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作為慘案的發生地和世界和平城市,南京一直致力於傳播和平理念、開展和平行動、共築和平願景。
2020年9月21日「國際和平日」至10月24日「聯合國日」期間,南京市人民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合作,成功主辦了首屆南京和平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代表在雲端、在現場,共聚南京和平論壇,圍繞「構建全面、多元與持久的和平願景」,深入交流探討,為推動實現人類社會持久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廣泛傳播和平聲音,覆蓋受眾近1億人次
南京和平論壇以「構建全面、多元與持久的和平願景」為主題,聯動全球五大洲五個城市開設南京和平論壇分會場,同步在日本名古屋舉辦「和合之音·美美與共」音樂會,展現中國青年在「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致力於和平建設的力量,分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經驗,以及合作行動共築和平的願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東亞五國代表歐敏行在閉幕儀式上發布了南京和平共識,呼籲匯聚全球和平力量,倡導培育和平文化,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她說,南京和平論壇成功舉辦展示了南京作為國際和平城市在傳承和平文化、傳播和平理念方面的重要貢獻。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說,論壇上的交流研討告訴我們:和平的文化需要共同培育,和平的環境需要共同維護,和平的事業需要行動推進。
聯合國網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及社交媒體平臺,央視國際、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國內媒體對南京和平論壇給予了高度評價。法新社、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匹茲堡郵報》、朝日新聞等110餘家國際主流媒體高正向度報導,覆蓋受眾近1億人次。臉書、推特、圖享等國際社交媒體互動頻繁,新浪、搜狐、嗶哩嗶哩等網絡媒體多輪傳播。
發動青年參與,為世界和平貢獻青年力量
青年是世界的未來,青年佔全球人口的六分之一。論壇上,不少青年代表參與和平話題的交流分享。
NGO組織「青年影響力」聯合創始人、巴基斯坦姑娘一霎是她家鄉唯一上過大學並獲得碩士學位的女性。「我的家鄉在邊境衝突中被完全摧毀過兩次,我也曾作為難民顛沛流離,唯一的生存之道和治癒傷痛的方式就是讀書。」一霎說,為了她的教育,父親去阿聯打工,母親在家照顧她學習。
多虧了父母的堅持,她才成為家鄉第一個去首都讀大學的女孩。一霎深切體會到教育的價值,畢業後加入公益組織,盡力幫助更多人獲得教育的機會。她認為,青年在構建世界和平中具有重要意義,他們樂於實踐,敢於創新,具有積極作用。她希望更多年輕人和她一起,為人類和平努力。
遊豬生態創始人兼CEO朱清是一名和平學者,他分享了自己搭建中非和平青年成長平臺的經歷。他在非洲發起「非洲真實故事」數字媒體項目,讓不同文化和聲音得到關注,不僅可以幫助更多當地青年就業,也能夠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促進和平對話的多面性。他建議,關注和愛好和平的青年人要成為一個具有全球視野和胸懷的人。
通過此次論壇,大家更加認識到,青年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要力量,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深化國際團結與合作的紐帶。此次論壇進一步激發了青年的創造力與潛能,催化更多青年組織建立可持續和平的協同行動。
應對疫情挑戰,倡導團結合作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南京和平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探討了疫情對和平的影響。
「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認識到,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在一條船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主持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劉成教授說,這種趨勢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只有凝聚全球的力量來對抗疫情,方能戰勝新冠病毒這個人類共同的「敵人」。疫情在很多方面改變了世界,但有一點不會改變,這就是我們對和平的熱愛和追求。南京和平論壇的召開就是一個證明。
因為疫情沒能來到論壇現場的德國埃貢·施皮格爾教授,通過視頻連線和大家交流。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疫情發生後,中國不僅在很短的時間內找到了應對病毒的方法,還為全球應對疫情提供了寶貴經驗。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啟示人們合作抗疫的重要性,團結就是力量。埃貢·施皮格爾教授分享了兩個參加疫苗實驗志願者的故事,兩個年輕人為了儘早研發出新冠肺炎疫苗,無條件參加風險測試,有一個18歲的年輕人甚至為了這個測試項目推遲一年開學。「我分享這些,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所有人都應該團結起來,同舟共濟,打敗病毒。」
