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清朝臺灣首任巡撫,大家很自然都會想到他是安徽合肥人劉銘傳。但是如果筆者要說劉銘傳跟一件國寶重器有關,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了。1864年5月11日,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在追殺太平軍的過程中率軍佔領常州,劉銘傳在常州起居地方是太平軍將領陳坤書的護王府。
當時常州的太平軍雖然被劉銘傳打敗了,但是經常在夜晚利用常州城裡的街巷進行反抗。一天夜裡,劉銘傳在護王府的書房裡讀書,突然聽到院裡有金屬撞擊的聲音。剛開始劉銘傳意外是太平軍潛入護王府與侍衛打鬥造成的,但是在著人搜尋後發現金屬的撞擊聲是從馬廄裡傳出的。
第二天劉銘傳來到馬廄查看,最後發現原來馬廄的馬槽是金屬器物,劉銘傳讓士兵將馬槽洗刷乾淨,最後發現這是一個大銅盤,也就是後來的國寶虢季子白盤。當劉銘傳看了銅盤後,認為這一定是一件歷史極其悠久的器物,於是讓士兵運回老家安徽肥西。
劉銘傳發現銅盤的消息很快不脛而走,當時很多人前來欲觀賞,但是劉銘傳從不輕易示人。劉銘傳去世後,家人按照其遺囑小心守護著這件器物。抗戰期間,合肥淪陷後劉銘傳親人為了不讓銅盤落入日軍之手,他們將其深埋地下。抗戰勝利後,時任安徽省長李品仙著人來肥西劉家老宅掘地三尺尋找,不過最後沒能找到。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流落民間的文物保護工作逐漸重視起來。1949年冬天,政務院(國務院前身)有關機構專程給皖北行署發電報,提出要查明銅盤的下落。當皖北行署的工作人員,來到劉銘傳曾孫劉肅曾家中說明來意之後,劉肅曾立即表示,「保護國寶,責任非輕,個人力薄,盤之安全可慮;現政府如此重視,亟願獻出,從此國寶可以歸國,獲卸仔肩,亦為幸事樂事。」
1950年1月,劉肅曾從家中一間破舊不堪的屋子裡,挖出了埋藏14年的銅盤。這件國寶被劉肅曾送到北京後,董必武、郭沫若等人接見了劉肅曾,文化部頒發了獎狀。另外郭沫若先生還在當年3月設宴招待劉肅曾,並即席親筆題詩一首相贈表示感謝,「虢季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傳誦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
虢季子白盤鑄造於公元前816年,它是西周晚期一件具有記功、記事性質的祭祀禮器。整個器物長137釐米,寬86釐米,高約39釐米,總重量達215公斤,是迄今為止所見最大的商周青銅盤,目前收藏於國家博物館,位列國家文物局所頒發的「64件不準出境文物」名單之中。