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你眼中的「聰明人」是什麼樣?
一點就透?
雙商在線?
救人於危難?
時刻泛著精光?
……
每個人眼裡都一個「哈姆雷特」,自然也就有N多種「聰明人」。
職場中的「聰明人」案例
案例一:公司小李被稱為公司聰明人,他能夠就某一件事情分析的頭頭是道,同事們之間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有問題,都樂意找他分析一通,出個主意。
按理說,這麼一個「看的恨透」的職場人,穩步升職那是自然而然,但事實上,小李並沒有實現自己的期望,內心焦慮卻依然面上不顯。
案例二:最近某一生產製造公司在徵集排產方案,目的是節省人力,降低出錯率,更好的契合整個流水線。公司原有的排產系統是由人工手寫排產相關信息,然後統一匯總排產人員手中,再有相關排產人員進行統一電腦輸入,這個過程很容易出現輸入與輸出不符的情況,並且還會因為字跡的問題,互相扯皮。
公司有人建議廢除現有排產流程,重新製作一個新的流程出來,至於怎麼製作,他們想當然的認為那是公司程式設計師的事情,與他們無關。
閨蜜小穎是某一生產製造公司的基層管理人員,她最先想到自己取快遞的經歷:取快遞需要一個碼號,快遞人員只需一掃碼就可以得到所有的信息,而不需要提供電話等基礎信息。
小穎就依照這個思路,重新梳理整個排產系統,在保留原有排產計劃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掃碼模塊,即排產時每道工序多了一個隨機的碼號,排產每道工序的管理者只需要在自身工序完成掃碼,根據提示核對數據,全部線上操作,既避免了人工輸入的失誤,也大大提高了整個流程的精細化,上層管理者也能夠準確掌控目前情況,一舉多得。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的小李是職場中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他們擁有著很多的奇思妙想,但這些「金點子」有的時候只是「消遣」,而不是產生公司效益。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點,員工為公司帶來效益才是長久的發展之計,否則只需要滿足自身崗位需求即可。
小李可能具有提升的能力,但他並沒有將這種「聰明」真正的用於為自己服務的企業做貢獻,反而只是彰顯自己的「聰明」,雖然不是大忌,也絕對不是職場生存智慧,他只是一個比一般人強的「聰明人」。
案例二中的閨蜜小穎是那些我們會羨慕的少部分人,他們工作謙虛謹慎,遇到問題不是逃避而已迎難而上,在不否定他人的基礎上,對原有內容創新提高。
就像排產系統的完善,小穎反其道而行,梳理排產系統的整個過程,分析每一道工序的可行性,找到整個系統可精簡的關鍵點,只用一個小小的輸入模塊,就大大提高了整套流程系統,減少了重置的麻煩,同樣也增加了準確率。
這些來自於職場中的真實案例,就是我們目前的現狀,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你是在耍著小聰明還是內斂著自身的智慧之光呢?
為什麼同是職場人,結果卻不同?
小李與閨蜜小穎就是我們職場中的影子,他們所有的行為也是我們行為的縮影,為什麼同是職場人,結果不同?
劃重點,思維方式不同決定了行為差異性。思維方式是大腦的思考路徑,或者停滯不前,或者努力奮進。
小李是局限性思維即批判性思維,他更多的是對於現有事件的客觀評判,雖然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分析,不帶有個人的情緒色彩,只是理性的認識整個事件,或者完全接納,或者全盤否定。
小穎是開放式思維即敏捷性思維,她的行為更多的是在「第三人」的基礎上創新,提出改善思路,並不否定之前的成果,尋找事件本身的弱點並加以改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達到趨近完美境界。
在我們的職場中,事件並不是非A即B,個人也不一定是完完全全的能夠陷入正常思考之中,有的時候還會依賴於直覺,而直覺來源於經驗,來源於已知的信息傳遞,但直覺並不完全靠譜。
敏捷性思維比批判性思維更適合於職場中的每一個人,不一定是立功建業,但至少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真正的想出雙贏的創新辦法,而不僅僅是站在「外人」的角度進行客觀評判。
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
「如果你想成為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賈伯斯或比爾·蓋茨,如果你想知道這些人是怎樣想出好點子、創造革新性概念和想法,改變這個世界的,那麼你就需要學著成為一名敏捷思維者。」布萊恩·格裡瑟姆導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一書中如是說。
什麼是敏捷思維?
