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日0點,新任天皇繼位。日本正式告別平成年代,啟用新年號「令和」。
「對於我來說,只是年號發生了變化,生活還是會和以前一樣。」日本民眾並未對逝去的「平成」產生太多的感慨。
反而對於另一個時代的懷念,卻充斥在日本的社會——那就是「昭和」時代。
「昭和男兒,平成廢宅」,這是日本廣為流傳的一句說法。相比於」昭和男兒的意氣風發,平成時代未免有點「扶不起」。
「昭和男兒」是個什麼樣的時代
索尼豪擲34億美元買下哥倫比亞電影、三菱14億美元巨款買下洛克飛勒大廈。加拿大的森林、澳洲的鐵礦、香港的豪宅,日本的企業家揮舞著手中的日元,要買下全世界。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錢多的花不完」。不僅僅是企業家。整個日本都在經濟發展中狂歡。高爾夫成為平民化的運動,娛樂場所擦汗的都是現鈔:高檔的跑車在街上隨處可見,夜店的見面禮都是金表。深夜,到處是揮舞著萬元鈔票的學生和上班族,焦急的等待起步價1萬的計程車。
相距500米的拉麵店與夜店,居然沒有人願意步行前往,都在焦急的等出租。在那個瘋狂的年代,計程車司機一夜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幣是8000元。和上班族一起在迪廳醉生夢死的大學生們,絲毫不為前程擔心。企業們對待求職者比客戶還熱情,幾乎每個大學畢業的學生都至少有3份工作等著他挑選。昭和偶像席捲而來,人們在喧囂的時代中,娛樂至死。所有人都在興奮的討論著消費升級和高房價。大家都相信日本經濟世界第一指日可待。
「平成廢宅」的寬鬆時代
1、「寬鬆世代」的背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發展放緩。基於產業升級,日本將大量密集勞動產業逐步轉移到東南亞,已經不再需要流水線上「標準化」的工程師。同時,日本民眾因為學生越來越重的學業負擔而怨聲載道。在此背景下,日本從公共教育逐漸轉向「寬鬆教育」,也造就了飽受爭議的「平成廢宅」,最終形成了「格差社會」,將一億恆久中產之夢打碎。
2、「寬鬆教育」應運而生「寬鬆教育」是為了糾正越來越嚴重的「填鴨式」教育。不同於「填鴨式」學習重視基礎與系統化學習,「寬鬆教育」旨在讓學生過上寬裕和充實的學生生活,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和內容要緊縮至核心部分。在此方針下,日本學校的課程時間、課程標準、課程大綱大幅度縮減。因為無法保障足夠的上課時間,很多學校將開學典禮等活動取消來上課。「寬鬆教育」的理念其實並沒有錯,只是制定政策時忽略了現實情況,不僅沒有起到效果,反而還產生了負面作用。「學歷社會」的日本,沒有漂亮的學歷根本找不到好工作。這使得考進國立大學和名牌私立大學的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樣的壓力下,有條件的家庭,幾乎都是轉向各種私立學校。即使是課外時間也要參加價格不菲的補習班,以增加自己通過考試的資本。「寬鬆教育」最大的弊病在於家庭的收入、資源、社會地位更多的參與到競爭中,使得日本進一步淪為「格差社會」,階層間的流動變的困難。
3、不堪重負的青年輕人
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人也在各個方面面臨著不同的問題。從日本的各種影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影子。《日本東京女子圖鑑》中,女主身材顏值佳,畢業於日本著名的秋田大學,還是Gucci的管理層,卻無法在港區的相親對象面前得到認同。甚至得到了「讓你有不必要的期待真的不好意思,地方出生的要加入我們圈子裡會很辛苦」的回覆。
職場也是如此,「寬鬆世代」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剛步入社會就被前輩們用有色眼光看待。「無知,工作能力低,沒有上進心……」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
在日劇《寬鬆世代又如何》中,被稱為「廢材」的青年互吐口水:「周末我都去補習班,卻被人說是文科省製造的殘次品。以為努力考上大學就能輕鬆找到工作,突然又就業困難了,這叫什麼事兒?我可從來沒覺得有什麼寬鬆啊!」「國家擅自告訴我們周六不上課,把教科書變薄,然後把成績下降的我們當成廢物對待。」
4、小確幸的「平成廢宅」
生活的壓力和社會的有色眼光讓他們越來越喘不過去,由此誕生出了一個新的群體——「平成廢宅」。不婚,不生,不買房的觀念逐漸成為年輕人的主流。日本學者悲哀的發現,國民變得越來越保守。經濟不景氣,為了減少成本,企業僱傭大量非正式員工,於是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一部分選擇了成為靠零工為生的「飛特族」,一部分選擇了宅在家裡成為「啃老族」。27年不出門的「宅神」;母親死在家中不聞不問一個月的49歲宅男;老人打零工供養宅在家裡的中年兒子;坦克裡面看動漫揚言敵人登錄就直接投降的車長……
二次元、小確幸、食草族……一個個的流行詞也證明了日本年輕一代的「胸無大志」。而研究機構對1000名首都圈的年輕人所做的調查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在被問到是否想要出人頭地時,回答非常想的居然只有12%,能出人頭地最好的也只有28.8%。剩下百分之60多的人沒有執念或者漠不關心。
很多人羨慕日本的小確幸的生活,但我卻非常同情他們。不同於他們父輩「昭和男兒」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一天比一天幸福,就好像是攪拌不均勻的奶茶,越往後越甜。平成一代卻正好相反,他們過著一眼就能看到頂的生活。同樣是攪拌不均與,他們的確是很苦的藥。所謂「小確幸」與其說是世事洞明的灑脫,不如說是對現實的無可奈何。
中國越來越像日本
日本如今的現狀並不全是因為「寬鬆教育」導致,但卻是其中的重要一環。脫離學校的教育,剩餘的時間安排幾乎全部取決於家庭的收入、資源與社會地位。這絕對不是教育公平,而是階級固化的表現。中國仿佛就是當年的日本。越來越重的學習壓力讓家長們不堪重負。在某些教育專家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鼓吹素質教育,反對應試教育。
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學校裡,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至少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看似繁重的學校課業負擔,其實不會真正拉開學生的差距。那些看不見的家庭底蘊才是教育不公平的罪魁禍首。
因為人口下降,日本在千禧年大學錄取率就達到了百分之92。即使是一個「平成廢宅」,也能輕輕鬆鬆混進大學。2019年,中國參加高考的人數超過1000w人,但重點大學的招生人數並不會大幅度增加,這意味著名校的競爭會更加激烈,錄取率也會下降。上了車的人只會高聲告誡車下的人,車上空氣不好,別往上擠了,不如自己走路來的自由,同時自己繼續往裡擠,以求得更好的位置。所以,「平成廢宅」和「名校學霸」你會給自己的孩子做什麼樣的選擇?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