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惡還是戰爭摧殘人性?《見字如面》以私人視角逼近歷史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不管是接近真實的歷史還是探究人性,都是困難的事情,但《見字如面》卻相信,信件能為我們提供另一種維度:信件是一種載體,能承載最私密的感情、表達最真實的觀點,也能貼近歷史真相,豐富歷史細節。信件能幫助我們還原最真實的人性。

本期《見字如面》以「親歷記」為主題,關注普通人在大事件中的經歷、感受:侵華日軍中的底層士兵在屠殺搶掠同類時的變態快感;親歷火燒圓明園的英軍中尉的狂妄炫耀;美國消防員用「死亡之城」來形容長崎被原子彈毀滅這一人間災難……節目播出後,網友們紛紛表示五封家書帶領大家走進了歷史最深處,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不曾知悉的歷史細節,也讓我們從與宏觀敘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戰爭的殘暴與人性的醜惡。

侵華日軍家書:用日本刀殺人有一種快感

信件中的歷史信息能豐富細節,也能確認真相。我們都知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我們也知道他們至今拒不道歉、甚至否認曾經犯下的罪行。本期《見字如面》用兩封侵華日軍的家書提醒我們:歷史可以被歪曲,但真相絕不會被掩蓋。在這兩封信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血腥的暴行,還可以看到人性在戰爭機器裹挾下顯露出的醜惡。

第一封信容易令人感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

1938年3月,一個名叫山田兼次的侵華日軍軍官給姐姐寫了封家書。在信裡,他用與親人聊天的口吻寫出了他用日本刀屠殺中國人的殘暴:「三月十二日,我們捉到了一個共產黨的密探。十三日就趁著月光,把他拖到麥田裡,用近松君送給我的一把日本刀,喳地一聲將那個人的頭砍下來了。我當時就感覺到了用日本刀殺人有一種快感。」

這位日本兵的家書用他的親身感受告訴我們,對於屠殺同類,他不但沒有同情與不忍,反而從中體驗到了一種快感,甚至很享受。

更令人心驚的一個細節是,這位日本兵以平靜的語氣描述了自己的「快感」後,就迅速和姐姐聊起了其它的家常,沒有任何的停頓,仿佛屠殺一個人對他來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另一封信來自池田幸一,他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在安徽境內行軍時,他給母親池田照子寫了一封家書。信中提到了所謂的「徵發」行動:「徵發是很有趣味的事情,我去過一次。我們一共五個人,徵發回來的東西有雞、豬、青菜等等,凡是見到的能吃的東西,全都被拿回來了。」

日軍所謂的「徵發」,就是將所到之處能吃的東西全部從百姓手裡搶光,對於這種強盜般的無恥行徑,池田幸一居然覺得「很有趣味」。可見戰爭機器對人性的改變,它激發出了人性中更多的惡的一面。

而這兩封日軍底層士兵的家書之所以能讓人感到如此震驚與憤怒,是因為來自個體的敘述往往比宏觀描述更能衝擊人的內心,它讓我們深入到歷史的細節當中,從細微之處看到了人性的醜惡。

兩封家書中殘暴的惡行因為太過細節,很容易引起觀者的不適,讓人對侵略者的獸行出離憤怒,對曾經罹難的同胞產生更加深切的同情。網友@紫魚愛吃檸檬評論道:「每次看到那些描寫大屠殺場景的文字,就會心裡很難受,為什麼可以那麼殘忍,我都不忍心看下去。」網友@北海有魚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當連殺人都麻木的時候,我們都是地獄的居民。」

曾經的災難也讓我們更加學會珍惜眼前的生活,網友@閒情居丶夢奇說:「永遠不要忘記日本人的惡行。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英軍中尉家書:

燒毀圓明園的大火,我們用了兩天的時間點燃

「在北京,我們可以獲得任何一個奢華的住宅區。任何數量的穀物都可以在兩周之內徵收到位。我很高興自己能成為英法聯軍中的一員。」這個充滿了炫耀、輕慢、得意的信件開頭,來自喬治·奧爾古德。他親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從入侵北京、劫掠圓明園到談判、撤軍的全過程,是當時英軍的一個中尉,他從中國給自己的母親寫了封信,信中豐富的細節讓圓明園的罹劫更加觸目驚心。

圓明園遭洗劫的這段歷史,是我們熟知的。但是,關於洗劫之後「火燒圓明園」這一行為,則流傳著很多版本,眾說紛紜。而喬治的信,揭開了一部分史實。他在信中寫道,「作為對謀殺我們可憐被俘戰友的懲罰,我們燒毀了被叫作圓明園的皇帝夏宮。」

