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與記憶——南京:城市之光

2021-01-07 中國管科院康養中心

和平,一座城市的記憶與光

在歲月的長河裡,每一座城市,都承載著一段歷史。這是城市的記憶與痕跡。

城市記憶不僅是一種集體記憶,也是一種文化記憶。

南京,是一座古老而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它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近25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南京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擔任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每個城市都有一份獨特的歷史記憶。在近現代或者在世界話語體系中,南京的城市記憶則部分與傷痛有關。因為一段創傷記憶,一座紀念館,塑造了這座城市的獨特性。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從瓦礫中重整繁華。中國著名歷史學家、文物保護專家朱偰先生曾經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今指西安、洛陽、南京、北京)四大古都,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而在抗日戰爭期間,歷經滄桑的南京城見證了中華民族最為慘痛的一段歷史。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及其部下的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85年8月15日,南京人民政府建成並開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場館的所在地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江東門集體屠殺遺址和遇難者叢葬地,是國際公認的二戰期間三大慘案紀念館之一。

自此,這一場戰爭帶來的慘痛殺戮成為這座城市最深重的創傷記憶。因為經歷傷痛,深知和平的可貴,這一記憶也變成對和平最深切的期盼。

2017年8月31日,南京正式通過申請,成為第169座國際和平城市。「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項目執行會長弗雷德·寇茲先生在發給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和南京大學和平學院研究所的信中說:「南京這座城市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飽受戰火摧殘的一個典型。據資料統計,二戰時,在臭名昭著的南京大屠殺事件中,三十多萬中國軍民喪生,約兩萬婦女遭受強暴。」

南京將和此前168座遍布6大洲,屬於47個不同國家的「國際和平城市」一樣,以城市的力量,通過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竭盡所能,將和平的理念和信念予以傳承和傳遞。

2018年9月18至20日,國際和平日紀念活動就在這座中國唯一的國際和平城市——南京舉行。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這是一個城市率先將一個關於城市歷史傷痛記憶的紀念以立法的手段予以規範化,代表了城市對於和平的追求和信念。

這種信念,正是城市對外散發的光芒。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獨特的光。這束光,在巴黎是浪漫,在盧爾德是奉獻,在紐約是活力,在倫敦則體現了時尚。

上世紀30年代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對城市及人類文明的破壞狀況也影響著未來城市的建設,改變著人們對生命、生活、人權、自由的反思。

南京與英國的考文垂等城市並稱為二戰中的「殉難城市」。戰爭結束後,南京和其它城市一樣致力撫平戰爭創傷。外在的城市創傷可以通過城市建設來彌補,創傷記憶則可以轉化為追求和平的力量。

二戰後,人們開始反思戰爭給人類發展帶來的可怕後果和威脅,思考和平的價值與意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極力推崇和支持全球範圍內的和平學研究和「國際和平城市」創建活動。從奧斯維辛到海牙、哥本哈根、考文垂,從米蘭到巴黎、河內等一百多個城市,先後被國際組織認定為「國際和平城市」,「國際和平城市」創建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目標。

南京一直致力於「國際和平城市」建設,很早提出和平南京概念。南京大學劉成教授介紹說,加入國際和平城市組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比如在戰爭中直接受過創傷,發生過重大的有關和平的事件。南京已具備創建國際和平城市的歷史背景與現實基礎。創建「國際和平城市」,也是對南京創傷歷史遺產最好的保存與利用。用和平話語傳播創傷記憶,更容易引發世界人民的認同和共鳴,城市身份也從殉難城市向和平城市發生了轉變。和平城市建設更能真正喚起世人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歷史的關注。

多年來,南京堅持和平理念,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做了大量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就一直致力於建設和平紀念設施場所,舉辦各種和平教育、宣傳與主題活動,開展一系列和平活動,如:「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國際和平學系列講座」「中日青年和平燭光晚會」「中日兩國僧人祈禱世界和平法會」,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南京國際和平集會」等等,向世界傳遞南京人民珍愛和平,追求和平的信念與決心。

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是一個主要對南京大屠殺、世界和平等課題進行研究的專業機構。研究院會同有關研究機構共同推進《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拉貝日記》(影印本)等出版物發行,為構建和平城市、傳播和平之聲構築理論支撐。它和南京大學合作,在中國第一個建立和平研究中心以及和平學學科。

