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4G測量報告快速識別方案定位室內外同頻幹擾覆蓋問題

2020-12-23 電子發燒友

基於4G測量報告快速識別方案定位室內外同頻幹擾覆蓋問題

陸南昌、韓喆、黃 發表於 2020-12-22 20:58:31

作者:陸南昌、韓喆、黃海暉、趙培、姜書敏

目前中國移動主要基於2.6GHz頻段開展5G網絡建設,由於室分系統和宏站共用100MHz頻譜,因此室內外同頻幹擾會對5G用戶感知產生不利影響。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4G測量報告快速識別室外5G高干擾小區的技術方案,可用於識別5G室內外高干擾小區。研究分析和測試驗證表明:該方案可快速發現並定位室內外同頻幹擾覆蓋問題,有助於輔助制定網絡優化措施。

5G網絡發展初期,用戶數量較少,5G的測量數據相關網管功能尚不完善,暫無法通過網絡側數據自動分析覆蓋和幹擾等問題;同時,人工入戶掃樓測試時,存在部分區域無法進入導致測試不完整的問題。本文利用現階段4G與5G網絡共天線建設的特點,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基於室分系統4G錨點小區的測量報告(MR)數據反推5G室內外同頻幹擾的方案,可快速發現並定位室外強幹擾小區,進而輔助提升5G室內用戶感知。

1 技術方案

1.15G網絡室內外同頻組網幹擾分析

目前,中國移動的5G室內外網絡均基於2.6GHz頻段的100MHz帶寬,是同頻組網。外場測試數據表明:在5G室內外同頻組網情況下,室外同頻強幹擾信號對室內小區影響較大。從圖1和圖2可見,當室內電平高於室外電平5dB以上時,室內小區的下載速率損失一般低於15%;當室內電平低於室外電平5dB以上時,室外幹擾對室分下載速率性能影響最大則可達45%。

圖1 同頻組網時室內外電平差對室分速率的影響

圖2 同頻組網時室內外電平差對速率損失的影響

然而,現階段5G網絡用戶較少,主設備供應商5G網管的MR功能尚未全面開啟,現場測試評估方式成本較高,現有這兩種手段均目前均無法支撐5G室外強幹擾小區的識別。

1.2基於4G與5G共天線特徵的室外高干擾小區識別方案

1.2.1總體思路

根據當前4G與5G共天線建設的現網特點,按照與5G室分小區共RRU的FDD1800錨點4G小區MR數據為基準,可分別估算出室內外5G小區電平,並根據室內外5G電平差的比例識別室外5G強同頻幹擾小區(圖3)。

圖3 總體思路示意

1.2.2建模方案

相同無線環境下,基於經典的Cost231-Hata模型,1800MHz與2600MHz頻段的路徑損耗差約5.4dB;選取深圳市某典型室分系統(表1)開展的現場測試(圖4和圖5)也驗證了該模型:與FDD1800錨點站共RRU的5G NR室分小區電平低於錨點站小區約5.5dB。同時,實測結果(圖5和圖6)也表明4G的3D-MIMO小區共AAU的5G NR宏站小區電平與4G的3D-MIMO小區電平基本一致(均為2600MHz)。

表1 室內外站點關鍵參數

(1)室分系統中5G NR與錨點FDD1800頻段的對比測試情況

圖4和圖5分別是在深圳市某典型室分系統中4G錨點站及5G NR系統的路測情況,表2列出了數據分析結果,可知室分共RRU時,5G NR小區電平低於錨點FDD1800小區約5.5dB。

圖4 4G錨點站RSRP

圖5 5G NR室分站RSRP

表2 室分系統1800MHz與2600MHz頻段的損耗差

數據來源 平均電平

(2)室外宏站4G與5G共AAU時4G 3D-MIMO與5G NR小區電平對比測試情況

圖6和圖7分別是典型室外宏站中4G錨點站及5G NR系統的路測情況,表3列出了數據分析結果,在本參數配置情況下同一點位上,4G 3D-MIMO小區與5G NR小區的電平基本接近。

