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

  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給體系的創新力和關聯性,解決各類『卡脖子』和瓶頸問題,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指出。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在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中,劉鶴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等六項主要任務。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三重意義

  時間回到2019年6月。當時劉鶴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上用10餘張PPT闡述了中國經濟運行、金融風險處置、資本市場改革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一張PPT標題為「中國經濟再平衡持續推進」。

  在這張PPT上,他將中國人均GDP、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城市化率、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經常項目佔GDP放在同一坐標系中考察。曲線圖顯示,2008年之後上述前四條曲線穩步上升,而經常項目佔GDP的比重穩步下降。

  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顯示,經常項目佔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高點10.1%降至2019年的1%,下降幅度明顯。換言之,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在不斷地降低。

  「中國不斷落實金融危機發生後在G20會議上的承諾,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與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相比,中國經濟再平衡正在持續推進。」劉鶴在第11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結構性變化,從外需導向轉向了國內巨大市場驅動。」

  在11月25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劉鶴表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揮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的內在要求。大國經濟的重要特徵,就是必須實現內部可循環,並且提供巨大國內市場和供給能力,支撐並帶動外循環。

  劉鶴稱,從供求雙方看,中國具備實現內部大循環、促進內外雙循環的諸多條件,必須利用好大國經濟縱深廣闊的優勢,使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充分發揮。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擴大內需,可以釋放巨大而持久的動能,推動全球經濟穩步復甦和增長。

  其次,這是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變化的戰略舉措。劉鶴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風險加大。面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順勢而為調整經濟發展路徑。

  再次,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主動選擇。劉鶴在文章中表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需求結構和生產函數發生重大變化,生產體系內部循環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卡脖子』問題突出,結構轉換複雜性上升。解決這一矛盾,要求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水平,推動高質量發展。這是大國經濟發展的關口,我們要主動適應變化。」

  六項主要任務

  關於如何全面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決策部署?劉鶴提出了六項主要任務。

  一是推動科技創新在暢通循環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暢通國內大循環、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主動地位的關鍵。」劉鶴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02~2007年的46%提高至2013~2019年的58.8%,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研發投入強度尤其是基礎研究投入比重明顯不足,如我國研發支出佔GDP 比重與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有較大差距。

  二是推動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實現供需良性互動。劉鶴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給側,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產品和服務的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市場需求,要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

  實現雙循環的核心在於打通內部循環,而打通內部循環的關鍵應從供需兩端發力,實現供需互動。此外,國內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使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

  三是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健全現代流通體系。因劉鶴擔任國務院金融委主任,市場對相關措施高度關注。

  實體經濟的供、需和金融協調問題一直是中國經濟面臨的最重要基本問題。實體經濟的結構失衡,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極大的風險。同樣,金融業的混亂膨脹,也必定會給實體經濟帶來風險。

  劉鶴在此次解讀中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要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方向,對金融體系進行結構性調整。

  四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劉鶴指出,我國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這個過程既創造巨大需求,也提升有效供給。要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帶動作用,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形成一批新增長極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6%。相比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仍有10~20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這意味著,圍繞推進城鎮化而展開的投資活動潛力巨大,有望繼續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關鍵作用,是內循環中拓展投資空間的重要支點。

  五是推動擴大就業和提高收入水平。

  六是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經濟。

  消費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目前,我國約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但同時國內仍有約7億人月平均可支配收入等於或低於2000元。如果能明顯提高這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使其轉化為中等收入群體,對於釋放國內消費潛力將大有益處。

  據21世紀經濟報導

(文章來源:江蘇商報)

(責任編輯:DF118)

