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巴勒斯坦:「中東不死鳥」的守望

2021-02-13 禾父的人生

 

  巴勒斯坦國(阿拉伯語:فلسطين‎‎,英語:State of Palestine,Palestine),簡稱「巴勒斯坦」,是中東的一個國家,由加沙和約旦河西岸兩部分組成。加薩走廊面積365平方公裡,約旦河西岸地區面積5800平方公裡,實際控制領土為2500平方公裡。人口約1200萬人,其中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人口為481萬,其餘為在外的難民和僑民。主要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伊斯蘭教。

  巴勒斯坦是一個由居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約旦河西岸以色列佔領區以及加薩走廊的阿拉伯人所建立的國家,1988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建國,是聯合國觀察員國,正在爭取正式會員國席位。2013年1月,阿巴斯籤署命令,要求將法規、公文、證件等使用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稱謂統一改為「巴勒斯坦國」 .

  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1980年,以色列立法認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多數國家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實際控制。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歷史溯源

  巴勒斯坦由二部分組成,其中加沙地區位於以色列的西南部,埃及的東北部,加沙地區有40公裡長的海岸線,加沙地區面積365平方公裡,還有一部分是約旦河西岸地區,位於以色列的中東部,約旦國的西部,面積5800平方公裡。現時巴勒斯坦由加沙地區和西岸地區組成,其中加沙地區由哈馬斯完全控制,約旦河西岸由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實際控制。馬德裡和會後,巴方通過與以色列和談,陸續收回了約2500平方公裡的土地。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國家。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各部落入侵迦南地區從而定居。

  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23年,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佔領巴勒斯坦。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絕大部分猶太人流往世界各地。

  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著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16世紀起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1920年英國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委任統治地。

  19世紀末在「猶太復國運動」者策動下,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與當地阿拉伯人不斷發生流血衝突。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規定巴在1948年結束英國的委任統治後建立猶太國(約1.52萬平方公裡),和阿拉伯國(約1.15萬平方公裡),耶路撒冷(176平方公裡)國際化。以色列方面支持該決議,並於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國。

  阿拉伯國家反對和拒絕該決議,於以建國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戰,結果戰敗,以佔領了上述決議規定的阿國地區大部分土地;另外,約旦佔領了約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裡土地;加薩走廊的258平方公裡則為埃及佔領。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開的巴第一次全國委員會會議決定成立巴解。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以色列在這次戰爭中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即整個巴勒斯坦。很多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圍阿拉伯國家和世界各地,淪為難民。

  1969年阿拉法特擔任巴解執委會主席。

  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國籤署了戴維營協議,被佔領土的巴人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巴解組織則拒不接受自治。

  1988年11月15日在阿爾及爾舉行的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獨立宣言》,宣布在巴建立首都為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國。宣言明確巴接受1947年11月29日聯大通過的第181號決議(分治決議)。巴的邊界問題留待以後通過談判解決。

  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秘密談判之後,以巴籤署了和平協定,提出了巴自治計劃。

  1994年5月4日,巴以在開羅籤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於在加沙和傑裡科實行有限自治的協議,5月12日,巴民族權力機構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結束了27年的流亡生活返回加沙。

  1994年5月,根據巴以達成的協議,巴在加沙、傑裡科等地實行有限自治。

  1995年以來,根據巴以籤署的各項協議,巴自治區逐漸擴大,巴逐漸收回並控制著包括加沙和約旦河西岸的約2500平方公裡的土地。

  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巴以和談在耶路撒冷的歸屬、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巴以邊界劃定等棘手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衝突仍在繼續。

  2007年6月,哈馬斯在同法塔赫的衝突中奪取了加薩走廊。此後,兩大派別各自為政。其中,哈馬斯佔有加沙,而法塔赫則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監督。

  2019年4月14日,巴勒斯坦新政府宣誓就職, 哈馬斯抵制。

  巴勒斯坦從1974年11月開始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當時,巴勒斯坦在聯合國的活動是以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的名義進行的。