圖6 4G 3D-MIMO小區RSRP

圖7 5G NR小區RSRP

表3 室外宏站4G 3D-MIMO與5G NR的損耗差

數據來源 平均電平

基於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一種基於室分系統4G FDD1800網絡 的MR數據快速識別5G室外高干擾小區的方案,步驟如下:

(1)篩選出與5G站點室分小區共RRU的錨點FDD1800小區作為基準點。

(2)室分FDD1800小區的電平值減去頻段引起的路損差(5.5dB),即為室分NR小區的電平。

(3)通過開啟室分FDD1800的異頻測量功能,可獲取室分小區周邊宏站3D-MIMO小區在室內的電平,該電平即可近似為周邊宏站的NR小區電平。

(4)基於以上兩步分析,利用FDD1800的MR數據,即可分別計算出室內外NR小區電平,再對每個MR採樣點計算出的NR電平差值進行匯總分析,即可計算出5G網絡室外對室內的強幹擾小區。

上述步驟中的基本判斷規則可以定義為如下指標:

NR電平差值小於5的採樣點佔比

(1)

其中,In NR RSRP為室分NR小區電平,可用室分FDD1800小區電平(In RSRP)減去5.5dB來近似估算,Out NR RSRP為宏站NR小區電平,可用宏站3D-MIMO小區電平(3D-MIMO RSRP)來近似估算,MR Point為FDD 1800的測量報告總採樣點數;同時,根據圖1中的測試結論,可將室內外電平差門限設為5。

如果該指標的值越大,說明該小區收到的室外同頻幹擾就越嚴重。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部分共站率不如本文所述場景高的情況,須根據當地情況開展圖4和圖5所示測試,具體估計場景的偏差;同時,上述室分系統中5G NR與錨點FDD1800頻段的對比測試情況是在廣州典型商業樓宇中開展的。

2 測試驗證

2.1驗證區域

依據公式(1)可以對室分系統開展篩選式計算。本文在廣東深圳密集城區內選取了某營業廳進行驗證,該室分站點已經開通5G小區,且使用共pRRU開通的FDD1800作為5G錨點,該營業廳周邊已經開通5G宏站以及反開3D-MIMO 的4G小區。

2.2驗證方案

根據上面介紹的建模方案,基於MR數據識別的5G宏站幹擾小區,結合現場測試情況進行比對,以驗證方案的準確性。

(1)基於5G室分小區的錨點FDD1800小區MR數據,按照上面方法分別估算室內共模5G NR小區電平和周邊宏站5G NR小區電平,進而識別室外NR強幹擾小區。

(2)開展現場路測,根據測試結果分析識別周邊宏站的NR同頻小區,並對室內5G下載速率影響情況進行統計。

(3)對比以上兩步的分析結果,確認基於室分錨點小區MR數據識別5G室外強幹擾小區方案準確性。

(4)對識別出的強幹擾小區進行優化,降低室外信號在室分的同頻影響,並再次驗證建模方案的準確性,同時對室內速率改善情況進行分析對比。

2.3模型驗證

2.3.1基於4G錨點小區MR數據的模型驗證

驗證區域周邊環境如圖8所示,在網管側提取了FDD1800錨點小區的兩兩異頻鄰區MR數據,並結合5G室內外同頻組網幹擾原理,通過總採樣點佔比識別出有兩個室外同頻小區與5G NR室分小區存在同頻幹擾(表4)。

圖8 試點網絡分布圖

表4 採樣點佔比情況表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深圳海王工業D-HRH-1、深圳科技北D-HRH-1的採樣點佔比也很高,但是由於採樣點總數都很少,不建議作為強幹擾小區;而深圳科興科學D-HRH-3、深圳科技北D-HRH-2的總採樣點和電平差值小於5採樣點的佔比都很高,符合幹擾小區的特性,這兩個小區可識別為室外同頻高干擾小區。