2017年3月,南京大學正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是中國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和平學教席。南京市充分發揮該教席作用,加強與國內外和平學研究機構的交流研討,與察哈爾學會、日本和平學會、中國人權發展基金會、挪威奧斯陸大學等機構合作,舉辦「東亞和平的新願景」學術研討會、中日和平學者對話會、第三屆人權文博國際研討會、「中國和平權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等,共有來自近20個國家的200多名國際知名專家出席;與荷蘭皇家科學院共同舉辦「亞洲和歐洲大屠殺與和解之路」國際暑期班。發布《中國和平學發展報告》,積極支持中英文《世界和平城市》叢書等和平學著作出版計劃。

如今,「國際和平城市」,已經成為南京城市精神的主題象徵,藉助這一主題,南京向世界展示了熱愛和平、追求和平的城市精神和城市新形象。

南京,世界的傷口

我們對某些城市的印象和認識,或許是那個城市中的某個建築或者某段歷史蘊含了我們體會世界的終極價值目標,比如關於和平,關於愛。

因為這段歷史,南京被世界上不同的人所關注和記憶。

南京的傷痛不僅僅是南京的,也不只是中國的,這個傷痛是屬於世界,屬於全人類的。

時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金陵女子學院一位名叫魏特琳的外國女子,在南京鼓樓醫院工作的美國醫生羅伯特·威爾遜先生,15歲的照相館學徒工羅瑾,《芝加哥論壇報》前記者、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他們都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方式為這段歷史留下記錄和記憶。

2015年10月,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這也意味著「南京大屠殺」成為人類歷史中不可磨滅的傷痛記憶。

對於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的反思和死難者的悼念,不僅僅在南京、在中國,也逐漸影響到世界。

2017年國家公祭期間,美國、加拿大、阿根廷、俄羅斯、德國、荷蘭、澳大利亞、東帝汶、波札那等400多個僑團在五大洲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共同舉辦海外悼念活動。

2017年11月,親歷南京大屠殺並救助眾多中國人的威爾遜醫生的紀念碑在其家鄉美國加州洛杉磯郡阿凱迪亞市落成。當天,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有關負責人、威爾遜醫生家人、美國友好人士、僑學界代表等數百人來到美以美聯合基督教會(衛理公會)好牧人教堂出席在這裡舉行的紀念碑揭幕儀式。人們扶老攜幼,排成長長的隊列,依次把手中的鮮花擺放在紀念碑前,向這位在那段黑暗的危難歲月中幫助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表達哀思與敬意。

「他是一位美國公民,他也是一位人道主義英雄」「他將因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的英勇行為而永遠被我們懷念」——這是鐫刻在羅伯特·威爾遜醫生紀念碑上的話語。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僑務領事湯長安在致辭中說:「歷史必須銘記,英雄不可忘卻……在紀念死難同胞、懷念英雄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中美兩國人民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深厚友誼,並將此作為推動兩國友好務實合作的基石,為中美兩國人民的福祉以及世界和平與發展共同努力。」

也是在2017年11月,丹麥奧胡斯市文化代表團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就建立辛德貝格雕像、促進南京與奧胡斯兩市之間交流等事宜進行座談交流。

2017年7月,以「回顧大規模暴力和探索亞洲與歐洲的和解道路」為主題的中荷和平學暑期研修班在南京舉辦。

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了把每年12月13日設為「南京大屠殺紀念日」的66號動議。此舉在西方國家尚屬首次。動議的提出者華裔女議員黃素梅在議會辯論中動情發言:「安大略省和其他加拿大各省區教育系統,只關注歐洲二戰的慘痛歷史,卻忽視了亞洲的悲慘過去。歐洲人的恥辱也是亞洲人的,亞洲人的恥辱也是歐洲人的,因為我們都是人類。」

銘記與珍惜

一個城市的記憶與紀念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永矢弗諼,祈願和平」。

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第五大道和92街交界處的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德國為表示「勿忘歷史」的決心,為猶太人修建的一座大屠殺紀念館。在紀念館佔地2萬平方米的露天廣場裡,有一個揚聲器,晝夜不停地播放400萬記錄在冊的大屠殺遇難者的姓名。博物館多邊、曲折的鋸齒造型像是建築形式的匕首,為人們打開了時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國猶太人兩千年的生活歷程,他們對德國藝術、政治、科學和商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以及在20世紀經歷的那段悲慘歷史。