每一個人生活環境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所處的職場環境不同,接觸到的人、物等不同,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就會更加不同。
我們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藉助於已知的「前輩」傳授的經驗處理工作,不會詢問幾個「為什麼」,更不會主動地對這些看似「存在即合理」的行為提出質疑,哪怕實施過程中發現了不合理的「端倪」,依然好心略過,不想打破這種「固有內容」。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說過:「許多人覺得自己在思考,其實他們只是在重排自己的偏見。」明明看到了事實真相,但依然選擇無視,甚至用自己的方式掩蓋這種不合理,保持自己的「高冷」。
敏捷思維有兩個核心因素:元認知、反直覺思考,將存在的「不同尋常」揭露開。《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中指出「這種思考不同於慣常的邏輯思考可以信手拈來,這種思考中必須包含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叫板日常反應,想所不能想,創造新觀點,並出其不意地把它們融會貫通起來。」
職場中,如何培養敏捷思維?
先來分享一個職場中很常見的情形:
場景:會議室
人物:某一部門所有成員
事件:近期受到外界影響,部門內人心惶惶,工作狀態消極。
陳述:會議室中,某一部門正在召開緊急部門會議,部門成員心知肚明但依然不做任何表態,毫無表情的聽著部門經理的高談闊論,甚至還有些嗤之以鼻,認為這個時間段,這種所謂的緊急會議毫無意義。
突然,部門經理話鋒一轉,提出了一個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希望集思廣益。部門成員一愣,雖然日常有私下討論,但更多的是一種抱怨態度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態度,現在被經理提到明面上,大家都有些不知所措。
部門經理一看大家都沒有發言,就隨機的點名3個人說看法,結果高地水平一見高下。被點名的3個人,一個結結巴巴的湊詞說,一個自以為是的揣測經理的意圖往好處說,最後一個言簡意賅的分析了當前形勢,很客觀的評價了現實,並提出了一個小小的建議。
部門中成員在聽了最後一個人的發言,有些恍然大悟,小聲嘀咕「我怎麼沒有想到呢」等之類的馬後炮話語。
為什麼別人想到了我們沒有想到?為什麼他們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事件的意圖?難道真的是因為職場中的你我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
錯,這種想不到或者疑惑,往往是因為個人思維的方式不同,職場中培養敏捷性思維尤為重要,不僅僅是在危機時候可以看清格局,還能夠讓自己一直處於「制高點」不被外界波及。
職場中該如何培養敏捷性思維呢?布萊恩·格裡瑟姆導師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書中指出「敏捷性思維有三個階段:概念思考、創造思考、做出決定」,這一思維思考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是以前一階段為基礎進行。
第一階段:概念思考
我們常常聽到或者看到「概念」二字所冠名的內容,比如概念圖,比如概念車,比如概念設計,等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出來概念是對於某事物的初步認可和理解,這是對於事件的一種初步定義。
在《如何成為更聰明的人》書中這樣定義概念思考「它就是一種獨特的提問類型:它是一種自我反思,探索著我們對常見詞彙的應用方式。」
概念思考說白了就是對於遇到的棘手問題的初步分析,定義整個事件,分析事件屬於的類型,針對性的提出看法。
其實,就像我們生病看醫生一樣,表面看著都是咳嗽,但事實上咳嗽與咳嗽不一樣,還是需要對症下藥,分清楚類型才能找到根本。
概念思考是敏捷性思維的基礎,也是後續發展的基石。思考的質量並非取決於想法的優劣,而在於我們發現的重要關係,以及我們在它們之間建立的聯繫。
第二階段:創造思考
在第一階段,我們知道了問題或者事件發生的基礎信息,如果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就是針對這個問題解決掉,比如找人找關係,比如背後小動作,等等,這樣能解決問題,但並不能完全的避免到後續遇到類似的問題,甚至還會出現「變形版」問題,又該如何呢?
