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雙循環」格局下的經濟復甦與產業可持續發展:清華-財新...

2020-12-15 MBA中國網

9月12日下午,「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之三」在清華文津國際酒店舉行。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聯合財新傳媒共同舉辦。

論壇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主要集中討論「雙循環」新格局與經濟復甦,下半場圍繞「雙循環」新格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展開討論。本次論壇邀請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香港中文大學藍繞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守英、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CIDEG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薛瀾,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董煜、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及華夏幸福高級副總裁顧強參與主題發言。論壇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陳玲主持。

薛瀾教授首先致歡迎辭,他代表主辦方對出席論壇的嘉賓表示歡迎,他認為在「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良性互動?產業如何可持續發展?期待論壇的嘉賓們帶來精彩的分享。

財新傳媒社論主編、財新《中國改革》總編輯楊哲宇致辭。楊哲宇認為,雙循環新格局是承接了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思路,在中美貿易戰、美國大選及疫情爆發的新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時下,人們疑慮內循環是否會走向「關門封閉」,關心如何提高內循環效率、擴大其規模。而對這些話題進行剖析,是本次論壇的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

CIDEG主任薛瀾致歡迎辭

財新傳媒社論主編、財新《中國改革》總編輯楊哲宇致辭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CIDEG主任陳玲主持

上半場:「雙循環」 新格局與經濟復甦

1、李稻葵: 中等收入倍增計劃 —雙循環的戰略之舉

李稻葵教授首先做了《中等收入倍增計劃—「雙循環」戰之舉》演講。李稻葵認為,中國目前正處於必須依靠國內大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階段。為了做好國內大市場,必須挖掘潛在市場需求、使資金流動形成以內循環為主的格局,並進行科技創新。針對挖掘國內市場需求,李稻葵提出了「10+4」戰略,即促進目前已有的4億中等收入人口的消費;並且通過未來15年時間,通過城鎮化、減輕稅負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戰略,讓目前10億非中等收入人口中的4億進入中等收入水平。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做主題發言

2、劉遵義:試論「雙循環」

劉遵義教授通過視頻連線進行了主題為《試論「雙循環」》的主題演講。劉遵義將雙循環理解為國內和國際的循環,並認為循環意味「需求和供給互相碰到」。針對目前中美貿易摩擦和疫情爆發的國際形勢,劉遵義認為目前完全孤立和自給自足是可以做到的,但會導致全國生活水平的下降,且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受益良多,不適合回到「單循環」,而應當堅持「雙循環」。中國有可能和美國經濟脫鉤,但必須加強和其他國家的聯繫。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尋找第二供應來源以避免供應鏈中斷,同時促進資源多元化和循環使用、加強自主創新,扶持幼稚產業、通過調整工資機制提高家庭消費,並且加大公共消費。

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CIDEG榮譽顧問劉遵義做主題發言

3、劉守英:疫情衝擊對中國產品複雜程度的影響

劉守英教授演講題為《疫情衝擊對中國產品複雜度的影響》。劉守英認為,一個國家的產品複雜度越高,在經濟競爭中的力量就越強。中國參與國際大循環後,有比較優勢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進而促進了產品複雜度的提高。疫情衝擊總體來說造成具有比較優勢產品的出口的較大幅度下降,但對於集成電路這類「厲害」的產品影響較小,此外對於不同區域的進出口影響也有差異。劉守英認為,國內和國際是一個環,國外循環能夠提高我國比較優勢產品在全球產品空間的地位;此外,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複雜度和產品可連接性」,並且需要客觀評估國際政治對產業鏈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教授

劉守英做主題發言

4、張明: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張明分享的主題為《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張明認為,「雙循環」承接了「大循環」的發展理念,其提出是應對外部矛盾的不得已選擇,也是國內經濟發展升級的必要選擇。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首先需要以內循環為主體進行改革,對內促進消費擴大與消費升級、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技術創新,推動要素自由流動與區域一體化。此外還需要從貿易、金融、開放、機制四個角度實現內外循環相互促進,供給上提供更高質量的消費,對內加強對技術自主創新的激勵,推動新的區域一體化;對外保證中國在國際產業鏈的核心地位,並且從貿易和金融領域著手,促進內外循環的聯動。

中國社科院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張明做主題發言

5、劉培林:尋找暢通內外循環的新出路

劉培林以《尋找暢通內外循環的新出路》演講總結上半場議題。劉培林認為,目前中國面臨的挑戰,最顯著特徵並非僅僅是需求受到衝擊,而是疊加了發達國家高技術出口限制驟然嚴格且可能長期持續下去所導致的供給斷鏈風險。為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必須確保供給不斷鏈。為此,中國應推動設立相應的國際經濟治理議題,以便形成基於均勢的技術和產業安全格局。為形成這樣的安全格局,中國可考慮確立基於均勢的技術和產業安全觀,對外做出不追求在全部技術和產業譜系上追求領先的可信承諾,以此緩解目前我國面臨的供給斷鏈的風險。劉培林進一步認為,在這樣的技術和產業安全觀之下,可提出「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零出口限制」的「四零」和「對等」的立場,引導國際經貿往來規則重塑,並以此推動中美經貿關係轉圜。但劉培林認為,實現這些設想,需要在國內各部門之間進行良好的協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培林做主題發言