為了向清政府施壓,迫使清政府儘快妥協、投降、屈服,在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後,詹姆斯·卜魯斯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在整整兩天的時間中,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喬治在信中向母親繪聲繪色的描繪道:「您聽好了,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完成了點火的工作。」熊熊燃燒的大火中,沒有來得及逃走的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被活活燒死,成百上千座建築被燒成了灰燼,曾經富麗堂皇的「萬園之園」變成了一片廢墟。

這封看似普通的家書,在無意間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歷史的真實面貌:火燒圓明園並非出於無意,而是蓄意地、有目的地的行為。三千五百人,用整整兩天的時間,完成了點火的這個細節,令人尤為震驚。觀眾對於信中提到的這個細節印象深刻,討論熱烈,紛紛憤怒地留言道:「勿忘國恥。」網友@綠裡尹夏寫道:「仿佛回顧了國家歷史的長河,國恥不能忘。」除了感到恥辱,眾多文物被毀也令人扼腕嘆息。網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對此評論道:圓明園毀了太可惜了,不僅是是中國的損失,還是世界的損失。

同時,在這封寫給母親的家書中,喬治·奧爾古德還以炫耀的姿態說道:「我收集了幾件圓明園的漂亮玩意兒。我想,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禮物。我還有一件華貴的戰利品:皇帝的御璽!關於這些東西,等我回家之後,會有更多驚喜告訴你們。」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軍官並沒有因為在圓明園燒殺搶掠而產生絲毫的羞愧,反而以成為英法聯軍中的一員深感榮耀。當人被戰爭扭曲了人性後,也就失去了道德感和責任感,不再覺得給別人造成傷害是一種傷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戰爭中一顆毫無感情的螺絲釘。

長崎遭原子彈毀滅親歷者:

我明白「死亡之城」是什麼意思了

除了豐富細節,信件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加微觀、可感的角度,來觀察某一歷史事件。

「我們看到的就是人們在走,只是在走,似乎沒有目標。」這是19歲的美軍消防員凱思·林奇寫給家人的一封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擲了原子彈,造成了60%-80%建築的毀滅和數十萬日本人的傷亡。凱思·林奇踏上長崎的土地,已經是長崎被原子彈夷為廢墟六周後。

在原子彈造成的破壞稍小些的主城區,他看到了令他感慨萬千的景象:人們像哭魂野鬼一樣,漫無目的地行走。我們從這個細節中可以看到,因為原子彈突如其來的打擊,人們已經失去了活著的欲望。

隨後,凱思·林奇隨隊伍來到了原子彈打擊的主要地區,他看到了更令他震撼、難以置信的景象,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現在我知道他們說的「死亡之城」是指什麼了。他試圖用文字描述自己看到的滿目瘡痍:長崎變成了一座沒有建築、沒有人、沒有樹,什麼都沒有的城市。」

眼前慘烈的景象讓作為旁觀者的凱思·林奇產生了一絲同情,但一想到美軍對待日本人的殘酷,還不及他們曾經對美軍戰俘施加暴行的十分之一,他又轉變了觀念:「這些人或者是受到了欺騙而並不知道事實,但一個國家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是不可能發動戰爭的。」

我們從這封信中,看到了一個普通的旁觀者面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震驚與掙扎。一方面,眼前地獄般的景象讓他對同樣是普通人的日本民眾產生了同情;但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忘記日軍對於自己的同胞曾經犯下的累累罪行。這也正是投擲原子彈這一行為至今備受爭議的原因,一邊是毀掉的城市及被炸死的數萬普通日本人,一邊是為了減少盟軍傷亡,阻止狂熱的日本進一步擴大戰爭。

網友@半月居士有著相同的掙扎,他評論道:「人們對於原子彈的恐懼來源於其對於生命的剝奪能力,即使是僅受輻射波及也只能在痛苦中度過一生。我們同情的是平民,可是是否大洋彼岸是否同情著我們死難的同胞,卻不得而知。」

網友@這就是達達呀則對戰爭本身表達了厭惡:「從國家角度來看,這是發動戰爭的報應,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們要警惕核戰爭。」網友@尉劍俊則看到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評論道:「但我希望再也不要有人看到這樣的場面——然而,僅僅是靠希望,哀求,甚至禱告都是沒用的。」

