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波斯攻打巴比倫時天地能為之歡呼嗎

2021-01-10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51章第五段,耶和華要幫助以色列。這一段和接下去的三段都是作者編的耶和華回應上一段第34-35句的話,那兩句話意思是說以色列人向耶和華告狀,要求巴比倫以牙還牙和以血還血、要求耶和華為他們報仇和伸冤。下面我們看看作者編耶和華是怎麼回應的:

耶和華說:看著吧,我將為你伸冤、為你報仇,我將使巴比倫的海枯竭、使她的泉源乾涸,

巴比倫將成為亂堆、為野狗的住處,令人驚駭、嗤笑、並且無人居住。

他們會像少壯獅子那樣發出咆哮,

但正當他們火熱之時,我會為他們預備宴席,使他們沉醉,他們在快樂中入睡不再醒來,

耶和華說:我將使他們像羊羔、像公綿羊和公山羊,被下到宰殺之地。

本段結束。

第36句說的海枯竭、泉源乾涸是以色列人形容一個地方將衰敗的常用語句,跟巴比倫在兩河流域多水和臨海沒有關係。以賽亞書11:15說,耶和華必使埃及海汊枯乾。那鴻書1:4說,他斥責海,使海乾了,使一切江河乾涸。埃及還可以說是沿海,那鴻書這句話是指懲罰亞述尼尼微,尼尼微離海可是很遠的,但是他們也是說使海乾涸,可見這個是他們詛咒的口頭禪。雖然古人對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深刻的認識,但是他們也知道水是維持生命的必要因素,沒有水人活不了,種植的農作物也活不了,總之人就是死路一條,所以他們說水都枯竭、乾涸的時候,意思就是詛咒那裡的人將不能繼續生存下去。當然,實際上這事以色列人是管不了的,他們編出來的神同樣也管不了,所以聖經裡說這裡的海枯竭,那裡的河、泉源乾涸,事實上都沒有發生。

同樣,第37句說一個地方荒涼了之後,成為亂堆、為野狗的住處,令人驚駭、嗤笑、並且無人居住也是先知書裡常用的誇張之語,經不起仔細計較。

第38句說他們像少壯獅子、幼獅一樣發出咆哮,是指巴比倫人像獅子在野獸中處於統治地位一樣,對其他民族發出代表最高權力的威嚇聲音。有經學家說,咆哮代表獅子飢餓,純屬瞎解,不過從食物鏈角度來說,獅子在他們那裡的野獸中處在食物鏈的最頂端,它們飢餓的時候要吃別的動物是必然的,這可以說就是它們的權利。

第39句和合本說,他們火熱的時候,我必為他們擺下酒席。有經學家說,這個火熱代表他們的食慾被激發,這是他們從上一句說飢餓就引伸聯想下來的,但這種理解是不對的。上一句說他們像少壯的獅子或者幼年的獅子,作者的意思應該是他們正在最強盛的時候,這裡的火熱代表的也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說巴比倫正處於最興旺、最強盛的時候,跟食慾的意思絲毫都沒有關係。

我估計經學家們為什麼總是要把這些都解釋為食慾,是因為後面有說宴席,但這個宴席就像前面說的什麼懲罰之杯一樣,並沒有具體的事情與之相對應,什麼迷糊、沉醉,這些都是作者為他們打敗仗被滅亡編個根本不存在的神因素的原因,其實如果按照神理,神要誰勝誰就能勝,他就是沒有一人也能勝、根本不用什麼計謀也能勝,因為神可以派使者出手,而誰要是要誰敗,根本不需請誰喝酒吃飯,他只要張嘴說三個字:你要敗,說了之後要是該敗的不敗,就說明這神不是真神。

