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倫、格蘭威特、格蘭菲迪、百富、大摩……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以各自獨一無二的口感俘獲了粉絲的芳心。發芽、發酵、蒸餾、熟成……威士忌的生產究竟有何玄機,得以造就百變的風格?本文以蘇格蘭單一麥芽麥威士忌為例,為你一探究竟。
大麥通過冷水浸泡發芽
大麥是蘇格蘭威士忌的主要原料,那麼擁有與葡萄酒產區類似概念的蘇格蘭威士忌是否也要求大麥必須來自蘇格蘭甚至蘇格蘭某地呢?答案是否定的。儘管蘇格蘭種植的大麥當然是廠家首選,但收成不好時廠商也不得不向其它地區採購大麥,而一般認為大麥的品種對威士忌口感沒有特別影響。手中有了大麥後,讓我們走進神奇的威士忌工廠,威士忌的風味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塑造出來的:
烘乾麥芽
大麥穀粒首先需要通過在水中浸泡浸泡發麥芽,但在這之後需要烘乾,以防止麥粒中的酶(用於把澱粉轉化為糖)受到損害。烘乾是決定威士忌是否有泥煤味的重要工序:用熱風烘乾不會帶來任何味道,而如果用泥煤點火烘乾,煙中的油分升騰穿過烘窯,附著於大麥——煙燻味由此而來(例如拉弗格Laphroaig、樂加維林Lagavulin、阿貝Ardbeg、泰斯卡Talisker和高地騎士Highland Park)。如果窯烘的溫度過高,帶來煙燻味的部分酚類化合物會被破壞,所以窯烘的溫度越低,泥煤風味會越重。無論如何,蘇格蘭或者艾雷島不應是煙燻味的同義詞。烘乾後的麥粒會被研磨以釋放其中的澱粉。如果研磨速度快,那麼會混入大麥碎殼,為最終的威士忌增添些堅果味(比如納康都Knockando或布萊爾阿蘇Blair Athol);研磨速度慢則使威士忌更富於果味。
麥芽汁的清濁
研磨後的麵粉在稱之為糖化鍋的設備中與熱水混合,這樣就得到麥芽汁。在這裡,如果選擇取用較為渾濁的麥芽汁,威士忌會具有更濃鬱的麥芽和穀物特徵,帶有乾果、堅果的風味;而讓麥芽汁變得比較澄清,則威士忌不具有明顯的這類風味特徵。 水:一般認為水源對威士忌最終風味影響不大,若說有,那麼可能是不同的水對發酵效率有影響。水源可以是泉水、河水、湖水甚至自來水。絕大部分酒廠使用軟水,但也有例外,比如格蘭威特和格蘭傑。
發酵時長
發酵池中,酵母將麥芽汁中的糖轉化為酒精(這時候就得到啤酒了),如果兩天內就將「啤酒」送去蒸餾,那麼最終威士忌會有更明顯的麥芽特質,也就是堅果和辛辣味(比如格蘭蓋瑞Glen Garioch);如果放置55小時-100小時,則「啤酒」中的脂類物質會增多,這時再送去蒸餾,威士忌會更清淡,更具複雜度,水果味特徵明顯(比如格蘭歐特Glen Ord,百富Balvenie)。 酵母:我們知道酵母的品種對於啤酒的風味有重要影響。但就蘇格蘭威士忌來說酵母並不被當作一種影響風味的因素,因為大家用的同樣的酵母菌。而日本的酒廠就採用不同的酵母。
蒸餾
「啤酒」要經過蒸餾才能達到烈酒的高度數,而蘇格蘭威士忌大都採用雙重蒸餾。因為用來做蒸餾器的銅能夠吸附酒精蒸汽中較重的成分,因此蒸餾速度越慢,或者蒸餾器越高(比如格蘭傑Glenmorangie)、越大,酒精蒸汽與銅接觸的的時間就更多,導致威士忌越偏向清淡的風格,而反之(比如麥卡倫Macallan)就使威士忌風味越濃厚。
冷凝
酒精蒸汽最終還要冷卻成液體的酒。傳統的蟲管冷凝器是螺旋銅管浸泡在冷水中,相對來說銅接觸更少,適用於生產厚重的威士忌;而殼管式冷凝器有更多的銅管,因此更大的表面積適用於生產清淡的威士忌。
分餾
從冷凝器最先出來的一部分酒液稱為「酒頭」太淡,而最後的一部分「酒尾」則太濃、太油膩,只有中間的「酒心」才能用來做威士忌。因此在何處分割酒心能夠影響威士忌的風格。想要威士忌風味偏向清淡雅致(比如格蘭威特Glenlivet),那麼蒸餾師會早一些開始取酒心;越晚取則越偏向於厚重、油質和飽滿,而煙燻味就在此時出現。由於展現出泥煤味的物質沸點高,需要更長時間的蒸餾才能讓它充分進入到酒中。
桶陳
至此,年輕的烈酒誕生了——但是這只是它漫漫長路的起點,因為蘇格蘭法律規定在小於700升的橡木桶中熟成最少3年後它才能成為蘇格蘭威士忌。陳年是練就威士忌風味的另一個重要過程,而且情況也比較複雜,因此需要另文詳述。一旦陳年完畢,酒廠要麼將其裝瓶成為單一麥芽威士忌,即single malt whisky(指來自同一個酒廠),要麼與用其它種類的穀物(比如小麥、玉米等)製成的威士忌相調和,成為調和型威士忌,即blended whisky(比如我們熟知的芝華士Chivas Regal、尊尼獲加Johnnie W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