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接近真實的歷史還是探究人性,都是困難的事情,但《見字如面》卻相信,信件能為我們提供另一種維度:信件是一種載體,能承載最私密的感情、表達最真實的觀點,也能貼近歷史真相,豐富歷史細節。信件能幫助我們還原最真實的人性。
本期《見字如面》以「親歷記」為主題,關注普通人在大事件中的經歷、感受:侵華日軍中的底層士兵在屠殺搶掠同類時的變態快感;親歷火燒圓明園的英軍中尉的狂妄炫耀;美國消防員用「死亡之城」來形容長崎被原子彈毀滅這一人間災難……節目播出後,網友們紛紛表示五封家書帶領大家走進了歷史最深處,不僅讓我們看到了那些不曾知悉的歷史細節,也讓我們從與宏觀敘事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戰爭的殘暴與人性的醜惡。
侵華日軍家書:用日本刀殺人有一種快感信件中的歷史信息能豐富細節,也能確認真相。我們都知道,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燒殺劫掠無惡不作,我們也知道他們至今拒不道歉、甚至否認曾經犯下的罪行。本期《見字如面》用兩封侵華日軍的家書提醒我們:歷史可以被歪曲,但真相絕不會被掩蓋。在這兩封信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血腥的暴行,還可以看到人性在戰爭機器裹挾下顯露出的醜惡。
第一封信容易令人感到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
1938年3月,一個名叫山田兼次的侵華日軍軍官給姐姐寫了封家書。在信裡,他用與親人聊天的口吻寫出了他用日本刀屠殺中國人的殘暴:「三月十二日,我們捉到了一個共產黨的密探。十三日就趁著月光,把他拖到麥田裡,用近松君送給我的一把日本刀,喳地一聲將那個人的頭砍下來了。我當時就感覺到了用日本刀殺人有一種快感。」
這位日本兵的家書用他的親身感受告訴我們,對於屠殺同類,他不但沒有同情與不忍,反而從中體驗到了一種快感,甚至很享受。
更令人心驚的一個細節是,這位日本兵以平靜的語氣描述了自己的「快感」後,就迅速和姐姐聊起了其它的家常,沒有任何的停頓,仿佛屠殺一個人對他來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
另一封信來自池田幸一,他是侵華日軍中的一名普通士兵。在安徽境內行軍時,他給母親池田照子寫了一封家書。信中提到了所謂的「徵發」行動:「徵發是很有趣味的事情,我去過一次。我們一共五個人,徵發回來的東西有雞、豬、青菜等等,凡是見到的能吃的東西,全都被拿回來了。」
日軍所謂的「徵發」,就是將所到之處能吃的東西全部從百姓手裡搶光,對於這種強盜般的無恥行徑,池田幸一居然覺得「很有趣味」。可見戰爭機器對人性的改變,它激發出了人性中更多的惡的一面。
而這兩封日軍底層士兵的家書之所以能讓人感到如此震驚與憤怒,是因為來自個體的敘述往往比宏觀描述更能衝擊人的內心,它讓我們深入到歷史的細節當中,從細微之處看到了人性的醜惡。
兩封家書中殘暴的惡行因為太過細節,很容易引起觀者的不適,讓人對侵略者的獸行出離憤怒,對曾經罹難的同胞產生更加深切的同情。網友@紫魚愛吃檸檬評論道:「每次看到那些描寫大屠殺場景的文字,就會心裡很難受,為什麼可以那麼殘忍,我都不忍心看下去。」網友@北海有魚表達了相同的觀點:「當連殺人都麻木的時候,我們都是地獄的居民。」
曾經的災難也讓我們更加學會珍惜眼前的生活,網友@閒情居丶夢奇說:「永遠不要忘記日本人的惡行。永遠不要忘記我們無數先輩用生命換來的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
英軍中尉家書:「在北京,我們可以獲得任何一個奢華的住宅區。任何數量的穀物都可以在兩周之內徵收到位。我很高興自己能成為英法聯軍中的一員。」這個充滿了炫耀、輕慢、得意的信件開頭,來自喬治·奧爾古德。他親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從入侵北京、劫掠圓明園到談判、撤軍的全過程,是當時英軍的一個中尉,他從中國給自己的母親寫了封信,信中豐富的細節讓圓明園的罹劫更加觸目驚心。
圓明園遭洗劫的這段歷史,是我們熟知的。但是,關於洗劫之後「火燒圓明園」這一行為,則流傳著很多版本,眾說紛紜。而喬治的信,揭開了一部分史實。他在信中寫道,「作為對謀殺我們可憐被俘戰友的懲罰,我們燒毀了被叫作圓明園的皇帝夏宮。」
