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如何如何難教育,學習成績如何如何不盡如人意,還不如班上某某;還有的家長說:我已經花了那麼多錢給孩子報培訓班,為何一點進步都沒有,人家的孩子咋那麼聰明?會的那麼多?
孩子也很鬱悶,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為何父母眼中優秀的孩子還是別人家的孩子;為何總是拿自己和隔壁的張三,前院李四等等比較。
作為老師,我的觀點就是家長也要學習一些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學過之後,你會對一些困惑自己的事情找到答案,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有科學性。
之所以家長有上述的抱怨、困惑,其原因就在於家長不懂得孩子發展的規律。
那兒童發展有哪些規律?針對這些規律家長又可以做什麼事情呢?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兒童發展的順序性與階段性。
兒童發展的順序性的
發展的順序性是指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比如說身體發展遵循從上到下、從中間到四肢的發展順序;心理發展遵循由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由一般情感到複雜情感的發展順序。
用通俗話講,孩子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有些知識與能力之所以兒童沒能掌握,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他還沒到掌握的年紀,到了年紀,他自然就掌握。
舉個例子,為什麼《名偵探柯南》中大家覺得柯南很厲害?原因很簡單,以一個高中生的智商與能力混際於小學一年級,眾人當然覺得他很厲害。但和他的一水平的人比,比如說服部,兩人就相差無幾了。如果再和年紀再大一點的人比,比如灰原,就顯得他的智商與情商都低了。
所以,那些著急的家長忙著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但你有沒有想過他這個年紀學這個是否合適?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揠苗助長的行為卻是錯的。
發展的個別差異性
個別差異性是指個體之間的身心發展以及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同方面之間,存在著發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周瑜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甘羅一十二歲官拜上卿,這是少年得志的;姜子牙80歲還在渭水邊釣魚,白素貞1000多歲才談了個戀愛,這是大器晚成的。
所以,對於孩子的成長不要著急,不要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的孩子就如何如何,這根本沒有可比性。
《傷仲永》中的仲永「最後泯然眾人矣」其實真不是他不學習,那只不過是他剛開始比別的小朋友聰明,然而,後來的發展,其他小朋友以正常速度發展,他緩慢發展,最終拉平了。
做家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但人和人就是不同,希望最優秀沒錯,也要平常心對待。
了解和掌握孩子發展規律,用科學的方法教育,以平和的心態對待孩子的成長,相信你的孩子會有很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