1953年,為紀念600萬在納粹統治下遇害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建立在耶路撒冷西郊最高的一座山上。館名只有簡單的兩個詞「Yad Vashem」。這兩個詞在希伯來語中意為「有記念、有名號」,取自《聖經·以賽亞書》:「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

相比於宏大的國家敘事,這座紀念館展出的許多物品帶著強烈個人印記。這是一場對遭遇不幸的普通個體的紀念。這裡館藏有1.3億頁文件、10萬張倖存者證詞、40萬張照片、1.5萬份國家檔案文件以及2.5萬件文物和1.2萬件藝術品。燒焦的梳子、熔化一半的黃銅湯匙、散落的紐扣、一串或許再也打不開任何大門的鑰匙……這些證據和記錄靜靜地躺在那裡,標記著當年的悲劇。

展區的最後也是最高處,是一間擺放著檔案的圓形「姓名館」。在四周一排排黑色的檔案牆裡,放置的是收集到的見證者的證詞。展館的負責人亞歷山大·阿夫拉姆說:「那些人曾經存在過,但被整個世界抹去了。我們希望子孫後代知道他們是誰。」

在二戰結束後出版的《安妮日記》裡,德籍猶太裔少女安妮·弗蘭克寫過:「我希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作為中國唯一一座有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專史陳列館,作為國家公祭日的主辦地,是公眾了解 80 年前那段慘痛歷史的重要媒介。該館建成後,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紀念,近年來,每年參觀人次超過800萬人次,每天最多6萬人,在入口前排2公裡隊,即使在2017年底南京暴雪那天和除夕夜,也有接近6000人參觀。這些參觀人群,極少組團,都是自發前來的。

紀念館一期,以「生與死」、「痛和恨」為主題,建築物採用灰白色大理石壘砌而成,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紀念館正大門左側鐫刻著鄧小平手書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名。悼念廣場內有外形如十字架,上部刻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的時間的標誌碑、「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古城的災難」大型組合雕塑及和平鴿等部分。2016年9月29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期)入選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公布的「首批中國 20 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二期工程的紀念館展館的整體設計形狀為「和平之舟」,像是一座拔地而起的船頭造型。從側面看,又像一把被折斷的軍刀;從空中看,又是一個化劍為犁的立面。紀念館前半部分寓意為「白骨為證、廢墟為碑」,後半部分體現了「人類家園、走向和平」。

紀念館的一二期,主題分別是「生與死」和「古城的災難」。斷壁殘垣、遇難者名單牆、人形雕像。而三期工程除了有哀悼之意外,還凸顯圓滿、勝利、浴火重生的主題。新建的勝利廣場,又被稱為「九九廣場」,一方面是因為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儀式在南京舉行。另一方面因為從空中俯瞰,廣場邊的兩條路徑像兩個9,象徵圓滿。勝利之牆是圍成了半圈的鐵紅色牆體,象徵著鳳凰浴火重生,中國迎來抗戰勝利。灰色立柱與中間的橢圓廣場代表著「萬眾一心」,而建築東立面恰巧有77根立柱,象徵著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七七事變」。

比起原館的肅穆感,新館希望讓人記住悲慟的同時,表達出「勝利的喜悅」與「和平的實現」。新館希望呈現的「勝利」主題則通過一條叫做「勝利之路」的參觀路線。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儀式感是民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體驗。

二戰結束後,主要參戰國政府紛紛推出國家級哀悼日,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大屠殺紀念館、美國的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等等,每年都舉行國家級的公祭活動。通過國家公祭日的方式,把這樣的歷史事實,從個人記憶、家族記憶、城市記憶,上升到國家記憶、世界記憶的高度,是緬懷過去,更是撫慰人心,體現的是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

南京之痛,國之痛。

30萬條生命,是一座城市的悲,一個國家的痛,也是屬於這個世界的創傷記憶。

這場大屠殺從來沒有被忘記。

自1994年起,南京市開始連續舉辦儀式化的紀念儀式,從市級到省級最終在2014年成為國家級的祭奠儀式。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此後,南京主動擔當,以國家公祭為統攬,每年都積極策劃在國內外舉辦一系列和平主題活動。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自7月7日起,南京舉辦「抗戰家書」徵集暨誦讀活動、「南京國際安全區」公益徒步活動、「世界和平法會」、「燭光祭」等四大類28項主題活動,悼念死難同胞,祈願世界和平。