2.3.2基於現場5G道路測試的驗證

由於5G用戶較少,現場對營業廳周邊5G宏站小區模擬加載50%,進行測試驗證,發現被測室分小區與上述方案所識別出的兩個室外宏站小區確實存在同頻幹擾,造成營業廳門口位置的下載速率惡化嚴重(圖9右紅框區域)。

圖9 現場速率測試結果圖

2.3.3驗證總結

根據以上驗證結果,除去個別MR採樣點極少的小區外,基於5G室分錨點的MR數據建模並識別的5G強幹擾小區與現場測試強幹擾小區基本相符。

2.4優化處理

(1)優化調整前:由於5G室分小區與室外宏站鄰區存在同頻幹擾,營業廳整體速率585Mbit/s,營業廳門口位置速率惡化明顯,平均速率只有285Mbit/s。

(2)優化調整後:針對室外高干擾小區開展了無線射頻(RF)優化,將深圳科興科學D-HRH-3小區的電傾角由4度調至6度、方位角由270度調至260度,將深圳科技北D-HRH-2小區的電傾角由5度調至8度、方位角由60度調至75度),室分小區的平均下載速率提升明顯(表5)。

表5 問題路段優化前後測速情況

優化調整後,對營業廳內4G與5G共RRU室分小區再次開展頻鄰區MR採集,結果(表6)表明:幹擾小區差值小於5的採樣點佔比下降幅度很大,不再屬於強幹擾小區。

表6優化後採樣點佔比情況表

3 結束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於4G網絡測量報告數據來快速識別5G室外高干擾同頻小區的技術方案,現場測試結果符合理論預期,從而證明在5G覆蓋開展初期,可以採用上述5G室外同頻幹擾源識別技術,高效發現5G同頻高干擾小區,該方案避免了大量現場作業排查協調工作,且可以在5G網絡負荷抬升之前提前開展網絡預優化工作。