  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後,聯大於同年12月15日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內正式以「巴勒斯坦」的名稱代替原先使用的「巴解」的稱謂 。儘管巴宣布建國得到聯合國絕大多數會員國承認,但它不是聯合國正式會員國,沒有投票表決權,只具有觀察員地位。巴勒斯坦國自宣布成立以來,巴勒斯坦及阿拉伯國家多次要求聯大會議將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地位提升為會員國地位,但均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堅決反對。

  1997年12月,阿拉伯國家根據中東和平進程出現的新情況,又正式向聯大提出決議草案,要求將巴在聯合國的地位提升為僅次於正式會員國的無投票權會員。

  1998年7月,聯大以壓倒多數票通過決議 。雖然該決議沒有完全達到上述決議草案的要求,但巴在聯合國的地位得到提升。

  2010年9月初,巴以和談重啟不久即告中斷,巴隨後決定以尋求加入聯合國這一外交策略來推動建立獨立的巴勒斯坦國。

  2011年9月23日,巴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遞交申請,尋求成為第194聯合國正式會員國,但因美國和以色列反對而未能獲得安理會支持。

  巴勒斯坦國在二戰後從未取得聯合國的正式承認。可是巴一直堅持建國運動,2011年以來也積極推動入聯。按規定,作為獨立國家加入聯合國,相關提案首先要在安理會獲得通過並向聯大提出建議,此後還要獲得聯大三分之二的會員國同意。按聯大現有192個會員國計算,巴想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需要獲得至少128個國家的支持。

  2011年6月,巴常駐聯合國觀察員曼蘇爾稱,已有近120個國家表示將支持巴以獨立國家的身份加入聯合國。2011年10月3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投票通過關於巴勒斯坦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的提案。這是巴首次獲準以成員國身份加入聯合國機構,也為巴最終加入聯合國提供了一個有利因素。

  2012年9月,巴宣布將尋求在第67屆聯大期間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11月29日聯大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通過決議,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勒斯坦觀察員國地位。德國作為在二次世界大戰主要迫害猶太人的國家態度是棄權。持協助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的英國表現的態度也是棄權。它的棄權理由就是說只要巴勒斯坦未來承諾它不把以色列送到國際法庭的話,他們才要投贊成票。而美國率領的以色列還有一些諾魯等南太平洋的小國,包括唯一的歐盟國家捷克則投下了反對票。

  2012年11月29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人們走上街頭慶祝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聯大決定在聯合國給予巴觀察員國地位,希望安理會積極審議巴勒斯坦2011年9月23日提交的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申請。決議還敦促所有國家、聯合國系統各專門機構和組織繼續支持和協助巴勒斯坦人民早日實現其獲得自決、獨立和自由的權利。當天,巴勒斯坦國總統阿巴斯率代表團與會。巴升格以前,唯一觀察員國為梵蒂岡。

  2014年4月1日,巴方重啟申請加入聯合國機構的程序,恢復尋求聯合國的進一步承認。

  2015年9月30日,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首次升起巴勒斯坦國旗。

  2017年12月13日,伊斯蘭合作組織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宣布承認東耶路撒冷為巴勒斯坦國首都。

  

亞西爾·阿拉法特

  亞西爾·阿拉法特(阿拉伯語:محمد ياسر عبد الرحمن عبد الرؤوف عرفات القدوة الحسيني‎,1929年8月24日-2004年11月11日),全名拉赫曼·阿卜杜勒·拉烏夫·阿拉法特·古德瓦·侯賽尼,遜尼派穆斯林,巴勒斯坦政治家,軍事家,巴勒斯坦前總統。

  1929年8月,阿拉法特出生於耶路撒冷。少年時期曾參加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活動,擔任過巴勒斯坦抵抗運動領導人阿卜杜勒·卡法爾·侯賽尼的私人秘書。