2017年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集會廣場莊嚴肅穆,現場國旗下半旗,全場高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嘹亮的歌聲響徹雲霄。南京全城拉響防空警報,汽車、火車、輪船汽笛齊鳴,行人就地默哀。

這是第四次國家公祭儀式,此時,距離南京大屠殺過去正好80年。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更是最好的見證者。歷史雖然過去,但是教訓猶在、警示猶在。放眼世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和平才是人間正道。公祭日之際,讓我們一起靜聽凌厲的警報聲、悠揚的和平大鐘聲,從傷痛歷史中汲取向上的力量。

溫暖晴朗的冬日,那些熱愛生命的後輩,從不會複製仇恨,而是用他們的畫筆,描繪出這個世界的美麗,讓我們用這樣的「世界語言」,傳遞和平。

第三次國家公祭日,「2017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啟動儀式」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行。100名學生手持100幅反戰海報,表達了「要和平,不要戰爭」的理念。

「2017年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啟動儀式

和平是人類永恆的話題。海報這種世界性的「視覺語言」,跨越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傳達人類的共識和公知,喚醒記憶、表達情緒、彰顯立場、傳遞共鳴,在歷史、現實和未來之間鋪設橋梁。

一年之後的第四次國家公祭日,「2017年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正式向遊客開放展覽。

漆黑的底色之上,僅有一把古銅色的斑駁掛鎖,仔細看的人會發現,即將合上的鎖鉤一頭,是槍口的造型。當鎖合上之時,槍也就鎖住了。這是「2017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的全場大獎作品,作者沈偉偉是蘇州工藝美院的一位老師。

「2017年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和南京藝術學院共同主辦,主題為「不忘歷史的傷痛與反思」和「未來和平的展望和構建」,面向全世界範圍內的設計師、專業師生、藝術家和設計機構徵集作品。主辦方共徵集到海報作品2154多件,作品分別來自中國、美國、德國、法國、荷蘭、印度、伊朗、日本、韓國、瑞士、波蘭、墨西哥、芬蘭、以色列、厄瓜多等近30個國家。

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是一隻手的正反面。

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一號館進門,是一把斷裂的軍刀,提醒人們銘記歷史。而從高空俯瞰,又是一艘和平之舟。告訴人們,銘記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教育,是警示,是為和平。追求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和平城市建設更能真正喚起世人對南京大屠殺這段慘痛歷史的關注。新的時代背景要求我們應以苦難歷史為基,將這段創傷記憶升華為中華民族對生命的尊重,對和平的思考。南京大屠殺是一份特殊的歷史遺產,將這份傷痛記憶轉化為和平建設的不竭動力正是南京這座城市努力的方向。

正是因為經歷苦難,懂得苦難,南京人更加願意為世界和平奉獻。陳聲容,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婦產科護士長。2004年,她代表國家遠赴戰火紛飛的賴比瑞亞執行維和醫療任務,因表現出色被聯合國授予「和平勳章」。2010年,她作為國家救援隊成員,首次赴海地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出色地完成醫療救治任務。在27年的助產生涯中,她接生1000多名嬰兒無一差錯……2011年度,因在護理事業中做出卓越貢獻,陳聲容被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授予最高榮譽——南丁格爾獎。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習近平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講過的話,仍縈繞在耳邊,久久不絕,引人深思。

「如果喪失對歷史的記憶,我們的心靈就會在黑暗中迷失」。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的這句名言,提醒著世人「銘記」的意義。

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首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說: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達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願望,宣示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近代以後的100多年時間裡,中國人民無數次經歷了戰爭磨難,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窮兵黷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和平而不是戰爭,合作而不是對抗,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恆主題。

辛德貝格玫瑰與紫金草:

南京和平故事與人類的思考及未來

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的共同願望。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問題提出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的「中國方案」。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三大慘案」發生地和世界「四大殉難城市」之一,南京主動「高站位」,講好「中國和平故事」,積極建設國際和平城市、傳播中國和平之聲,把國際關注、中國方案和南京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