責任編輯:gt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利用飛機散射信號定位地面幹擾源
    近年來,隨著民航業的快速發展,各地也不斷報導民航通信受到幹擾的事件,這些幹擾嚴重威脅到飛機的飛行安全。無線電管理和監測部門作為無線電頻率的管理和安全保障機構,負責維護電波秩序,保障各類電臺安全、可靠運行。針對民航幹擾問題,中國各級無線電管理機構加強了對民航無線電安全的保障工作,對幹擾進行了監測、定位及查處,有力地保障了民用航空的無線電安全。
  • 商湯科技:高效低成本的室內外精確定位和AR導航已經到來
    一方面由於衛星信號的衰減,衛星導航定位在室內幾乎毫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儘管基於藍牙信標定位、Wi-Fi信號等專用設備的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輔助室內導航定位,但卻部署和維護成本高昂,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 基於頻偏功能混頻器/變頻器一致性測量
    打開APP 基於頻偏功能混頻器/變頻器一致性測量 莊志遠 發表於 2020-03-29 16:58:00 在矢量網絡分析儀中開發的頻偏測量方法,能很好地解決互易性困難且需要進行混頻器/變頻器一致性測試問題,其原理是將矢量網絡分析儀源輸出頻率調節到不同於接收頻率上進行測量。基於頻偏功能進行混頻器/變頻器一致性測量,其特點包括: · 快速且有效的校準; · 複雜變頻組件的相位一致性測量; · 多通道下多組數據一次性顯示等特點。
  • 基於MR二維數據的農村4G網絡覆蓋質量評估
    ,針對自然村網絡覆蓋質量和競對覆蓋情況如何分析的問題,提出了基於MR二維數據的較為精確的評估方法。已知自然村所屬小區後,提取該小區MR二維數據MR.TadvRsrp,該數據反映了UE的時間提前量與參考信號接收功率在同時刻的統計結果,通過該數據可以得到不同TA下測量上報的RSRP電平值。4G一個TA區間對應48個Ts,約等於234m,結合自然村與最近基站的距離,可以定位自然村所在TA區間並獲得相應的RSRP電平統計結果,進而評估該自然村實際信號覆蓋質量,覆蓋率計算方式見表1。
  • 基於慣性導航、RFID 及圖像識別的 AGV 融合導航系統
    另一方面,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被引入,該技術成本低,使用靈活,抗汙染能力強。針對慣性導航方式中的誤差累積和定位精度問題,本設計引入RFID 技術與圖像識別技術,將位置信息存儲在RFID 標籤中,圖像識別獲取姿態信息,實現AGV的輔助定位,提高自動化效率。
  • 基於5G AAU共模4G MDT數據識別工程問題
    【問題描述】5G建網初期,用戶採樣少,網管指標存在失真,難以發現5G站點中存在的問題隱患。【問題分析】5G AAU支持NR與4G 小區共模,利用MDT數據對4G小區的問題定位,反推出5G 小區可能共存的風險,便於同步排查。基於MDT數據中包含的精確的GPS經緯度,和無線側信息進行關聯匹配,可用於站址經緯度確認和天饋方位確認。
  • 室內定位技術的百家爭鳴時代
    除家居領域外,智慧工廠、智慧物流、智慧養老等場景下也需要室內定位技術來提升定位準確率,隨著需求的驟增,室內定位技術也在快速發展。慣性導航技術慣性導航室內定位主要利用終端慣性傳感器採集的運動數據,如加速度傳感器、陀螺儀等測量物體的速度、方向、加速度等信息,基於航位推測法,經過各種運算得到物體的位置信息。隨著行走時間增加,慣性導航定位的誤差也在不斷累積。
  • 5G定位技術
    但一個小區的覆蓋範圍很大,通常幾百米到幾公裡,僅基於Cell ID的定位誤差非常大,所有有了E-CID定位技術。 E-CID,Enhanced Cell-ID,指基於Cell ID的增強定位技術,包括Cell ID+RTT、Cell+RTT+AoA等。
  • 北鬥升空當口,GNSS高精度定位如何賦能智能駕駛?
    GNSS 定位也從單 GPS 衛星定位 -傳感器融合(DR)- 多頻多衛星,到單頻 RTK- 多頻 RTK 等方向優化和發展,提高功能安全性保障。對此,GNSS 定位技術可以通過與 DR(慣性導航)、RTK(載波相位差分)等不同定位技術融合來避免受到外界因素幹擾,即使在惡劣天氣、非視距場景和其他車載傳感器弱衛星信號覆蓋下,依舊能夠為自動駕駛汽車提供精準、穩定、可靠的定位信息,幫助車輛判斷當前所處位置,從而對目前的環境進行整體認知,便於車輛進行下一步的決策。
  • 移動機器人定位技術—雷射SLAM
