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全民健身的時代。看著好友在朋友圈裡頻繁曬出的跑步裡程數,山東棗莊的姜女士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也想出去跑跑步。「去健身房跑,價格太貴;在馬路上跑,怕不安全;在小區裡跑,路面還不平整。」姜女士嘆了口氣說:「我家附近倒是有個初中,可是學校不開放。看著空蕩蕩的操場,總覺得怪可惜的。」
據國家體育總局統計,在全國的體育場館中,學校體育場館佔比達66%,也就是說,全國有2/3的體育場館在學校。學校資源的盤活,對於加快推進全民健身,意義重大。可開放了體育場館後,學生正常的教學安全如何維護?市民意外受傷誰來負責?增加的管理成本誰來買單?……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妥善解決,那麼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就只是紙上談兵。
日前,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對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時間、開放對象、收費標準、安保機制等作出了規定。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體育場館的時代即將來臨。
學生安全,如何保障?
明確開放時間,確定開放對象,實行準入制度
近年來,呼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聲音從未停歇,但真正能夠敞開大門的學校卻不算多。有些學校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乾脆「閉門」了事;有些學校藉口「項目施工」「學生集訓」,將居民拒之門外;還有些學校開放一段時間後,又將學校「封鎖」起來……
事實上,學校之所以顧慮重重,主要擔憂的還是學生的安全。「把學校的體育運動設施向社會開放,是件利民的好事。但說句實話,這也著實讓我們提心弔膽。畢竟,社會人員的進入會給校園管理增加不少難度。」北京師範大學京師附小老師趙彤說:「學校的第一服務對象一定是本校學生。只有在保證學生安全和正常教學的前提下,才能再去滿足周邊居民的健身需求。這一點希望大家能夠理解。」
「安全為重」「有序推進」,這正是《意見》中所指出的校園體育場館開放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何實現?《意見》提出,要明確開放時間,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應該在教學時間與體育活動時間之外進行,可實行定時定段與預約開放相結合;要合理確定開放對象,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主要面向本校學生、學區內學生、學校周邊社區居民和社會組織。
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也是保證安全有序的一種方式。安徽省合肥市師範附屬小學副校長馮璐介紹:「我們學校的體育場在放學後及雙休日是對外開放的,但前提是,來鍛鍊的居民必須先進行信息登記,辦理出入證明。此外,市民還可以在網上錄入個人信息、提前預約場館。這樣的方式更規範有序,也更穩妥。」
發生事故,誰負責任?
政府統籌,各部聯動,鼓勵購買專項責任保險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之後,市民在運動中出現意外怎麼辦?相互爭執引發衝突怎麼辦?被運動器材弄傷怎麼辦?諸如此類的事件不是沒有發生過,最後往往搞得學校「賠了夫人又折兵」,學校自然也就沒了開放場館的熱情。
「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後的事故責任認定,必須清晰起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學校作為體育場館的實際擁有者和管理者,理應對整體場館負有管理主體責任。但是向社會開放後,學校場館變成了公共場館,問題就隨之上升到了公共區域安全管理層面。這時,如果把所有的安全責任都讓學校「背起來」,那就不太合情理了。
校園體育場館的開放不是教育或體育部門一家的事,只有堅持政府統籌,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動,才能除去開放的後顧之憂。《意見》明確提出,各地教育、體育部門要協調當地公安、醫療等部門,加強場館開放的治安管理和安全保障;學校要協調周邊社區和街道制定具體場館開放的安保實施方案和突發事故緊急處置預案,落實安全風險防範措施,加強開放時段治安巡查,做好場館開放後的校園安全保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