  1948年,他參加第一次阿以戰爭。

  1949年,他隨父母移居加沙,後去埃及,在開羅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學習。

  1952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學生聯合會主席,並在巴勒斯坦工會工作。大學畢業後,進埃及軍事學院學習,被授予中尉軍銜。

  1956年,阿拉法特在塞得港參加抗擊英國、法國、以色列三國入侵埃及的戰爭。

  1958年,阿拉法特參與秘密籌建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組織「法塔赫」。

  1964年,他作為法塔赫代表參加在耶路撒冷舉行的第一屆巴勒斯坦全國代表大會。

  1968年,他在卡拉邁戰役中指揮巴勒斯坦武裝力量抗擊以色列,同年當選為法塔赫中央委員會主席。

  1969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1974年,阿拉法特起兼任巴勒斯坦革命武裝部隊總司令;同年,他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代表團出席第29屆聯合國大會,參與了關於巴勒斯坦問題的討論。

  1982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1984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1987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行委員會主席。

  1989年,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國總統。

  1991年9月,阿拉法特蟬聯總統。

  1994年7月,阿拉法特結束27年的流亡生活,回加沙定居。

  1996年1月,巴勒斯坦舉行歷史上首次大選,阿拉法特當選為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

  2003年9月11日,以色列安全內閣以阿拉法特是「和平絆腳石」為由,決定「原則上」將阿拉法特驅逐出巴勒斯坦。

  2004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因病醫治無效,在法國貝爾西軍醫院病逝,享年75歲。

  

來源:網絡。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不代表本號立場,並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各位閱讀者交流參考之目的。

  本號所轉載內容沒有任何商業宣傳目的,僅供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本號,本號將會立刻刪除!給您帶來的不便,盡請諒解!

  本號尊重原創。文字圖片素材,版權屬於原作者。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本號!