政治、軍事是一大盤棋,但是承擔命運、承擔結果的往往是個體。一封封書信裡,隱藏著時代的浮浮沉沉,個體命運被裹挾其中,沒有選擇的餘地。而每一個具象的個體又像是一個小坐標,所有的坐標聯合在一起,為我們呈現出了更加真實、有細節的歷史。同時,人性也在其中展露無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人性本惡」擊敗「人性本善」
    這充分顯示出,復旦團隊具有不管處在正方還是反方都能獲勝的能力。        最後,決賽的對象是1988年的老對手臺灣大學隊,辯論的題目是「人性本善」。        復旦大學隊再次成為反方,和臺灣大學隊開始了生死搏殺。        善惡問題是中國歷史上的老問題,也是傳統知識分子在思考人性時都無法迴避的問題。
  • 通過這次疫情大家來說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
    自從讀過這句話以後,人性本善四個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裡。可是通過這次疫情中暴露出來的人性,卻讓我開始疑惑,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2019年最後一個月,當神州子民正沉浸在迎接新年的喜悅中時。一種新的冠狀病毒肺炎在武漢開始暴發。勢頭之猛令很多人回不過神來。僅僅一個月,感染人數破萬,每天新增死亡病例都破了百。形勢嚴峻,各大醫學領域的專家都奔赴武漢齊心抗疫。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荀子敲黑板說,這是兩種不同的武功心法
    人性善惡論背後隱藏的大秘密,儒家內功心法最近圍繞著FF以及她的粉絲諸多言論,「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爭議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那麼人性到底是本善還是本惡呢?這個事情還是得從孔子說起。春秋時期,天下大亂,禮崩樂壞,孔子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恢復周禮,崇尚古制,試圖讓已經式微的周室再歸往日榮耀。
  • 《見字如面4》:以「藝文志」開篇,用詩心對應時代焦慮
    《見字如面》第四季,豆瓣評分9.3分,微博話題閱讀量超過7.5億,討論量過200萬,這就是文字所帶來的魅力。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立足中國,秉承多元化視角,展開全球化選信,挖掘更多元價值,探索更極致人性,引爆更廣泛熱議,盡現世道人心精神意蘊,這才是這個節目帶給我們的時代意義。
  •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這句話說出來就有一種讓人特別的心寒的感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你不得不承認,事實其實就是這樣,這就是人性裡一種掩藏在內心的真實存在。「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你永遠不知道,那個人的心理的真實想法是什麼?這個世界上,最怕的不是來自於敵人的明槍,而是來自身邊人的暗箭。
  • 《見字如面》:5封書信寥寥幾筆,卻承載了近一個世紀的重量
    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也是一段需要不斷回首的歷史,《見字如面》第四季的第9期便用書信的方式帶領我們追溯了那段歷史。《見字如面》以明星讀信為主要形式,旨在用書信打開歷史節點,帶領觀眾走進那些依然鮮活的時代場景、人生故事,去觸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狀和社會風物,重新領會中國人的精神情懷與生活智慧。
  • 看《綠裡奇蹟》中人性善與惡的碰撞:人性中的自我救贖
    一、作品簡述史蒂芬.金的著作《綠裡奇蹟》是一部最大化凸顯人性善與惡的碰撞的巨作,引發了人們從多個角度對現實人性的不同側面的思考和探索,進一步強調了尊重生命的重要性。毀滅不是他本人的創作初衷,恰恰相反,通過作品,史蒂芬.金試圖解析人性。人性不是簡單的善和惡,善與惡只是人們對待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與態度。所有人的都可以拯救他人,同樣所有人都可以被他人所拯救。只要人們滿懷善意和希望,這樣即使是身處困境,依舊可以綻放出自己的人性光輝。
  • 《特殊的一天》:戰爭中的人性復甦與精神覺醒
    文:宿夜花近日,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4K修復版的上映,給觀眾提供了一個不同於《辛德勒的名單》等經典好萊塢主流話語下的二戰視角。而關於「戰爭中的人性」這一母題,作為有著優秀的現實主義電影傳統的義大利,大半個世紀以來湧現出各種不同角度、各具特色的優秀作品。
  • 西方文化認為人性本惡,東方文化傾向於人性本善,你怎麼看?
    法國思想家盧梭,著有《人性論》法國思想家盧梭,倡導人性本善。盧梭和伏爾泰等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吹響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著有《君主論》義大利思想家馬基雅維利,堅信人性本惡。馬基雅維利主義者堅信,只要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採取什麼卑劣的手段,都是可以的。因為,心慈手軟只會害了自己。
  • 《三字經》詳解一:人性本善?儒家「叛逆」荀子為何說人性本惡?
