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巴勒斯坦已經宣布建國,也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但是其國土人民仍在以色列的實際控制之下,如果得不到以色列的首肯,它的每一個主張和訴求都無法訴諸實踐。
而在中東地區,除了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其他國家幾乎都是由阿拉伯人建立的,即便是土耳其和伊朗,也與巴勒斯坦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
然而,就是在這麼一個阿拉伯國家林立、伊斯蘭教盛行的地區,巴勒斯坦歷經幾十年的艱苦鬥爭也尚未站穩腳跟,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難道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棄子嗎?
棄子的命運:只有生死存亡,無關人權道義
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領土爭端和民族矛盾,既是中東戰爭的導火索,也是中東亂局的核心問題。然而,巴以之爭實質上不完全是兩個民族的鬥爭,更多的是西方列強出於種種齷齪心思一手造就的。
巴勒斯坦的前途命運,需要在大國博弈的夾縫中艱難行進,從來無關人權道義,只有生死存亡。在生存土地的選擇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沒有自主的權力。
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猶太人曾經建立過希伯來王國,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在近千年內於此繁衍生息,這是雙方提出排他性主權要求的基礎。
英國的《麥克馬洪書簡》和《貝爾福宣言》分別對阿拉伯人和猶太人許下了建國諾言,加劇了兩個民族的仇恨和矛盾,復國和衛國之間不存在任何妥協的可能,兩個民族流血衝突和恐怖事件頻發,在此背景下,英國將抗不下的責任甩給了聯合國。
《貝爾福宣言》
誠然,1947年的聯合國的181號決議明顯偏向於以色列,它的人口不及巴勒斯坦的一半,卻佔據了57%的土地,這種不公平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中東戰爭。但是,如果該決議偏向於巴勒斯坦,雙方就能達成一致了嗎?恐怕很難!
以色列本身就是歐美等國在阿拉伯世界裡打下的一顆釘子,只要這些大國在中東地區的利益需求沒有變化,巴以衝突和中東亂局就會持續下去,在這場蔓延幾十年的衝突之中,無論是巴勒斯坦還是以色列,都沒有決定性的話語權。
以色列
歷史沒有假設,仍需直面現實。雖然以色列背靠大國支持在五次中東戰爭中佔盡了便宜,但我們也不能因此完全認定以色列是巴以衝突和歷次中東戰爭中的過錯方,在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面前,人權道義從來都不是優先考慮的問題。
對阿拉伯其他國家而言,亦是如此,對巴勒斯坦的支持與否完全出於本國利益考量,無論是幫是棄,他們最先考慮的總是本國而非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東戰爭
棄子的困局:內亂不止,外戰不休
中東地區是全球能源和戰略要地,其局勢走向關乎整個世界的格局發展,所以,這是全球大國的必爭之地,是大國博弈最白熱化的戰略要地。想要從這樣一個混亂的區域內實現國家和民族的真正獨立,需要勤修內政,並在國際上廣結良緣,兩者缺一不可。
然而,內亂不止、外戰不休的巴勒斯坦兩個條件都沒達到,怎麼可能擺脫成為阿拉伯棄子的命運呢?巴勒斯坦內亂不止,國家道路撲朔迷離。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巴勒斯坦始終沒有形成核心的領導集團,由於政見不同,內部組織經常鬧的不歡而散甚至大打出手。
早在1936至1939年的巴勒斯坦民族主義運動中,就有主張暴力不妥協的極端強硬派和主張在託管狀態下妥協建國的溫和派之分,在其領導人胡塞尼流亡他國後,群龍無首的各個派係為了爭取領導權而相互暗殺,造成了法律和秩序的崩塌。
1983年5月,巴解組織作戰部部長阿布·穆薩因在鬥爭路線上與阿拉法特相左而發動兵變,雙方武裝鬥爭持續了半年之久;1994年,「人陣」「民陣」等組織因反對巴勒斯自治協議而退出巴解執委會。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巴勒斯坦兩個最大政治組織「法塔赫」與「哈馬斯」的鬥爭更加白熱化:2006年「法塔赫」拒不承認「哈馬斯」在立法委員會的選舉結果,兩派開始發生武裝衝突並各自為政,使本就力量不足的巴勒斯坦進一步分裂;
17年兩派在埃及斡旋下初步和解,然而19年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又下令撤出了拉法口岸的工作人員,兩派相互指責對方逮捕己方成員,和解的表象之下仍然是內鬥不止的僵局。
在這樣的形勢下,溫和派與以色列達成的協議不被認可,激進派與以色列的鬥爭得不到幫助,連巴勒斯坦自己都把握不住國家的獨立路徑,又讓別國如何助力呢?
