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物以稀為貴,黃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古時候的皇室貴胄、達官顯貴都喜歡用黃金體現尊貴,生前如此,死後亦是如此。
隨著考古發現的進展,有越來越多的古代大墓被發現,繼而進行了保護性的發掘。其中出土的精美黃金陪葬品令人大開眼界。
黃金的性質決定了它的重要價值,其性質穩定,用它製成的飾品器物容易保存。可俗話說得好,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上世紀70年代,在陝西西安就發生了一件關於黃金的「怪事」。
那時候,西安南郊何家村公社的一位老農在打地基時,就挖出了一個頗有年代感的甕罐。
直覺告訴老農,這個甕罐一定不簡單。
西安作為一個12朝古都,遍地是寶一點也不讓人感到奇怪。尤其是這個何家莊,早些時候就有「半個何家莊,能買半個香港」的說法。
話說老農在小心翼翼揭開封口後,激動地差點叫出聲來。原來裡面不是別的,全是黃澄澄的金子、珠寶和眾多其他古董物件兒,保守估計裡面的金子至少在10斤左右。
在70年代,國內黃金的單價大約在260元一兩左右,這些古董光計重都價值26萬多元。這務農老漢這下可發了大財了吧?
不過,因為那時候處於公社時期,民風普遍淳厚。老農並沒有把這些黃金和古董私吞,而是上報給了當地文物部門。
很快,省博物館的相關領導便來到了老農家,隨行的還有五六位資深考古專家。仔細觀察完這個甕罐後,他們將裡面的東西一股腦全倒了出來。其不止有黃金,還有各種銀盤、銀碗、玉帶以及各色的寶石。光是罐內4塊「赤金箔」就已經達到了11斤。
這些精美的金銀器,藝術價值極其高,經檢查之後發現基本全是唐代皇族的日常用品,還有一些被國家文物局定為國寶,保護價值非常高。
後來,博物館整理了這些文物,然後進行了展出,很多文物都成為了陝西省博物館的重要寶貝,其中有一件唐代玉器做工非常精細,是用一整塊瑪瑙製作而成,它就是獸首瑪瑙杯,是國家重點保護對象。
但展出後出現了一件「怪事」,原本是挖出了11斤的金子,最後的標註卻只有8斤,還有3斤去了哪裡?研究這些文物的專家們都嚇壞了,以為有人對金箔動了手腳。
然而,自從甕罐進庫以來,任何人對其操作都必須報備,想要人為動手腳顯然不可能。無獨有偶,當時在故宮同樣也珍藏了兩塊金箔,在展出1年後,其質量也減少了70多克。
不是人為的,那肯定就是自然的了。專家們對這件事情都非常重視,他們還從一些著名高校裡請來了物理、化學方面的教授,來解決這個問題。
最後專家們得出了結論:這些金子蒸發的其實是水的重量。出土的罈子裡面金箔之間存在間隙,由於在地下埋藏了太久,充分吸收了土壤中的水分,故而造成了重量虛高。出土後,這些水分逐漸蒸發,故而產生了重量損失的現象。而學者也坦言,這屬於正常現象。
其實有很多事情,看起來很奇怪,其實本身非常簡單容易理解,只不過人們在想問題時,往往會想得比較複雜罷了。
讀者們,關於「蒸發的黃金」,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