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擁有十分璀璨奪目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給我們中華民族留下無數的瑰寶,其中最惹人奪目的要數那些罕見的文物。
縱觀歷史,王朝不斷更迭,戰爭頻繁發生,因此當時社會的眾多工藝品並不能大量且完整地留存於世。一般來說,年代較為久遠的文物很難留存世間,譬如當今存世的清朝文物數量比商周時期多得多。除了去往博物館,在平常時候能夠見到珍貴的文物就更是十分少見了,而在拾荒的時候能夠撿到文物,則更是比中彩票還難。不過,這樣的好事也降臨過人世間,內蒙古的一位拾荒老人,就曾撿到過價值連城的文物。
▲拾荒老人近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見到許多拾荒老者,他們不辭辛苦地四處找尋可回收物,以此貼補家用。在廣闊無垠的內蒙古地區,也有這樣一位拾荒老人,由於生活艱辛,他常常會到郊區撿撿廢舊瓶子、廢紙殼等物。當時春節即將來臨,老漢為過一個富饒的冬日,更加努力地在外拾荒。他無視外面凜冽的寒風,常常天一亮就出門了。
▲鐵棍近照
這天,他像往常一樣拾荒,已經出門一上午了,卻還沒找到任何廢舊物品。當老漢準備回家的時候,突然看見不遠處垃圾堆旁有一閃一閃的東西,在冬日陽光的照射下非常亮眼。老漢一個箭步就奔了過去,一些閃著光芒的箭頭和生鏽的鐵棍映入眼帘。仔細刨開一看,這些鐵棍上面好似還附著一些金疙瘩。老漢大喜過望,能在垃圾堆中發現這些寶貝,實在幸運。
▲鐵棍熔出來的黃金
老漢將撿到的寶貝帶回家中,對鐵棍上面的金疙瘩很是好奇,因為這不像焊上去的,反而像渾然一體的。於是老漢將鐵棍放在火上燒,希望能夠燒蛻鐵棍的鏽跡,看看究竟是什麼模樣。燒了沒一會兒,這些黑不溜秋的鐵棍竟然全部閃現出金燦燦的光芒,老漢仔細辨認後大驚,這可是真正的黃金啊。於是老漢二話不說,放下手中的寶貝,馬上前往之前的垃圾堆,希望能夠再次撿到寶貝。不出老漢所料,經過他徹夜細心搜索,總共撿到7斤多鐵棍,他高興極了。老漢經過再三思考,決定將這一袋沉甸甸的黃金賣給鎮上的金銀店,以此來換一筆可觀的收入。
▲生活得到改善的拾荒老人近照
當他提著這些東西給金銀店老闆看後,老闆卻說這些黃金質地不純,賣不到什麼好價錢。經過一番協商之下,老漢聽從了老闆的建議,決定將這些黃金熔化,提煉出純度更高的黃金。經過很長時間的工序後,這一口袋鐵棍被提煉出4斤黃金,老漢也賣出了12000元的好價錢。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可觀的巨資了,一般家庭根本沒有上萬元的存款,更別說終日拾荒的老漢了。撿到黃金的老漢也因此改變了生活狀態,每天優哉遊哉的生活,鎮上的人聽聞老漢的事都羨慕不已,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知曉了此事。
▲文物專家鑑定文物近照
當地文物部門的工作人員聽聞此事後,處于敏銳的工作直覺,覺得老漢所撿的寶貝很像一些文物的特徵。於是馬上聯合相關專家,專程來到鎮上考察,並當面見到了老漢。工作人員將來意說明後,老漢就將他們帶到發現寶貝的地方。經過專家們對發現地點和鐵棍廢料一系列的科學協定和反覆還原後,認為老漢所撿到的寶貝就是珍貴的匈奴時期金器。其經濟價值也遠遠不止12000元,應高達3億元。要知道,匈奴的相關文物十分罕見,存世量極少,內蒙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是一件匈奴時期的金冠飾。
結語
這樣的結果,讓老漢捶胸頓足,也讓工作人員們十分嘆息。如此珍貴的文物就這樣消失在世間,實在太過可悲。術業有專攻,有很多像老漢一樣不了解文物的人存在,如果遇見疑似文物的物件,一定要理性分析,第一時間通知文物部門。這才是保護文物的正確做法,也才是讓它的價值完全顯現的途徑。
參考資料:
《國家寶藏》《文物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