巴勒斯坦外戰不休,外交關係時好時壞。1970年6月,巴勒斯坦遊擊隊不斷挑釁約旦政府,甚至策劃刺殺時任約旦國王海珊,忍無可忍的約旦在美以的支持下於當年9月沉重打擊並驅逐了巴解組織;
1975年4月,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的遊擊隊又槍擊了一座基督教堂,引發了長達十餘年的黎巴嫩內戰;1991年海灣戰爭前夕,時任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明確表態站隊薩達姆,引起了幾乎所有海灣國家的不滿,導致了大量巴勒斯坦人被迫離開,對巴勒斯坦的財政援助也一度中斷。
不得不說,巴勒斯坦的一些過激作為和孤立政策嚴重影響了阿拉伯國家的同情和支持,甚至在某些時期內與同民族同教派的國家產生了敵對關係。而其內部少數組織的恐怖活動,更是影響了它的國際形象和外交力度。
內亂不止、外戰不休的巴勒斯坦,既缺乏足夠的力量支撐,又沒有明晰的道路規劃,外交政策和國家戰略因為不同派別不同領導人的上臺而反覆無常,這樣的國家怎麼可能不成為棄子?
黎巴嫩內戰
阿拉伯與巴勒斯坦:繞不過去的美國,丟不下的棄子
如果僅看表態發言,阿拉伯從未放棄過巴勒斯坦;如果看各個國家的實際動作,阿拉伯從未把巴勒斯坦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時至今日,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再也繞不開美國,而由於各個阿拉伯國家不同的對美關係,他們在不同時期對巴勒斯坦的支持力度也不盡相同,至於其背後的利益訴求和隱藏目的就更加耐人尋味了。
在很多時候,巴勒斯坦更像是阿拉伯國家手中的一張牌,時不時亮出來但又從不打出去,是一枚丟不下的棄子。阿拉伯國家對巴勒斯坦的態度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就已經初現端倪。
首先,第一次中東戰爭的發起方是阿拉伯國家聯盟,然而彼時的巴勒斯坦尚未以國家形態加入聯盟之中;
其次,戰後以色列與多個阿拉伯國家籤訂了停戰協議,埃及承認了以色列除加薩走廊的主權,約旦吞併了巴勒斯坦的西岸地區,實質上巴勒斯坦的國土被以色列和部分阿拉伯國家瓜分了;最後,此戰的結果使巴勒斯坦喪失了八成的國土面積,有一百萬的巴勒斯坦人淪落為他國難民。
在這場戰爭中,巴勒斯坦建國完全成為了部分阿拉伯國家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藉口,而戰爭失敗後,又被這些國家推出來作為擋箭牌和替罪羊,難道這還不能說明巴勒斯坦是阿拉伯的棄子嗎?
美國是巴勒斯坦獨立路上繞不開的絆腳石,也是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棄子的重要原因。五次中東戰爭中美國的身影從未缺席,海灣戰爭更是確立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巨大軍事威懾和外交影響。
由於遜尼派和什葉派的宗教之爭,阿拉伯國家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這就給使美國有了很好的插手契機和分化基礎。在胡蘿蔔和大棒的雙重因素下,不少阿拉伯國家不得不擁抱美國以保證自身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經濟社會發展。
比如海灣戰爭期間,各個海灣國家與美國統一戰線對付伊拉克;比如11年阿拉伯聯盟開除敘利亞並對其實施經濟制裁;比如17年阿拉伯聯盟開除了力挺美國死敵伊朗的卡達。
對巴勒斯坦亦是如此,20年在美國川普政府的支持下,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悍然宣布了對巴勒斯坦部分地區的吞併計劃,頓時引起軒然大波。在一片國際反對浪潮中,貌似頂不住的以色列與阿聯籤署了一份所謂的和平協議,暫停了該項計劃。
這毫無疑問是帶有陰謀氣息的,正如土耳其所言,該協議是赤裸裸的偽善行為,阿聯為了自身利益出賣了巴勒斯坦,而加納國會議員穆巴拉克更是直接稱之為阿聯對巴勒斯坦人民的背叛。
雖然有巴勒斯坦、土耳其、伊朗、加納等國家明確表達了反對和不滿,但是更多的阿拉伯國家表達了中立態度,像埃及和巴林甚至表達了對美國的謝意,簡直滑天下之大稽。
要是知道,這個協議的部分內容直接關係到了巴勒斯坦的核心利益,然而巴勒斯坦並不是協議的籤署方,難道巴勒斯坦的國家利益可以被美國和少數阿拉伯國家如此明目張胆的作為交易籌碼了嗎?那麼阿聯哪裡來的底氣和勇氣?當然是美國,和那些與美國媾和的盟友們!
內部各派紛爭不斷,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國際上的同情支持在沒有力量支撐下蒼白無力,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已經糜爛了幾十年的巴勒斯坦前途叵測,悲情的巴基斯坦人民被各方勢力輪番當作談判籌碼,成為阿拉伯棄子的悲劇已成既定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