有人說這句話中說的酒席就是但以理書5:1說的,伯沙撒王為他的一千大臣設擺盛筵,與這一千人對面飲酒。但以理書第5章寫的明顯是作者編造的假故事,這章最後兩句(5:30-31)說,當夜,迦勒底王伯沙撒被殺,瑪代人大利烏年六十二歲,取了迦勒底國。試想巴比倫城淪陷之日,巴比倫敗像已經明顯,巴比倫王又不是全傻,怎麼可能選擇那樣的日子設宴款待群臣呢,就算他是全傻,他要宴請群臣,在那個時候群臣還不肯來、各自想著怎麼逃命呢。

第40名說使他們像羊羔、像公綿羊和公山羊,被下到宰殺之地。有的人可能會想,為什麼在聖經裡被宰殺的總是羊羔、公綿羊和公山羊,公的招誰惹誰了,怎麼好像都不殺母的呢。其實聖經裡也不是全不殺母羊,利未記4:28說,所犯的罪自己知道了,就要為所犯的罪牽一隻沒有殘疾的母山羊為供物。民數記15:27說,若有一個人誤犯了罪,他就要獻一歲的母山羊作贖罪祭。但相比之下,約大多數地方說獻祭的、宰殺的都是公山羊和公綿羊。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動物不像人類,在人類裡男性因為有力量優勢,他們能做更多的事,是很有用的,而在動物裡,大多雄性的動物雖然也有力量優勢,但他們的力量只拿來搞破壞的打架。有些大型的動物可以訓化起來幫人們耕種或者拉貨,但公羊個子又小、而且很難訓到聽話,相比母羊可以產仔、可以產奶,公羊養多了只會打架惹事和浪費糧草,所以一般養殖戶都是除只留下少量公羊作種用之外,其餘的會想辦法處理掉。以賽亞書34:14-16說動物們都有伴偶、成雙成對,其實大多數動物都是只要少量雄性的就足夠應付大量雌性的配種的需要,我們常見的家禽和牲畜都是一樣。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公羊被宰殺的更多,羊羔裡面被處理掉的也大多是公羊。

第六段,巴比倫的命運,接著上一段,還是表示耶和華回應以色列人要求給巴比倫施行報應的話,內容如下:

示沙克怎麼竟被敵人攻取,那可是被全地所稱讚的地方呀,

巴比倫怎麼竟然成為荒場,列國都為之震驚。

海水漲起,漫過巴比倫,她被多重海浪淹沒,

她的城邑變為荒場、旱地、沙漠、無人居住、無人經過之地。

我將刑罰巴比倫的彼勒,使他吐出所吞的,萬民將不再流歸他那裡,巴比倫的城牆也將倒塌,

我的百姓哪,你們要離開他那裡,救自己(的靈魂)脫離我的烈怒。

你們不要聽到一些風聲就害怕,當消息傳來一年又一年,統治者之間的暴力爭鬥就即將發生,

看著吧,我懲罰巴比倫那些偶像的日子必定會到來,

那時他的全地必然蒙羞,他的百姓將在其中被屠殺。

那毀滅巴比倫的要從北方而來,到時天地和所有一切都會為巴比倫(的滅亡)而歡呼,

耶和華說:巴比倫曾經屠殺以色列人,她必定會僕倒,她全地的百姓也將被屠殺僕倒。

第六段結束。

在解讀25:26的時候已經說過,示沙克應該跟以賽亞書中說的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差不多,是作者給巴比倫起的外號,其含義應該也相似,可能有牛逼和驕傲之意,第41句話的意思相當於說:這麼牛逼的地方竟然也會被攻取,如此驕傲的地方竟然也會被佔據。

第42句說海水要漫過巴比倫,有的經學家說,巴比倫在被波斯滅亡的時時並沒有徹底變成無人居住的荒場,後來被海水淹了,以後才完全荒涼。這個不用說當然是胡說八道的,巴比倫雖然在平原,但是離海邊有好幾百公裡呢,就算外面的大海嘯也不可能讓海水漫到那麼遠的內陸去,何況就算巴比倫沿海的地方也只是小小波斯灣,根本掀不起大風浪。毫無疑問,這裡說的海水,其實是指從高原衝下來的波斯帝國的軍隊。

