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笠翁對韻》中「一東」、「二冬」部韻母讀起來沒有區別?

2020-12-12 騰訊網

有朋友問:《笠翁對韻》中,有個「一東」韻。為什麼又有「二冬」韻。古代東、冬韻母有別嗎?

這話問得,在古代要是沒有區別,為什麼要分成兩個韻部呢?

在平水韻之前,這兩個韻部的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而且應該還比較明顯。也就是在當時的官話,即中原口音之中。直到今天,我們去南方聽某些地方的特別老的方言,可能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還有區別。

但是這兩個韻部字的發音逐漸靠近,和其他平水韻部中的發音變化的原因有些不同。其他韻部,我們今天讀不準,大多是因為元朝兵馬南下,北方語系一統中原,中原語系被驅逐的原因。我們今天使用的普通話發音,大概從元以後就是這樣了,和唐音宋調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入聲字。這就是學習唐宋古詩詞最大的難度,很多字發音差得遠。

「一東」和「二冬」兩個韻部的字混淆是卻是從唐朝就開始了的。

據考證,唐代以前,漢人對「東」、「冬」讀音有區別:東讀如dūng,而冬讀如dōng。於是就將兩類現在看來一樣、古代讀音有區別的字,分成兩個韻部,並分別用「東」和「冬」作為韻部稱呼。而到了唐朝末年,李涪《刊誤》中有云:「何須東冬、中終妄別聲律?」也就是說,由於曲子詞、古風、歌行體對變化語音的運用,晚唐文人都開始覺得「一東」和「二冬」的韻部區別有些多此一舉了。

但是還不能排除當時這種口音混淆的地域差異。可能只是從官話,或者說中原語系,或者說長安音來說,兩韻部字的發音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朝,經過時間的演變,這種現象就更加普遍了。所以清朝戈載結合平水韻整理以前的詞牌(主要是宋詞)編寫《詞林正韻》時,就讓一東、二冬通用了。不再使用「東」、「冬」來標示,直接使用了「第一部」囊括了這兩個平聲部,也包括了仄聲的同一發音的字。

《詞林正韻》、《笠翁對韻》以及它的前身《訓蒙駢句》都是在《平水韻》上發展而來。

為什麼《詞林正韻》合併了韻部,而《笠翁對韻》卻依然使用「一東」、「二冬」?因為《詞林正韻》是韻書,後來民國時期的《中華新韻》也是韻書,同樣進行了大規模合併,首當其衝就是「一東」、「二冬」。

而《笠翁對韻》只是在《平水韻》基礎上寫給小孩子們背誦的口訣而已,自然不會對韻部做出改變。

為什麼詞牌的用韻(詞林正韻)合併要早出詩歌(中華新韻)呢?

這與詩詞不同的發展時期有關。到了宋朝,詩已經逐漸走入上層路線,格式固定,風格清冷,主要是給文人用來抒發大情懷,批判諷喻哲思使用,也就是所謂的「詩言志」。而「陽春白雪」從來都是小眾,相對於蓬勃發展的詞牌文化,宋詩的境地和它的特徵是相符的,都是冷冷清清,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屬於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文學體裁。失去了下層創造活力的詩,也就沒有在形式上發生大變化的動力。從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後到南宋末年,詞人輩出,而詩人僅靠陸遊一人獨撐大局。

換句話說,寫詩不流行了,已經成為高級文人的獨有工具。在文人心中,詩歌的地位也是要遠高於詞的。寫詩沒有詞牌一樣隨處可作,宴樂下酒的娛樂功能,已經成為了一種要沐浴更衣、靜心上香之後的儀式感行為。

當一種行為變得形而上之後,那些繁文縟節的規矩在人們心中看起來就會變得正常,才符合身份。特別是像這種古舊的文藝創作類型,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學大師們不都是身著唐裝,手拿木串,銀白頭髮,文房四寶,要多高級有多高級?這些東西能增添他的學問嗎?不能。但是給外人的觀感就不一樣,這是一種利用規矩、禮節、形式來打造一種形象——至少看上去挺牛X的。

我就經常被人吐槽:「你這人看上去一點都不古典,怎麼老是講古詩?」所以可能再過些日子,我也要把鬍子留起來,搞件漢服大褂批起來,然後再來賞析古詩。

扯遠了,但是心態是一樣的。就好像我們今天看茶藝師的表演,缺少一道工序就會被內行人嘲笑——實際上呢?對於解渴的人來說,那可是真多餘——在宋朝的時候,詞牌就是用來解渴的,而詩就是茶道師用來擺譜的。

對於詞牌來說,如何方便創作才是根本,所以會出現二個韻部,四個韻部的大混用(平仄通用),怎麼方便怎麼來。而對於小眾的詩來說,恨不得回到《詩經》的年代,用形式來區別出和詞牌的地位,《平水韻》、《廣韻》、《唐韻》、《切韻》,甚至恨不得回到沈約的《四聲韻》,人為製造出和流俗文學的差距,又怎麼會對發音還有一定區別的兩個韻部進行合併呢?

