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到底要高智商還是高情商,很多人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智商很難改變,而情商可以修煉。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聰明絕不是一般的所謂小聰明,而是有智慧、有格局的聰明。
在我們周圍,總有這樣一群「聰明人」,跟我們「普通人」形成了鮮明對比:面對同一個事件,普通人看到表象,聰明人看到規律;面對同一個問題,普通人想到兩三種解決方法,聰明人能想到十幾種,並且能迅速找出最優方法;面對同一個行動,聰明人會考慮到各種可能性,並且在不同可能性下都能作出應對。
普通人大多順其自然,且容易茫然失措。這些差異是靠天賦麼?不是的。它們其實是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達成。
為什麼聰明人看一個事件能比普通人看得更深些?無非是因為:他對於這個事件,掌握的資訊比普通人更多;擁有的經驗更多;並且在足夠多的客觀資訊和主觀感受上面,加了一些總結歸納而已。
為什麼聰明人想到的解決方法可以比普通人更多?無非是因為:他考慮過類似問題,也了解過這些不同方法,甚至對比過他們的優劣點。這樣,一旦問題發生時,他就可以迅速作出反應。
為什麼聰明人能考慮到各種可能性及應對方式?無非是因為:他經歷過充分思考,將思考變成一種積累和習慣。
聰明人和普通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有人說,聰明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量。實際上在生活中,每個人接觸到的信息量,基本相差不大,為什麼聰明人儲存的信息量會更多?這是因為,信息從接觸到儲存,需要一個編碼-記憶的過程。這個過程,我稱為「內化」。
有一種方法,叫做記憶宮殿,說的是:將你熟悉的空間編碼,記錄每一個位置,然後將想記住的事物放在各個位置上,這樣,就通過熟悉的空間環境和路線,為這些沒有關聯的事物建立了聯繫,方便記憶。
這種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將接觸到的新信息,通過跟舊的、熟悉的信息建立聯繫,將它們「安裝」進你的「圖式」裡面。建立的聯繫越豐富,越牢固,它就越不容易忘掉。
這就是聰明人的思維方式之一:對於一切新事物,不滿足於知道,而是會去深入思考。
再比如,給你一個方案的模板,再給你需求,一般人可能就會按照模板把內容填上去。但聰明人可能會想,這個模板為什麼要這樣設置?它的結構是否合理?它是否是最符合這個需求的模式等等。
這是聰明人的思維方式之二:一般人會在框架內考慮問題,聰明人會先考慮框架。
對於一個觀點,一般人可能會考慮:這個觀點對不對,它的論證是否有力等等。聰明人可能會先考慮:這個觀點是誰提出來的?為什麼要提出這個觀點?是否涉及立場、利益、大眾常識?等等。
為什麼有些人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做到這一點,其實只需要持續積累和歸納、不斷質疑和發問。
這就是第三點:聰明人不滿足於解決問題,他們喜歡通過發問,從問題背後總結出一般規律和模式。
其實總的來說,聰明人之所以看起來比普通人更聰明一些,無非就是在處理等量信息的情況下,多問幾個為什麼,經過持續的刻意練習,我們也就能夠逐步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