和平不僅是沒有戰爭,而且意味著消除飢餓、難民、汙染、歧視等問題,從而創建一種和諧共生的全球環境。這樣的和平目標的實現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所言:「通過跨國界、跨時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動,讓和平理念的種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星球生長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

南京以和平為主題,與國際城市開展交流互鑑,為南京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戰爭與和平主題博物館建立了和平與友好館際關係,與10餘個國家進行了和平交流。先後在美國舊金山、丹麥奧胡斯、日本大阪、法國岡城等30多座國外城市舉辦了展覽、證人證言集會及和平交流活動。

2016年10月至12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舉辦;2018年6月至7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和《共同見證:1937南京記憶》展分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

《共同見證:1937南京記憶》史實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國家大廈正式開展

南京積極構建全媒體傳播路徑,建立並完善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網絡平臺,建立專業化的英文網站(頁),開設並運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構成媒體矩陣,傳播南京和平城市形象與文化。

圍繞國家公祭,南京協調組織境內外全媒體廣泛開展報導。2017年國家公祭期間,境內網上關於國家公祭的新聞已達3萬多篇,微博閱讀量超過17億,微信公眾號閱讀量超過6億,新聞客戶端閱讀量超過13億,網絡直播在線收看觀眾近2億人次。

2017年,南京首次向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救助中國難民的國際友人後裔頒發紫金草國際和平紀念章,詮釋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價值訴求,進一步彰顯中國和平發展理念。

放眼世界,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中,和平才是人間正道。

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總理正式訪問波蘭,前往日程在內的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在那,勃蘭特向遇難者獻了花圈,之後還將花圈理理好,後退幾步後,毫無徵兆的彎下了雙膝,跪在石階上。

勃蘭特驚世一跪成就了德國,引起世界各個愛好和平人士的一致稱讚。德國人的表現,讓世界看到了新的德國,充滿了和平和諧的氣息,勇於直面歷史罪責,讓世界為他驕傲。

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深深的懺悔,被譽為「歐洲約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表現」。

1937年8月,25歲的東史郎應召入伍,參與了1937年12月開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1995年在日本大阪,曾參加過南京攻城的日本士兵東史郎接受了採訪,他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描寫過一場7000人的屠殺。1945年8月,東史郎在上海向中國軍隊投降後回日本。1987年,他整理出版了自己的戰時日記,勇敢正視了自己和侵華日軍在中國犯下的罪行,並多次專門從日本來到南京謝罪。「我們日本人對蒙受原子彈的危害大聲呼號,而對加害中國人民身上的痛苦卻沉默不語。日本軍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危害是日本蒙受原子彈危害的幾十倍。我認為,作為戰爭的經歷者,講出加害的真相以其作為反省的基礎,這是參戰者的義務……」東史郎在說完這段話後,彎腰90度低頭向南京人民謝罪。

自古以來,南京就是一座博愛和平之都。

1430年,鄭和從南京龍江關(今下關)啟航,率領2.7萬餘官兵,駕駛寶船61艘,開始第七次遠航。鄭和下西洋,是一次和平的遠航。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中唯一位於南方的城市,歷史上曾長期作為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依靠其「通江達海」的地緣優勢,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絲綢之路是一條連接著各國人民的和平之路。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發表了題為《攜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主旨演講,他指出,絲綢之路的精神核心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下一步的建設目標是,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這裡都有一個共同的居於首位的核心詞,這就是「和平」,這是「一帶一路」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一帶一路」的基調和底色。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和平是人類世界追求的共同目標,發展是「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最大公約數。

城市的光,是城市的靈魂與方向。

這束光是和平之光。

南京中華門,1937年留下的累累炮痕、斑斑彈孔,依舊在向我們述說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中華門對面,是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在這個遺址所出土千年阿育王塔銘文「天下民安」,表達了中國人民渴望和平、追求世界太平的強烈願望。

「車廂裡儘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美國作家奧萊爾,用不足400字寫成的小小說《在柏林》,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肉體痛苦和對人民心靈的沉重打擊。其震撼力和衝擊力足以使任何殘酷的戰爭電影遜色,文字的靈魂已經超過了動作的畫面。