《平水韻》從廣韻的二百零幾個韻部(記不得了)合併到106個韻部,實際上也作了大量的合併工作,但是肯定是基於發音精準區別上來做的工作,才會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同。

也就是到了今天,我們才會以《平水韻》為古,誰知道當年劉淵刊行《平水韻》的時候,是不是被一幫老古董罵個半死?

而劉淵也沒有合併「一東」、「二冬」部,說明即使很容易讓人混淆,但肯定還是有一些發音區別的。

至於後來的元明清到今天,使用平水韻更多是一種情懷,這也從側面更加說明古詩這種文化創作的日益小眾。

為什麼有新韻的崛起,而我們還是固守平水韻?

因為不流行嘛。

至於今天我們創作格律詩,到底是要固守平水韻還是使用新韻創作,這個問題討論過多次,沒必要反覆說明。

個人的態度是肯定要了解平水韻,賞析古詩詞,學會古詩詞技巧和寫作方法。而創作則以個人愛好為主,想用什麼韻隨意。用新韻看的人多點,用平水韻自我感覺更古、更高級、也更容易得到詩協的承認——畢竟那是個更小的圈子——混圈子和純粹的感情表達不一樣,得有標準作為敲門磚。

其實,不管用什麼韻,在文藝形式百花齊花的今天,留給古詩詞的活動範圍都不寬了。

有朋友就說,我們不在大力提倡嗎?