上半場圓桌對話

針對上半場議題,現場觀眾就能源投資過剩、AI給產業鏈帶來的新變化,以及減輕低收入群體稅負問題進行提問。李稻葵、劉遵義、張明、劉守英、劉培林就AI時代中國的優勢與缺陷,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經濟機會、基本權利的解決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上半場圓桌對話現場

下半場:「雙循環」新格局與產業可持續發展

1、薛瀾:新經濟治理與「雙循環」新格局發展

薛瀾教授以《新經濟治理與「雙循環」新格局發展》的主題演講開啟了下半場討論。薛瀾認為,「雙循環」的兩大背景是國際環境的挑戰以及疫情帶來的新經濟發展機遇。新經濟的大市場需求及廣泛場景需求可能為「雙循環」帶來更多動力,但新經濟也面臨著新興應用發展風險、全球市場的規則壁壘限制、與傳統經濟的碰撞磨合,以及對經典理論的突破等問題。薛瀾認為,「新經濟不能缺席新治理」。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

CIDEG主任薛瀾做主題發言

2、董煜:把握雙循環的樞紐,再造產業基礎能力

董煜演講題為《如何把握「雙循環」樞紐,再造產業基礎能力》。董煜認為,我們追求的應是高質量的循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提出「瞄準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的新版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董煜認為提升供給體系需要依賴處在核心位置的製造業。疫情形勢下,我國製造業面臨許多困境,困境的破解可以以「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為切入點,重新定義什麼是「產業基礎能力」、更好提煉「製造強國建設目標」、圍繞人作文章;此外還可採取打造實驗室體系、在龍頭城市也打造先進位造業集群、高度重視標準、堅持在開放中守安全等措施,以推動產業政策的轉型。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執行副院長、

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局長董煜做主題發言

3、安筱鵬:釋放數字紅利是打造「雙循環」的著力點

安筱鵬以《釋放數字紅利是打造「雙循環」的著力點》為題,從產業界的角度給出了關於議題的看法。安筱鵬認為數據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生產力。數據、AI等新技術帶來了生產力體系的變革。在這一變革中,中國具有網際網路消費大國和製造業的疊加優勢。「雙循環」的戰略決策需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目前面對超大規模市場消費者主權崛起和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企業需要建立高頻時代競爭體系以對外界變化做出反應,從而形成競爭優勢。安筱鵬認為數位化轉型的基本矛盾是企業全局優化的需求和碎片化供給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建立工業網際網路,促進企業與供應商,以及兩者內部的更好連接,構建全產業鏈全要素資源優化體系。

阿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

安筱鵬做主題發言

4、顧強:新發展格局下產業空間治理探討

顧強以《新發展格局下產業空間治理》的主題演講發表了資本市場視角的觀點。顧強認為,目前中國實際很多產業都有短板,短板的背後是高等教育的不足,問題解決需要依賴發展高等教育。此外顧強提出,目前國內產業的地方化、集群化和植根性,決定了產業的競爭力;此外,全球範圍內創新出現再都市化趨勢,此外「空間上的耦合可能是創新巔峰跟一定半徑內的製造基地的耦合」。而新格局下產業空間治理需處理好「空間管控與市場選擇」、「產業政策與市場機制」、「政府規制與非政策制度」,「供應鏈協調與價值鏈分配」4個關係。

華夏幸福高級副總裁、研究院院長顧強做主題發言

下半場圓桌對話

論壇最後,現場觀眾圍繞數位化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者、數字背景下未來產業發展格局,「雙循環」下中國經濟安全角度向嘉賓提問,薛瀾、董煜、顧強、安筱鵬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下半場圓桌對話現場

會議現場

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

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聯合財新傳媒創辦,針對中國社會發展和公共治理中的熱點問題,組織高端學者和業界專家進行討論和對話,已連續舉辦三期,社會反響非常強烈。