第44句說要懲罰巴比倫的彼勒,比勒是巴比倫人信仰的主神,這個在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後面說萬民將不再流歸他那裡,就是說人們將不再信仰這個神的意思。按這句話的言下之意,當時因為巴比倫很強盛,徵服了眾多民族,很多人都拋棄了自己民族本來的信仰、改信巴比倫人的神,特別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人更是如此。從以賽亞書我們可以看出,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也不能免俗,很多人都改變了信仰,而耶利米書則告訴我們,到埃及的以色列人也有很多都信了埃及的太陽神和天后。

第45句有點雙關,可以有兩種解讀。一種意思是說叫以色列人要趕緊離開巴比倫,以免耶和華懲罰巴比倫時誤傷了自己人,如果是這個意思的話,就是跟本章的第6句一樣。另一種意思是接著上一句,是說信仰的問題,就是叫以色列人趕緊離開巴比倫人的神、歸回到自己本族的信仰,否則只怕耶和華到時將他們也與巴比倫人一起懲罰。可能有一些英文版的譯者也是按後一種意思去理解,所以他們將「救自己脫離耶和華的烈怒」寫成「救自己的靈魂脫離耶和華的烈怒」。

這兩種意思,作者原意應該是哪一種呢,我覺得是前一種意思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這個作者的話大多都比較簡單直接,沒什麼要讓人轉幾個腦迴路才能弄明白的。實際上整部聖經的話都是儘量簡單,一方面是因為創作年代早,古人的創作方法比較原始,另一方面是因為聖經主要的讀者或者聽眾都是底層的窮人,言語用意過於複雜的話,他們不容易理解,就不利於在他們中傳播。前面我們說過,這句話可能跟第6句的意思是一樣的,其實後面的第50句跟這句意思也差不多:你們躲避刀劍的要快走,不要站住,要在遠方記念耶和華,心中追想耶路撒冷。

實際上作者寫這些詩的時候巴比倫不知已經滅亡多久,他寫這些話的用意當然不是要提醒以色列人逃避災禍,而是為了讓那些以色列人覺得耶和華很靈,而且他會拯救以色列人。作者是要跟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說過要滅亡巴比倫,就算巴比倫如此強大也只能被滅亡,所以你們要相信耶和華、要依靠耶和華。可以說大部分裝預言的先知書的用意都是如此。

第46句說讓以色列人不要聽到一些風聲就害怕,有經學家說,這個害怕是指以色列人因為巴比倫雖屢受內憂外患的威脅依然穩如泰山,便對先知有關巴比倫淪亡的預言失去信心。這個說法是沒有根據的,首先我們以前說過,按耶利米書所寫,耶利米那個時候在埃及呆著,他的書都沒傳到巴比倫去,在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根本不知道所謂的耶利米的預言。其次,如果說以色列人聽到過耶利米書的預言,那麼以色列人聽到風聲應該是很高興的才對,因為這顯示預言的事總算有一點影,而不是像詩篇裡寫的那樣,人們尋求耶和華,總是不見影。

實際上巴比倫在尼布甲尼撒去世後雖然曾經比較混亂,五年之內就換了三個國王,但在最後那段時間還是相對比較穩定的,當時波斯雖然是個威脅,但並沒有總是侵擾巴比倫,最後波斯攻擊巴比倫是一舉成功的,並沒有打了一年又一年(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聖經說耶路撒冷堅守兩年多有多假)。

馬太福音24:6、馬可福音13:7和路加福音21:9說: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這句話看起來用意跟本句差不多,從這句話來看,作者應該是告訴以色列人,不要害怕戰爭,第一,這些事說過要發生,總是要發生的,第二,這次的戰爭是為你們報仇的,你們應該高興才是。其實古人怎麼能不怕戰爭呢,每次戰爭都要奪去很多人的生命,使很多人失去親人,並且流離失所。我們前面說過,就算當時以色列人是在被擄之地當奴隸,如果有平安的日子,也不願意發生戰爭。