相關焦點

  • 阿拉法特的傳奇:五大生存術打造中東不死鳥
    自阿拉法特1958年在科威特創建巴解運動法塔赫,1969年當選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以來,國際形勢和中東形勢已經發生了巨變,中東地區許多同一代的領導人已歷經多次更迭,而阿拉法特卻始終是巴勒斯坦人民無可爭議的領袖,堪稱中東土地上的不倒翁。  阿拉法特的鬥爭生涯充滿傳奇色彩。
  • 耿爽就中東巴勒斯坦問題闡述中方立場
    中新社聯合國12月21日電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副代表耿爽21日在聯合國安理會就中東巴勒斯坦問題闡述中方立場。耿爽表示,第2334號決議通過四年以來,執行工作沒有顯著進展,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局勢持續惡化,中東和平進程停滯不前,這一局面令人深感憂慮。聯合國有關決議、「土地換和平」原則和「兩國方案」凝聚了幾代人的智慧和心血,必須遵守和落實。中方對定居點活動持續推進並顯著擴大表示關切。
  • 「新中東和平計劃」是美國逼迫巴勒斯坦籤的城下之盟
    在筆者看來,這壓根不是什麼和平計劃,這是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逼迫巴勒斯坦方面籤署的城下之盟。從內容上來看,雖然看似美國做出巨大讓步,比方說把東耶路撒冷附近地區當作巴勒斯坦的首都等,但是如此的馬虎眼簡直就是掩耳盜鈴。這個計劃與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和阿盟的「阿拉伯和平倡議」簡直就是背道而馳,與巴勒斯坦政府、人民的訴求也相差甚遠。
  • 在巴勒斯坦迷上中東風情(國家人文地理)
    提到巴勒斯坦,人們往往想到的是民族矛盾、領土爭端、戰火紛飛,但這個不同文化的交匯之地還有許多值得發掘的多彩人文內涵。  素有「巴勒斯坦新娘」美稱的避暑勝地拉馬拉、因海拔世界最低而被稱為「世界肚臍」的傑裡科……走進巴勒斯坦每一座城市,都能感受到巴勒斯坦悠久燦爛文化的獨特魅力。
  • 中東的石頭戰爭,巴勒斯坦投石戰和以色列的反擊
    中東地區,特別是耶路撒冷這一帶自古就有投石的傳統。當初史前時代放羊的大衛一石頭飛過去就砸趴了巨人歌利亞。到耶穌基督時候,一群壞蛋拖了個妓女來他面前,要用石頭打死,耶穌就說了「沒罪的人上來投第一塊」。當時中東戰爭連綿不絕,以色列兵看到揚手扔東西就直接開槍,誰知道你扔的是石塊還是手榴彈呢?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不管投什麼對面都是槍子招呼,那還不如真投個手榴彈呢。1983年後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出現了有組織的投石,到1987年12月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大起義」形成普遍規模,當時明確要求使用石塊(也包括燃燒瓶)而不是槍炮作為武器。
  • 意在攪亂中東局勢!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巴勒斯坦領土不保
    但由於美國在巴以問題上的偏袒行為,巴勒斯坦反美情緒高漲,導致中東問題越演越烈。吞併背後的美國野心以色列的吞併行為,因為得到了美國強有力的支持。在美國霸權意識的主導下,積極向鄰國邊境擴展,凸顯其野心。「新中東和平計劃」主要由美國倡議和制定的。
  • 500億美元振興巴勒斯坦經濟!川普女婿出招,邀請中東土豪出資
    靠「發大財」,能造就中東和平嗎?川普的女婿庫許納邀集阿拉伯國家出資,砸500億美元振興巴勒斯坦經濟。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婿、白宮高級顧問庫許納肩負促成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和談的責任,而他本月24日啟程前往波斯灣島國巴林商議延遲已久的美國中東和平方案前,接受半島電視臺獨家專訪,明確為川普承認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護航,而他日前公開的方案僅有「發大財」內容,即投入500億美元促進巴勒斯坦與周邊阿拉伯國家經濟發展,完全沒有提及以巴之間的歷史政治爭議。
  • 川普牽頭達成沒有巴勒斯坦的和平協議,「新中東」真能迎來黎明?
    他的講話中並未提及巴勒斯坦的命運。分析認為,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實現和解,確實大大促進了地區和平,但是巴勒斯坦問題依然懸而未決。一份沒有巴勒斯坦人參與的和平協議,是否會如川普所說迎來「新中東」的黎明?
  • 巴勒斯坦的土地到底是巴勒斯坦的還是以色列的?
    統治猶太人的帝國也不是省油的燈,被猶太人的固執和不順從激出了滔天的怒火,開始用較為極端的手段強行鎮壓頑固的猶太人。被命名為巴勒斯坦的這塊土地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時就飽嘗了獻血的味道。在羅馬帝國的鎮壓下,堅定的信仰聯繫在一起的猶太人開始暴動,用武力的形式反抗帝國。
  • 被滅千年的猶太人怎麼突然跑到巴勒斯坦去建國了
    中東集中了上述所有的問題,而且阿拉伯人表麵團結,實際上內部分裂的不行,所以亂成今天這副德行。 最近二十年,中東地區的麻煩主要來自宗教極端分子,但在上個世紀後半段,中東鬧得最兇的是巴勒斯坦地區,說白了就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