    但實際上關於人性的性本善和性本惡的爭論數千年以來一直不絕於耳。 孔子雖然指出了人性,但是並沒有講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孟子則是人性本善的創始人,可以說性本善是孟子學說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孟子宣揚「仁政」的最佳理論武器。 性善論的由來
  • 企業的人性面:疫情是面鏡子,照出了企業的人性與真實
    道格拉斯·麥格雷戈,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管理思想家之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他獲得了韋恩大學的學士學位和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麥格雷戈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安提俄克學院的院長。國家培訓學院院長,心理協會主席,政府和工業企業顧問。
  • 王陽明:人性本無善惡,為善去惡是格物
    如果談到人性善惡的哲學問題,不得不提到明朝王陽明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但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應該溯源到宋明理學的「心」與「性」的關係上。南宋的陸象山說:「在天為性,在人為心。」
  • 豆瓣8.4《一級恐懼》:愛德華·諾頓成名作,人性究竟本善本惡?
    這部影片不僅有著頗為經典的情節結構設置,也有關於人性的深刻探討,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著實發人深省。在觀影之前,無法理解影片的名字「一級恐懼」,而在觀看之後,終於懂得了其中所隱含的深意:人性中未知的善與惡,是最大的恐懼。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非常容易看透,但有一件東西想要看透卻極其艱難,那就是人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念,而每個人有時候都會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做出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今天給大家講述一部影視劇,帶你了解人性,關於《我們與惡的距離》,你的了解有哪些呢?
  • 人性與惡的距離,就是一份保險的事情
    首先我們可以思考幾個問題其一:人性的惡是怎麼產生的其二:你真的懂保險麼?這種是善的體現,是人性的光輝的傳遞,是我們普遍人所能接受,甚至認可的。在保險行業,可以發現非常多人性的惡,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每個人的心裡都有惡的存在,之所以我們沒有展現出我們的惡,不過就是因為沒有觸碰到我們的利益,沒有讓自己受傷,讓自己家人朋友,親人受到傷害,才一直沒有爆發出來。
  • 人性與狼性的互構——小說《燉馬靴》中狼的隱喻與啟示
    作品用父親一次次講述的細節來拼接,讓作品擁有了傳說的特徵,從而在虛構中逼近真實。這篇小說最獨特動人之處在於,在極端艱難、生死一發之際,人沒有迷亂,動物沒有躁狂,世界依然保持著善意和良知。小說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動人心魄,溫暖讀者。故事由女兒講述父親年輕時在戰場上一次死裡逃生的經歷。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為何人類的演變過程中一直伴隨著戰爭,今天我們將從電影中來尋找答案。《血戰鋼鋸嶺》是美國導演梅爾·吉勃遜在2016年的作品,主要講述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展開的衝繩島戰役,透過電影探索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在戰場上,子彈代表著殺戮,代表著人性中的惡。而軍醫則代表著生的希望,他們冒著隨時都可能被奪取生命的危險,在戰場上搜尋、治療、搬運則一個又一個的傷兵。冒著生命危險救治他人,這樣的舉動是人性純善的表達。以往的戰爭片總是讓人看後,對戰爭萌生畏懼。
  • 人性是善的還是惡的?從先天、後天、理想來說,從儒、釋、道來談
    所以你可能會對人性就失望了,覺得人性好像是惡的。但是現實的狀況就是,這社會有好人,有壞人。所以,當你想要談人性的問題的時候,你好像很難建立一個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善的,還是所有的人的人性都是惡的,這樣的一個立場。
  • 《我們與惡的距離》:對人性的反思,比憤怒更重要
    作者:梁嘉烈「無人不冤,有情皆孽」,出自陳世驤先生1966年致金庸的一封書信,是陳世驤對《天龍八部》給出的評論,這八個字同樣也很適用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賈靜雯在《倚天屠龍記》之後闊別十五年再回電視劇,聯手金鐘獎影帝吳慷仁帶來了《我們與惡的距離》。
  • 關於二戰納粹的好看電影推薦,人性與戰爭
    無論是劇情還是演技都值得一看!本片可以看作兩部分,前一部分是以黑色幽默寫男主和女主的愛情,其中有很多細節為後面做鋪墊和暗示。後一部分展示出父愛的偉大。本片含義很多巧合與細節需要認真品味。看完本片,感覺男主能活下來真是個奇蹟,主要講男主逃脫納粹黨的殺戮,電影表達出人性與戰爭的關係,波蘭斯基保證了這電影的真。每處都如此。三《辛德勒的名單》豆瓣評分9.5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或聽說過這部電影,之所以再次提起,希望沒看過的人最好找時間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