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願。

大規模的流血戰爭對多數生於和平年代的人們而言,似乎已成一段翻頁的歷史。

2018年5月,在南京名城會「創承智造」非遺傳承與創新成果展上,南京的老街道上,梧桐葉間灑下的光輝,凝結成金色燦爛的《南京之光》。一枚枚承載Kim的「金箔理想」「梧桐情結」的小小胸針,像流動的光斑映在佩戴者胸前——這是屬於盛夏的南京一束熨入心扉的光。這是丹麥首飾設計師Kim Buck從梧桐樹葉間捕捉南京之光。這是他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和理解。

4年前的4月27日上午,來華訪問的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期間,一個 26歲的丹麥友人伯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在南京江南水泥廠工作,面對日軍的瘋狂大屠殺,他沒有退縮,而是利用外國人的身份,庇護了約兩萬名中國難民。他還用照片和信件記錄了當時的日軍戰爭犯罪事實,向國際社會傳播了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史料陳列廳內闢專欄展示了這一段歷史。瑪格麗特二世說,76年前,辛德貝格以他個人的力量,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保護了許多中國難民,這是值得丹麥人民驕傲的事。在走廊外,紀念館工作人員彈著鋼琴,唱著《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用這或低沉或高亢的旋律向世人訴說,侵華日軍的屠殺暴行中國人民沒有忘記,對辛德貝格的衷心感謝中國人民沒有忘記。

2004年12月17日,辛德貝格的故鄉奧胡斯市將當地的一種黃玫瑰命名為「永遠的南京·辛德貝格玫瑰」。丹麥駐華大使館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贈送了這種玫瑰。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和親王在和平廣場為和平樹培土澆水,並親手插上一枝黃玫瑰。如今,廣場上堅強地盛開著這樣的黃玫瑰,告訴人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和辛德貝格玫瑰一樣,在南京,有一種花叫紫金草。

紫金草,原名二月蘭,民間又稱諸葛菜。花期長,花色淡紫,其植物屬性為耐寒旱、耐貧瘠,繁殖能力強,無需專門養護。

1939年春天,曾經在戰前到過南京的日軍軍醫山口誠太郎隨侵華日軍再次來到南京城。他發現南京以往的繁華已被戰火摧毀,到處是坍塌的城牆、廢墟和白骨,看到的一切讓他驚詫和不安。不久他就被遣回日本。回國前他在南京紫金山下採集了一些種子,那是一種在戰爭廢墟上倔強盛開的紫色野花。

1940年春天,山口家的院子裡開滿紫色小花。山口沒敢將他在南京看到的一切對人提起,只寫了一篇短文連同他帶回來的種子一起分發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短文是這樣寫的:這是我從中國大陸帶回來的,我給它取名叫紫金草,如果你喜歡的話,就撒在你的庭院裡吧……

此後20多年,為了讓紫金草在日本更多地方生長,山口每年都將採集的種子裝滿麻袋,乘上火車,一路拋出火車窗外……

1966年4月的一天,《朝日新聞》的文學專欄裡發表了一位華僑青年寫的散文,他說中國有一種紫色野花叫二月蘭,日本是沒有的,但現在這種紫色的小花卻在日本出現了,讓他覺得非常親切……

當時,77歲高齡的山口病在床上,聽夫人讀了這篇文章後,連夜讓夫人給報社寫了一封長信,講述了紫金草的來歷,並表示願意無償為人們提供種子。

1985年筑波世界園藝博覽會上,山口先生的兒子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們分發了100萬粒紫金草種子,紫金草的故事也傳向世界。

大門高子女士被紫金草的故事深深地感動,於是她創作了合唱組曲《紫金草的故事》在日本公演。組曲描述了一個士兵如何走向戰場……最後在戰爭的廢墟中發現了紫金草,又把它帶回了日本撒播……演出在日本引起反晌。

2001年春天,《紫金草的故事》在中國南京演出,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含著淚觀看了演出。

2015年南京青年文化周「和平之聲」專場音樂會

一個紀念南京大屠殺歷史的「紫金草行動」由此而來。

2014年11月,為了迎接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廣播電視臺發起了「紫金草行動」。