  • 阿拉伯的棄子:巴勒斯坦
    《貝爾福宣言》 誠然,1947年的聯合國的181號決議明顯偏向於以色列,它的人口不及巴勒斯坦的一半,卻佔據了57%的土地,這種不公平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 巴基斯坦力挺巴勒斯坦建國,土耳其總統支持,廢棄美國中東計劃
    美國總統川普政府代表宣布的計劃,將允許巴勒斯坦人在東耶路撒冷郊外建立首都,但將把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區置於以色列的控制之下。美國還設想在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建立一個巴勒斯坦國,但將允許以色列吞併其在被佔領土上的定居點。巴基斯坦外交部在聲明中說,巴基斯坦「看穿了美國為中東提出的和平計劃」。
  • 李紹先:阿以和議並不能打開中東和平大門
    在這樣的局面下,我認為阿聯和以色列的建交,實際上打不開阿以關係的大門。我相信阿聯之後,還有少數的阿拉伯國家會和以色列建交,比如說海灣地區的這些小國,但是整體性的阿以關係全面性的轉折,這個不會。關鍵的問題還是巴勒斯坦問題。
  • 如果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妥協,那麼兩個國家可以和平相處嗎?
    不過想要讓巴勒斯坦人向以色列妥協,是一件很難辦的事情,因為巴勒斯坦內部本身就不統一,有主戰派和主和派,有人願意用妥協來換取和平,也有人願意抗爭到底。而且在巴勒斯坦人以及大部分阿拉伯人眼裡,以色列的建立本身就「非正義」的,畢竟在以色列未建立之前,巴勒斯坦的土地上生活著的大部分都是阿拉伯人。
  • 為爭奪巴勒斯坦,巴以衝突不斷,到底巴勒斯坦的土地屬於哪一方
    在紛亂複雜的中東地區,巴以衝突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巴勒斯坦國與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的爭奪,對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雖然我們對巴以衝突並不陌生,也知道他們都在爭奪領土,可是巴勒斯坦那片古老的土地,到底屬於哪一方呢?巴勒斯坦國是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國家之一,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分子。
  • 世仇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中東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
    阿拉伯世界包圍之下,以色列突圍成功,並成為了中東唯一的發達國家;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181號決議,將巴勒斯坦土地一分為二,分別成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國,聯合國軍撤出,以色列經過短暫8個月的中東第一次戰爭過後,宣告以色列成立,而巴勒斯坦卻因為第一次中東戰爭的戰敗,沒有宣布成為主權國家,聯合國宣布巴勒斯坦一分為二,也是巴勒斯坦歷史上唯一與以色列平起平坐的時候。
  • 中東最牛的小國:面積不如海南省大,科技領域卻比肩很多大國
    中東最牛小國:面積不如海南省大,但科技領域與許多大國並駕齊驅。全世界有197個國家和36個地區,我們熟知的國家也許只有那個,如果一個國家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的話,經濟力、軍事力、科學技術等全世界都需要關注的地方,今天是小編,介紹一下中東最牛的小國,這個國家在科學技術領域可以和很多大國相比。
  • 蓬佩奧不承認巴勒斯坦是主權國家,稱誰追查以色列戰爭罪就制裁誰
    中東地區絕對是當今國際事務中的熱點地區,而巴以衝突則是熱點中的熱點。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雙邊衝突涉及領土、民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外界大國的幹預則使巴以衝突進一步激化。古代的巴勒斯坦地區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以及黎巴嫩南部、敘利亞南部、紅海北部、埃及西奈半島東部等地。
  • 阿拉法特:不僅僅是腐敗分子,更是巴勒斯坦人民的罪人!
    而在這次會談中,巴方承諾,不改變以色列的猶太特色,讓巴勒斯坦難民返回巴勒斯坦國而非以色列;以方也同意向巴勒斯坦難民提高補償金額,鼓勵難民在以色列境外永久定居。最棘手的難民歸宿,在這次會談中也有長足進展。該方案還建議在以色列國防軍和約旦河谷地設置國際安全力量,並在巴勒斯坦與埃及和約旦之間劃分獨立邊界。  阿拉法特沒有直接參加塔巴會談。
  • 1972年慕尼黑慘案後,聯邦德國秘密要求巴勒斯坦組織:
    據德國《明鏡》周刊報導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期間,巴勒斯坦武裝分子製造了屠殺以色列運動員的慘案。最新解密的德國政府文件顯示,事情發生之後,當時的聯邦德國(西德)政府和製造了慘案的巴勒斯坦組織保持了很長時間的聯繫,要求他們不要再在聯邦德國的土地上製造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