和平論壇將持久發聲,共築持久和平願景
與會嘉賓對南京和平論壇取得的成果表示滿意,對未來的世界和平充滿期許。國際和平研究會會長MattMeyer說,南京是一個國際性的和平研究中心,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認識到,發展和平文化非常重要。我們要在科學和學術的指導下,進一步打造長久和平,建立一個美好幸福的世界。
北京平瀾公益基金會執行秘書長劉志華表示,南京和平論壇為專家學者、機構組織搭建了交流學習的平臺,大家收穫很多。希望更多的人加入進來,一起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貢獻力量。
記者了解到,南京和平論壇不僅僅局限在會議期間發聲,而是致力於整合各類企業、國際組織、社會公益團體力量和資源,打造開放、長效、持續的行動與傳播平臺。除了聯動聯合國糧食計劃署、和平與政治事務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社區、國際計劃等國際機構外,還與中國慈善聯合會、稀捍行動、同濟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南京大學和平學教席、東南大學文化資源管理教席等機構開展深度合作。論壇結束後,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和公益機構如聯合國難民署、遊豬生態等紛紛表達了進一步合作的願望。
南報融媒體記者許琴
倖存者後代梁心流:
16年尋訪南京大屠殺親歷者
近日,75歲的梁心流將他花費13年時間整理出的一本圖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梅壽蘭專輯》贈送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梁心流是梅壽蘭的大女婿。從2004年開始,他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親歷者進行走訪調查。16年來,他走訪了近200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和親歷者的家庭,其中有70戶的資料已整理成冊。此前,他已將這些資料贈送給紀念館。
梅壽蘭生前一直和梁心流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她經常跟晚輩們說起當年那段慘痛的經歷:1937年,梅壽蘭9歲,家住西善橋。當年,侵華日軍殺害了梅壽蘭和她叔叔家的親人及幫工共10口人。慘案發生後,梅壽蘭的父親梅福鑫痛不欲生,請餘家窪鄉親虞老四幫忙,挖坑埋葬親人,挖了好幾天,前前後後掩埋花了一星期之久。
「那段記憶她非常深刻,她常常講著講著,眼淚水就淌下來了。」梁心流說,這是老人一輩子的噩夢。老人2014年離世。
2005年,梁心流60歲,從單位退休。之後他常陪著嶽母參加一些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活動,也因此結識了一些倖存者。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做一點事。」梁心流說,這些老人都是歷史的鐵證,應該把這些證據永久保存下來。
從那時起,梁心流開始走訪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走訪中,梁心流遇到了不少困難,首先就是找人難。平時參加活動,他認識了一些倖存者,但他們僅是其中的少數人。他通過各種關係,發動認識的人再找更多的倖存者和親歷者。
每一次走訪,他都將受訪者的口述資料認真地記錄下來,整理成文章,抄寫下來。「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血淚史,我常常聽得心如刀割。」梁心流至今清楚地記得,幾年前他走訪大屠殺倖存者向遠松老人時的情景。
1937年,向遠松才9歲。他的哥哥被侵華日軍抓走,押到煤炭港倉庫裡,裡面關了3000多人。日本兵在倉庫下放汽油焚燒,上面用機關槍掃射……早上去看,倉庫和人都不見了,只剩下一片焦土……講起哥哥遇害的那段經歷,向遠松老人泣不成聲。
梁心流說,作為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的家屬,他特別能體會這種傷痛。有時候,他一邊聽,一邊陪著老人流淚。他和很多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成了朋友,大家經常一起參加活動、聊天交流。
2010年,梁心流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幾個子女都勸他,不要再到處跑了。「他們都年事已高,我再不去就遲了。」梁心流還是繼續走訪。
讓梁心流心痛的是,這幾年,在世的倖存者越來越少了。「我2005年開始走訪時,還有健在倖存者400多人。聽說,目前在世的在冊倖存者僅剩73人。」梁心流說。
梁心流表示,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作為倖存者後代,他要用實際行動去捍衛和平、維護和平。只要他還在,就會把這段歷史一直講下去。
「我的小孫女今年12歲,讀六年級。她經常在學校裡給同學們講自己曾外祖母的這段經歷。這段記憶絕不能被遺忘,要一代一代傳下去。」梁心流說。南報融媒體記者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