相關焦點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順應全球化發展新趨勢
    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新挑戰,我國開啟了「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通過發揮內需潛力和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培育中國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新優勢,努力使當前的全球化更加具有包容性。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順應了全球化的新趨勢,又是當務之急。因為在疫情影響下,高度外向型經濟體系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十分顯著。
  • 雙循環發展格局下 如何破題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黃澤文)12月10日,江蘇省社科院第28期江海論壇正式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推動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來自省政府、高校、研究院、社科院的專家學者歡聚一堂,從多個角度暢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如何推動江蘇「十四五」發展和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
  • 雙循環 新發展——2020陝西經濟年會在西安召開
    「雙循環·新發展——2020陝西經濟年會」於2021年1月7日在西安召開。本次會議由陝西省經濟發展促進會聯合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省工商聯、省地方志辦公室、省社科聯、西部數字經濟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省經濟學學會、省社會學會等多家單位共同主辦,省上領導、專家學者和商會代表、陝商商會理事會員代表以及社會各界精英出席大會。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詳解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背景、內涵及其實施路徑  「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實現經濟循環流轉和產業關聯暢通。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11月25日在《人民日報》刊發的署名文章《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指出。  在此之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張明:如何系統地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原創 CIDEG 清華大學CIDEG 昨天9月12日下午,「清華-財新公共治理論壇之三」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背景,探討了在這一格局下如何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及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問題。
  • 雙循環格局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新機遇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十月,中共中央提出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建議。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遠務實地擘畫我國「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經濟社會遠景發展藍圖,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暢通國內大循環,同時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特別是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化解各類存量風險,防範增量風險。
  • 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九大著力點
    對需要長周期持續投入的關鍵核心技術,以新的機制和模式組建若干國家級產業技術研究機構,開展長期攻關。積極培育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努力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掌握主動權。 二是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企業是創新的發動機,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的資源要素只有通過企業才能有效組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促進經濟循環。
  • 毛振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底線思維與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中國經濟政策》的主旨演講。他指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新冠疫情、金融風險、大國博弈三重壓力,宏觀政策仍需堅持底線思維,而以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正是內外多重壓力下的底線思維的集中體現。
  • 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下孕育新機,怡亞通探尋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新...
    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背景下,建設更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已經成為共識。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為探尋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路徑,深圳市怡亞通供應鏈股份有限公司於2021年1月9日在深圳市召開2021粵港澳大灣區上市公司峰會暨雙循環下產業供應鏈創新發展大會。
  • 多國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經濟成就: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造福全球
    央視網消息: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衰退,而中國經濟在疫情衝擊下挺身而出,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復工復產,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
  • 2021年《經濟藍皮書》發布——加快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等因素造成勞動力就業意願、勞動參與率、就業充分程度以及農民工返城就業狀況等發生變化,這些問題的存在突出表現為經濟復甦的不平衡。總體而言,經濟活動雖然有力恢復,但是第三產業、消費和收入復甦相對滯後,需求側的恢復相對於供給側也有滯後的表現。實現供給側、需求側的平衡和相互促進,需要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遂寧路徑」
    面對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的態勢,黨中央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推動遂寧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積蓄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更是與會人員關注討論的熱點。
  • 漢威科技董事長任紅軍:雙循環格局下,河南科技企業應穩抓發展機遇
    下一步,漢威科技將致力於長期主義價值觀,努力構建「感知+應用+雲平臺」垂直、貫通、一體的物聯網生態圈。雙循環為河南科技企業帶來更多機遇論壇現場,圍繞「雙循環與新河南」這一主題,任紅軍分享了他的看法。在他看來,雙循環既是國家的戰略決策,是國際大循環形式的倒逼,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 楊姝琴: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 楊姝琴 - 優化營商環境,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有效應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戰略選擇通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釋放內需潛能,在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經濟全球化注入新動能、注入確定性,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合作共贏作出重要貢獻。 是主動塑造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必然選擇。
  • 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來源:財資一家全球化重構時代的中國選擇目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巨變,為了應對危機、穩定發展,黨中央明確了發展「雙循環」經濟的重大戰略,這一戰略的推行意味著我國將對發展戰略進行重大調整。那麼,我國為什麼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種戰略調整有什麼意義呢?
  • 來「雙循環」下的數字新經濟盛會
    當前,受全球新冠疫情和國際經貿關係影響,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提振消費信心、擴大消費需求也面臨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峰會聚焦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既對湖南、長沙的數字新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無疑對激發新的消費需求,提振經濟復甦信心,助力產業升級,帶動全國網際網路經濟發展也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 雙循環新戰略: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催化劑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研判把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走?
    經濟學家為中國經濟「研判把脈」:「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怎麼走?「我們的經濟已經不可能只靠外循環或者內循環,任何一個單一的循環都不能維持未來可持續的增長。所以說『雙循環』不是一種選擇,我認為是一種必然的結果。」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告訴中新網記者。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也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的供給和需求「雙中心」。
  • 陳兵|以數據要素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加快數位化發展,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作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在經濟「雙循環」發展格局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兵在《國家治理》周刊撰文,就數據要素如何賦能「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一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中國信託公司的創新成長和戰略轉型
    面對前所未有且日益複雜的國際國內局勢,黨中央適時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國應對當前全球複雜經濟形勢的破題之道,是我國中長期經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更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必然也是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