敏捷性思維的第二階段就是讓處於事件中的當事人能夠在有解決問題思考的前提下,舉一反三,放大格局,完全的去應對這種類似或相關的問題,不僅僅是解決眼前,還有未雨綢繆。
「創造」二字,在孩童學生時代很常見,老師要求學生們能夠不拘泥於當下而去思考更多,不再是1就是1,而是看到1想到很多,比如一根油條,比如一根針,等等,這些有些具象。而職場中的「創造 」意味著創新,意味著讓人眼前一亮,品之妙哉。
創造思考的著重點在於能夠走出當前困局或者在當前困局基礎上,找到更大的突破,應對更大的未來。
第三階段:得出結論
很多職場人,在看到眼前的現象,不自覺的會自己先形成一個想法,然後為了這個想法進行搜刮論據,論證自己的正確性,哪怕明明發現了自己的漏洞,也不肯承認,以至於結論錯誤,錯失職場提升良機。
敏捷性思維是所見非所得,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判斷、識別這些摻雜的信息,不讓自己被這些固有的思維禁錮,找到更好的更適合的方式。
任何事件的背後,絕非簡簡單單的一個原因,就像黑天鵝事件,這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都在影響著整個事件的發展。
我們需要在前兩個階段的綜合中,得到有益的結論,創造出自己的想法,得到最終應對問題以及更加遙遠的將來,而不只是眼前的當下。
以上面所舉得會議室中開會一幕的職場案例對敏捷性三階段進行分析
首先尋找會議開設相關的信息,需要仔細羅列,注重每一個小結。比如會議原因,比如每個人這段時間的情緒,比如部門最近的發展,等等,對這次會議進行基本分類和定義。
其次按照定義,進行反覆思考,多提出幾個為什麼。這些所提出的為什麼,並不僅僅是表面的部門消極,還可能包含有公司整體的動蕩發展,公司人員的人心惶惶,等等,需要多角度多維度的去尋找方向,特別忌諱想當然得出思考的結果。
最後綜合以上的分析,並對這些可能是正確的解答進行論證,最終得到應對不同場景的結論。
敏捷思維在職場中的意義
1.多看多學多思考
一個人在職場中能夠走得很遠,思維方式絕對佔據著很重要的方面,敏捷性思維就是這樣一種既可以讓你提升又可以帶動氛圍的思考方式。
敏捷性思維要求「針對於常見詞深入提問,進行自我反思;針對概念提出簡單問題,避免想當然」。
日常職場中,培養這種敏捷性思維,需要眼到心到手到,儘自己的所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細節,想到別人想不到的點子,不顧及個人得失,將個人思考發散開,肯逆行而上。
遇到專家,不迷信不盲從,敢於從細枝末節的地方進行假設並求證,拿出自己的依據,透過現象看事情發生的本質。
2.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積少成多,厚積薄發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說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沉澱,也是個人技能的提升基本。
提升職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個人思維思考方式,最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思考模式,這個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一點點的磨礪而成。
每個人都從幼稚到成熟,想要解決問題先要從提問開始,不要在意問題是天真還是深奧,一點點的對應起來提高自己的思考深度與廣度,抓住任何一點靈感不放鬆。
3.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踏踏實實
會思考是一件好事,但過於誇大這種思考反而會產生杞人憂天,或者有力無處用的煩惱。像這種情況,職場人就要將敏捷性思維的特性仔細研究一番,做到平常心態。
每個人都會面臨著很多未知,也會面臨著許多的不在意,但不能因為這種的疏忽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能力或想法,思考是為了帶給我們更好的工作提高、技能提升,避開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以及解決掉一些未來問題。
在任何地方,在任何工作中,踏踏實實絕對是不可多得的法寶,過於焦慮並不適合思維思考,先讓自己完全的靜下來,再去真正的了解思考本意。
4.與人共情心理
共情能力是職場人應該具備的一項能力,能夠真正的設身處地站在對方角度思考。
敏捷性思維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共情放在首位,人不是獨立人,反而應該是集體人,人與人之間的能量也是如此聯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與長處,積極地聆聽「前輩」給予的信息,篩檢有效信息,理解他人的角度與觀點,不隨意指責,這才是職場王者風範,也是敏捷性思維推崇的吸取八方能力,補充不足細節。
結語
我們一直在講究創新,不管是從物品生產還是工作匯報,但很多職場人對此毫無興趣,甚至認為這只是一種盲目的「形式主義」。
但當某一天,職場人身邊出現一個雖然沒有他們專業,但每每能夠命中事件關鍵的人時,會產生焦慮和緊張感,產生了競爭,產生了矛盾。
如何真正的去化解這些情況,敏捷性思維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同樣也會讓缺少思考的職場,活躍起來。
【文/職場胡同】源於大學路,八方延伸,專注職場溝通、案例分析、職業規劃等,為小萌新老油條提供職場法則。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