    近年來,移動機器人技術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快速發展。人們致力於把移動機器人應用於各種場景中,從室內外搬運機器人,到服務型機器人,再到工業機器人等,移動機器人的運用都得到了巨大突破。目前,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主要被運用於無人機、無人駕駛、機器人、AR、智能家居等領域。按照核心的功能模塊來區分,目前常見的移動機器人SLAM系統一般具有兩種形式:基於雷射雷達的SLAM(雷射SLAM)和基於視覺的SLAM(Visual SLAM或VSLAM)。
  • 千尋位置宋子未:千尋時空智能,致力高精度定位量產方案
    此外,剛剛有提到如何和其他的定位系統去做冗餘備份來實現全天候的定位,包括在L3級別裡面也會有完好性和定位安全的要求,最後一個還是會回到相對來說比較傳統的智能座艙的應用,這一塊可能會有幾個相關的應用包含在裡面,一塊就是傳統的車載導航,另外一塊是現在更多相關車載信息系統的服務,也就是車聯網服務,這一塊要更多從導航出發,減少定位漂移,精確識別上下匝道,在現在的一些車聯網應用裡面基於用戶的數據分析需求
  • RFID人員定位方案
    (2)定位器+定位基站:接收人員定位終端廣播出來的數據,將數據通過網絡平臺轉發給數據採集器。同時定位基站還可進行數據視頻、定位等多種業務的融合,多種應用使用同一平臺傳輸,互相不受幹擾和影響。  (3)定位主機:接收定位基站傳回的數據,通過場強定位等算法,計算標籤所處位置,並將位置信息,傳送給定位管理系統。
  • 基於LTE無線技術的GoTa 4G民航機場無線專網解決方案
    監控站坪車輛按線行駛,限速,按規定停放,避免安全事故,每輛車上安裝車載臺,實時刷新GPS定位,實現對車輛的各種監控,和軌跡回放。應急通信 以機場中心8Km範圍內,能滿足應急救援覆蓋。在應急處置時將使用視頻聯動、可視化調度、遠程故障診斷、群組語音調度等功能;涉及視頻、語音、數據、資源定位數據、圖像等多種通信方式。
  • 華為全千兆雙頻網關全屋Wi-Fi覆蓋解決方案:打造極致體驗的千兆...
    除了老舊光貓,對於通過下掛路由器實現WI-FI覆蓋的用戶來說,網線質量不合格也限制了路由器的實際體驗不超過百兆。據2019年9月份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報導:市場銷售的近三成網線不合格,絕大多數不合格網線導體直徑不合格,限制了路由器的Wi-Fi體驗不超過百兆。
  • 【精彩論文】基於迴路直流電阻測量的輸電線路單相接地故障離線故障定位
    摘要:首先基於線路絕緣電阻測量進行故障檢測和診斷——識別故障類型和故障相,然後針對發生率最高的單相接地故障,提出基於迴路直流電阻測量的離線故障定位方法
  • 談談LTE高鐵覆蓋解決方案
    2)都卜勒頻偏 高速覆蓋場景對 LTE系統性能影響最大的是都卜勒效應。接收到的信號的波長因為信號源和接收機的相對運動而產生變化,稱作都卜勒效應。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特別是高速場景下,這種效應尤其明顯。3)高速影響性能  在UE(用戶設備)高速場景下,對切換的性能會有較大的影響。
  • 格納微科技:MEMS慣性-衛星組合導航系統,解決自動駕駛定位的兩大痛點
    由於定位設備安裝在車上,一方面,它可以搭載更豐富的定位傳感器來解決特殊場景的問題;另一方面,各個傳感器之間相互固連,有利於高精度算法設計,這兩點為車載定位進一步提高導航精度提供了可能。 隧道、城市峽谷、高架、地下車庫一直是車載定位的痛點,原因是當車輛行駛在以上複雜環境中,衛星信號被遮擋或幹擾,導致定位精度的下降,甚至形成定位的盲區。
  • 信號更強、定位更準,千尋知寸全面開放4星13頻定位能力
    2020年12月16日,千尋位置全面開放基於北鬥三號新體制信號的高精度定位能力,正式上線支持4星13頻衛星數據解算的千尋知寸(FindCM)服務。通過提升可用衛星及頻點的數量,千尋知寸4星13頻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多搜星數、更強信號能力以及更加精準的定位結果,提升用戶在複雜環境下的定位體驗。
  • FRL:基於4顆黑白攝像頭,Quest如何實現3D手勢識別?
    FRL科研人員表示:除了深度攝像頭外,市面上較常見的還包括基於單目RGB攝像頭和神經網絡算法的手勢識別方案。單目RGB攝像頭更易集成,而且隨著機器學習技術提升,功能可以繼續強化。但將基於RGB攝像頭的手勢識別方案用於VR/AR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單目方案難以直接識別3D手勢、通常需要搭配關鍵點回歸和實時姿態方案而無法獨立運行、時間上難以達到連貫和低抖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