接著下面第47-49句比較簡單,就是說要懲罰巴比倫的偶像,屠殺巴比倫人,為以色列人報仇。第48句說波斯來攻打巴比倫時,天、地和天地間所有的一切都要歡呼,這當然完全是誇張,而且都已經誇張到沒邊。試想,天、地如果要懲罰巴比倫,哪裡用人出手呢,而且,天地間有很多東西是既沒有嘴巴、也不能發出任何聲音的,它們怎麼歡呼呢,根本不可能的好嗎。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是波斯王攻打巴比倫而不是瑪代王
    第1句說毀滅的風,將災禍比喻為狂風、颶風在聖經裡是很常見的,有的經學家要解釋這是哪個方向吹來的冷風還是熱風,這是解讀過度,不僅無用,而且也沒有依據。這句話中提到的立加米只有這裡有提到,因為有的版本寫成迦勒底,所以被認為是迦勒底的別稱或者被擄之人給迦勒底起的別名。第2句說,原來上面說的毀滅的風不是耶和華的風庫時放出來的,而是外邦人去巴比倫用扇子扇起來的。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有寄信到巴比倫嗎 寄了幾次
    經學家們顯然也看出這裡有不妥,所以他們將這事解釋為,猶大的使臣去巴比倫時,第一次將耶利米的信帶去,他們回耶路撒冷的時候,把示瑪雅的信帶回來,然後下次又有使臣去的時候,又將耶利米譴責示瑪雅的信帶去。既然說到寄信這種方式太原始太落後,有的讀者可能也馬上會想到,神如果有什麼事要告訴被擄的以色列人,難道就不能直接告訴他們,或者他就不能在巴比倫興起真先知,而不要總是興起假先知嗎。熟悉聖經的基督徒可能會在腦子裡濾一遍先知書裡的先知,然後想,不對啊,按照舊約的先知書,著名的大先知但以理、以西結不就是神在巴比倫興起的先知嗎。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耶利米被帶到埃及的事純屬虛構
    在古代因為社會救濟少,瞎子學算命也算為自己混一條生存之路,以免餓死,但其實人們認為瞎眼的算命先生能算出和預知各人的命運卻是件極其可笑之事,因為人的命運如果是定的,那麼他就不必出來算命,反正他坐在家裡不動,他的命運也必定按預定的道路行走,他就算到處行走,也不必問有沒有人要算命,因為命中注定某個人某時某刻要不要找他算命。接著第二段,耶和華回答耶利米的禱告。
  • 聖經揭秘 撒迦利亞書 橄欖山裂成兩半沒有
    這一章是撒迦利亞書的最後一章,嚴格來說應該是第10-14章的最後部分,因為我們前面分析過,這幾章與前面幾章明顯是不同作者的。撒迦利亞書第1-8章寫到波斯時代的事,第9章寫到希臘時代的事,而後面的部分卻回過頭去寫北國以色列滅亡和猶大的兩次災禍。可能有些人覺得我的判斷不對,但是馬太福音27:9引用撒迦利亞書第11章那個三十塊錢的典故的時候,說那是先知耶利米的話,說明原來這幾章內容傳說是在耶利米書裡的。
  • 聖經揭秘 撒迦利亞書 作者寫的以色列之王為什麼要騎驢駒
    這首詩寫的審判鄰國是指什麼時候的戰爭呢,有的經學家認為是說公元前8世紀時亞述侵犯推羅和非利士,有的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初巴比倫滅亡各國,有的認為是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時期,有的認為是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時期,總之各個帝國的時期都猜個遍。
  • 聖經揭秘 以賽亞書 異象谷的事可能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