「紫金草行動」精心設計了一枚圖案為紫金草的四瓣紫花和黃色花蕊圖案的「紫金草徽章」,「紫金草行動」倡議,在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前後,南京城中居民前往分布在南京各處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祭掃、獻花;外地人士可以登錄南京網絡電視臺《紫色的哀思》公祭網頁植草紀念。「紫金草行動」還特別倡議,12月13日當天,南京按慣例鳴放防空警報的一刻,請城中居民放下手上的事務,停下腳步,肅立默哀。

在「紫金草行動」序言裡有這樣一段話:

我們親歷的愛與恨,不需要提起也能刻骨銘心,先輩們遭遇的苦與痛,卻很容易成為塵封的記憶;種下一株紫金草,戴上一枚紀念章,我們用樸素的方式,提醒自己牢記那段屈辱的歷史,我們用草根的頑強,讓世世代代永不遺忘。「紫金草行動」,以草根的頑強,凝聚民族的力量。「紫金草行動」,讓我們銘記歷史,珍視和平,警示未來。

(文章轉載自「鳳凰WEEKLY」,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國家公祭日|傳遞和平,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展走進日本
    2020年日本展覽主海報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2020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雙年展來到日本京都,為當地民眾帶去一堂特殊的和平課。2019年南京海報雙年展主海報1937年冬天,南京城血流成河,30多萬同胞被殘酷屠殺,成為永遠不能忘卻的記憶。每年的12月13日,全中國人的記憶都會被拉回到那特殊又慘痛的時刻。
  • 永不消逝的南京記憶:走過至暗時刻,他們仍在守護和平
    圖為倖存者夏淑琴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縱然從浩劫中逃生,痛楚的記憶也跟隨一生。當記憶回歸歷史,誰還在述說?圖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倖存者照片牆。2017年12月,「南京大屠殺80周年證言集會」在日本東京舉行。 呂少威 攝國內外多方也堅持「打撈記憶」,搜集史料證據。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
    83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  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
  • 12·13國家公祭日丨留住記憶根脈 傳遞和平之聲
    2020-12-13 09:1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留住記憶根脈 傳遞和平之聲一東一西,一「老」一「新」,南京城的這兩處建築,見證了歷史真相,銘刻著歷史印記,承載著歷史記憶……為人們留住記憶根脈,向世界傳遞和平之聲。江東門紀念館:讓更多人銘記歷史   「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這是已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李秀英的遺言,它留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簡單、樸實、有力。
  • 讓「南京記憶」成「世界記憶」_南報網
    紀錄片《南京之殤》海報。攝製組供圖 1937年,南京大屠殺的浩劫讓整座城市陷入煉獄之中。江蘇省演藝集團供圖 「我們在和平年代生長,但歷史不能忘卻,那是我們民族最苦難的記憶,是不可承受之重,這個題材必須要回到舞臺上。」12月12日—13日,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舞劇《記憶深處》在江蘇大劇院連演兩場。該劇編劇、導演佟睿睿說,創作這樣的舞劇,是文藝工作者的責任。 以反向燈光打出身穿一襲白裙的張純如自殺的剪影作為舞劇的開頭,舞臺上演員每一個轉身都伴隨著抽咽、流淚和嘆息。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到北京
    當天上午9時30分,由我館、中國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南京藝術學院聯合主辦的《「和平與城市」國際和平海報作品巡展》第二站開幕式在北京汽車博物館舉行。 此次巡展的60幅優秀海報作品全部從我館舉辦的2019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精品中遴選而來。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新華社南京12月12日消息,又是一年「12·13」。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這個城市上空,是哀悼更是警醒。國行公祭,祀我殤胞。人們紛紛駐足,鄭重寫下自己對和平的期許:「不要讓橄欖枝從和平鴿的嘴中滑落」「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祖國昌盛,世界和平」……聲聲呼喚,字字入心。經歷過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珍貴。近幾年,南京秉持捍衛歷史真相、守護世界和平的信念,在國內外舉辦了一系列和平主題活動。
  • 【小蘇說·品讀和平地標】江東門紀念館: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
    ,同南京一樣,全球還有許多同樣遭受過苦難又非常珍視和平的城市,在這些城市中都有著與「和平」相關的標誌性建築物。  在第六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為向全球傳遞「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的聲音,我蘇網推出《小蘇說·品讀和平地標》系列報導,透過這些和平地標讀懂歷史,以更廣闊的視野了解國際和平城市的和平教育與城市氣質。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隨後一場慘絕人寰的人類浩劫將南京吞噬,彼時的城市百花凋敝、日月無光。
  • 3天後,龍華與你共赴 → 「和平與城市」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
    3天後,龍華與你共赴 → 「和平與城市」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 2020-08-10 16: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家公祭日︱南大歷史系教授劉成:創建和平是對創傷歷史的最好記憶...
