲形成了一種呼應和反差。巧合的是,弗搭界小組也以魯迅公園中結伴歌舞的人群為對象,鏡頭之中的他們超越了庸常,散發出超強的能量磁場,其中又帶著些屬於公園曖昧氣氛中的魅惑。尤其當觀者走入獨立的放映空間,置身於其中,如同闖入者,卻又沉迷其中。

展覽現場弗搭界小組《星期六上午在魯迅公園(2009-2011)》在美術館3樓另一個獨立空間中,btr的作品《分開聚眾》記錄的是2020年三月下旬,上海公園恢復開放,在當時是疫情發生以後之後,僅有的公共空間,也在其中看到了疫情之下公園的狀態,其中也有獨自起舞的人。「新冠」14天的隔離期對應到作品中是如「遲來的春天 還是來了 它不會缺席」等14字的仿俳句,類似的語句也讓人想到了大衛·霍克尼在法國諾曼第隔離期間的作品。也在隔離之後,作為城市公共設施開放的公園,也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到訪。

btr《分開聚眾》,三頻錄像,4k30fps(3840x2160),2020,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btr《聚2020》,攝影,尺寸可變,2020,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徐傑,公園,攝影,尺寸可變,2012-2015,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公園形態之——氣球「獨自一人拿著相機在公園裡閒逛是一件簡單又快樂的事……」參展藝術家陸元敏的展籤上僅寫了這樣一句簡單而具有畫面感的話。而公園中不同的畫面轉化到照片中,也帶著不同的情緒,即使是通常代表快樂氛圍的氣球也不例外。

在陸元敏的鏡頭中,看似隨意按下的照片似乎帶著某些荒誕的情節。被倒拿的長頸鹿玩具、帶著翅膀的女孩、被綁在一起的hello kitty氣球,看似尋常的場景,在攝影的詮釋中另有一番含義。在顧錚看來,陸元敏把公園作為自己的「道具箱」,他在其中尋找生活中超現實的場景。

陸元敏《遊園》,攝影,尺寸可變,2019,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逛公園時我只比別人多帶了一臺相機。」參展藝術家許海峰說。逛公園也是他消解自身煩惱的一種方式。他鏡頭中公園裡的人和動物,都帶著一絲隱隱的孤獨,即使是色彩繽紛的氣球有被一種落寞的氣氛籠罩。

許海峰作品而在朱浩的作品中,氣球終於歸位,成為了童話夢幻氣氛的一部分。除了而是關於公園的記憶外,成年以後朱浩再次逛公園是因為妻子懷孕,而到了女兒出生後,他的公園攝影成為了女兒成長的記錄。展覽如同將觀眾帶入私人相冊中,一起見證女兒的成長,不同電影劇照一般,壓縮了成長和四季。其中,有不少帶有草坪、帳篷、氣球的元素,此時氣球中似乎充滿著歡樂和希望。

朱浩《野餐盒裡的波拉片》,攝影,尺寸可變,2012-2020 ,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朱浩作品朱浩的作品似乎也連結了藝術家與普通人對公園的演繹。在策展人施瀚濤看來,「公園大概是(至少在中國,在不遠的過去)除了照相館之外,拍照的行為發生最頻繁的地方。從孩子成長到情侶約會,我們常常會在平淡的日常生活的間隙,去公園用照相機來記錄下這些日常過程的象徵性瞬間。到了公園怎麼可以不留影,而且,常常也只有去公園才會帶上照相機。」

策展人施瀚濤導覽在更多的公園形態中,展覽還呈現了公園中打牌的人、運動的人、書寫的人、以及相親的人。而「公園」的概念還與「澎湃·城市漫步」欄目引入的「沒有圍牆的公園——城市綠地」所形成的對話,使之成為關於探討城市發展更開放的議題。而美術館也成為一個提問與對話的場域。

「澎湃·城市漫步」欄目引入的「沒有圍牆的公園——城市綠地」展覽區域

蔡東東《拍照的女孩》,攝影,42×48.5cm,明膠滷化銀照片,2019,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而言,「在建館之初就關注影像的領域,此次聚焦於『公園』,也連結著城市發展的進程,同時也將歷史記憶、文化演變與特殊群體、個體命運緊密複雜的交織成一張變化的網絡。而在城市更新中,個體、群體與城市的關係會是如何?我們如何參與?等一系列話題,也將在通過展覽過程中的公教活動不斷涉足和探討。」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館長曾玉蘭說。

甘瑩瑩《我們的世界》,出自「無名之地」系列,攝影,90×59cm,2017,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

