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2020-12-22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中誠信國際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 昨天

毛振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本文刊發於12月15日中誠信國際微信公眾號。

本文字數:1702字

閱讀時間:3分鐘

12月15日,由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國際」)舉辦的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信用市場展望」為主題的2021年信用展望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新冠疫情、金融風險、大國博弈三重壓力,宏觀政策仍需堅持底線思維,而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是內外多重壓力下的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雖然2020年中國經濟遭遇了新冠疫情的衝擊,一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大幅下滑,但在疫情全球蔓延、其他經濟體均深受疫情困擾的情況下,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使得中國經濟率先修復,GDP同比實現V型反轉,出口逆勢增長,中國經濟再次贏得了一次與西方國家錯峰發展的機會。」毛振華分析表示,具體來看,國內供需兩側均有所修復,工業生產回歸常態,服務業生產持續修復,投資和消費需求不斷恢復,內需增長動力逐漸增強。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的改善,城鎮調查失業率持續下降,前三季度居民收入也實現了正增長。

展望2021年,毛振華認為,雖然隨著宏觀政策進一步常態化,政策性因素對經濟復甦的支撐動能持續弱化,但市場性因素復甦空間和可持續性更高,且內循環背景下經濟堵點的疏通有望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支撐,經濟復甦勢頭有望延續。由於低基數效應的影響,2021年實際GDP增速將顯著高於疫前水平並主要表現為上半年高同比增速,呈現「前高后低」走勢。

「雖然中國經濟復甦勢頭延續,但經濟運行中仍面臨三重壓力,不可掉以輕心。」毛振華提醒,一是新冠肺炎疫情風險仍存;二是疫情衝擊下金融風險有所加劇,未來有可能進一步顯化;三是全球化面臨重構,大國博弈仍然持續。

具體來看,毛振華指出,雖然疫苗研發取得積極進展,但短期內通過疫苗實現群體免疫仍較難,對全球經濟的拖累或持續一段時間,進而影響中國經濟的外部需求。同時,疫情傳播渠道較為複雜,國內防控輸入性疫情的壓力依然存在,微觀主體經營狀況修復仍需時日,疫情影響持續脫貧邊緣戶或可能出現返貧,疫情次生災害仍需高度重視。

在金融風險方面,他表示,受金融危機之後長期「債務-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的影響,中國債務風險已累積至高位。今年以來,疫情衝擊下政策穩增長力度加大,宏觀槓桿率快速攀升,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劇。近期隨著宏觀政策逐步向常態化回歸,企業再融資壓力加大,信用風險爆發加速,並呈現從民企向國企蔓延的態勢,需高度警惕國企信仰弱化背景下信用體系重構的風險。

毛振華認為,疫情衝擊下「扯吊橋」效應明顯,各國之間的經貿交流、人員交流明顯弱化,各國供應鏈進一步向本國收斂,未來各國需高度關注本國供應鏈的安全問題。此外,未來中美博弈的風險依然存在。

對於當前形勢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應如何發力?

毛振華建議,在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內部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的背景下,宏觀政策仍需堅持底線思維。從短期來看,鑑於當前經濟復甦的基礎並不穩固,2021年宏觀數據向好之下微觀經濟主體運行仍面臨多重困難,同時還需防範政策退坡之下風險加速爆發,宏觀政策尤需保持定力,擴張性的宏觀政策不宜過快退出,而是應當將超常規的宏觀經濟政策逐步向常規性宏觀擴張政策進行轉變。從對外政策來看,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平是最重要的營商環境。」他如是說道。

毛振華表示,以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在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外部風險持續存在背景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是在全球化面臨重構背景下的中國選擇、中國方案,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毛振華認為,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其豐富內涵。一是要從供需兩個層次理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進一步完善國內需求循環、供給循環;二是要更加注重國內供應鏈、產業鏈循環,要加強相關的領域的補短板力度,尤其是需要加大對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降低對外的技術依賴;三是正確理解國內大循環與外循環相輔相成的關係,繼續推動開放;四是要關注民生,統籌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相關焦點

  • 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擴張性的宏觀...
    」上,中誠信集團創始人、董事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教授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宏觀政策尤需保持定力針對當前形勢,毛振華建議,在外部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持續,內部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的背景下,宏觀政策仍需堅持底線思維。
  • 辜勝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一定要深刻理解當前我國面臨的複雜嚴峻的形勢,把握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和深層次變革,認識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歷史必然性和發力點。辜勝阻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在暢通,重在安全。特別要看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要發揮重要作用,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 中誠信毛振華:中國經濟V型反轉下 三重壓力不可掉以輕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中誠信毛振華:中國經濟V型反轉下 三重壓力不可掉以輕心12月15日,中誠信集團董事長、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毛振華在中誠信國際主辦的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信用市場展望
  • 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未來,只有依靠制度改革,解決好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長期存在的「梗阻」問題,才能確保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 |《當代金融家》雜誌2020年第11期,原題為《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釐清「雙循環」概念的三個角度 數月來,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九大著力點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重點要從九大方面發力,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全球化發展新趨勢
    在此背景下,各國從自身安全的角度出發,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歐美發達國家加快了產業鏈的回遷,全球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日益明顯,使得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可以說,全球化進入了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新階段。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
    對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為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進一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5月27日在政協經濟界代表座談會上講話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原標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  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 「十四五」開新局|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文/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夏斌 導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既是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改變這一內在邏輯運行的必然結果,也是新的國際形勢下對我國經濟發展格局深刻認識的又一次重大表述。
  • 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張洪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只有深刻認識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才能有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著力構建廣西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廣西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一是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化,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推動產業鏈收縮,生產網絡區域化、本地化趨勢更加明顯。
  • 新發展格局十問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長期以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為32%,最終消費對的貢獻接近60%。
  • 陳兵|以數據要素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數位化發展,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兵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就數據要素如何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 石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石軍就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闡述了四點看法。」;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進一步闡釋了雙循環的基本內涵。雙循環雖然是一個新概念,但並不是一個臨時創造的概念。
  • 收藏| 新發展格局十問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長期以來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思考和戰略謀劃。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加入國際大循環,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對我國快速提升經濟實力、改善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
  • 張禮卿: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
    自5月14日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以下簡稱「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可以理解為「一國最終產品的供求均衡將主要通過國內市場來實現,而對國際生產、貿易和金融等的參與將有效地促進供求均衡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消費、國內投資等內需發揮主導性作用,而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融資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新提法引發了國內外的關注和熱議。以下擬就相關問題談點個人的理解。一、為什麼需要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 新發展格局:珠澳如何撐起雙循環重要支點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以來,「雙循環」一詞屢被提及。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
  • 「雙循環」引領中國經濟格局最深刻的變革
    今天我們邀請雞西市委宣講團成員、黑龍江工業學院教授曲成,圍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就「雙循環」戰略提出的根本原因做深入解讀。「雙循環」戰略的提出,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思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它的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與時俱進地提升我國國內經濟發展水平,和提高我國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優勢。馬克思關於生產與消費同一性的理論,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戰略思維與科學方法,有著現實的重要意義和實踐智慧。
  • 臺商議「十四五」規劃:以更大力度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郭其鈺 攝中新網杭州12月5日電(記者 郭其鈺)12月4日,浙江在杭州向臺胞臺商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幫助臺商進一步了解「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支持臺商臺企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享大陸發展新機遇。多位臺商表示,「十四五」期間將以更大力度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