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中,生產效率的提升,除了機器設備的更新,還有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流水線操作流程,也可以理解成標準化業務流程,職場中同樣也經常在使用,使用的目的是提供效率。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有一個工廠,是做罐裝飲料的。有一天,工廠繼續把5000箱罐裝飲料轉移到50米外的一個倉庫裡。由於那天叉車壞了,廠長帶領著工人用手搬運。
一開始,工人們一哄而上,積極性很高,每個人都搬一件,然後送到對面的倉庫裡。因為倉庫的門口並不是很大,不能同時容納那麼多人,一度出現擁擠不堪,相互碰撞的現象。倉庫裡面飲料箱子也擺放得相當凌亂。
搬了約十分之一的飲料後,大家感覺到累極了,開始有工人休息,有的工人甚至抱怨箱子太沉了。
這個時候,有一個前來拜訪銷售經理,看到了這一幕。他給大家提了改進的建議。
那就是:安排2個工人負責取貨,安排2個人負責在倉庫擺貨。剩餘的從取貨處到倉庫一字排開,每個人固定位置不動,只需要從上一個人處接貨並遞給下一個即可。大家保持一致的節奏。
因為有了這麼一個小小的改動,每人的工作都變簡單了,大家覺得不再是那麼累,幾千箱飲料很快就搬運完了,效率提升了不少。
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1、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每一個人的特點不一定,擅長的事情也是不一樣的。這在人事上面叫不同的人才對應不同的崗位,特殊的人才放在特殊的崗位。在工作上進行分工和協作,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高效工作的開始。
2、操作越少越簡單越高效
當分工以後,一定要把具體操作變成越簡單越好,越簡單越高效。就像案例中,一個人的工作從取箱子,搬箱子、擺箱子3個動作,降低成一個動作後,效率就大大地提升了。
3、越熟練越高效
當一個動作反覆執行時,就會產生熟練度,熟練度越高越高效。這些工人改變方式後,剛開始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但是隨之執行,一定是越來越快了。
標準化流程,就是把工作梳理出一個具體的執行流程,明確誰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做到什麼標準交給誰,這種做法能夠讓每一個員工明白的工作任務,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員工明確任務的前提下,通過反覆執行積累的熟練度,會讓工作效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