郭盈光《順從的幸福》,攝影,114X75cm,2016,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據悉,此次展覽由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主辦,顧錚擔任學術主持,施瀚濤擔任策展人,參展作品來自btr、蔡東東、弗搭界小組、甘瑩瑩、顧錚、郭盈光、陸元敏、鳥頭小組、徐傑、許海峰、薛寶其、嚴懌波、殷漪、朱浩,以及「澎湃新聞·城市漫步」項目,展覽將持續至12月13日。(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沒有圍牆的公園·回聲 | 「公·園」裡的自然與相遇
    攝影展「公·園」自9月26日起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展出,本周即將落下帷幕。也許我們可以把這些視角各異的作品,看做一種記錄儲存技術所構成的自然,這樣一來,進入「公·園」,如同進入一座公園,進入一個浮動著異質共生的顆粒的生態環境。投身公園在「公·園」裡,熟悉的日常城市空間產生了變形。被切割出的範圍,產生了遠近各異的感知距離,公園變成了一個被多方賦義的對象、一種聯結記憶和自然的媒介。
  • 「南公園」原來是一位「南公」的「園」
    「公」園原來是「私」園說起南公園的得名,似乎沒有什麼值得「深思」的地方,「南」定準了方位,「公園」說清了樣子,殊不知,在變成「公」園之前,南公園是一座「私」園。然而,歷史是多面的,其中一位藩王,在福州留下了一座佔地4.2萬平方米的耿家別墅花園,這位藩王自稱「南公」,於是他的私人花園就稱為「南公園」。據《竹間續話》記載,「南公園,在水部門外,舊為耿精忠別業。園林幽勝甲於會城內外。有『七橋秋色勝江南』之說。精忠敗後被殺。
  • 【樂者敦和·大音煌盛】|「2018美術館裡上美術課」-高中課程
    在「樂者敦和·大音煌盛——敦煌壁畫樂舞專題展」期間,徐匯藝術館於11月9日迎來了徐匯區南洋模範中學的師生們來到館內開展「美術館裡上美術課」。
  • 美術館裡「藝」想不到的科技傳祺
    走進「舞動鉅浪」展區,觀眾們仿佛化身成一朵朵翻滾的小浪花,與海浪共舞,隨心而動,聆聽海浪聲在耳邊呼嘯,感受大海無窮盡的力量。  光影交錯間,美輪美奐的動態藝術影像給觀眾帶來了近乎真實的全感官體驗,便會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令人驚嘆的瞬間。
  • 【樂者敦和·大音煌盛】|美術館裡上美術課
    同學們欣賞了動態虛擬洞窟中全息影像以及逗趣的軌道鏡動畫,還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針對性地進行參觀。通過在美術館裡上美術課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們有機會直觀地感受到文化遺產的魅力,更是培養他們創新創造的能力,提高美術學習的自信心。
  • 研學|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是什麼?
    藿香葉綠絨蒿在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攝影師的眼裡,攝影具有審美和科學取證的雙重屬性。國外有博物學傳統,達爾文隨軍艦遠行,會帶上幾位畫師,隨時畫下物種樣貌。在藏地拍攝的攝影師們在這樣高難度、艱苦、惡劣的環境下,影像生物多樣性調查攝影師團隊完成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在中國為人跡罕至的角落拍攝了大量精彩的照片
  • 上遊影像·攝影家解國清 | 驚豔!棕腹仙鶲鳥現身大渡口公園
    {"title":"上遊影像·攝影家解國清 | 驚豔!", "id":"3470930", "classid":"1151"} 上遊影像·攝影家解國清 | 驚豔!
  • 親手繪畫的魚可以在美術館裡遨遊?teamLab發布全新作品!
    親手繪畫的魚可以在美術館裡遨遊?teamLab發布全新作品!記者 / 黃騫文原標題:《親手繪畫的魚可以在美術館裡遨遊?teamLab發布全新作品!》
  • 老照片:戰地攝影師拍下清朝皇家禁地最早的影像
    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文昌閣。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曇花閣。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琉璃塔。不久,不清楚具體在何時,費利斯再次回到清漪園,拍攝了被英法聯軍焚毀後的影像。我們從照片中看到,昆明湖面上了布滿了殘荷,一片蕭瑟景象;萬壽山麓壯觀的佛香閣在暴行中化作煙塵,不見蹤影。
  • 用鏡頭看見|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
    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攝影師Ando Fuchs黑白攝影作品孤獨的影像