相關焦點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筆談⑩|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贏得...
    對構建國內國際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為應對國際局勢的複雜變化,進一步保證我國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的積極態勢,黨中央及時提出了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思路,習近平總書記5月27日在政協經濟界代表座談會上講話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
  • 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張洪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只有深刻認識國內外環境深刻變化帶來的新機遇新挑戰,才能有效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著力構建廣西全方位開放發展新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廣西發展面臨多重挑戰。一是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較大衝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加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演化,各國更加重視供應鏈安全、推動產業鏈收縮,生產網絡區域化、本地化趨勢更加明顯。
  • 劉鶴最新發聲,5000字詳解「雙循環」新格局!大力提高直接融資...
    為什麼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內涵是什麼?如何構建新發展格局?權威解釋來了……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詳解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全球化發展新趨勢
    在此背景下,各國從自身安全的角度出發,調整產業鏈和供應鏈,歐美發達國家加快了產業鏈的回遷,全球供應鏈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日益明顯,使得當前國際經濟、科技、文化、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可以說,全球化進入了深刻變革和轉型的新階段。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資本論》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社會再生產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資本論》中的社會再生產理論  《資本論》揭示了再生產四環節,即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辯證關係。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方面  2019年,我國進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64%下降為32%,最終消費對的貢獻接近60%。
  • 張禮卿: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幾點認識
    自5月14日以來,中央多次強調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循環相互促進」(以下簡稱「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可以理解為「一國最終產品的供求均衡將主要通過國內市場來實現,而對國際生產、貿易和金融等的參與將有效地促進供求均衡的實現」。在這個過程中,國內消費、國內投資等內需發揮主導性作用,而進出口貿易、對外投融資等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新提法引發了國內外的關注和熱議。以下擬就相關問題談點個人的理解。一、為什麼需要加快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
  • 陳兵|以數據要素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數位化發展,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兵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就數據要素如何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 辜勝阻: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一定要深刻理解當前我國面臨的複雜嚴峻的形勢,把握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內在邏輯和深層次變革,認識形成新發展格局的歷史必然性和發力點。辜勝阻表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在暢通,重在安全。特別要看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企業家要發揮重要作用,企業家精神至關重要。
  •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九大著力點
    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重點要從九大方面發力,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面對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的態勢,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推動遂寧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是與會人員關注討論的熱點。
  •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中誠信國際中國宏觀經濟論壇 CMF 昨天毛振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本文刊發於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
  • 新發展格局:珠澳如何撐起雙循環重要支點
    「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以來,「雙循環」一詞屢被提及。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關口,展望「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成為謀劃經濟發展下一程的重點。
  • 夏斌: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未來,只有依靠制度改革,解決好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長期存在的「梗阻」問題,才能確保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 |《當代金融家》雜誌2020年第11期,原題為《關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十項建議》 釐清「雙循環」概念的三個角度 數月來,中央多次重申,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觀察|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有內無外,也不是有外無內,二者是辯證統一關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打造新發展格局,要牢牢把握國內大循環這個「主體」,以我為主,同時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 石軍: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石軍就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闡述了四點看法。」;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10月29日,黨的十九屆五次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
  • 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歷史溯源、邏輯闡釋與政策導向
    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要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並進一步闡釋了雙循環的基本內涵。雙循環雖然是一個新概念,但並不是一個臨時創造的概念。
  • 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研判把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走?
    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研判把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走?所以說『雙循環』不是一種選擇,我認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告訴中新網記者。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供給和需求「雙中心」。「我們可以用內循環來帶動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拾級而上,這是符合世界發展客觀潮流的選擇,從一個扁平化的全球世界進入一個三中心、多層次的全球化世界。」
  • 張明: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原創 CIDEG 清華大學CIDEG 昨天9月12日下午,「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之三」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 .| 聚焦「雙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復甦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清華-財新...
    9月12日下午,「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之三」在清華文津國際酒店舉行。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 臺商議「十四五」規劃:以更大力度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郭其鈺 攝中新網杭州12月5日電(記者 郭其鈺)12月4日,浙江在杭州向臺胞臺商宣講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幫助臺商進一步了解「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支持臺商臺企參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享大陸發展新機遇。多位臺商表示,「十四五」期間將以更大力度參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