為了向清政府施壓,迫使清政府儘快妥協、投降、屈服,在將圓明園洗劫一空後,詹姆斯·卜魯斯下令將圓明園付之一炬。在整整兩天的時間中,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喬治在信中向母親繪聲繪色的描繪道:「您聽好了,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才完成了點火的工作。」熊熊燃燒的大火中,沒有來得及逃走的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被活活燒死,成百上千座建築被燒成了灰燼,曾經富麗堂皇的「萬園之園」變成了一片廢墟。
這封看似普通的家書,在無意間為我們展現了一段歷史的真實面貌:火燒圓明園並非出於無意,而是蓄意地、有目的地的行為。三千五百人,用整整兩天的時間,完成了點火的這個細節,令人尤為震驚。觀眾對於信中提到的這個細節印象深刻,討論熱烈,紛紛憤怒地留言道:「勿忘國恥。」網友@綠裡尹夏寫道:「仿佛回顧了國家歷史的長河,國恥不能忘。」除了感到恥辱,眾多文物被毀也令人扼腕嘆息。網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對此評論道:圓明園毀了太可惜了,不僅是是中國的損失,還是世界的損失。
同時,在這封寫給母親的家書中,喬治·奧爾古德還以炫耀的姿態說道:「我收集了幾件圓明園的漂亮玩意兒。我想,家裡的每個人都能得到一份禮物。我還有一件華貴的戰利品:皇帝的御璽!關於這些東西,等我回家之後,會有更多驚喜告訴你們。」
我們可以看到,這位軍官並沒有因為在圓明園燒殺搶掠而產生絲毫的羞愧,反而以成為英法聯軍中的一員深感榮耀。當人被戰爭扭曲了人性後,也就失去了道德感和責任感,不再覺得給別人造成傷害是一種傷害,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變成了戰爭中一顆毫無感情的螺絲釘。
長崎遭原子彈毀滅親歷者:除了豐富細節,信件也能給我們帶來更加微觀、可感的角度,來觀察某一歷史事件。
「我們看到的就是人們在走,只是在走,似乎沒有目標。」這是19歲的美軍消防員凱思·林奇寫給家人的一封信。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迫使日本投降,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擲了原子彈,造成了60%-80%建築的毀滅和數十萬日本人的傷亡。凱思·林奇踏上長崎的土地,已經是長崎被原子彈夷為廢墟六周後。
在原子彈造成的破壞稍小些的主城區,他看到了令他感慨萬千的景象:人們像哭魂野鬼一樣,漫無目的地行走。我們從這個細節中可以看到,因為原子彈突如其來的打擊,人們已經失去了活著的欲望。
隨後,凱思·林奇隨隊伍來到了原子彈打擊的主要地區,他看到了更令他震撼、難以置信的景象,他在給家人的信中寫道:現在我知道他們說的「死亡之城」是指什麼了。他試圖用文字描述自己看到的滿目瘡痍:長崎變成了一座沒有建築、沒有人、沒有樹,什麼都沒有的城市。」
眼前慘烈的景象讓作為旁觀者的凱思·林奇產生了一絲同情,但一想到美軍對待日本人的殘酷,還不及他們曾經對美軍戰俘施加暴行的十分之一,他又轉變了觀念:「這些人或者是受到了欺騙而並不知道事實,但一個國家沒有大多數人的支持,是不可能發動戰爭的。」
我們從這封信中,看到了一個普通的旁觀者面對重大歷史事件的震驚與掙扎。一方面,眼前地獄般的景象讓他對同樣是普通人的日本民眾產生了同情;但另一方面,他又無法忘記日軍對於自己的同胞曾經犯下的累累罪行。這也正是投擲原子彈這一行為至今備受爭議的原因,一邊是毀掉的城市及被炸死的數萬普通日本人,一邊是為了減少盟軍傷亡,阻止狂熱的日本進一步擴大戰爭。
網友@半月居士有著相同的掙扎,他評論道:「人們對於原子彈的恐懼來源於其對於生命的剝奪能力,即使是僅受輻射波及也只能在痛苦中度過一生。我們同情的是平民,可是是否大洋彼岸是否同情著我們死難的同胞,卻不得而知。」
網友@這就是達達呀則對戰爭本身表達了厭惡:「從國家角度來看,這是發動戰爭的報應,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們要警惕核戰爭。」網友@尉劍俊則看到了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評論道:「但我希望再也不要有人看到這樣的場面——然而,僅僅是靠希望,哀求,甚至禱告都是沒用的。」
政治、軍事是一大盤棋,但是承擔命運、承擔結果的往往是個體。一封封書信裡,隱藏著時代的浮浮沉沉,個體命運被裹挾其中,沒有選擇的餘地。而每一個具象的個體又像是一個小坐標,所有的坐標聯合在一起,為我們呈現出了更加真實、有細節的歷史。同時,人性也在其中展露無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