對啊,還不提倡就會死了。你見過短視頻要大力提倡嗎?見過流行音樂、電影文化、網絡小說要大力提倡嗎?因為他們新鮮、有活力。

古詩是輝煌過,畢竟是歷史,作為研究、愛好是需要保護的,但不要痴心妄想地以為可以復闢與世界的未來、大眾的選擇作對。無論寫詩還是做人,要有傳承,但是更加要面向未來。

扯著扯著,又跑題了。說回來,在古代「一東」和「二冬」部的字發音肯定是有區別的,古人編纂韻書,分「上平、下平」可能是字太多的緣故,但是絕不會在同一發音下另開韻部。

不過到了今天,這兩個韻部的字發音已經沒有區別。

相關焦點

  • 讀《笠翁對韻》,探尋「平聲三十韻」
    因為劉、王二人都是平水人,故稱「平水韻」。「平水韻」包括上平、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古人選取每個韻部的第一個字作為這個韻部的代表字,便於稱謂,如一東、二冬等。
  • 給孩子們的美學啟蒙課笠翁對韻和聲律啟蒙
    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分為上下兩卷,一共30個韻部。韻律聲律啟蒙最大的特點就在於押韻。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一韻
    「東」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一韻部。 北宋時官修的《廣韻》本有206韻,平水人劉淵根據唐代人寫詩的實際用韻情況,將206韻合併成107韻;後來平水人王文鬱又縮減為106韻,這106韻就被稱為「平水韻」,也叫「詩韻」。每個韻部包含若干字,作為格律詩用韻的韻腳字。
  • 《笠翁對韻》很難背?了解它的意思和故事,就能事半功倍(一)
    女兒正在讀二年級,近日,為響應國家提出的「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開始讓她接觸一些國學經典,其中便有《笠翁對韻》,相信很多小學生的家長也是如此。首先講講什麼是「韻」。詩韻、詞韻和曲韻都有所不同,實在是一門很宏大的學問,但對於一個小學生,或者小學生的家長來說,並不需要了解這麼多。
  • 聲律入門,是《聲律啟蒙》還是《笠翁對韻》好?
    為什麼有人說《聲律啟蒙》要優於《笠翁對韻》呢?這兩本書內容實際上差不多的,都是按照韻部,訓練初學平水韻者的平仄對仗技巧。要說區別呢,就是兩本書的作者,《聲律啟蒙》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進士車萬育。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能讓讀者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在啟蒙讀物中獨具一格,經久不衰。而《笠翁對韻》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戲曲家李漁。他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 我眼中的李漁(《笠翁對韻》作者)
    《笠翁對韻》一東《笠翁對韻》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宛如歌謠,琅琅上口。被其深深吸引,於是乎想著去探究作者李漁,度娘是這樣告訴我: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蘭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 閱聽悅享聽|《笠翁對韻》感受中國語言韻律之美
    閱聽悅享聽|《笠翁對韻》感受中國語言韻律之美 2020-05-10 02: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笠翁對韻》| 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8集
    作者了解了,我現在就要講,我們要念讀《笠翁對韻》的時候,你要知道,他是根據什麼來編這個韻腳,它的順序是怎麼產生的,為什麼會一東、二冬、三江、四支這樣來,我現在就要介紹關於詩韻。這個韻我記得聲韻學老師會談,大概談,你們大概已經有印象。我這邊大概就是從《唐詩三百首》裡頭,把它濃縮了一些韻說概念。
  • 笠翁對韻上卷·一東(全文注釋)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喜歡就關注我吧~笠翁對韻·視頻朗誦笠翁對韻上卷,一東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長空】寬廣高遠的天空。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萬裡長空且為忠魂舞。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山花】山間野花。
  • 紫雨講文言•《聲律啟蒙》卷上•二冬1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冬」和「東」現代漢語普通話讀音完全一致,但在中古讀音不同(主要是韻腹不同),所以分屬不同的韻部。(一)聽讀一遍,注意這幾個字的發音:馮féng  蛩qióng  雍yōng   迢tiáo 遞dì  嵯cuó  峨é(二)請用筆圈出八個韻字:冬  鍾  松  龍  蛩  蜂  雍  峰(三)標註平仄聲對讀:春對夏,秋對冬。平對仄,平對平暮鼓對晨鐘。
  • 一年級孩子背《笠翁對韻》有用嗎?
    我是語文老師,認為《笠翁對韻》沒用。尤其一年級的孩子,「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晴空」,這是古代詩人們在寫詩的時候選擇對偶詞語(即意象)時用的。省了很多事,還方便記憶。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教課、寫文章之外,我沒事的時候會填一些古詩詞。
  • 中國詩詞大會:寫《玉蒲團》的李漁還寫了《笠翁對韻》,真美極了
    董卿美麗的董卿姐姐問小姑娘有什麼特長的時候,小姑娘不卑不亢的說出了,她會唱《笠翁對韻》。別說,還真好聽,小姑娘的乾淨甜美的嗓音,加上這麼優美的歌詞,真是讓耳朵享受。閒言少敘,趕緊帶大家來了解《笠翁對韻》,這《笠翁對韻》其實是很長的,還分為卷一和卷二。裡面涉及的東西,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等等等,還讓它們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讓人在誦讀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
  • 《笠翁對韻》| 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7集
    把前面的那幾個條件講起來,四個條件皆合只有一個類別不合。你看山重平平,柳暗仄仄,水復仄仄,花明平平,疑無路平平仄,又一村仄仄平,那個一絕對是入聲字。我下一次會讓你們做基本功課,一東,二冬我們開始上《笠翁對韻》,馬上下禮拜就開始了。你就上完一段你就開始標,你現在回去嘗試標,慢慢聽,聽我講你標,哪一天我來檢查你的課本標對了沒有,開玩笑,我一講了以後你當然都對了。
  • 李漁的《笠翁對韻》:20個經典對句,帶你走進聲韻最美的古詩詞!
    還有人說,我只會按照如今的韻部來讀詩,一二三四聲中,前兩者為平,後兩者為仄。可是讀古詩詞的時候,往往不是如此,「平上去入」太複雜了,(平水韻)韻部劃分也跟新韻大有不同。如何既能訓練自己對古韻部的熟悉度,又能在有趣的對對子中暢遊呢?
  • 《笠翁對韻》·[四支]-1
    《笠翁對韻》四支 -第1節泉對石,幹對枝。吹竹對彈絲。山亭對水榭,鸚鵡對鸕鷀。五色筆,十香詞。潑墨對傳卮。神奇韓幹畫,雄渾李陵詩。幾處花街新奪錦,有人香徑淡凝脂。萬裡烽煙,戰士邊頭爭寶塞;一犁膏雨,農夫村外盡乘時。
  • 【詩詞學堂】《笠翁對韻》| 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7集
    把前面的那幾個條件講起來,四個條件皆合只有一個類別不合。你看山重平平,柳暗仄仄,水復仄仄,花明平平,疑無路平平仄,又一村仄仄平,那個一絕對是入聲字。我下一次會讓你們做基本功課,一東,二冬我們開始上《笠翁對韻》,馬上下禮拜就開始了。你就上完一段你就開始標,你現在回去嘗試標,慢慢聽,聽我講你標,哪一天我來檢查你的課本標對了沒有,開玩笑,我一講了以後你當然都對了。
  • 平水韻中的「上平聲」第三韻
    「江」是「平水韻」中上平聲的第三韻部。 在宋本《廣韻》中「江」作「古雙切」,平聲,江韻。 平水韻中江韻字比較少,《笠翁對韻》這一部分內容所用到的江韻字有雙、江、缸(釭)、窗、腔、逄、降、邦、龐、槓、幢、艭、尨,共13個。
  • 《笠翁對韻》| 王偉勇教授主講 - 第9集
    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個,然後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正好十五個韻部,有沒有?十五個韻部,那怎麼辦呢?你說我怎麼剩三句?我就自己造了一句,上平十五回,上平一共有十五個韻字。為什麼要用回?有沒有看到它第五個正好是微,有沒有看到微?微,微韻,第十個是不是灰?各位,灰跟微在支四韻它是很可以的。那我怎麼辦?
  • 笠翁對韻(1-5節)
    笠翁對韻      清qīng 李漁lǐyú    一yī 東dōng 天tiān對duì地dì,雨yǔ對duì
  • 《笠翁對韻》01
    日rì下xià對duì天tiān中zhōng。風fēng高gāo秋qiū月yuè白bái,雨yǔ霽jì晚wǎn霞xiá紅hóng。牛niú女nǚ二èr星xīng河hé左zuǒ右yòu,參shēn商shāng兩liǎng曜yào鬥dòu西xī東dō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