    他們認為南京這座城市是最適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工業城市考文垂遭受了納粹德國空軍的無差別狂轟濫炸,大量平民在轟炸中傷亡,城市主要區域幾乎被夷為平地。兩座城市在戰爭中相似的創傷經歷,讓和平學合作項目落地南京大學。憑藉英國史方面的學術背景,劉成成為考文垂大學訪問學者,開始和平學的系統學習。
  • ...南大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新視角、新機制,為世界和平之林埋下...
    ▲左下為劉成教授,正在參加雲端會議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徐春暉喻婷童棹凡)「歷史的記憶、歷史的教育,應該與和平的教育、和平的未來相聯繫。」北京時間12月12日,在「南京——從世界殘墟城市到國際和平城市」雲端國際會議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南京大學和平研究所所長劉成教授作《和平學視閾下世界和平的機制與展望》報告,從戰爭的文化原因、區域合作的機制、戰爭禁忌、創建國際和平城市四部分展望和平。回顧戰爭史,劉成認為,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是戰爭和暴力出現的最重要原因。
  • 匯聚青年力量,南京和平論壇推動和平種子全球播撒
    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作為慘案的發生地和世界和平城市,南京一直致力於傳播和平理念、開展和平行動、共築和平願景。2020年9月21日「國際和平日」至10月24日「聯合國日」期間,南京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合作,成功主辦了首屆南京和平論壇。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秉燭驅暗 照亮和平之路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 (徐珊珊)13日,夜幕初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燭光熒熒。來自四面八方的和平人士身著素服,用點點燭光告慰逝者、祈願和平。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在革命聖地祈願世界和平
    ——一張黑白的軍人照片,沿著臉上輪廓印著鮮紅色的「和平」二字,在這幅名為《和平》的作品面前不少觀眾停下了腳步,他們久久沒有移開視線,或許是被鐵骨錚錚的軍人力量所震撼,也或許是想起了在外保家衛國的親人,為他們祈求平安……《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進龍華(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今天,《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來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 向世界講述南京1937 他們是國際和平使者!
    姜哈娜等人是一群生活在南京的國際和平志願者,他們通過社交平臺傳播、接待遊客、演講等多種方式,向世界傳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真相,也在傳遞守護和平的聲音。目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匯聚了200多位來自美國、韓國、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的國際和平志願者。他們讓和平的理念在全世界生根發芽。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守護國家記憶,守望今世和平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不曾忘記
    「我以無可言狀的悲愴,追憶那血腥的風雨;我以顫抖的手,撫摸那三十萬亡靈的冤魂;我以赤誠之心關上燈光,感受遇難的三十萬同胞曾經遭受的黑暗與苦痛 ;點起蠟燭,為他們的痛楚默哀,為今後的和平祈福。最後,由兼職輔導員彭文杰學長發表講話。「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們最持久的夙願。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可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的實現自己的夢想。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83年前,侵華日軍侵入南京,製造了滅絕人性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段歷史是南京城市永久的沉痛記憶,是每個南京人刻骨銘心的傷痕。經歷過苦難的南京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貴,在推動和平理念傳播方面不遺餘力。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凝聚和平向上的力量
    今天(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集會廣場舉行。上午十點,跌宕悽厲的警報聲再次響徹南京城的上空,83年,硝煙早已散去,記憶未曾遠走,和平之聲愈加響亮。公祭儀式以國之名義,祭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更凝聚和平向上的力量。
  • 國際和平日,這些青年為了和平相聚南京
    9月21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青年們齊聚南京,參加「青年在行動」2020國際和平日活動,分享他們如何加強合作,傳遞和平理念,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青年在行動」2020國際和平日系列活動之一,「青年與和平」對話會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中國代表處主任兼教科文組織駐中國、朝鮮、日本、蒙古、韓國五國代表歐敏行,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劉成和南京大學-約翰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