    那麼底但究竟在什麼地方呢,耶利米書49:8說,底但的居民哪,要轉身逃跑,住在深密處,因為我向以掃追討的時候,必使災殃臨到他。按這句話,底但也是在以東附近。有人說底但在度瑪的南方,在以東的東南,那麼具體的位置,我是沒有找到資料說明。這段話中的caravans中文版都翻譯成客旅或者商隊,一方面是這個詞本身有商隊的意思,另一方面可能與聖經裡有地方將底但人介紹為商人有關。
  • 巴比倫帝國的滅亡(結篇)
    (耶利米哀歌2章11節)(關於猶太典籍前面文章已有介紹)        北以色列滅亡之後150年,南猶大如此悲慘地關閉了國家之門。曾經,正是為了避免這種悲慘狀況的發生,耶利米才那樣苦口婆心地勸南猶大人投降巴比倫。上帝的旨意是要讓耶路撒冷之地安息70年,上帝也一再說不會改變這個旨意。
  • 聖經揭秘 耶利米哀歌 她的不潔在裙子裡是什麼意思
    百科資料介紹:耶利米哀歌是《聖經》舊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5章。記載了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公元前586年)之後所作的哀歌。耶利米哀歌是聖經的第25卷,不過因為它的內容全是詩歌,有些人也將它當作詩篇的第六卷。關於耶利米書作者的問題……很多人可能會說,這個作者有什麼問題嗎,明明寫著耶利米哀歌,作者當然是耶利米了,基督徒一般都是這麼認為的。
  • 聖經揭秘 以賽亞書 知道巴比倫滅亡 作者不可能是希西家時期的人
    耶和華可真是狡猾,他以榮華富貴勾引那些高傲狂妄之徒去幫他打仗,其實不就是叫他們去和別人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嗎。他前面說各國的人、天涯海角的人都趕來充當他的兵器和怒氣,後面卻說激動瑪代人去攻擊巴比倫,前後有矛盾,前面是為了寫詩好看,後面講的是實情,瑪代人也是波斯人,後來確實是波斯滅亡了巴比倫。
  • 【聖經中的得勝著】耶利米的忠諫
    按耶利米受託付所傳的信息,就是勸告猶大人只有向神真誠悔改,才能避免亡國的災難,否則就應向巴比倫投降,接受神給他們的懲罰。這個信息不容易傳講,因為他要受到造謠、擾亂民心的嫌疑,很容易被人指為賣國賊。這實在是任何人都不想接受的罪名。當時的猶大人既不肯向神悔改,也不肯向巴比倫投降,就如一個孩子作錯了事,既不肯認錯又不肯受罰一樣。
  • 古希伯來文學 《聖經·舊約》
    後 以色列王國為亞述帝國攻滅,猶太王國為新巴比倫帝國摧毀,5萬多猶太人被擄掠到巴比倫做苦役,史稱「巴比倫之囚」事件。《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記述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返回耶路撒冷的情況。(三)詩歌6卷,即《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雅歌》《耶利米哀歌》。《約伯記》的主要內容是約伯與三個朋友辯論義人為什麼受苦的問題。《詩篇》共150篇,多為猶太教用於宗教活動時的詩歌,大部分稱為大衛的詩。《箴言》以格言的方式專講處世之道,也包括對青年的教導。
  • 聖經注釋/耶利米書第48章/讀經,為要讀懂他/
    耶48章列出了一系列受到巴比倫人懲罰的摩押城市。在所提到的二十五個地名中,可以確認的有二十一個。除了四個以外,所有這些城市都在亞嫩河以北的領土之內。在定居迦南時,這些城市是分給以色列人的,但在公元前第九世紀被叛亂的摩押人奪走。事實上,米沙在列舉從以色列奪取的城市時,提到了本章中的十一個。他還宣稱自己的領土增加了100座城鎮(見王下第3章補充注釋)。
  • 是誰解放了巴比倫之囚,他怎樣做到的?