  • 公·園展覽系列講座之三 | 都市公共空間的現代光暈——從晚清張園...
    公·園展覽系列講座之三 | 都市公共空間的現代光暈——從晚清張園說起 2020-11-16 14: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初見:費利斯·比託,世界最早的東亞影像記錄》攝影展於上海寶龍...
    攝影師費利斯·比託的珍貴歷史影像原作,曾在2017年9月16日謝子龍影像藝術館開館之際大型亮相。本次巡展由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攜手寶龍美術館聯合主辦,是國內迄今為止對費利斯·比託最大型的回顧,展覽集中展示費利斯·比託在中國、朝鮮、日本的珍貴歷史影像、視頻資料和文獻出版物等,向觀眾完整呈現世界最早的東亞歷史影像記錄。
  • 墨奈藝術·視覺饕餮影像展,相聚M751創意園
    本次展覽呈現了二十餘名藝術家的近二百餘件作品,其中包括經典館藏級影像作品、現代藝術家、當代藝術家、影像藝術衍生品等,涵蓋了現代、當代、觀念、經典傳統、藏品五大分類的藝術作品,齊聚了名家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弗蘭克·霍瓦特 (Frank Horvat)、劉炳源、楊元昌、姜寧等藝術作品,也展示了許多當代攝影作品,更有私家珍藏的蛋白照片。
  • 不止三大時尚女刊攝影師 有超感知影像賦能未來人人都是影像大師!
    不止三大時尚女刊攝影師 有超感知影像賦能未來人人都是影像大師!有超感知影像賦能未來人人都是影像大師!近日,三大時尚女刊《ELLE》 、《時尚芭莎》以及《VOGUE》的六位特邀攝影師也紛紛加入到了華為P系列影像作品徵集活動中來,六位攝影師使用華為P40 Pro所創作的影像藝術作品獲得了強烈的反響與業內的高度評價,讓人再一次感嘆,當影像藝術與華為P40系列相結合,成就了令人震撼的超感知影像藝術作品。
  • 城市影像——第四屆寧波攝影周入圍名單公布
    NO.2蘇州拾城攝影師倪黎祥《謎園》「蘇州園林,本來是明清失意官宦和落魄文人離開朝廷、尋求自在的居所,承載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緻生活。園林亦被看作傳統文人心靈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他們藉此塑造了一個理想國,以格心成物。
  • 妙齡女子裸身在兒童公園拍大尺度照片,還有男攝影師指導pose丨園方...
    妙齡女子在兒童公園裡赤身裸體拍照片,這是咋想的?近日,網傳有人在南寧市鳳嶺兒童公園跳傘塔上,拍攝不雅照片和視頻。從周邊環境來看,疑似發生在南寧市鳳嶺兒童公園內。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不雅圖片確實是在鳳嶺兒童公園歡樂世界拍攝的。1月3日,園區運營方——廣西麗紫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專門針對該事件作出聲明。
  • 「美術館裡的家」:2020「儷喬X永樂」藝術地產新品發布會圓滿落幕!
    嘉年華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公開上市的大型旅遊、酒店及零售綜合項目營運商,包括主題公園、酒店、品牌直營購物中芯、餐飲、會展、休閒娛樂及康樂設施。致力於締造具有國際標準和品質的住宅範本,築就高端地產典範。  永樂文化公司  永樂文化是服務於高端藝術領域的綜合型文化藝術公司。
  • 攝影師駕到丨今天太陽別有「韻」味
    《日暈》 馬愛進 攝於東陽《光》 李逢亭 攝於塔石《光》 李逢亭 攝於塔石《圈圈圈》 山野美景傳遞人 攝《松林裡的瑜伽》 張建成 李雲升 攝於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溼地公園>《松林裡的瑜伽》 張建成 李雲升 攝於武義縣履坦鎮壇頭溼地公園《園藝師》 張建成 李雲升 攝於武義縣履坦鎮郭塘村龔建平新建的盆景園《體育鍛鍊》 包康軒 黃強 攝於東陽市江北小學教育集團月亮灣校區《課間操》 包康軒 黃強 攝於東陽市江北小學教育集團月亮灣校區
  • 北京國際攝影周|「升東吉西」國際藝術影像三聯展
    國展美術中心作為2017北京國際攝影周的分會場,將以「升東吉西國際影像單元」為主題,緊扣2017北京攝影周「攝影:本來與未來」的主題,分別以三個單元展開,它們是——升東吉西法國當代影像六人聯展升東吉西中國首屆即時影像展升東吉西俊安實驗藝術影像展
  • 助力影像行業新徵程——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長穆德遠淺談
    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會長 穆德遠對於影視行業從業者來說,突如其來的疫情無疑是對市場沉重的打擊,但是正可謂「危機:危中遇機」,現今的影像傳播已經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影像傳播方式也有了多樣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