    也許有人會問:」一個波斯帝王怎麼會和被擄巴比倫的以色列人產生交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除了要依據考古發現外,更要根據聖經的記載,因聖經的真實性是毋庸置疑的。居魯士的生平與戰績據考古學研究,這位君王大約在主前559—530年作王,是阿羅米尼王朝和波斯帝國的創建者,其父是岡比西斯一世(主前600—559年)兼領帕書瑪什安山和帕爾薩之地;其母為瑪代亞士他基王的公主曼丹尼。
  • 聖經揭秘 耶利米書 編利甲族人的故事來訓導被擄以色列人
    第35章中文標題是耶利米和利甲族,這是一個與上一章又不關聯的小故事,時間又從西底家的時候穿越回到約雅敬的時候。作者沒有寫約雅敬幾的,反正就隨便編吧,幾年都無所謂。作者說,在約雅敬當猶大王的時候,耶和華傳話給耶利米,叫他把利甲族的人請到耶和華殿,找間房子請他們喝酒。
  • 聖經揭秘 以賽亞書 耶和華是最會隱藏自己的神有什麼含義
    第45章中文版同樣分成三段,標題分別是:耶和華立居魯士為王、創造和歷史的主宰、天地之主和巴比倫的偶像。前兩段主要是說居魯士創建了那麼大的帝國主要是耶和華幫他,第三段其實並沒有提到巴比倫,而是再次強調只有耶和華是神,其它的都是偶像。
  • 《遊移不定要到幾時》耶利米書38:14-28
    王就對耶利米說:「我要問你一件事,你絲毫不可向我隱瞞。」【耶38:15】耶利米對西底家說:「我若告訴你,你豈不定要殺我嗎?我若勸戒你,你必不聽從我。」【耶38:16】西底家王就私下向耶利米說:「我指著那造我們生命之永生的耶和華起誓,我必不殺你,也不將你交在尋索你命的人手中。」
  • 【聖地誌】以色列與聖經
    以色列國為亞述毀滅,猶大國為巴比倫攻陷,耶路撒冷全城被毀,聖殿付之一炬,居民多半被擄。在強大帝國統治之下的巴勒斯坦地,歷經波斯、希臘、羅馬的掌權,受到文化的衝擊,卻仍保有信仰的自主。在羅馬任命希律統治猶太地時,聖殿得以翻新。當時反抗政權與期待彌賽亞的氣氛高張,拿撒勒人耶穌成為新的盼望。
  • 【聖經地理】美索不達米亞
    聖經中的「拿鶴與哈蘭居住之地」(創40:10),即指整個兩河流域,從河源到兩河匯合處的巴比倫平原也包括在內。每年春季,洪水泛濫,為兩岸留下大量的沉積物,使土地肥沃,出產豐富。該地區以南是大沙漠,北部為山區,中間是一片由東南至西北狀如新月般的地域,名為「肥沃的新月地帶」,是古代四大文明的搖籃之一。兩條大河上部各有兩條支流。
  • 聖經揭秘 阿摩司書 連一粒也不落在地上是什麼意思
    神使海水澆灌大地這個說法阿摩司書在5:8已經說過。神在諸天上築樓閣這是新鮮的說法,聖經前面並沒有說神在天上建有樓閣,只說天上有他的寶座。按說神是自有永有的,他在創造天地和人之前,根本不住樓閣,也不坐寶座,為什麼造了天地和人之後就要住樓閣、坐寶座呢,因為這些所有都是出於人的想像,是人按世上有的東西和人的需要想像的。實際上如果有創世大神,我覺得他肯定不需要什麼樓閣和寶座,因為他不是人。
  • 猶太人在巴比倫和波斯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是怎樣生活的?
    所以,兩約之間四百年的沉默期既然在聖經中沒有明顯的記載,那我們就很有必要藉助於史學家的研究來了解那段歷史,以期幫助我們更深入性的認識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同時更幫助我們理解新約聖經的內容。不過,在學習兩約間這四百年的歷史時,為了要與前面的歷史連貫起來,我們需要對在此之前的兩百年歷史做個簡單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